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追尋文明的足跡⑨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原點和基石——殷墟
更新時間:2022-12-28 21:33:12    來源:大河網

寫在前麵: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殷墟遺址時指出,考古工作要繼續重視和加強,繼續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01年,我國提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為繼“夏商周斷代工程”後,又一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曆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河南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現代考古學從河南起步,中華文明探源從河南開始。近年來,省發展改革委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近8億元,重點支持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殷墟遺址博物館以及仰韶村、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探尋中華文明的曆史脈絡,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11月4日起,大河網聯合省發展改革委、省文物局推出《追尋文明的足跡》係列報道,一起走進厚重河南。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一片甲骨天下知。1928年10月13日,考古人在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首次掀開黃土,揭開了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神秘麵紗。

此後數年間,宮殿、王陵、甲骨文、青銅器的驚豔亮相,確認殷墟即商王盤庚遷殷後的都城,商代曆史由此成為信史,中國信史向前推進近千年。

自發掘以來,殷墟已經成為我國發掘麵積最大、發掘時間最久、遺存最為豐富、研究成果最豐碩的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堅守殷墟考古發掘一線22年,他深知這片遺址的重要意義。在他看來,新時代十年,殷墟猶如老樹新枝,不斷取得重大考古新成果。

發現洹北商城、王陵圍溝、道路係統 殷墟考古碩果累累

商代持續550年左右,早期都城在鄭州持續200年左右,晚期都城在殷墟持續250年左右,而中間的100年左右被考古界稱為中商時期。

1999年,在殷墟東北部又發現了一個新的城址洹北商城。經考證,這裏就是商代中期都城。

據何毓靈介紹,新時代考古工作係統揭示了洹北鑄銅、製骨、製陶手工業生產方式和“居葬合一”的族邑布局模式。新發現宮殿宗廟區存在大型池苑、水道及相關建築遺跡,改變了以往對於宮殿宗廟區整體格局的認識。殷墟王陵區東區、西區外圍各發現一條圍溝環繞其外,突破了對於王陵區布局的認識,是商代陵園製度研究的重大進展。殷墟內部的道路係統不斷被揭示出來,部分道路兩側密集分布居址、墓葬、手工業作坊等,為進一步探索殷墟城市布局、族邑分布提供了重要線索。殷墟考古研究將在新理念新方法的指引下,逐步還原更加全麵、真實、鮮活的商代文明。

此外,殷墟外圍區域也有多項新發現,辛店鑄銅遺址發現商代晚期鑄銅作坊遺存7處、房址10餘處、墓葬近百座,出土“戈”字銘文銅器,顯示該遺址可能是一處由“戈”族管理的青銅器鑄造遺址。

陶家營商代中期環壕聚落遺址發現了布局有序的陶器生產區、居址區和墓葬區,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洹北商城周邊聚落社會形態的認知。

邵家棚商代晚期聚落遺址發現了由18座房址組成的3組多進式院落,以及由1座“中”字型大墓、23座中小型墓葬和4座車馬坑組成的墓地,出土刻“冊”字銘文的多件青銅器,顯示邵家棚遺址可能為晚商時期史官“冊”族居住地。

探尋中華文明的起點與基石

如此重大的遺址,對於探尋中華文明根脈有何意義?

首先要說的就是甲骨文。1899年前,殷墟隻是零星出現在文獻裏,尚無法與安陽小屯村的殷墟遺址聯係起來,正因為甲骨文的發現逐漸確認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從這個角度來說,甲骨文的發現促使殷墟在掩埋3000多年後重新為世人所知。以甲骨文為代表的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維係,它極大豐富了殷商文化的內涵。它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載體,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連綿不斷傳承下去。”何毓靈說。

殷墟是中華文明探源的起點與基石,係統、全麵、細致的中華文明探源離不開殷墟。何毓靈認為,鄭州商城、二裏頭遺址、兩周城址性質的確認,離不開以殷墟為基點的比對與辨析。同樣,周邊區域青銅文化,如草原青銅文化、三星堆文化、先周文化、珍珠門文化等性質與年代的判斷,以殷墟為坐標和參照,其年代與內涵才能更加清晰。

此外,作為東亞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殷墟對周邊地區青銅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同時,交流也是相互的,有來自四麵八方的互動與交流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機製的根本邏輯。

晚商時期是中國青銅文明的頂峰。殷墟考古發掘與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極大地完成了殷商古史重建的曆史任務。“周因於殷禮”,對殷墟文化的深入研究,也極大地促進了對其繼承者周文化的探索。

發掘與研究任重道遠,仍有大量待解之謎

一部殷墟發掘史,半部中國考古史。殷墟90多年的考古發掘曆程不僅造就了李濟、董作賓、梁思永、石璋如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考古學家,也成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搖籃與人才培養的基地。

在何毓靈看來,殷墟不僅再現了3000多年前殷墟青銅文明的鼎盛麵貌,同時也培養的一批優秀的考古學人才,形成的優秀傳統、出台的文物保護法規等也對新中國文物考古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並延續至今。

發掘之初就采用冶金、動物、人骨等科技手段與方法。新時代以來,進一步加大人骨、動物、植物、冶金、環境、測年等科技考古,取得顯著成果,如通過人骨考古首次發現殷商時期人們因長期跪坐形成的蹠骨變形;首次開展鍶同位素示蹤法研究都城之內人群的流動與來源;全麵開展墓葬殉牲研究發現商代動物用牲具有“尊左尚前”的傳統等,極大地推動了對殷墟內涵的理解與認知。

在90餘年的殷墟考古工作中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有大量待解之謎。據何毓靈介紹,殷墟總麵積在36平方公裏左右,隨著辛店、陶家營等遺址的發現與發掘,殷墟遺址的範圍又進一步擴展,這些都需要長期的調查、勘探、發掘與研究。

未來將深入開展“大邑商”都城布局研究,全麵加大實驗室考古、模擬實驗考古的力度,加強與國際、國內高校與科研院所的廣泛合作,建設殷墟研究與學術交流、培訓、研修基地,深入挖掘殷墟文化內涵,為殷墟保護、展示、利用、活化等提供堅實材料。

“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據安陽殷墟景區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申威威介紹,為了全方位展示輝煌燦爛的殷商文明,他們投資拍攝了網絡電影《戰神賦之婦好》,講述了婦好英雄的一生,預計今年11月正式上映。在今年年初的時候,還和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拍了一期《萬裏走單騎》,在浙江衛視黃金檔播出。

除影視和綜藝外,殷墟博物館在文創研發方麵也煞費苦心,為符合年輕人的喜好特發行青銅器“司母辛鼎”“亞長牛尊”數字藏品,開發了以鎮館之寶“一片甲骨驚天下”和“亞長牛尊”為原型的文創雪糕和係列文創產品。

“下一步,我們將以研學為突破口,以係列研學課程為載體,開展甲骨文進課堂活動,讓孩子們從小知文明起源,知文字根脈,知中原文化殷創始;同時會對殷墟做整體環境改造提升和展陳提升,以大數據、區塊鏈、智能化為依托,利用元宇宙、數字孿生、虛擬增強現實等新科技手段,打造集體驗、服務、互動和智慧化於一體的數字化殷商,用實際行動做好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傳承。”申威威說。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追尋文明的足跡⑨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原點和基石——殷墟
2022-12-28 21:33:12    來源:大河網

寫在前麵: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殷墟遺址時指出,考古工作要繼續重視和加強,繼續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01年,我國提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為繼“夏商周斷代工程”後,又一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曆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河南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現代考古學從河南起步,中華文明探源從河南開始。近年來,省發展改革委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近8億元,重點支持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殷墟遺址博物館以及仰韶村、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探尋中華文明的曆史脈絡,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11月4日起,大河網聯合省發展改革委、省文物局推出《追尋文明的足跡》係列報道,一起走進厚重河南。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一片甲骨天下知。1928年10月13日,考古人在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首次掀開黃土,揭開了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神秘麵紗。

此後數年間,宮殿、王陵、甲骨文、青銅器的驚豔亮相,確認殷墟即商王盤庚遷殷後的都城,商代曆史由此成為信史,中國信史向前推進近千年。

自發掘以來,殷墟已經成為我國發掘麵積最大、發掘時間最久、遺存最為豐富、研究成果最豐碩的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堅守殷墟考古發掘一線22年,他深知這片遺址的重要意義。在他看來,新時代十年,殷墟猶如老樹新枝,不斷取得重大考古新成果。

發現洹北商城、王陵圍溝、道路係統 殷墟考古碩果累累

商代持續550年左右,早期都城在鄭州持續200年左右,晚期都城在殷墟持續250年左右,而中間的100年左右被考古界稱為中商時期。

1999年,在殷墟東北部又發現了一個新的城址洹北商城。經考證,這裏就是商代中期都城。

據何毓靈介紹,新時代考古工作係統揭示了洹北鑄銅、製骨、製陶手工業生產方式和“居葬合一”的族邑布局模式。新發現宮殿宗廟區存在大型池苑、水道及相關建築遺跡,改變了以往對於宮殿宗廟區整體格局的認識。殷墟王陵區東區、西區外圍各發現一條圍溝環繞其外,突破了對於王陵區布局的認識,是商代陵園製度研究的重大進展。殷墟內部的道路係統不斷被揭示出來,部分道路兩側密集分布居址、墓葬、手工業作坊等,為進一步探索殷墟城市布局、族邑分布提供了重要線索。殷墟考古研究將在新理念新方法的指引下,逐步還原更加全麵、真實、鮮活的商代文明。

此外,殷墟外圍區域也有多項新發現,辛店鑄銅遺址發現商代晚期鑄銅作坊遺存7處、房址10餘處、墓葬近百座,出土“戈”字銘文銅器,顯示該遺址可能是一處由“戈”族管理的青銅器鑄造遺址。

陶家營商代中期環壕聚落遺址發現了布局有序的陶器生產區、居址區和墓葬區,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洹北商城周邊聚落社會形態的認知。

邵家棚商代晚期聚落遺址發現了由18座房址組成的3組多進式院落,以及由1座“中”字型大墓、23座中小型墓葬和4座車馬坑組成的墓地,出土刻“冊”字銘文的多件青銅器,顯示邵家棚遺址可能為晚商時期史官“冊”族居住地。

探尋中華文明的起點與基石

如此重大的遺址,對於探尋中華文明根脈有何意義?

首先要說的就是甲骨文。1899年前,殷墟隻是零星出現在文獻裏,尚無法與安陽小屯村的殷墟遺址聯係起來,正因為甲骨文的發現逐漸確認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從這個角度來說,甲骨文的發現促使殷墟在掩埋3000多年後重新為世人所知。以甲骨文為代表的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維係,它極大豐富了殷商文化的內涵。它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載體,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連綿不斷傳承下去。”何毓靈說。

殷墟是中華文明探源的起點與基石,係統、全麵、細致的中華文明探源離不開殷墟。何毓靈認為,鄭州商城、二裏頭遺址、兩周城址性質的確認,離不開以殷墟為基點的比對與辨析。同樣,周邊區域青銅文化,如草原青銅文化、三星堆文化、先周文化、珍珠門文化等性質與年代的判斷,以殷墟為坐標和參照,其年代與內涵才能更加清晰。

此外,作為東亞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殷墟對周邊地區青銅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同時,交流也是相互的,有來自四麵八方的互動與交流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機製的根本邏輯。

晚商時期是中國青銅文明的頂峰。殷墟考古發掘與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極大地完成了殷商古史重建的曆史任務。“周因於殷禮”,對殷墟文化的深入研究,也極大地促進了對其繼承者周文化的探索。

發掘與研究任重道遠,仍有大量待解之謎

一部殷墟發掘史,半部中國考古史。殷墟90多年的考古發掘曆程不僅造就了李濟、董作賓、梁思永、石璋如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考古學家,也成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搖籃與人才培養的基地。

在何毓靈看來,殷墟不僅再現了3000多年前殷墟青銅文明的鼎盛麵貌,同時也培養的一批優秀的考古學人才,形成的優秀傳統、出台的文物保護法規等也對新中國文物考古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並延續至今。

發掘之初就采用冶金、動物、人骨等科技手段與方法。新時代以來,進一步加大人骨、動物、植物、冶金、環境、測年等科技考古,取得顯著成果,如通過人骨考古首次發現殷商時期人們因長期跪坐形成的蹠骨變形;首次開展鍶同位素示蹤法研究都城之內人群的流動與來源;全麵開展墓葬殉牲研究發現商代動物用牲具有“尊左尚前”的傳統等,極大地推動了對殷墟內涵的理解與認知。

在90餘年的殷墟考古工作中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有大量待解之謎。據何毓靈介紹,殷墟總麵積在36平方公裏左右,隨著辛店、陶家營等遺址的發現與發掘,殷墟遺址的範圍又進一步擴展,這些都需要長期的調查、勘探、發掘與研究。

未來將深入開展“大邑商”都城布局研究,全麵加大實驗室考古、模擬實驗考古的力度,加強與國際、國內高校與科研院所的廣泛合作,建設殷墟研究與學術交流、培訓、研修基地,深入挖掘殷墟文化內涵,為殷墟保護、展示、利用、活化等提供堅實材料。

“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據安陽殷墟景區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申威威介紹,為了全方位展示輝煌燦爛的殷商文明,他們投資拍攝了網絡電影《戰神賦之婦好》,講述了婦好英雄的一生,預計今年11月正式上映。在今年年初的時候,還和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拍了一期《萬裏走單騎》,在浙江衛視黃金檔播出。

除影視和綜藝外,殷墟博物館在文創研發方麵也煞費苦心,為符合年輕人的喜好特發行青銅器“司母辛鼎”“亞長牛尊”數字藏品,開發了以鎮館之寶“一片甲骨驚天下”和“亞長牛尊”為原型的文創雪糕和係列文創產品。

“下一步,我們將以研學為突破口,以係列研學課程為載體,開展甲骨文進課堂活動,讓孩子們從小知文明起源,知文字根脈,知中原文化殷創始;同時會對殷墟做整體環境改造提升和展陳提升,以大數據、區塊鏈、智能化為依托,利用元宇宙、數字孿生、虛擬增強現實等新科技手段,打造集體驗、服務、互動和智慧化於一體的數字化殷商,用實際行動做好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傳承。”申威威說。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