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編者按: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興則國家強。中國各地縣域以實幹篤定前行,不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來之不易的成績單、備受期許的新征程。在全麵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為立體展現中國縣域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生動實踐,感受新時代壯美中國、活力縣域的蓬勃氣象,央廣網特別策劃推出《大宏圖·“縣”在啟航》係列主題報道,33個地方頻道100多名記者走縣域、看發展、探變化,沉浸式解讀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韌性密碼”,與您共同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圖景。
央廣網南昌2月20日消息 “你能想到嗎,我們現在建房子像‘搭積木’,3天建好一層樓,100天能建好一棟20層的樓房。”工作在江西省南昌縣的“90後建築師”鄧文驕傲地說。
2018年,鄧文從傳統建築行業轉型為裝配式工程師,4年多的裝配式建築行業經曆,讓他對這個行業愈發地癡迷。
“從吃‘力氣飯’到吃‘科技糧’,從幹‘體力活’到幹‘技術活’。裝配式智能建造讓建築行業科技感十足,未來大有可為!”南昌縣裝配式建築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熊誌武對裝配式建築行業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在南昌縣,圍繞裝配式建築、現代農業、鴨苗孵化等當地特色支柱產業,“硬科技”助力縣域高質量發展,數個規模總量達千億百億的特色產業集群正蓄勢崛起。
南昌縣城區鳥瞰(央廣網發 李慳 攝)
2022年,南昌縣全縣GDP突破1300億元,同比增長4.8%,穩坐“江西縣域經濟第一強縣”,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樣板蓄好勢、賦好能。
像“搭積木”一樣建房子
在南昌縣的一處建築工地,既見不到飛揚的塵土,也聽不見刺耳的噪聲,更沒有橫流的泥水,隻有預先從工廠訂製好的牆板、樓梯等構件,整齊地碼放在施工現場。
“別小瞧這些鋼筋水泥,它們可都是有身份的。”鄧文說,每個構件上都貼有二維碼,通過掃碼不僅可以對產地、尺寸、生產日期等信息一目了然,實現質量責任追溯,還能知道應該安裝在哪個位置,按圖索驥進行施工。
安全帽、黑工裝,手握一把檢測尺,穿戴整齊的鄧文既職業又精神。“你看看我都工作了大半天了,還是挺幹淨的。”鄧文隨手扯著自己衣領笑著說。
鄧文在驗收裝配式構件(央廣網發 肖江峰 攝)
2016年鄧文從河南城建學院畢業後,就到南昌縣的一家建築公司工作。“那時到處是塵埃、噪音,我因此得了咽炎,聽力也有所下降。”家人擔心念叨,讓他一度有了離開建築行業的打算。
想法的轉變發生在2018年8月,在南昌縣裝配式建築產業聯盟成立現場,看到裝配式建築施工展示的整個過程,鄧文立馬被吸引了。高層建築竟然也可以搭出來,對裝配式建築“一見鍾情”的鄧文下定決心鑽研新技藝,並與工友一起參加培訓,實現工作崗位的轉型。
如今,傳統建築模式需要四五十人連續工作半個月才能完成的生產任務,通過裝配式建築模式隻需要一周時間。“工人們輕鬆了,工作強度減少至少一半。我們還突破了在高層建築上的應用,最高達到33層。”鄧文說。
鄧文職業轉型的心路曆程,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南昌縣建築業在科技賦能下的新變遷。
南昌縣素有“中國建築產業之鄉”之稱,擁有建築施工企業359家,占江西省的1/3;建築相關從業人員達25萬餘人。隨著近年來建築業轉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縱深推進,南昌縣主動調整產業發展方向,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產業。
裝配式建築構件的“身份證”,通過掃碼可追溯(央廣網見習記者 劉培俊 攝)
“通過出政策、撥資金、育人才,南昌縣在實現新型建築工業化上,做出一係列‘先行’之舉。”江西省裝配式建築研發中心主任張宇亮如數家珍地盤點著:全省率先規劃建設裝配式建築產業園,全省率先編製裝配式建築產業規劃,全省率先搭建裝配式建築產業聯盟,全省率先推動房地產項目使用裝配式施工……
新型建築模式不僅為工地的樣貌、建築工人工作帶來轉變,也實現了“建築零件工廠造”。如今,步入南昌縣的裝配式建築生產車間,科技感撲麵而來。
“車間由集中控製中心統一指揮,可實現整個車間的生產計劃製定、調度,並對產品質量進行全過程管控。”南昌縣一家裝配公司團支部書記劉淩飛說,在這顆智慧“大腦”的統籌協調下,不同尺寸和規格的樓梯、陽台、飄窗等構件就會按照統一標準批量生產出來。
南昌縣首家3D技術打印成型的“蓮花書屋”,目前已成“網紅打卡地”(央廣網發 劉白 攝)
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裝配式建築已經成為南昌縣建築行業的一張新名片。2022年,南昌縣建築業總產值突破1900億元,裝配式建築累計麵積、新開工裝配式建築占同期新開工建築麵積比例等指標,均走在全省前列,實現了從“建築大縣”到“建築強縣”的轉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南昌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廖峰說,作為實體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南昌縣建築產業將繼續加快建造方式變革,不斷提升建築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
田間地頭立起“農情調度室”
南昌縣蔣巷鎮大田農社的稻田星羅棋布,跟隨種糧大戶鄒泰暉行走在田埂上,廣袤的稻田直達天際,盡顯大地之美。
鄒泰暉經營的大田農社,是江西首個“萬畝智慧農場”。2018年,在上海從事農機生產和銷售的他看準了智慧農業的廣闊前景,回到家鄉承包1.36萬畝土地,當起了數字化種田的“新農民”。
“以前種田憑經驗,看天吃飯,現在靠科技,智慧賦能,不僅省時省力,而且增產高效。”鄒泰暉很是感慨。眼下正值春耕播種時節,偌大的農田卻少有以往人山人海的忙碌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係列科技設備。
人勤春早,大地回暖。南昌縣春耕備耕工作正如火如荼開展(央廣網記者 胡斐 攝)
“這種無人駕駛旋耕機設置好點位就能沿著指定路線作業,那邊的無人飛機用來噴灑農藥,還有那個外形酷似火星登陸車的是無人植保機……”鄒泰暉一一介紹著。得益於無人農機、大數據、物聯網的推廣應用,智慧農場實現了機器換人,上萬畝農田僅雇用20多名農民就能完成管理種植。
科技賦能農業帶來的欣喜,不僅僅是播種、施肥和日常的田間管理,更體現在稻田收割豐收時。
“駕駛一台收割機每天能收割水稻50畝左右;而無人收割機每天卻能收割水稻近百畝。”跟隨鄒泰暉走進田間地頭的一間“農情調度室”,大屏幕上他所承包的萬畝稻田盡收眼底。“我做夢都想不到,現在的農民能坐在辦公室裏種田了。”
鄒泰暉摸起遙控器,切換掉春耕播種的畫麵,一係列的數據出現在屏幕上。農民這個古老的職業,在這裏有了新形象。
依靠布設在耕地裏的傳感器,坐在“農情調度室”的農民不僅能監測傳輸到的溫度、濕度、風速、光照等信息,還能依托物聯網技術輔助無人農機,設定其路線參數。
技術人員嫻熟地操縱無人農機(央廣網記者 胡斐 攝)
“插上科技的‘翅膀’,農業變得炫酷起來。”南昌縣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發展股股長萬浪華說,該縣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數字化土地”,借助物聯網設備和指揮調度係統,構建起覆蓋全域的農業數字地圖,實現了水稻生產全過程的智慧決策與管控。
2022年,南昌縣糧食總產量達16億斤,糧食生產創“十九連豐”。作為全國首批商品糧基地、全國首批現代農業示範區,南昌縣交出了沉甸甸的科技興糧“答卷”。
科技賦能,不僅提高了種糧效益,保障了農民增收,更將農民從田地上解放出來,拓寬了增收渠道。
“既能照顧家裏老小,一年還多掙了3萬元。”南昌縣廣福鎮木山村村民黃玲玲頗為感慨,沒想到50多歲了還能實現“家門口”再就業。
通過村裏勞務合作社的引導,村民黃玲玲有了額外的收入(央廣網發 肖江峰 攝)
如今,像黃玲玲這樣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通過村裏勞務合作社的統一協調,精準匹配到綠化養護、園區保潔、苗木物流等就業崗位,有了額外的收入。大夥兒的腰包鼓了,生活更美好了。
黨的二十大對全麵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戰略部署,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行動指南。“未來,南昌縣將著眼於農業農村現代化持續發力,為全麵推進鄉村振興,走好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夯實農業農村基礎。”萬浪華說。
“簽約鴨農”孵出14億大產業
養鴨子,在南昌縣是傳統產業。這裏地處鄱陽湖平原,河湖縱橫、水係發達,自古就是魚米之鄉。豫章酥鴨、南昌啤酒鴨、向塘醬鴨……在南昌縣,光一隻鴨子就可以做出20多種菜品。
南昌縣岡上鎮水草繁茂、風景宜人(央廣網發 李慳 攝)
初春時節,新芽吐綠。每天6時許,天剛蒙蒙亮,南昌縣岡上鎮滕山頭村的一處鴨舍內,便聽到了鴨子們討食的叫喚聲。
巡欄、投食、換水、消毒……62歲的村民諶壽生打開鴨舍,開始一天的忙碌。
諶壽生邊忙著手上的活邊向記者講述他這些年的變化:他原本以打零工維持生計,一年收入2萬元左右。2020年,通過政府牽線搭橋,與一家養殖公司簽約,成了一名“簽約鴨農”。“承包了3個鴨舍,代養七八千隻鴨苗,一年收入10萬元左右。”
由個人散戶到“簽約鴨農”,諶壽生得到的不僅僅是身份上的變化,還有資金和風險的兜底。為深挖優勢傳統產業潛能,南昌縣引進龍頭企業,打造集種鴨繁育、鴨苗孵化、特色產品等為一體的產業鏈條,采用“保底+分紅”訂單機製,為“簽約鴨農”提供鏈條式服務。
諶壽生的鴨舍設有進食區、戲水區,幹淨整潔(央廣網記者 鄧玉玲 攝)
沒有了養殖風險的後顧之憂,鴨農便把精力放在了技能提升與綠色養殖上。通過引進綠色環保型的現代化小水係網床養殖技術,暢通養鴨生態鏈,實現種養結合、綠色循環。
“我們的鴨子全部住進了‘別墅’,有飲水區、飼料投喂區、棲息區。”在諶壽生的養殖基地,成千上萬隻鴨子的鴨舍內難覓鴨糞,也沒有刺鼻異味。
在鴨的產業鏈條上,南昌縣不僅發力於綠色養殖端、肉製品端,還在孵化端做文章。走進岡上鎮一個標準化孵化車間,數十台全自動現代化禽苗孵化機映入眼簾。通過機器屏幕上顯示的溫度,鴨蛋所處的孵化階段一目了然。
“接下來需要對每一枚鴨蛋進行照蛋檢查、灑水,28天後就能孵出鴨苗了。”孵化機前,孵化工邊說邊麻利地把一枚枚新鮮鴨蛋裝進機器裏。據了解,一個標準化孵化車間有34台孵化機,1個月能裝60多萬枚蛋,孵出50多萬羽鴨苗。
標準化孵化車間裏,鴨苗孵化全過程(央廣網記者 王一凡 製)
小鴨子,大產業。依靠科學養殖模式,岡上鎮鴨苗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實現鴨苗銷售網絡覆蓋全國,產業年產值超14億元,近5000戶養殖戶從中受益,為鄉村振興與縣域經濟發展“雙驅動”注入新活力。
2022年12月,中郡研究所發布《2022縣域經濟與縣域發展監測評價報告》,揭曉第二十二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前100名縣市。南昌縣躍居第18名,連續14年實現位次前移。
南昌縣鄉村稻田藝術畫栩栩如生,成為當地一道景觀(央廣網發 南昌縣委宣傳部供圖)
“審視南昌縣經濟發展的答卷,特色產業是底氣,更是未來激發創新驅動發展的源頭活水,我們要積極探索中國式縣域現代化的實現路徑,奮力闖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子。”2023年2月3日,南昌縣“拚經濟 促發展”動員大會上,縣委書記陳翔吹響開年奮進號角。
春回大地,萬物複蘇。各地陸續迎來複工複產熱潮,裝配式建築項目需求驟增。排工期、下訂單、擴充技工隊伍,“90後建築師”鄧文繼續忙碌並快樂著……
一曲豪情南昌縣
□ 熊亮
風鳴翠竹,竹影婆娑,星鬥在穹頂,星光在澄碧湖波光裏,百川歸焉。
這是多麼古老的土地啊,從《禹貢》裏的古揚州尋找你的蛛絲馬跡。我一個街坊一個街坊尋覓,那聲聲的斷續的鼓聲,攜著我心從豫章城內的萬壽宮、墨山街,一直穿過萬坊橋、武陽渡,直到大美的贛撫平原東禪古寺、後萬古村。那些承載萬千苦痛歡樂與人世聚散離合的屋舍、長巷、拱橋、酒肆、垂楊柳又在碧波上清揚,一雙燕子在風中斜斜地飛……
這是一片1810平方公裏的紅色熱土,145萬英雄兒女們,硬是憑著實力擔當,幹出了江西首個財政過百億、連續七年刷新縣級財政收入“破百億”的新速度,以“當先鋒,打頭陣”的魄力勇奪全省第一個全國百強縣、第一個縣級全國文明城市、第一個經濟總量破千億的縣區、江西人口第一大縣等“四個第一”。
這是全國首批商品糧基地、全國首批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國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縣、全國產糧大縣,糧食生產創造“十九連豐”。
飛速發展飛速開拓的家鄉啊,今天的你已然成為江西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短短五年時間,國際陸港外貿班列從無到有,9條國際直達班列和9條鐵海聯運集裝箱外貿班列,覆蓋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家“十四五”首批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更是江西入選“十四五”首批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唯一單位。
地處大南昌都市圈核心圈層和京九、滬昆高鐵經濟帶的南昌小藍經濟技術開發區,僅用十年時間,就實現從縣級到省級再到國家級的“三級連跳”。
南昌縣的城鎮是美的,南昌縣的鄉村是美的。全縣實施鄉村振興項目,消除返貧致貧風險,300個新農村建設亮點紛呈,一村一品,無不染醉了我魂牽夢縈的水墨鄉關!一幅幅南昌縣鄉村美、產業興、農民富的大時代幸福圖景,一次次在父老鄉親的鄉音俚語和笑顏裏被刷新!
春色秋光裏的南昌縣,你讓我的生命在風雨中倔強,讀你在恬靜的月夜,讀你在鑼鼓的鏗鏘。你將與春風一道,迎來贛江的萬丈蓬勃朝陽!
(作者係江西散文詩人、作家)
總策劃:張軍 於鋒
總監製:伍剛 夏淩雲
統籌:陶玉德
記者:王一凡 劉培俊 胡斐
編審:李紅笛 郅怡婧
視頻:鄧玉玲 肖江峰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編者按: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興則國家強。中國各地縣域以實幹篤定前行,不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來之不易的成績單、備受期許的新征程。在全麵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為立體展現中國縣域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生動實踐,感受新時代壯美中國、活力縣域的蓬勃氣象,央廣網特別策劃推出《大宏圖·“縣”在啟航》係列主題報道,33個地方頻道100多名記者走縣域、看發展、探變化,沉浸式解讀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韌性密碼”,與您共同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圖景。
央廣網南昌2月20日消息 “你能想到嗎,我們現在建房子像‘搭積木’,3天建好一層樓,100天能建好一棟20層的樓房。”工作在江西省南昌縣的“90後建築師”鄧文驕傲地說。
2018年,鄧文從傳統建築行業轉型為裝配式工程師,4年多的裝配式建築行業經曆,讓他對這個行業愈發地癡迷。
“從吃‘力氣飯’到吃‘科技糧’,從幹‘體力活’到幹‘技術活’。裝配式智能建造讓建築行業科技感十足,未來大有可為!”南昌縣裝配式建築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熊誌武對裝配式建築行業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在南昌縣,圍繞裝配式建築、現代農業、鴨苗孵化等當地特色支柱產業,“硬科技”助力縣域高質量發展,數個規模總量達千億百億的特色產業集群正蓄勢崛起。
南昌縣城區鳥瞰(央廣網發 李慳 攝)
2022年,南昌縣全縣GDP突破1300億元,同比增長4.8%,穩坐“江西縣域經濟第一強縣”,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樣板蓄好勢、賦好能。
像“搭積木”一樣建房子
在南昌縣的一處建築工地,既見不到飛揚的塵土,也聽不見刺耳的噪聲,更沒有橫流的泥水,隻有預先從工廠訂製好的牆板、樓梯等構件,整齊地碼放在施工現場。
“別小瞧這些鋼筋水泥,它們可都是有身份的。”鄧文說,每個構件上都貼有二維碼,通過掃碼不僅可以對產地、尺寸、生產日期等信息一目了然,實現質量責任追溯,還能知道應該安裝在哪個位置,按圖索驥進行施工。
安全帽、黑工裝,手握一把檢測尺,穿戴整齊的鄧文既職業又精神。“你看看我都工作了大半天了,還是挺幹淨的。”鄧文隨手扯著自己衣領笑著說。
鄧文在驗收裝配式構件(央廣網發 肖江峰 攝)
2016年鄧文從河南城建學院畢業後,就到南昌縣的一家建築公司工作。“那時到處是塵埃、噪音,我因此得了咽炎,聽力也有所下降。”家人擔心念叨,讓他一度有了離開建築行業的打算。
想法的轉變發生在2018年8月,在南昌縣裝配式建築產業聯盟成立現場,看到裝配式建築施工展示的整個過程,鄧文立馬被吸引了。高層建築竟然也可以搭出來,對裝配式建築“一見鍾情”的鄧文下定決心鑽研新技藝,並與工友一起參加培訓,實現工作崗位的轉型。
如今,傳統建築模式需要四五十人連續工作半個月才能完成的生產任務,通過裝配式建築模式隻需要一周時間。“工人們輕鬆了,工作強度減少至少一半。我們還突破了在高層建築上的應用,最高達到33層。”鄧文說。
鄧文職業轉型的心路曆程,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南昌縣建築業在科技賦能下的新變遷。
南昌縣素有“中國建築產業之鄉”之稱,擁有建築施工企業359家,占江西省的1/3;建築相關從業人員達25萬餘人。隨著近年來建築業轉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縱深推進,南昌縣主動調整產業發展方向,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產業。
裝配式建築構件的“身份證”,通過掃碼可追溯(央廣網見習記者 劉培俊 攝)
“通過出政策、撥資金、育人才,南昌縣在實現新型建築工業化上,做出一係列‘先行’之舉。”江西省裝配式建築研發中心主任張宇亮如數家珍地盤點著:全省率先規劃建設裝配式建築產業園,全省率先編製裝配式建築產業規劃,全省率先搭建裝配式建築產業聯盟,全省率先推動房地產項目使用裝配式施工……
新型建築模式不僅為工地的樣貌、建築工人工作帶來轉變,也實現了“建築零件工廠造”。如今,步入南昌縣的裝配式建築生產車間,科技感撲麵而來。
“車間由集中控製中心統一指揮,可實現整個車間的生產計劃製定、調度,並對產品質量進行全過程管控。”南昌縣一家裝配公司團支部書記劉淩飛說,在這顆智慧“大腦”的統籌協調下,不同尺寸和規格的樓梯、陽台、飄窗等構件就會按照統一標準批量生產出來。
南昌縣首家3D技術打印成型的“蓮花書屋”,目前已成“網紅打卡地”(央廣網發 劉白 攝)
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裝配式建築已經成為南昌縣建築行業的一張新名片。2022年,南昌縣建築業總產值突破1900億元,裝配式建築累計麵積、新開工裝配式建築占同期新開工建築麵積比例等指標,均走在全省前列,實現了從“建築大縣”到“建築強縣”的轉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南昌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廖峰說,作為實體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南昌縣建築產業將繼續加快建造方式變革,不斷提升建築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
田間地頭立起“農情調度室”
南昌縣蔣巷鎮大田農社的稻田星羅棋布,跟隨種糧大戶鄒泰暉行走在田埂上,廣袤的稻田直達天際,盡顯大地之美。
鄒泰暉經營的大田農社,是江西首個“萬畝智慧農場”。2018年,在上海從事農機生產和銷售的他看準了智慧農業的廣闊前景,回到家鄉承包1.36萬畝土地,當起了數字化種田的“新農民”。
“以前種田憑經驗,看天吃飯,現在靠科技,智慧賦能,不僅省時省力,而且增產高效。”鄒泰暉很是感慨。眼下正值春耕播種時節,偌大的農田卻少有以往人山人海的忙碌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係列科技設備。
人勤春早,大地回暖。南昌縣春耕備耕工作正如火如荼開展(央廣網記者 胡斐 攝)
“這種無人駕駛旋耕機設置好點位就能沿著指定路線作業,那邊的無人飛機用來噴灑農藥,還有那個外形酷似火星登陸車的是無人植保機……”鄒泰暉一一介紹著。得益於無人農機、大數據、物聯網的推廣應用,智慧農場實現了機器換人,上萬畝農田僅雇用20多名農民就能完成管理種植。
科技賦能農業帶來的欣喜,不僅僅是播種、施肥和日常的田間管理,更體現在稻田收割豐收時。
“駕駛一台收割機每天能收割水稻50畝左右;而無人收割機每天卻能收割水稻近百畝。”跟隨鄒泰暉走進田間地頭的一間“農情調度室”,大屏幕上他所承包的萬畝稻田盡收眼底。“我做夢都想不到,現在的農民能坐在辦公室裏種田了。”
鄒泰暉摸起遙控器,切換掉春耕播種的畫麵,一係列的數據出現在屏幕上。農民這個古老的職業,在這裏有了新形象。
依靠布設在耕地裏的傳感器,坐在“農情調度室”的農民不僅能監測傳輸到的溫度、濕度、風速、光照等信息,還能依托物聯網技術輔助無人農機,設定其路線參數。
技術人員嫻熟地操縱無人農機(央廣網記者 胡斐 攝)
“插上科技的‘翅膀’,農業變得炫酷起來。”南昌縣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發展股股長萬浪華說,該縣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數字化土地”,借助物聯網設備和指揮調度係統,構建起覆蓋全域的農業數字地圖,實現了水稻生產全過程的智慧決策與管控。
2022年,南昌縣糧食總產量達16億斤,糧食生產創“十九連豐”。作為全國首批商品糧基地、全國首批現代農業示範區,南昌縣交出了沉甸甸的科技興糧“答卷”。
科技賦能,不僅提高了種糧效益,保障了農民增收,更將農民從田地上解放出來,拓寬了增收渠道。
“既能照顧家裏老小,一年還多掙了3萬元。”南昌縣廣福鎮木山村村民黃玲玲頗為感慨,沒想到50多歲了還能實現“家門口”再就業。
通過村裏勞務合作社的引導,村民黃玲玲有了額外的收入(央廣網發 肖江峰 攝)
如今,像黃玲玲這樣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通過村裏勞務合作社的統一協調,精準匹配到綠化養護、園區保潔、苗木物流等就業崗位,有了額外的收入。大夥兒的腰包鼓了,生活更美好了。
黨的二十大對全麵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戰略部署,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行動指南。“未來,南昌縣將著眼於農業農村現代化持續發力,為全麵推進鄉村振興,走好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夯實農業農村基礎。”萬浪華說。
“簽約鴨農”孵出14億大產業
養鴨子,在南昌縣是傳統產業。這裏地處鄱陽湖平原,河湖縱橫、水係發達,自古就是魚米之鄉。豫章酥鴨、南昌啤酒鴨、向塘醬鴨……在南昌縣,光一隻鴨子就可以做出20多種菜品。
南昌縣岡上鎮水草繁茂、風景宜人(央廣網發 李慳 攝)
初春時節,新芽吐綠。每天6時許,天剛蒙蒙亮,南昌縣岡上鎮滕山頭村的一處鴨舍內,便聽到了鴨子們討食的叫喚聲。
巡欄、投食、換水、消毒……62歲的村民諶壽生打開鴨舍,開始一天的忙碌。
諶壽生邊忙著手上的活邊向記者講述他這些年的變化:他原本以打零工維持生計,一年收入2萬元左右。2020年,通過政府牽線搭橋,與一家養殖公司簽約,成了一名“簽約鴨農”。“承包了3個鴨舍,代養七八千隻鴨苗,一年收入10萬元左右。”
由個人散戶到“簽約鴨農”,諶壽生得到的不僅僅是身份上的變化,還有資金和風險的兜底。為深挖優勢傳統產業潛能,南昌縣引進龍頭企業,打造集種鴨繁育、鴨苗孵化、特色產品等為一體的產業鏈條,采用“保底+分紅”訂單機製,為“簽約鴨農”提供鏈條式服務。
諶壽生的鴨舍設有進食區、戲水區,幹淨整潔(央廣網記者 鄧玉玲 攝)
沒有了養殖風險的後顧之憂,鴨農便把精力放在了技能提升與綠色養殖上。通過引進綠色環保型的現代化小水係網床養殖技術,暢通養鴨生態鏈,實現種養結合、綠色循環。
“我們的鴨子全部住進了‘別墅’,有飲水區、飼料投喂區、棲息區。”在諶壽生的養殖基地,成千上萬隻鴨子的鴨舍內難覓鴨糞,也沒有刺鼻異味。
在鴨的產業鏈條上,南昌縣不僅發力於綠色養殖端、肉製品端,還在孵化端做文章。走進岡上鎮一個標準化孵化車間,數十台全自動現代化禽苗孵化機映入眼簾。通過機器屏幕上顯示的溫度,鴨蛋所處的孵化階段一目了然。
“接下來需要對每一枚鴨蛋進行照蛋檢查、灑水,28天後就能孵出鴨苗了。”孵化機前,孵化工邊說邊麻利地把一枚枚新鮮鴨蛋裝進機器裏。據了解,一個標準化孵化車間有34台孵化機,1個月能裝60多萬枚蛋,孵出50多萬羽鴨苗。
標準化孵化車間裏,鴨苗孵化全過程(央廣網記者 王一凡 製)
小鴨子,大產業。依靠科學養殖模式,岡上鎮鴨苗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實現鴨苗銷售網絡覆蓋全國,產業年產值超14億元,近5000戶養殖戶從中受益,為鄉村振興與縣域經濟發展“雙驅動”注入新活力。
2022年12月,中郡研究所發布《2022縣域經濟與縣域發展監測評價報告》,揭曉第二十二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前100名縣市。南昌縣躍居第18名,連續14年實現位次前移。
南昌縣鄉村稻田藝術畫栩栩如生,成為當地一道景觀(央廣網發 南昌縣委宣傳部供圖)
“審視南昌縣經濟發展的答卷,特色產業是底氣,更是未來激發創新驅動發展的源頭活水,我們要積極探索中國式縣域現代化的實現路徑,奮力闖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子。”2023年2月3日,南昌縣“拚經濟 促發展”動員大會上,縣委書記陳翔吹響開年奮進號角。
春回大地,萬物複蘇。各地陸續迎來複工複產熱潮,裝配式建築項目需求驟增。排工期、下訂單、擴充技工隊伍,“90後建築師”鄧文繼續忙碌並快樂著……
一曲豪情南昌縣
□ 熊亮
風鳴翠竹,竹影婆娑,星鬥在穹頂,星光在澄碧湖波光裏,百川歸焉。
這是多麼古老的土地啊,從《禹貢》裏的古揚州尋找你的蛛絲馬跡。我一個街坊一個街坊尋覓,那聲聲的斷續的鼓聲,攜著我心從豫章城內的萬壽宮、墨山街,一直穿過萬坊橋、武陽渡,直到大美的贛撫平原東禪古寺、後萬古村。那些承載萬千苦痛歡樂與人世聚散離合的屋舍、長巷、拱橋、酒肆、垂楊柳又在碧波上清揚,一雙燕子在風中斜斜地飛……
這是一片1810平方公裏的紅色熱土,145萬英雄兒女們,硬是憑著實力擔當,幹出了江西首個財政過百億、連續七年刷新縣級財政收入“破百億”的新速度,以“當先鋒,打頭陣”的魄力勇奪全省第一個全國百強縣、第一個縣級全國文明城市、第一個經濟總量破千億的縣區、江西人口第一大縣等“四個第一”。
這是全國首批商品糧基地、全國首批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國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縣、全國產糧大縣,糧食生產創造“十九連豐”。
飛速發展飛速開拓的家鄉啊,今天的你已然成為江西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短短五年時間,國際陸港外貿班列從無到有,9條國際直達班列和9條鐵海聯運集裝箱外貿班列,覆蓋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家“十四五”首批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更是江西入選“十四五”首批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唯一單位。
地處大南昌都市圈核心圈層和京九、滬昆高鐵經濟帶的南昌小藍經濟技術開發區,僅用十年時間,就實現從縣級到省級再到國家級的“三級連跳”。
南昌縣的城鎮是美的,南昌縣的鄉村是美的。全縣實施鄉村振興項目,消除返貧致貧風險,300個新農村建設亮點紛呈,一村一品,無不染醉了我魂牽夢縈的水墨鄉關!一幅幅南昌縣鄉村美、產業興、農民富的大時代幸福圖景,一次次在父老鄉親的鄉音俚語和笑顏裏被刷新!
春色秋光裏的南昌縣,你讓我的生命在風雨中倔強,讀你在恬靜的月夜,讀你在鑼鼓的鏗鏘。你將與春風一道,迎來贛江的萬丈蓬勃朝陽!
(作者係江西散文詩人、作家)
總策劃:張軍 於鋒
總監製:伍剛 夏淩雲
統籌:陶玉德
記者:王一凡 劉培俊 胡斐
編審:李紅笛 郅怡婧
視頻:鄧玉玲 肖江峰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