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丨今年“三農”工作怎麼幹 七大行動加快建設農業強省
更新時間:2023-4-3 9:56:02    來源:河南日報

  本報訊(記者 劉曉波)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4月1日,全省農業農村局長會議召開,對今年“三農”重點工作作出係統部署。

  截至去年,我省糧食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生豬存欄量、食用菌產量穩居全國首位,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和神農種業實驗室入駐“中原農穀”,第一產業增加值5817.78億元,同比增長4.8%,為全省發展大局穩定提供了重要支撐。

  今年是全麵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建設農業強省的目標任務,穩住“三農”基本盤意義重大。今年“三農”工作怎麼幹?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孫巍峰給出的關鍵詞是:編製“一個規劃”、開展“七大行動”、守牢“一條底線”。

  當前,省農業農村廳正在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抓緊研究編製加快建設農業強省規劃,支持有條件的市、縣率先建設農業強市、農業強縣。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是全麵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的頭等大事。我省積極對接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穩定糧食播種麵積,分類分區域新建高標準農田255萬畝、改造提升280萬畝。探索“投融建運管”一體化推進模式,加快推進在建2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積極開展高產示範創建,打造一批噸糧縣、噸半糧縣。加快補齊農機短板,力爭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8%以上。

  建設農業強省,利器在科技。我省開展現代種業振興行動,全力推進“中原農穀”建設,積極推動神農種業實驗室爭創國家實驗室基地或成為其組成部分,推進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中國農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建設,爭創國家小麥技術創新中心,構建完成“中原農穀”建設的“四梁八柱”;紮實實施種業振興六大行動,加快建設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水產和家禽種質資源庫。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麵振興的基礎和關鍵。我省開展萬億級綠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動,積極發展高效種養業,著力打造好11個國家級、33個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示範帶動優勢特色農產品發展;推進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做優糧食製品、做強肉類製品、做精油脂製品、做特果蔬製品,振興酒業、奶業,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萬億級現代食品集群;全力打造小麥、花生、生豬等20條優勢特色產業鏈;積極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名特優新農產品,加快打造宣傳推介“美豫名品”“豫農優品”等公共品牌。

  畜牧業與農業相輔相成、相互成就,要加快推進我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強省轉變,把畜牧業打造成為農業強省的先導產業。我省開展現代畜牧業轉型發展行動,做強生豬產業,做大牛羊產業,做優家禽產業,做特水產產業。

  在耕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高質量保障“菜籃子”產品供給,必須在設施農業上挖潛力。我省開展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提升蔬菜設施,確保設施蔬菜種植麵積發展到410萬畝;提升食用菌設施,力爭全年食用菌產量達到180萬噸;提升設施養殖和設施漁業發展。

  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亦是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我省開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行動,創建第一批鄉村建設示範縣20個、示範鄉鎮100個、示範村1000個;持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移風易俗和鄉村治理,加快數字鄉村建設。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破解未來“誰來種地”問題的關鍵。截至目前,我省培育農民合作社19.8萬家、家庭農場26.2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2.5萬家。我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量不少,已經進入由數量增長向量質並舉轉變的新階段,關鍵要在提高質量上下功夫。我省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經營主體培育,培育壯大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推進農業領域“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新增技能人才10萬人以上,培訓高素質農民6萬人以上。

  安全是發展的基礎,我省守牢農村改革底線、農產品質量安全底線、農業生產風險底線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為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營造良好氛圍。

文章編輯:陳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丨今年“三農”工作怎麼幹 七大行動加快建設農業強省
2023-4-3 9:56:02    來源:河南日報

  本報訊(記者 劉曉波)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4月1日,全省農業農村局長會議召開,對今年“三農”重點工作作出係統部署。

  截至去年,我省糧食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生豬存欄量、食用菌產量穩居全國首位,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和神農種業實驗室入駐“中原農穀”,第一產業增加值5817.78億元,同比增長4.8%,為全省發展大局穩定提供了重要支撐。

  今年是全麵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建設農業強省的目標任務,穩住“三農”基本盤意義重大。今年“三農”工作怎麼幹?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孫巍峰給出的關鍵詞是:編製“一個規劃”、開展“七大行動”、守牢“一條底線”。

  當前,省農業農村廳正在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抓緊研究編製加快建設農業強省規劃,支持有條件的市、縣率先建設農業強市、農業強縣。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是全麵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的頭等大事。我省積極對接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穩定糧食播種麵積,分類分區域新建高標準農田255萬畝、改造提升280萬畝。探索“投融建運管”一體化推進模式,加快推進在建2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積極開展高產示範創建,打造一批噸糧縣、噸半糧縣。加快補齊農機短板,力爭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8%以上。

  建設農業強省,利器在科技。我省開展現代種業振興行動,全力推進“中原農穀”建設,積極推動神農種業實驗室爭創國家實驗室基地或成為其組成部分,推進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中國農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建設,爭創國家小麥技術創新中心,構建完成“中原農穀”建設的“四梁八柱”;紮實實施種業振興六大行動,加快建設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水產和家禽種質資源庫。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麵振興的基礎和關鍵。我省開展萬億級綠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動,積極發展高效種養業,著力打造好11個國家級、33個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示範帶動優勢特色農產品發展;推進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做優糧食製品、做強肉類製品、做精油脂製品、做特果蔬製品,振興酒業、奶業,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萬億級現代食品集群;全力打造小麥、花生、生豬等20條優勢特色產業鏈;積極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名特優新農產品,加快打造宣傳推介“美豫名品”“豫農優品”等公共品牌。

  畜牧業與農業相輔相成、相互成就,要加快推進我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強省轉變,把畜牧業打造成為農業強省的先導產業。我省開展現代畜牧業轉型發展行動,做強生豬產業,做大牛羊產業,做優家禽產業,做特水產產業。

  在耕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高質量保障“菜籃子”產品供給,必須在設施農業上挖潛力。我省開展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提升蔬菜設施,確保設施蔬菜種植麵積發展到410萬畝;提升食用菌設施,力爭全年食用菌產量達到180萬噸;提升設施養殖和設施漁業發展。

  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亦是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我省開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行動,創建第一批鄉村建設示範縣20個、示範鄉鎮100個、示範村1000個;持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移風易俗和鄉村治理,加快數字鄉村建設。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破解未來“誰來種地”問題的關鍵。截至目前,我省培育農民合作社19.8萬家、家庭農場26.2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2.5萬家。我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量不少,已經進入由數量增長向量質並舉轉變的新階段,關鍵要在提高質量上下功夫。我省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經營主體培育,培育壯大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推進農業領域“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新增技能人才10萬人以上,培訓高素質農民6萬人以上。

  安全是發展的基礎,我省守牢農村改革底線、農產品質量安全底線、農業生產風險底線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為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營造良好氛圍。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