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央媒觀豫丨安陽發現距今約7800年聚落遺址
更新時間:2023-3-11 10:02:46    來源:大河網

  新華社鄭州3月10日電 穩定的定居生活、發達的手工業、熟練的采集和漁獵……記者近日從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河南安陽八裏莊發現一處以裴李崗文化為主體的新石器中期聚落遺址,7000多年前的先民生活圖景正依托豐富的考古材料被不斷還原。

1a003893316743ffb888d4d9860bfc80.jpg

  圖為河南安陽八裏莊遺址出土的夾砂侈口深腹罐殘片。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申文喜介紹,安陽八裏莊遺址分布區呈不規則橢圓形,東西最寬約230米,南北長約150米,現存麵積約2.7萬平方米,根據碳十四測年結果顯示,遺址距今約7800年至7400年。“我們在遺址西南側,鑽探出一條古河道,大致呈西北—東南流向,河道寬約100米,初步推測,八裏莊遺址先民依河而居。”申文喜說,整個遺址地層堆積清晰,文化遺存豐富,保存狀況較好。

c55819a756084e6ebd480a6de28a4274.jpg

  圖為河南安陽八裏莊遺址西探溝古河道段。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考古勘探發現,八裏莊遺址區內廣泛分布紅燒土塊,多數上麵有植物莖稈印痕,初步確定應是房屋紅燒土牆體殘塊。此外,還發現疑似半地穴房基遺跡,及數座長方形或橢圓形的灰坑。“這些灰坑可能是具有不同用途的窖穴。”八裏莊遺址考古發掘領隊孔德銘說,這些建築遺跡的發現表明當時的先民已經過上定居生活,為探討7000多年前先民們的居住生活形態提供了考古線索。

  圖為河南安陽八裏莊遺址出土的紅燒土牆體。(圖片來源: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根據出土遺物顯示,八裏莊遺址擁有發達的手工業,主要表現在製陶和製石方麵。“遺址出土最多的便是陶片,均為手製,相當多的陶片已經擺脫了原始特征,質地較硬,火候較高。”孔德銘說,出土的陶片器型有泥質紅陶小口雙耳壺、平底罐、三足缽,夾砂侈口深腹罐等,夾砂陶片器表多有紋飾,反映了當時手工業的水平。

9ceed7db3f864cccacd8a824698414a0.jpg

  圖為河南安陽八裏莊遺址出土的石磨盤。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遺址還出土有多件石鏟、石斧、石鐮、石磨盤、石磨棒等生產工具。“這些石器的加工技術令人驚歎,製作方法有打製、磨製等。”孔德銘說,從砍伐樹木到翻土耕種,從收割穀物到脫粒加工,整個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石質工具應有盡有,充分顯示當時的農業生產已經脫離了“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進入了鋤耕農業時期。

6336721569193806620.jpg

  圖為河南安陽八裏莊遺址東探溝。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此外,考古人員通過對古河道探溝內的填土進行篩選和浮選,獲取了較多的細碎動物骨骼和植物炭粒。“初步觀察,哺乳類動物有豬、狗、鹿等,水產類有蚌、螺、魚等,還有一些鳥骨。”申文喜說,這些發現表明采集和漁獵是八裏莊遺址先民謀取生活資料的重要手段之一,為了解當時的生業經濟提供了基礎條件。

  據了解,裴李崗文化因1977年河南省新鄭市裴李崗遺址的發掘而命名,是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原地區的核心文化。

  “新石器時代中期諸多考古學文化中,以裴李崗文化的發展水平最高,它的遷徙、擴張造成了一係列文化互動,帶動了周邊考古學文化的演進與發展,奠定了‘早期中國文化圈’的雛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孔德銘說,安陽八裏莊遺址是目前所知裴李崗文化分布的最北界,其發現填補了安陽地區乃至整個豫北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空白。

  “目前,八裏莊遺址發掘研究工作剛剛起步,下一步,將圍繞遺址文化內涵、聚落分布等展開多學科研究,為推動中原地區裴李崗時期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更多資料。”孔德銘說。(記者 桂娟 史林靜)

文章編輯:趙銀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央媒觀豫丨安陽發現距今約7800年聚落遺址
    2023-3-11 10:02:46    來源:大河網

      新華社鄭州3月10日電 穩定的定居生活、發達的手工業、熟練的采集和漁獵……記者近日從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河南安陽八裏莊發現一處以裴李崗文化為主體的新石器中期聚落遺址,7000多年前的先民生活圖景正依托豐富的考古材料被不斷還原。

    1a003893316743ffb888d4d9860bfc80.jpg

      圖為河南安陽八裏莊遺址出土的夾砂侈口深腹罐殘片。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申文喜介紹,安陽八裏莊遺址分布區呈不規則橢圓形,東西最寬約230米,南北長約150米,現存麵積約2.7萬平方米,根據碳十四測年結果顯示,遺址距今約7800年至7400年。“我們在遺址西南側,鑽探出一條古河道,大致呈西北—東南流向,河道寬約100米,初步推測,八裏莊遺址先民依河而居。”申文喜說,整個遺址地層堆積清晰,文化遺存豐富,保存狀況較好。

    c55819a756084e6ebd480a6de28a4274.jpg

      圖為河南安陽八裏莊遺址西探溝古河道段。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考古勘探發現,八裏莊遺址區內廣泛分布紅燒土塊,多數上麵有植物莖稈印痕,初步確定應是房屋紅燒土牆體殘塊。此外,還發現疑似半地穴房基遺跡,及數座長方形或橢圓形的灰坑。“這些灰坑可能是具有不同用途的窖穴。”八裏莊遺址考古發掘領隊孔德銘說,這些建築遺跡的發現表明當時的先民已經過上定居生活,為探討7000多年前先民們的居住生活形態提供了考古線索。

      圖為河南安陽八裏莊遺址出土的紅燒土牆體。(圖片來源: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根據出土遺物顯示,八裏莊遺址擁有發達的手工業,主要表現在製陶和製石方麵。“遺址出土最多的便是陶片,均為手製,相當多的陶片已經擺脫了原始特征,質地較硬,火候較高。”孔德銘說,出土的陶片器型有泥質紅陶小口雙耳壺、平底罐、三足缽,夾砂侈口深腹罐等,夾砂陶片器表多有紋飾,反映了當時手工業的水平。

    9ceed7db3f864cccacd8a824698414a0.jpg

      圖為河南安陽八裏莊遺址出土的石磨盤。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遺址還出土有多件石鏟、石斧、石鐮、石磨盤、石磨棒等生產工具。“這些石器的加工技術令人驚歎,製作方法有打製、磨製等。”孔德銘說,從砍伐樹木到翻土耕種,從收割穀物到脫粒加工,整個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石質工具應有盡有,充分顯示當時的農業生產已經脫離了“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進入了鋤耕農業時期。

    6336721569193806620.jpg

      圖為河南安陽八裏莊遺址東探溝。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此外,考古人員通過對古河道探溝內的填土進行篩選和浮選,獲取了較多的細碎動物骨骼和植物炭粒。“初步觀察,哺乳類動物有豬、狗、鹿等,水產類有蚌、螺、魚等,還有一些鳥骨。”申文喜說,這些發現表明采集和漁獵是八裏莊遺址先民謀取生活資料的重要手段之一,為了解當時的生業經濟提供了基礎條件。

      據了解,裴李崗文化因1977年河南省新鄭市裴李崗遺址的發掘而命名,是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原地區的核心文化。

      “新石器時代中期諸多考古學文化中,以裴李崗文化的發展水平最高,它的遷徙、擴張造成了一係列文化互動,帶動了周邊考古學文化的演進與發展,奠定了‘早期中國文化圈’的雛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孔德銘說,安陽八裏莊遺址是目前所知裴李崗文化分布的最北界,其發現填補了安陽地區乃至整個豫北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空白。

      “目前,八裏莊遺址發掘研究工作剛剛起步,下一步,將圍繞遺址文化內涵、聚落分布等展開多學科研究,為推動中原地區裴李崗時期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更多資料。”孔德銘說。(記者 桂娟 史林靜)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