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慎文化園入口處照壁。人民網記者 劉微攝
“蓋文字者,經義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
這是《說文解字》作者許慎對文字的一段詮釋,這句話也被刻在許慎文化園入口處的照壁上。在許慎看來,文字是承載經典和知識的根本,前人通過文字把曆史和文化留給後人,後人則可以通過文字的記載了解學習古人的曆史文化。
許慎文化園大門。人民網記者 劉微攝
近日,“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網上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來到河南漯河,走進許慎故鄉,聽聽關於《說文解字》的故事,探究中國漢字的造字規律。
許慎文化園內許慎青銅立像。人民網記者 劉微攝
許慎是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他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撰了《說文解字》,使中華漢字的形、音、義趨於規範和統一,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和漢字的發展運用研究作出了貢獻。
許慎文化園依托許慎墓而建,以展示漢代建築和漢字文化為主要特色。文化園門口的廣場上矗立著由6米高花崗岩剖割而成的“六書”石柱,刻寫了許慎歸納總結的六書理論,分別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和假借。
許慎文化園內漢字大道。人民網記者 劉微攝
入園後走過照壁,映入記者眼簾的是一條長80米的漢字大道。遠古刻符、甲骨文、金文、簡牘帛書、盟書、篆書體、隸書體……這條大道上,按照漢字發展的十個階段精選了曆代名碑名帖摹刻其上,展示出漢字產生、演變、發展的過程,寓意一部漢字發展史。
許慎文化園東配殿叔重堂內陳列的資料及壁畫。人民網記者 劉微攝
據現場解說員介紹,由篆書演變為隸書的過程叫“隸變”,是由表形到表意轉變的起點,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許慎的《說文解字》因選用了古文字小篆做字頭,保留了大量的古文字信息,成為後世解讀甲骨、金文的一把鑰匙,是探尋古代文明的一座橋梁。
此外,據介紹,許慎通過分析字型結構,把紛繁龐雜的漢字歸到540個部首下麵,進行編排查檢,開創了部首檢字法的先河。
許慎文化園內字聖殿。人民網記者 劉微攝
漯河是許慎的故鄉,這裏的人們也沿襲了對漢字的這份熱愛。據悉,自2010年開園以來,許慎文化園始終致力於弘揚漢字文化,尤其在麵向學生的漢字文化推廣普及方麵做了大量工作。“我們每年會開辦少兒啟蒙開筆禮、傳承誦經典等活動,在節假日開設國學公益學堂等,一年累計會舉辦約300場活動,吸引30餘萬公眾參與。”許慎文化園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外,在許慎文化研究方麵,累計收集了4萬餘冊相關書籍資料,形成係統性的資料庫,並展示在文化資料中心。
許慎文化園內字形牌坊。人民網記者 劉微攝
“我家小孩現在上二年級,平時遇到生字會主動問我字的結構由來這些問題,我作為家長,還有班上的老師,基本都能做到一個詳細的解答。”一位本地的工作人員自豪地表示,“從娃娃抓起,我們希望有更多人能夠了解漢字文化,學習傳承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