時政要聞
□本報記者 謝建曉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楊之甜
4月5日是紅旗渠總幹渠建成紀念日。58年前,林縣人民歡慶幹渠通水;58年後,紅旗渠水依然長流不息。4月4日,記者來到林州,聆聽紅旗渠兒女接續奮鬥的動人故事,感悟紅旗渠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守護
4月4日一大早,75歲的張買江就來到紅旗渠紀念館。在一處刻有81名獻身者名字的石碑前,張買江駐足凝視,其父張運仁也在名單中。
父親在修渠中犧牲後,年僅13歲的張買江繼承父親遺誌,奔赴紅旗渠工地。作為當年最小的修渠建設者、最年輕的紅旗渠勞模,這些年,他一直在堅持做一件事——守護紅旗渠。
“沒有共產黨,就修不成紅旗渠。”每年清明,張買江都會來到紀念館走走看看,給遊客講述修渠故事。
如今,張買江的兒子張學義也成為一名護渠人,延續了守渠責任。
全長1500公裏的紅旗渠渠線上共設9個管理所、40個管理段。像張學義一樣的240多名護渠人長年累月堅守在護渠崗位上,跋山涉水、櫛風沐雨是他們的工作常態。
他們是千千萬萬林州人的縮影。還有許多人,他們的名字或許不為人知,但多年來彼此接力,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著這條“生命渠”。
紅旗渠畔,草木蔓發,春山可望。一段幹渠裏的流水停了,但渠裏渠外,人和機械動起來了,紅旗渠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正在緊張施工。渠道清淤、渠牆襯砌、閘門改造、信息化改造……多年來,麵對紅旗渠出現的部分渠道滲漏、變形、坍塌等問題,林州人通過數次技改,保證了骨幹工程效益的正常發揮,讓紅旗渠永葆青春。
傳承
一種精神,引領一個時代。
紅旗渠幹部學院青年教師李媛是“渠四代”。她的太爺爺李貴時任林縣縣長,擔任著紅旗渠建設後勤總指揮長。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李貴”們想方設法保證了一線修渠人的物資供應。
3年來,李媛向來自大江南北的140個班次、6000多名學員講述過紅旗渠的故事。她常去拜訪修渠老人,在實踐中創新教學方式,努力為不同類型的學員講好紅旗渠故事。
“在中國中部,有一條河來自天上,穿山越嶺,九曲回腸……”前不久,由林州市世紀學校小學生排演的少年版話劇《紅旗渠》在河南衛視《梨園春》欄目亮相,引起強烈反響。
小演員中年齡最小的6歲,最大的11歲。“227個沒有任何表演功底的孩子,從零開始,以極大的熱情參與排練,這本身就是在學習和傳承紅旗渠精神。”林州市世紀學校小學部校長桑強華介紹。
在桑強華看來,從組織學生聽紅旗渠故事,到看實景,再到演話劇,孩子們對紅旗渠的認識更深入,對紅旗渠精神的理解更深刻。
沒有道具,自己上山割草搬石頭;沒有服裝,自己手工縫製;沒有燈光,自己墊資購買……今年24歲的林州人劉芳鳴,帶領團隊創作了紅色曆史舞台劇《紅旗渠·恁家在哪裏》,公益演出累計15場。
“遇見困難想辦法解決就行了。”劉芳鳴說,傳承好紅旗渠精神是青年人的使命。目前他們正在籌備百場巡演,把紅旗渠的故事告訴更多人。
奮進
歲月輪轉,精神長存。以紅旗渠精神為底色的林州,前進的腳步永不停歇。
文明交通崗、環衛保潔崗、學生安全崗……行走林州,“誌願紅”閃耀在大街小巷。“能力所能及做點事情,我覺得很有意義。”林州市振林街道林慮社區誌願者李見美從2018年開始參與社區誌願服務,夜間治安巡邏、清潔家園、入戶宣傳等活動中都有她的身影。
一城人動起來,讓一座城美起來。林州市四大班子成員每周六都會走上街頭,同群眾一起開展全民洗城活動。這項活動,該市已經堅持了4年。領導幹部勇當先行者,人民群眾爭當生力軍,“幹淨”成為林州的代名詞。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林州市大力拓展文旅產業,精心打造“紅旗渠人家”民宿品牌和“中國畫穀”寫生品牌,催生培育了民宿、寫生、培訓、研學等文旅融合新業態。全市目前已有各類民宿715家。不少遊客慕名而來,吃農家飯、住農家院、賞鄉村景,民宿發展如火如荼。
企業謀轉型。河南光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僅用10年時間,就成長為國內最大的專業生產電子紗和電子布的民營企業,並不斷衝刺高端產品市場。截至2022年年底,該公司已獲境內專利授權155項,其中發明專利11項。
“我們將持續深耕電子級玻纖行業,努力成為全球領先的電子材料生產服務商。”全國人大代表、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誌偉信心滿滿。
鄉村忙振興。乘著鄉村振興東風,黃華鎮廟荒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昔日貧困的小村莊蝶變為聲名遠揚的文旅新村。“我們要持續擦亮‘紅旗渠精神’這一紅色品牌,形成集紅旗渠研學、生態觀光、鄉村旅遊等於一體的鄉村研學產業鏈。”黨的二十大代表、村黨支部書記鬱林英說。
大渠長歌,追夢不息。在新的趕考路上,林州市始終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本報記者 謝建曉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楊之甜
4月5日是紅旗渠總幹渠建成紀念日。58年前,林縣人民歡慶幹渠通水;58年後,紅旗渠水依然長流不息。4月4日,記者來到林州,聆聽紅旗渠兒女接續奮鬥的動人故事,感悟紅旗渠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守護
4月4日一大早,75歲的張買江就來到紅旗渠紀念館。在一處刻有81名獻身者名字的石碑前,張買江駐足凝視,其父張運仁也在名單中。
父親在修渠中犧牲後,年僅13歲的張買江繼承父親遺誌,奔赴紅旗渠工地。作為當年最小的修渠建設者、最年輕的紅旗渠勞模,這些年,他一直在堅持做一件事——守護紅旗渠。
“沒有共產黨,就修不成紅旗渠。”每年清明,張買江都會來到紀念館走走看看,給遊客講述修渠故事。
如今,張買江的兒子張學義也成為一名護渠人,延續了守渠責任。
全長1500公裏的紅旗渠渠線上共設9個管理所、40個管理段。像張學義一樣的240多名護渠人長年累月堅守在護渠崗位上,跋山涉水、櫛風沐雨是他們的工作常態。
他們是千千萬萬林州人的縮影。還有許多人,他們的名字或許不為人知,但多年來彼此接力,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著這條“生命渠”。
紅旗渠畔,草木蔓發,春山可望。一段幹渠裏的流水停了,但渠裏渠外,人和機械動起來了,紅旗渠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正在緊張施工。渠道清淤、渠牆襯砌、閘門改造、信息化改造……多年來,麵對紅旗渠出現的部分渠道滲漏、變形、坍塌等問題,林州人通過數次技改,保證了骨幹工程效益的正常發揮,讓紅旗渠永葆青春。
傳承
一種精神,引領一個時代。
紅旗渠幹部學院青年教師李媛是“渠四代”。她的太爺爺李貴時任林縣縣長,擔任著紅旗渠建設後勤總指揮長。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李貴”們想方設法保證了一線修渠人的物資供應。
3年來,李媛向來自大江南北的140個班次、6000多名學員講述過紅旗渠的故事。她常去拜訪修渠老人,在實踐中創新教學方式,努力為不同類型的學員講好紅旗渠故事。
“在中國中部,有一條河來自天上,穿山越嶺,九曲回腸……”前不久,由林州市世紀學校小學生排演的少年版話劇《紅旗渠》在河南衛視《梨園春》欄目亮相,引起強烈反響。
小演員中年齡最小的6歲,最大的11歲。“227個沒有任何表演功底的孩子,從零開始,以極大的熱情參與排練,這本身就是在學習和傳承紅旗渠精神。”林州市世紀學校小學部校長桑強華介紹。
在桑強華看來,從組織學生聽紅旗渠故事,到看實景,再到演話劇,孩子們對紅旗渠的認識更深入,對紅旗渠精神的理解更深刻。
沒有道具,自己上山割草搬石頭;沒有服裝,自己手工縫製;沒有燈光,自己墊資購買……今年24歲的林州人劉芳鳴,帶領團隊創作了紅色曆史舞台劇《紅旗渠·恁家在哪裏》,公益演出累計15場。
“遇見困難想辦法解決就行了。”劉芳鳴說,傳承好紅旗渠精神是青年人的使命。目前他們正在籌備百場巡演,把紅旗渠的故事告訴更多人。
奮進
歲月輪轉,精神長存。以紅旗渠精神為底色的林州,前進的腳步永不停歇。
文明交通崗、環衛保潔崗、學生安全崗……行走林州,“誌願紅”閃耀在大街小巷。“能力所能及做點事情,我覺得很有意義。”林州市振林街道林慮社區誌願者李見美從2018年開始參與社區誌願服務,夜間治安巡邏、清潔家園、入戶宣傳等活動中都有她的身影。
一城人動起來,讓一座城美起來。林州市四大班子成員每周六都會走上街頭,同群眾一起開展全民洗城活動。這項活動,該市已經堅持了4年。領導幹部勇當先行者,人民群眾爭當生力軍,“幹淨”成為林州的代名詞。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林州市大力拓展文旅產業,精心打造“紅旗渠人家”民宿品牌和“中國畫穀”寫生品牌,催生培育了民宿、寫生、培訓、研學等文旅融合新業態。全市目前已有各類民宿715家。不少遊客慕名而來,吃農家飯、住農家院、賞鄉村景,民宿發展如火如荼。
企業謀轉型。河南光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僅用10年時間,就成長為國內最大的專業生產電子紗和電子布的民營企業,並不斷衝刺高端產品市場。截至2022年年底,該公司已獲境內專利授權155項,其中發明專利11項。
“我們將持續深耕電子級玻纖行業,努力成為全球領先的電子材料生產服務商。”全國人大代表、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誌偉信心滿滿。
鄉村忙振興。乘著鄉村振興東風,黃華鎮廟荒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昔日貧困的小村莊蝶變為聲名遠揚的文旅新村。“我們要持續擦亮‘紅旗渠精神’這一紅色品牌,形成集紅旗渠研學、生態觀光、鄉村旅遊等於一體的鄉村研學產業鏈。”黨的二十大代表、村黨支部書記鬱林英說。
大渠長歌,追夢不息。在新的趕考路上,林州市始終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