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編者按 |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和城鎮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全國兩會期間,河南日報與新華日報、青海日報、陝西日報等省級黨報聯動,共同策劃推出“就業大巴連通共同富裕路”主題報道,邀請代表委員話合作謀發展,串起東西部協作“就業鏈”,唱響經濟複蘇“春之歌”。
河南
讓更多農民工成為“大工匠”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化禕 李昊
3月5日,作為一名由農民工成長起來的全國人大代表,徐秋萍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聆聽了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穩就業作為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關鍵指標。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群體就業工作。
對此,徐秋萍內心十分激動。她深深理解農民的甘苦,理解穩定的就業對農民來說是多麼重要。她希望更多農民工能成為有技術、有未來、人人持證的“大工匠”。
徐秋萍是扶溝縣崔橋鎮古村人,出生於1981年,高中畢業後到廣東東莞打工。2007年她回到家鄉,成為昌茂紡織公司細紗車間年齡最大的擋車工。對紡紗技術一竅不通的她從頭學起,在培訓期間,徐秋萍放棄休息時間苦練技術,在新員工月測試實際操作和理論測定中均獲第一名。
3個月後,徐秋萍從一名普通的紡織女工被任命為班組長。2015年,公司決定新建2萬平方米智能化紡紗車間,徐秋萍任車間主任。車間從當年5月開工建設,10月份安裝調試,2016年3月正式投產,不僅把工期提前了7個月,並且提前生產了3850噸棉紗,增加產值1.1億元。
工作中,徐秋萍專心致誌、全力投入,專業技能不斷精進。她帶領的車間在業務競賽中每次都是第一。
2014年,徐秋萍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憑著出色的成績,2015年她被評為周口市勞動模範,2019年被評為河南省勞動模範,202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我和同是農民工出身的另一名姐妹,都是因為在技術比武中多次取得第一名被破格提拔。我還手把手教出了第一批68名技術工人,他們又分期分批把新員工培養成紡紗車間的行家裏手。”徐秋萍說。
昌茂紡織二車間現有管理和技術維護人員14人,負責生產監管、設備維修、電力暢通、網絡機台連接、運行狀況監控等工作。徐秋萍有效利用錯峰電價政策,夜間開足馬力生產,年節約電費300多萬元。他們實施的利用邊角廢料改造的“絡紗小車”、減少斷頭操作的降“風箱花”等技改項目,讓公司年增收200多萬元。
員工黃春輝說:“我們這個團隊大部分都是農民工,在徐秋萍的帶領下,我們逐漸都成了技術工,現在人人持證上崗。”
正是有了這樣一大批身懷絕技、持證上崗的工人,才使得企業在棉紗市場競爭激烈以及疫情影響下,銷售額、稅收實現持續增長。公司年銷售額連續3年超過3億元,稅收連續3年突破千萬元。這家位於扶溝縣城、建廠15年的民營紡紗企業生產的“昌茂”牌棉紗以每噸高於市場價3000~5000元的價格暢銷世界各地。僅國內江浙兩省的訂單,每月就售出棉紗近1500萬噸。
如今,昌茂紡織90%的工人取得了相應技能等級證書,還有1人獲“周口市大工匠”稱號,2人獲“桐丘大工匠”稱號。
聽完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徐秋萍久久不能平靜:“希望更多農民工學習先進技術,爭做能工巧匠,用實際行動報答黨和政府對廣大農民工的關懷,為鄉村振興、民族複興作貢獻。”
青海
“一碗麵”書寫百億產業奇跡
青海日報記者 陳俊
“如果說遍布河湟穀地具有‘指尖非遺’之稱的刺繡讓‘青繡之源’驚豔世人,那麼民和喇家遺址出土的4000年前的一根麵穿越時空讓‘拉麵之鄉’連起古今文明、造就出收入過百億元產業傳奇”;
“在各族兒女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上,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件事:扶持壯大拉麵產業、發展農牧區畜牧業、推行移風易俗遏製天價彩禮,黨的領導下前兩者在做‘加法’,後者一直在做‘減法’”;
“五年來,我們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利用特色資源,開展了以拉麵經濟為主的勞務輸出,僅循化縣2022年有6071戶、21324人在陝西、河南、江蘇、上海等100多個大中城市開拉麵館,全縣每年拉麵收入達十幾億元”;
“蘇青兩省攜手打造‘化隆牛肉麵’勞務品牌,青海人在江蘇開店2344家,吸納1.17萬青海脫貧人口在蘇務工……”
翻開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白莊鎮蘇呼撒村黨支部書記馬世功的民情日記,一頁頁、一行行,字裏行間充滿濃濃的為民情懷。
“‘拉麵經濟’勞務品牌提升為青海省級發展戰略,精彩裏不僅有東西部扶貧省份的深情厚誼,榮譽中蘊含著崇山峻嶺也無法阻隔的‘東錫’協作、‘豫’你相伴、‘東(海東)西(陝西)’精彩的生動篇章。”馬世功說,可以說,自己不僅是建功新時代的參與者,也是奮進新征程的記錄者。
“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構建親清政商關係。”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
現場聆聽到全國兩會報告提出的一係列利好消息後的馬世功說,要把全國兩會上的好消息帶回家鄉,讓“拉麵之鄉”的父老鄉親以黨的二十大和全國兩會精神為指引,引領更多海東籍拉麵人到江蘇等長三角、廣州等珠三角、天津等環渤海、鄭州等中原城市群創業發展,擴大拉麵產業“朋友圈”,進一步走出國門擴大拉麵產業“經濟圈”,“拉”回新的經濟“增長極”。要以“交流、交往、交融”為主線,頂層設計好新一輪產業協作、勞務協作、消費協作、人才交流等關鍵領域,強化幫扶項目引領,保持資金投入力度,加大發展要素保障,著力構建有助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全麵振興工作體係,在高質量發展中吸收更多“錫力量”、彙聚更多“陝味兒”、增添更多“豫元素”,推動形成“產業共興、百姓共富、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新格局,攜手打造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標杆、推動形成共同富裕的示範。
目前,海東市正以黨的二十大和全國兩會精神為引領,以“一碗麵”牽引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以總部經濟、數字經濟、平台經濟帶動牛羊養殖、作物種植、農畜產品加工、倉儲物流配送、商務金融服務等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數字鏈、就業鏈融通,實現一二三產融合。
馬世功介紹,立足品牌之魂、產業之基、就業之本,統籌品牌培育、產業促進等要素,著力職能優化,聚力品牌塑造,用力產業配套,傾力服務協調,助力經營提升,持續擦亮“青海拉麵”“拉麵之鄉”金名片。
江蘇
東西部協作,就業大省勇挑大梁
□ 新華日報記者 黃紅芳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著力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幫扶等工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就業大省要勇挑大梁,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們張開雙臂歡迎中西部老鄉來蘇就業創業。”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張彤說。
開展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是黨中央著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決策。在下好“全國一盤棋”中,一輛輛“就業大巴”來到江蘇。南京豐久鴻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李鋒就是東西部協作的受益者之一。高中畢業後,李鋒從老家陝西省丹鳳縣隨老鄉來南京學做拉麵。3年後,他用自己的積蓄加上創業貸款在南京開了一家拉麵館,生意越做越大。如今,他創辦的餐飲公司已成為南京知名餐飲企業,吸納了400多人就業,其中陝西老鄉占了一半。為了幫助更多人就業創業致富,李鋒專門成立了一家人力資源公司,每年為上千名陝西老鄉就業牽線搭橋。他還把在南京學到的管理經驗帶到丹鳳,帶動老鄉致富。
“李鋒的人生經曆生動詮釋了東西部勞務協作促進共同富裕的現實意義。”張彤介紹,截至目前,在江蘇穩定就業的中西部脫貧人口有近百萬人,他們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中西部家庭帶去了穩定收入。
今年江蘇人社部門提前行動,會同省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創新開展2023年度“創響江蘇”春風行動,以服務企業用工和農民工就業為重點,點對點挖掘就業崗位,與中西部地區實時共享就業崗位信息,高頻次開展網絡招聘、直播帶崗、視頻麵試。蘇州市人社局農曆正月初四就帶領重點用工企業赴河南省信陽市開展人力資源協作對接交流,舉辦專場招聘會,並“點對點”接送農民工返崗。2月28日,建湖縣人社局在青海玉樹舉行“攜手玉樹·就在建湖”招聘會。到目前為止,江蘇累計開展省際勞務協作專場招聘會287場,精準推送就業崗位21萬個。
為與中西部省份建立穩定的就業合作關係,江蘇創新思路,通過簽訂勞務協作協議、設立聯絡站、建立勞務基地等方式,提供全流程招工服務。春節後,全省僅市縣就與中西部省份一些地區新簽訂勞務協議64份,新建勞務基地34個。
“勞動者千裏迢迢來就業,我們必須用心用情,幫助他們在江蘇穩定就業。”張彤說,江蘇省人社廳聯合14個部門建立起省就業運行監測分析係統,聯手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和江蘇聯通動態開展外省勞動力在蘇就業及流動情況監測,支撐科學決策和精準服務。目前,外省來蘇務工總人數達831萬人,總量已恢複至往年常態化水平。
江蘇還明確,外省勞動力在江蘇就業同等享受江蘇本地就業創業服務和免費技能培訓等政策扶持,並將失業人員納入屬地管理,符合就業困難人員條件的可在常住地同等享受社保補貼、崗位補貼等就業援助政策,優先推薦就業崗位,幫助實現動態就業。
張彤表示,江蘇省人社係統將協同省對口支援協作合作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中西部省份,聚焦資源共享、資金集聚、項目落地,製定並落實與青海、陝西新一輪對口勞務協作方案,確保脫貧人口在蘇就業規模穩中有增,在東西部勞務協作中體現江蘇擔當。
陝西
“內育”+“外引”讓鄉村人才更優化
陝西日報記者 王佳偉
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在總結過去五年工作時提到,堅持並完善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定點幫扶等機製,選派用好醫療、教育“組團式”幫扶幹部人才和科技特派員,推動脫貧地區加快發展和群眾穩定增收。
“全麵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特別是作為人口淨流出地區,陝西鄉村人口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鄉村的高質量發展。”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杜海峰表示,要積極培養基層骨幹人才,深化全民參與鄉村治理,補足鄉村振興人才短板。
杜海峰建議,促進“內育”與“外引”相結合,做到內“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外“引”一批優秀能人和重“用”一批農村專業人才,加大科技特派員選派和人才“組團式”幫扶力度。健全鄉村人才工作體製機製,強化人才振興保障措施,以縣域為單位製定長遠的農村基層組織人才工作規劃,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實踐證明,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程中,基層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優化十分關鍵。
“要注重從回鄉優秀青年、返鄉創業能手、返鄉知識青年、大學生村官及致富能人,特別是從退伍軍人中選人加入村級治理,在基層組織中任職或掛職,提高農村各類基層組織整體素質和治村本領。”杜海峰說。
由此,杜海峰也關注著另一條可行途徑,即返鄉創業。
杜海峰表示,國家層麵出台的一係列政策製度,向社會釋放多種“鄉土紅利”,促進返鄉創業群體規模不斷壯大,同時吸引了農民工、大學生和城鎮居民返鄉入鄉創業就業。
杜海峰的調研數據顯示:2019年,農民工返鄉人數占全體農民工的22.0%,約10%的返鄉農民工選擇自主創業;2020年,近3000萬名農民工留鄉返鄉;2022年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100萬名,返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達90.7%。
“城鄉融合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背景。返鄉創業群體由單一走向多元,但返鄉農民工仍是主體。”杜海峰說,農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缺乏照料成為部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主要原因,同時也為縣域如何滿足返鄉創業者的家庭發展需求提出了新要求。建議從政策層麵支持和促進個人創業、保障家庭發展能力提升。
“在數字經濟時代,返鄉創業也是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途徑,亟須剖析新技術、新業態與返鄉創業企業的相互關係與影響機製。”杜海峰表示,“數字經濟+返鄉創業”也將成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引擎和持久動力。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編者按 |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和城鎮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全國兩會期間,河南日報與新華日報、青海日報、陝西日報等省級黨報聯動,共同策劃推出“就業大巴連通共同富裕路”主題報道,邀請代表委員話合作謀發展,串起東西部協作“就業鏈”,唱響經濟複蘇“春之歌”。
河南
讓更多農民工成為“大工匠”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化禕 李昊
3月5日,作為一名由農民工成長起來的全國人大代表,徐秋萍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聆聽了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穩就業作為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關鍵指標。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群體就業工作。
對此,徐秋萍內心十分激動。她深深理解農民的甘苦,理解穩定的就業對農民來說是多麼重要。她希望更多農民工能成為有技術、有未來、人人持證的“大工匠”。
徐秋萍是扶溝縣崔橋鎮古村人,出生於1981年,高中畢業後到廣東東莞打工。2007年她回到家鄉,成為昌茂紡織公司細紗車間年齡最大的擋車工。對紡紗技術一竅不通的她從頭學起,在培訓期間,徐秋萍放棄休息時間苦練技術,在新員工月測試實際操作和理論測定中均獲第一名。
3個月後,徐秋萍從一名普通的紡織女工被任命為班組長。2015年,公司決定新建2萬平方米智能化紡紗車間,徐秋萍任車間主任。車間從當年5月開工建設,10月份安裝調試,2016年3月正式投產,不僅把工期提前了7個月,並且提前生產了3850噸棉紗,增加產值1.1億元。
工作中,徐秋萍專心致誌、全力投入,專業技能不斷精進。她帶領的車間在業務競賽中每次都是第一。
2014年,徐秋萍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憑著出色的成績,2015年她被評為周口市勞動模範,2019年被評為河南省勞動模範,202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我和同是農民工出身的另一名姐妹,都是因為在技術比武中多次取得第一名被破格提拔。我還手把手教出了第一批68名技術工人,他們又分期分批把新員工培養成紡紗車間的行家裏手。”徐秋萍說。
昌茂紡織二車間現有管理和技術維護人員14人,負責生產監管、設備維修、電力暢通、網絡機台連接、運行狀況監控等工作。徐秋萍有效利用錯峰電價政策,夜間開足馬力生產,年節約電費300多萬元。他們實施的利用邊角廢料改造的“絡紗小車”、減少斷頭操作的降“風箱花”等技改項目,讓公司年增收200多萬元。
員工黃春輝說:“我們這個團隊大部分都是農民工,在徐秋萍的帶領下,我們逐漸都成了技術工,現在人人持證上崗。”
正是有了這樣一大批身懷絕技、持證上崗的工人,才使得企業在棉紗市場競爭激烈以及疫情影響下,銷售額、稅收實現持續增長。公司年銷售額連續3年超過3億元,稅收連續3年突破千萬元。這家位於扶溝縣城、建廠15年的民營紡紗企業生產的“昌茂”牌棉紗以每噸高於市場價3000~5000元的價格暢銷世界各地。僅國內江浙兩省的訂單,每月就售出棉紗近1500萬噸。
如今,昌茂紡織90%的工人取得了相應技能等級證書,還有1人獲“周口市大工匠”稱號,2人獲“桐丘大工匠”稱號。
聽完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徐秋萍久久不能平靜:“希望更多農民工學習先進技術,爭做能工巧匠,用實際行動報答黨和政府對廣大農民工的關懷,為鄉村振興、民族複興作貢獻。”
青海
“一碗麵”書寫百億產業奇跡
青海日報記者 陳俊
“如果說遍布河湟穀地具有‘指尖非遺’之稱的刺繡讓‘青繡之源’驚豔世人,那麼民和喇家遺址出土的4000年前的一根麵穿越時空讓‘拉麵之鄉’連起古今文明、造就出收入過百億元產業傳奇”;
“在各族兒女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上,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件事:扶持壯大拉麵產業、發展農牧區畜牧業、推行移風易俗遏製天價彩禮,黨的領導下前兩者在做‘加法’,後者一直在做‘減法’”;
“五年來,我們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利用特色資源,開展了以拉麵經濟為主的勞務輸出,僅循化縣2022年有6071戶、21324人在陝西、河南、江蘇、上海等100多個大中城市開拉麵館,全縣每年拉麵收入達十幾億元”;
“蘇青兩省攜手打造‘化隆牛肉麵’勞務品牌,青海人在江蘇開店2344家,吸納1.17萬青海脫貧人口在蘇務工……”
翻開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白莊鎮蘇呼撒村黨支部書記馬世功的民情日記,一頁頁、一行行,字裏行間充滿濃濃的為民情懷。
“‘拉麵經濟’勞務品牌提升為青海省級發展戰略,精彩裏不僅有東西部扶貧省份的深情厚誼,榮譽中蘊含著崇山峻嶺也無法阻隔的‘東錫’協作、‘豫’你相伴、‘東(海東)西(陝西)’精彩的生動篇章。”馬世功說,可以說,自己不僅是建功新時代的參與者,也是奮進新征程的記錄者。
“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構建親清政商關係。”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
現場聆聽到全國兩會報告提出的一係列利好消息後的馬世功說,要把全國兩會上的好消息帶回家鄉,讓“拉麵之鄉”的父老鄉親以黨的二十大和全國兩會精神為指引,引領更多海東籍拉麵人到江蘇等長三角、廣州等珠三角、天津等環渤海、鄭州等中原城市群創業發展,擴大拉麵產業“朋友圈”,進一步走出國門擴大拉麵產業“經濟圈”,“拉”回新的經濟“增長極”。要以“交流、交往、交融”為主線,頂層設計好新一輪產業協作、勞務協作、消費協作、人才交流等關鍵領域,強化幫扶項目引領,保持資金投入力度,加大發展要素保障,著力構建有助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全麵振興工作體係,在高質量發展中吸收更多“錫力量”、彙聚更多“陝味兒”、增添更多“豫元素”,推動形成“產業共興、百姓共富、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新格局,攜手打造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標杆、推動形成共同富裕的示範。
目前,海東市正以黨的二十大和全國兩會精神為引領,以“一碗麵”牽引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以總部經濟、數字經濟、平台經濟帶動牛羊養殖、作物種植、農畜產品加工、倉儲物流配送、商務金融服務等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數字鏈、就業鏈融通,實現一二三產融合。
馬世功介紹,立足品牌之魂、產業之基、就業之本,統籌品牌培育、產業促進等要素,著力職能優化,聚力品牌塑造,用力產業配套,傾力服務協調,助力經營提升,持續擦亮“青海拉麵”“拉麵之鄉”金名片。
江蘇
東西部協作,就業大省勇挑大梁
□ 新華日報記者 黃紅芳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著力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幫扶等工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就業大省要勇挑大梁,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們張開雙臂歡迎中西部老鄉來蘇就業創業。”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張彤說。
開展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是黨中央著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決策。在下好“全國一盤棋”中,一輛輛“就業大巴”來到江蘇。南京豐久鴻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李鋒就是東西部協作的受益者之一。高中畢業後,李鋒從老家陝西省丹鳳縣隨老鄉來南京學做拉麵。3年後,他用自己的積蓄加上創業貸款在南京開了一家拉麵館,生意越做越大。如今,他創辦的餐飲公司已成為南京知名餐飲企業,吸納了400多人就業,其中陝西老鄉占了一半。為了幫助更多人就業創業致富,李鋒專門成立了一家人力資源公司,每年為上千名陝西老鄉就業牽線搭橋。他還把在南京學到的管理經驗帶到丹鳳,帶動老鄉致富。
“李鋒的人生經曆生動詮釋了東西部勞務協作促進共同富裕的現實意義。”張彤介紹,截至目前,在江蘇穩定就業的中西部脫貧人口有近百萬人,他們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中西部家庭帶去了穩定收入。
今年江蘇人社部門提前行動,會同省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創新開展2023年度“創響江蘇”春風行動,以服務企業用工和農民工就業為重點,點對點挖掘就業崗位,與中西部地區實時共享就業崗位信息,高頻次開展網絡招聘、直播帶崗、視頻麵試。蘇州市人社局農曆正月初四就帶領重點用工企業赴河南省信陽市開展人力資源協作對接交流,舉辦專場招聘會,並“點對點”接送農民工返崗。2月28日,建湖縣人社局在青海玉樹舉行“攜手玉樹·就在建湖”招聘會。到目前為止,江蘇累計開展省際勞務協作專場招聘會287場,精準推送就業崗位21萬個。
為與中西部省份建立穩定的就業合作關係,江蘇創新思路,通過簽訂勞務協作協議、設立聯絡站、建立勞務基地等方式,提供全流程招工服務。春節後,全省僅市縣就與中西部省份一些地區新簽訂勞務協議64份,新建勞務基地34個。
“勞動者千裏迢迢來就業,我們必須用心用情,幫助他們在江蘇穩定就業。”張彤說,江蘇省人社廳聯合14個部門建立起省就業運行監測分析係統,聯手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和江蘇聯通動態開展外省勞動力在蘇就業及流動情況監測,支撐科學決策和精準服務。目前,外省來蘇務工總人數達831萬人,總量已恢複至往年常態化水平。
江蘇還明確,外省勞動力在江蘇就業同等享受江蘇本地就業創業服務和免費技能培訓等政策扶持,並將失業人員納入屬地管理,符合就業困難人員條件的可在常住地同等享受社保補貼、崗位補貼等就業援助政策,優先推薦就業崗位,幫助實現動態就業。
張彤表示,江蘇省人社係統將協同省對口支援協作合作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中西部省份,聚焦資源共享、資金集聚、項目落地,製定並落實與青海、陝西新一輪對口勞務協作方案,確保脫貧人口在蘇就業規模穩中有增,在東西部勞務協作中體現江蘇擔當。
陝西
“內育”+“外引”讓鄉村人才更優化
陝西日報記者 王佳偉
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在總結過去五年工作時提到,堅持並完善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定點幫扶等機製,選派用好醫療、教育“組團式”幫扶幹部人才和科技特派員,推動脫貧地區加快發展和群眾穩定增收。
“全麵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特別是作為人口淨流出地區,陝西鄉村人口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鄉村的高質量發展。”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杜海峰表示,要積極培養基層骨幹人才,深化全民參與鄉村治理,補足鄉村振興人才短板。
杜海峰建議,促進“內育”與“外引”相結合,做到內“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外“引”一批優秀能人和重“用”一批農村專業人才,加大科技特派員選派和人才“組團式”幫扶力度。健全鄉村人才工作體製機製,強化人才振興保障措施,以縣域為單位製定長遠的農村基層組織人才工作規劃,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實踐證明,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程中,基層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優化十分關鍵。
“要注重從回鄉優秀青年、返鄉創業能手、返鄉知識青年、大學生村官及致富能人,特別是從退伍軍人中選人加入村級治理,在基層組織中任職或掛職,提高農村各類基層組織整體素質和治村本領。”杜海峰說。
由此,杜海峰也關注著另一條可行途徑,即返鄉創業。
杜海峰表示,國家層麵出台的一係列政策製度,向社會釋放多種“鄉土紅利”,促進返鄉創業群體規模不斷壯大,同時吸引了農民工、大學生和城鎮居民返鄉入鄉創業就業。
杜海峰的調研數據顯示:2019年,農民工返鄉人數占全體農民工的22.0%,約10%的返鄉農民工選擇自主創業;2020年,近3000萬名農民工留鄉返鄉;2022年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100萬名,返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達90.7%。
“城鄉融合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背景。返鄉創業群體由單一走向多元,但返鄉農民工仍是主體。”杜海峰說,農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缺乏照料成為部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主要原因,同時也為縣域如何滿足返鄉創業者的家庭發展需求提出了新要求。建議從政策層麵支持和促進個人創業、保障家庭發展能力提升。
“在數字經濟時代,返鄉創業也是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途徑,亟須剖析新技術、新業態與返鄉創業企業的相互關係與影響機製。”杜海峰表示,“數字經濟+返鄉創業”也將成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引擎和持久動力。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