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青”舞飛揚②丨張晟卯:四代科研人“傳幫帶” 立誌取代國外高端潤滑材料
更新時間:2023-3-15 21:12:57    來源:大河網

【編者按】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全國兩會勝利閉幕後,中原大地迅速掀起深入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的熱潮。大河網推出《“青”舞飛揚》係列報道,聚焦河南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他們學報告、抓落實、堅定信心再出發,把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轉化為推動科技創新的實際行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

大河網訊 “一定要做有用的科研,而不是在實驗室閉門造車,要看國家到底需要什麼、國民經濟的主戰場是什麼。” 河南大學教授張晟卯告訴記者。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張晟卯希望所研究的原創性成果能夠取代國外的高端潤滑材料。作為一名70後教師,張晟卯從他的導師那裏汲取科研“營養”,又“反哺”給他的95後博士研究生們,科研的“傳幫帶”精神在他身上得以充分體現。

26歲的博士研究生陳碩碩就是張晟卯所帶學生中的一員,如何將科研的精髓一代代傳承下去?3月15日,陳碩碩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讓我感觸頗深,為我們青年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新的賽道。我們要不負韶華,肩負時代重任,在堅持守正的基礎上力求出新”。

四代科研人“傳幫帶” 他們要做有用的科研

“我於1998年畢業於河南大學,並考入本校研究生,在張治軍教授的指導下,一直從事納米潤滑材料的研究,去蘭州讀博期間,依然從事該項目研究,畢業後回到河大工作,繼續從事該項目的研究。”張晟卯的經曆看似簡單卻並不平凡。

據了解,由張晟卯參與的“自修複納米潤滑抗磨損材料”項目係列成果多次獲獎。其中,“高性能節能抗磨納米潤滑油脂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項目獲得201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提起在科研路上從“0”到“1”的突破,張晟卯認為,核心就是堅持。“已經從事這個項目研究十幾年了,我所研究的項目是張治軍教授和他的導師薛群基院士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來的,即把納米材料用作潤滑材料,這也是我們中國科學家的原創性成果。”

這些年,張晟卯主要在張治軍教授指導下,從事材料的研究、規模化製備和工業化應用推廣。“我們這個項目完成了從概念提出到機理研究,一直到工業化應用,是一個全鏈條的原創型的成果。”張晟卯介紹。

從事科研多年來,張晟卯最大的感悟是要做有用的科研,而不是在實驗室閉門造車。“要看國家到底需要什麼、國民經濟的主戰場需要什麼,這才是核心所在。”

“目前,我們國家的現狀是高端潤滑材料大部分還是進口的,比如高鐵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名片,但它裏麵用到的潤滑材料往往還是進口的。”張晟卯希望,團隊及實驗室所研究的原創性成果能夠替代國外高端潤滑材料,實現國產材料的覆蓋。

日常工作中,張晟卯非常注重對青年人才的培養,不光培養自己的學生,也從相關科研院所、單位引進所需人才。“希望他們能夠在後續研究中做出更多原創性的成果,永攀科技高峰,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這是張晟卯對學生們的殷切期望。

如何培養學生 他說“言傳不如身教”

培養青年人才,張晟卯最大的心得是言傳永遠不如身教。“一定要自己堅持在一線工作,和青年人才一塊成長,教學相長,這樣才能把學到的硬核知識傳遞給他們。” 

學生們也不負所托,陳碩碩曾作為“高性能甲醇汽車專用潤滑油”項目成員在“挑戰杯”河南省大學生創業競賽中獲得銅獎。

她說,自從2019年加入“納米潤滑材料”課題組以來,張老師對她最大的教導是學會思考,無論是科研項目還是生活學習,他常說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問題。日常,張老師經常指導我們實驗處理方法,他說要多實驗、勤總結,要做到念念不忘。”

“2021年我有幸留在課題組繼續碩博連讀。”陳碩碩還記得在她博士階段剛入學時張晟卯對她說的話:“博士不同於碩士,要站在高處,要多想。”

“不同的高度有著不同的風景,他希望我把科研工作和新時代國家發展聯係起來,不想讓我讀死書,要求我真正站在高處看問題,心係國家,心係發展。”陳碩碩說。   

瞄準潤滑油領域 用創新解決“卡脖子”難題

新一代科研人有啥新願景?

陳碩碩表示,今年兩會的召開,讓她看到在科技創新領域,我們國家取得的一係列舉世矚目的成就——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人工智能等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作為青年科技工作者,我們要不負韶華,肩負時代重任,在堅持守正的基礎上力求出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奮鬥。”陳碩碩希望,能增長才幹、練就本領,在納米潤滑領域用創新解決“卡脖子”難題。學以致用,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有用之才。

“創新有一定的難度,但我們要不畏艱險、不畏艱難,坐穩坐住冷板凳,潛心研究,為科技、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陳碩碩希望像導師張晟卯一樣,以時不我待的時代緊迫感和曆史使命感,在潤滑油領域用創新解決“卡脖子”難題。(劉高雅 李東寶/文 楊鑫陽/視頻)

文章編輯:劉鳴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青”舞飛揚②丨張晟卯:四代科研人“傳幫帶” 立誌取代國外高端潤滑材料
    2023-3-15 21:12:57    來源:大河網

    【編者按】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全國兩會勝利閉幕後,中原大地迅速掀起深入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的熱潮。大河網推出《“青”舞飛揚》係列報道,聚焦河南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他們學報告、抓落實、堅定信心再出發,把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轉化為推動科技創新的實際行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

    大河網訊 “一定要做有用的科研,而不是在實驗室閉門造車,要看國家到底需要什麼、國民經濟的主戰場是什麼。” 河南大學教授張晟卯告訴記者。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張晟卯希望所研究的原創性成果能夠取代國外的高端潤滑材料。作為一名70後教師,張晟卯從他的導師那裏汲取科研“營養”,又“反哺”給他的95後博士研究生們,科研的“傳幫帶”精神在他身上得以充分體現。

    26歲的博士研究生陳碩碩就是張晟卯所帶學生中的一員,如何將科研的精髓一代代傳承下去?3月15日,陳碩碩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讓我感觸頗深,為我們青年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新的賽道。我們要不負韶華,肩負時代重任,在堅持守正的基礎上力求出新”。

    四代科研人“傳幫帶” 他們要做有用的科研

    “我於1998年畢業於河南大學,並考入本校研究生,在張治軍教授的指導下,一直從事納米潤滑材料的研究,去蘭州讀博期間,依然從事該項目研究,畢業後回到河大工作,繼續從事該項目的研究。”張晟卯的經曆看似簡單卻並不平凡。

    據了解,由張晟卯參與的“自修複納米潤滑抗磨損材料”項目係列成果多次獲獎。其中,“高性能節能抗磨納米潤滑油脂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項目獲得201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提起在科研路上從“0”到“1”的突破,張晟卯認為,核心就是堅持。“已經從事這個項目研究十幾年了,我所研究的項目是張治軍教授和他的導師薛群基院士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來的,即把納米材料用作潤滑材料,這也是我們中國科學家的原創性成果。”

    這些年,張晟卯主要在張治軍教授指導下,從事材料的研究、規模化製備和工業化應用推廣。“我們這個項目完成了從概念提出到機理研究,一直到工業化應用,是一個全鏈條的原創型的成果。”張晟卯介紹。

    從事科研多年來,張晟卯最大的感悟是要做有用的科研,而不是在實驗室閉門造車。“要看國家到底需要什麼、國民經濟的主戰場需要什麼,這才是核心所在。”

    “目前,我們國家的現狀是高端潤滑材料大部分還是進口的,比如高鐵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名片,但它裏麵用到的潤滑材料往往還是進口的。”張晟卯希望,團隊及實驗室所研究的原創性成果能夠替代國外高端潤滑材料,實現國產材料的覆蓋。

    日常工作中,張晟卯非常注重對青年人才的培養,不光培養自己的學生,也從相關科研院所、單位引進所需人才。“希望他們能夠在後續研究中做出更多原創性的成果,永攀科技高峰,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這是張晟卯對學生們的殷切期望。

    如何培養學生 他說“言傳不如身教”

    培養青年人才,張晟卯最大的心得是言傳永遠不如身教。“一定要自己堅持在一線工作,和青年人才一塊成長,教學相長,這樣才能把學到的硬核知識傳遞給他們。” 

    學生們也不負所托,陳碩碩曾作為“高性能甲醇汽車專用潤滑油”項目成員在“挑戰杯”河南省大學生創業競賽中獲得銅獎。

    她說,自從2019年加入“納米潤滑材料”課題組以來,張老師對她最大的教導是學會思考,無論是科研項目還是生活學習,他常說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問題。日常,張老師經常指導我們實驗處理方法,他說要多實驗、勤總結,要做到念念不忘。”

    “2021年我有幸留在課題組繼續碩博連讀。”陳碩碩還記得在她博士階段剛入學時張晟卯對她說的話:“博士不同於碩士,要站在高處,要多想。”

    “不同的高度有著不同的風景,他希望我把科研工作和新時代國家發展聯係起來,不想讓我讀死書,要求我真正站在高處看問題,心係國家,心係發展。”陳碩碩說。   

    瞄準潤滑油領域 用創新解決“卡脖子”難題

    新一代科研人有啥新願景?

    陳碩碩表示,今年兩會的召開,讓她看到在科技創新領域,我們國家取得的一係列舉世矚目的成就——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人工智能等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作為青年科技工作者,我們要不負韶華,肩負時代重任,在堅持守正的基礎上力求出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奮鬥。”陳碩碩希望,能增長才幹、練就本領,在納米潤滑領域用創新解決“卡脖子”難題。學以致用,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有用之才。

    “創新有一定的難度,但我們要不畏艱險、不畏艱難,坐穩坐住冷板凳,潛心研究,為科技、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陳碩碩希望像導師張晟卯一樣,以時不我待的時代緊迫感和曆史使命感,在潤滑油領域用創新解決“卡脖子”難題。(劉高雅 李東寶/文 楊鑫陽/視頻)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