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核心提示
2021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學院揭牌儀式在鄭州舉行。一家曆經六十餘載風雨的省級科學院,自此邁上新征程;一艘代表未來河南科研最高水平的新“航母”,正式揚帆起航。
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學院為“一號工程”,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向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全國重要人才中心進軍,探索從科技強、人才強到經濟強、區域強的新路徑。
麵對重建重振省科學院這樣一個宏大係統工程和長期艱巨任務,如何讓“規劃圖”變成“施工圖”?如何將“大寫意”變成“工筆畫”?一年來,河南省科學院圍繞省委提出的五個發展定位,以紮實舉措有力書寫了重建重振的新篇章。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師喆
一個以體製機製創新為根本的新型研發機構
繼省委書記樓陽生兩度盛情推介後,今年10月,在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行的第三場集體采訪中,河南省科學院又一次在中外媒體記者麵前“出圈”了。
在有記者問及河南如何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時,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周霽將回答重點放在了“重建重振省科學院”上。他介紹,省科學院聚焦新型研發機構定位,創新實施“以實驗室辦院、以研究所辦院、以產業研究院辦院”模式並賦予其獨立法人資格,賦予首席科學家決定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在中原科技城260平方公裏內,推進創新鏈係統性布局。
“賦予首席科學家決定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字不多,分量卻不輕。這條原則,也正是9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河南省科學院發展促進條例》的一大亮點。作為全國首部為一家科研單位發展“量身打造”的法律法規,該條例突出務實管用,聚焦以小切口解決大問題,尤其是為營造創新環境、彙聚高層次創新人才提供法律保障。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在省科學院,科研怎麼幹,將由首席科學家說了算。
今年9月,餘龍在闊別許久後,以首席科學家的新身份重新回到省科學院。在他眼中,除了單位名稱依舊,這裏從場所到架構,從人員到製度,從站位到定位,都跟過去根本不同,發生了質的變化。
“現在我們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可以自主製定技術路線、按需組建人才團隊、合理支配科研經費等,科研能力能夠得到更充分的發揮。”12月27日,入職不到4個月,餘龍的科研團隊已經自主采購了一批儀器設備,快速投入到反應擠出連續生產聚乳酸、環保型保水緩釋化肥包裹材料等研究工作中。
完善項目遴選機製、設立聯合科研基金……在創新體製機製的道路上,省科學院的腳步不曾停歇。
“省科技廳、省科學院將共同出資設立聯合基金,從2022年到2024年,每年安排經費1億元,3年共安排經費3億元。”省科技廳一級巡視員夏培臣介紹。同時,省科學院大力鼓勵聯合開展科研攻關的企業以及社會資本等共同參與,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大膽探索更具創新性和顛覆性的新方法、新路徑,開展基礎科學研究。
夯基壘石,立柱架梁,體製機製創新,為重建重振的省科學院注入了“精”與“魂”。
河南省科學院龍子湖院區已入駐中原科技城。重建重振省科學院與中原科技城建設、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建設“三合一”融合推進,將著力打造三位一體的創新高峰。河南省科學院供圖 製圖/周鴻斌
一個貫通產學研用的科研實體
12月26日,在河南省科學院沁陽科創園內,研發人員楊菲展示了由省科學院化學所有機矽團隊與焦作當地企業合作研發的熱轉印碳帶背膠。“這款熱轉印碳帶背膠耐受高溫、爽滑性能優良、附著力好,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打破了美、日等發達國家對中國高端熱轉印碳帶背膠的技術壟斷,目前已經在企業小批量生產試用,項目進展順利。”楊菲說。
一邊將實驗室裏的科研成果中試熟化,一邊為企業解決問題提升效益,省科學院攜手沁陽市探索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的“院地合作模式”為全省首創。依托科創園建設的“河南省環保與精細化工新材料中試基地”,於2021年10月被省政府命名為首批8家省級中試基地之一。
近日,省科學院申請建設的“河南省先進導體材料重點實驗室”“河南省高性能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重點實驗室”獲批籌建。消息傳來,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科學院戰略科學家李賀軍十分欣慰。這位豫籍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專家,一直想為家鄉發展添磚加瓦。
在李賀軍的帶領下,一個彙聚了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領域高層次人才的超強團隊,成為支撐省科學院碳基複合材料研究院發展的“脊梁”,也為河南省高性能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重點實驗室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我們將以重點實驗室為依托,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性能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人才培養和研發基地,引領我省新材料行業創新發展。”李賀軍說。
隨著化學研究所、材料研究所、集成電路研究所等省科學院新成立的研發機構陸續落地鄭州金水科教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一個個貫通產學研用的科研實體逐漸形成。
“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學院開局不錯,目標明確,實施路徑選擇有序,推進效率高。”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幹勇前來作學術報告時,大力點讚省科學院的發展。
河南師範大學副校長劉玉芳也對省科學院的新變化欣喜不已,“我有幸從籌建階段就見證和參與了重建重振省科學院的工作。這一年來,省科學院發展之快令人振奮。”在他和一眾籌備專班成員的努力下,新的省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順利建成。
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開放式創新平台
12月27日,南陽中光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批批精密光元件、投影機等產品正源源不斷地從鍍膜生產線上完成加工,就像被穿上了一層防滑耐磨的“金鍾罩”。
當下,光學“賽道”正進入新一輪高速成長期。光電信息產業與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彼此滲透、互相交融,改變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
“省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牽頭,與我們共建的河南省科學院南陽光電研究所,能更好地幫助我們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中光學集團總經理李智超介紹,“十四五”期間,雙方瞄準汽車光電、IT光電領域,以先進光學感知、成像、顯示、照明與智能交互為主線,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引領河南數字光電產業高質量發展。
與中光學集團的合作僅僅是一個縮影。一年來,省科學院在打造具有國際視野的開放式創新平台方麵,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年初,牽手宇通,共建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研究院;
8月,與洛陽市瀍河區簽約共建中原美穀(洛陽)美妝基地,科技創新和地方經濟發展實現有機結合;
9月,河南省科學院鶴壁分院揭牌,院地合作邁出新步伐;
11月,濟源市科學院、河南省科學院濟源先進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揭牌成立……
重建重振後的省科學院首個分院花落鶴壁,雙方將在關鍵技術攻關、人才培育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麵展開全方位合作,這令鶴壁市科技局局長郭誌鵬振奮不已。在他看來,鶴壁有良好的數字經濟和航天產業基礎,省科學院鶴壁分院的成立,定能推動更多優質科技資源向鶴壁集聚,有力促進鶴壁人才隊伍建設、科技水平提升、經濟社會發展。
“省科學院鶴壁分院的成立為地方打造了一個不斷‘造血’的創新平台,留下了一個‘帶不走的科學院’。”郭誌鵬說。
超聚變、中電科27所、中機六院、多氟多、仕佳光子、漢威科技……一年來,省科學院開放合作的“朋友圈”不斷擴大,與多地政府及多個龍頭企業簽署了合作協議,從共建一流創新平台、引育一流創新人才、凝練一流創新課題、培育一流創新成果等方麵蓄勢發力,優勢互補、彼此賦能,合作內容不斷深入,院地、院企協同創新邁出堅實步伐。
一個集聚一流創新團隊的人才中心
“歸來吧!河南省科學院在向你招手,家鄉的父老鄉親在向你招手!”
2021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省科學院揭牌儀式上,省委書記樓陽生向海內外創新人才發出熱切呼喚,引來現場上百位高端人才的如潮掌聲。
這掌聲,是對科技創新人才的尊崇致敬。這掌聲,是對河南堅定走創新之路的深深共鳴。
這一聲情真意切的“歸來吧”,也在眾多遠方的人才心中蕩起漣漪。
有人震撼。“下這麼大決心要重振河南科研事業,還是挺震撼的。”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曾長青說。
有人心動。“大家心裏麵都有一種想來的感覺,想做一番事情的感覺。”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姬廣聚說。
有人祝福。“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重建重振省科學院,給河南省科技發展帶來了非常好的契機。我衷心祝願河南省科學院借助這次機會能夠插上騰飛的翅膀。”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劍春說。
更多的人以實際行動響應召喚。他們來了!他們回來了!
麵向海內外科學家廣發“英雄帖”,加快引進戰略科學家、首席科學家、任務科學家和特聘研究員。鄭誌勇、曾長青、餘龍、姬廣聚等22名國家級人才與省科學院簽訂協議,全職或全時受聘為省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特聘研究員。
這道“招賢令”也吸引了不少優秀青年人才的目光。今年以來,共收到博士應聘簡曆500餘份,麵試300餘人次,達成意向150人,已到崗博士42人。
畢業於法國蔚藍海岸大學的陳茜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從法國學成歸來後,陳茜曾拿到北京、上海一些外企的錄用函,但她還是回到了家鄉河南。
“近年來,河南發展速度很快,也有很多值得年輕科研人員選擇的好平台。我在網上看到了樓書記呼喚青年人才的視頻,也對省科學院的發展前景很感興趣。我想通過不懈努力,在這個平台實現自己的價值。”5月底,陳茜還未入職,單位就已經幫家在外地的她安排好了位於鄭東新區的青年人才公寓,這讓她更加相信,自己做了正確的選擇。
除了招引人才、留住人才,省科學院還以研究生培養為抓手培育人才。2022年共招收博士研究生20名、碩士研究生200名,圓滿完成了首屆招生計劃。同時,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簽訂合作協議,雙方聯合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組,招生規模300人左右,2023年計劃聯合招收博士研究生50名、碩士研究生250名。
一個三位一體的創新高峰
最近,中原科技城又迎來一位重量級“客人”,複旦大學張江研究院。
“自從省委提出把省科學院重建重振與中原科技城建設、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建設‘三合一’融合推進,河南省科學院就成了中原科技城的一塊金字招牌,吸引了不少高能級創新機構入駐。”鄭東新區黨工委委員、鄭州中原科技城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趙凱說。
省科學院為“天”,專注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中原科技城為“地”,提供發展空間、公共服務;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為“橋”,連通“天”與“地”、連接研與產的功能布局,三位一體,從空間布局、產業發展、人才機製、金融資本等方麵加快融合發展。
過去,受限於科研場地不足、人才保障不到位等因素,省科學院曾麵臨高層次人才引不進來的窘境。如今,中原科技城以全方位的政策服務栽下“梧桐樹”,成功為省科學院引來了“金鳳凰”。“無論你是頗負盛名的首席科學家,還是剛剛畢業的年輕博士,都能被妥善安置到相應的人才公寓,實現真正的拎包入住。”省科學院副院長高正龍說,“好幾位科學家都發自內心地向我表達過,來之前沒想到省科學院服務保障那麼好,住房、交通、醫療……他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都被安排好了,沒有後顧之憂,隻需要想科研的事兒就行。”
“這也是一場互利共贏的‘雙向奔赴’。”在趙凱看來,一方麵,中原科技城以與省科學院融合發展為牽引,先後設立了哈工大鄭州研究院、北理工鄭州智能科技研究院等高能級研發機構,相繼引進了華為、浪潮、海康威視、龍芯中科、京東科技、華潤數科等頭部企業研發中心,建立了嵩山實驗室、黃河實驗室、天健先進生物實驗室、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等省級實驗室,全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而另一方麵,重建重振省科學院不是“空中樓閣”,必須有足夠的發展空間。作為承接省科學院的重要載體,中原科技城圍繞“以城托院、以院拓城、院城一體”的融合發展目標,以鄭東新區全域260平方公裏為支撐,統籌省科學院基礎學部、產業學部、未來學部,加速推進重建重振省科學院,努力成為帶動河南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的最高峰。
數讀省科學院重建重振這一年
共建一流創新平台
●注冊成立數學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材料研究所、集成電路研究所、碳基複合材料研究院等6家新型研發機構
●揭牌運行河南省科學院鶴壁分院、河南省科學院濟源先進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等
●牽頭籌建“河南省先進導體材料重點實驗室”“河南省高性能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重點實驗室”,參與建設“河南省心髒電生理研究重點實驗室”“河南省罕見病重點實驗室”等
引育一流創新人才
●與幹勇院士、李賀軍院士、韓建才院士、席振鋒院士、謝建新院士、彭孝軍院士等30多位省外戰略科學家深入會商
●鄭誌勇、曾長青、餘龍、姬廣聚、張忠良等22名國家級人才全職或全時受聘為省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特聘研究員
●建立了博士常態化招聘機製,先後麵試博士300餘人次,招聘博士近150名
凝練一流創新課題
●凝練“晶圓級絕緣層上鍺材料及光電子器件”“光電材料光生電荷的即時原位原子尺度行為研究”“低維量子體係磁性操控與結構設計研究”等基礎研究一流課題10餘項
●與中光學集團、宇通集團、中航光電、超聚變等我省重點企業聯合組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30項
文字整理/師喆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核心提示
2021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學院揭牌儀式在鄭州舉行。一家曆經六十餘載風雨的省級科學院,自此邁上新征程;一艘代表未來河南科研最高水平的新“航母”,正式揚帆起航。
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學院為“一號工程”,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向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全國重要人才中心進軍,探索從科技強、人才強到經濟強、區域強的新路徑。
麵對重建重振省科學院這樣一個宏大係統工程和長期艱巨任務,如何讓“規劃圖”變成“施工圖”?如何將“大寫意”變成“工筆畫”?一年來,河南省科學院圍繞省委提出的五個發展定位,以紮實舉措有力書寫了重建重振的新篇章。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師喆
一個以體製機製創新為根本的新型研發機構
繼省委書記樓陽生兩度盛情推介後,今年10月,在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行的第三場集體采訪中,河南省科學院又一次在中外媒體記者麵前“出圈”了。
在有記者問及河南如何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時,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周霽將回答重點放在了“重建重振省科學院”上。他介紹,省科學院聚焦新型研發機構定位,創新實施“以實驗室辦院、以研究所辦院、以產業研究院辦院”模式並賦予其獨立法人資格,賦予首席科學家決定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在中原科技城260平方公裏內,推進創新鏈係統性布局。
“賦予首席科學家決定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字不多,分量卻不輕。這條原則,也正是9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河南省科學院發展促進條例》的一大亮點。作為全國首部為一家科研單位發展“量身打造”的法律法規,該條例突出務實管用,聚焦以小切口解決大問題,尤其是為營造創新環境、彙聚高層次創新人才提供法律保障。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在省科學院,科研怎麼幹,將由首席科學家說了算。
今年9月,餘龍在闊別許久後,以首席科學家的新身份重新回到省科學院。在他眼中,除了單位名稱依舊,這裏從場所到架構,從人員到製度,從站位到定位,都跟過去根本不同,發生了質的變化。
“現在我們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可以自主製定技術路線、按需組建人才團隊、合理支配科研經費等,科研能力能夠得到更充分的發揮。”12月27日,入職不到4個月,餘龍的科研團隊已經自主采購了一批儀器設備,快速投入到反應擠出連續生產聚乳酸、環保型保水緩釋化肥包裹材料等研究工作中。
完善項目遴選機製、設立聯合科研基金……在創新體製機製的道路上,省科學院的腳步不曾停歇。
“省科技廳、省科學院將共同出資設立聯合基金,從2022年到2024年,每年安排經費1億元,3年共安排經費3億元。”省科技廳一級巡視員夏培臣介紹。同時,省科學院大力鼓勵聯合開展科研攻關的企業以及社會資本等共同參與,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大膽探索更具創新性和顛覆性的新方法、新路徑,開展基礎科學研究。
夯基壘石,立柱架梁,體製機製創新,為重建重振的省科學院注入了“精”與“魂”。
河南省科學院龍子湖院區已入駐中原科技城。重建重振省科學院與中原科技城建設、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建設“三合一”融合推進,將著力打造三位一體的創新高峰。河南省科學院供圖 製圖/周鴻斌
一個貫通產學研用的科研實體
12月26日,在河南省科學院沁陽科創園內,研發人員楊菲展示了由省科學院化學所有機矽團隊與焦作當地企業合作研發的熱轉印碳帶背膠。“這款熱轉印碳帶背膠耐受高溫、爽滑性能優良、附著力好,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打破了美、日等發達國家對中國高端熱轉印碳帶背膠的技術壟斷,目前已經在企業小批量生產試用,項目進展順利。”楊菲說。
一邊將實驗室裏的科研成果中試熟化,一邊為企業解決問題提升效益,省科學院攜手沁陽市探索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的“院地合作模式”為全省首創。依托科創園建設的“河南省環保與精細化工新材料中試基地”,於2021年10月被省政府命名為首批8家省級中試基地之一。
近日,省科學院申請建設的“河南省先進導體材料重點實驗室”“河南省高性能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重點實驗室”獲批籌建。消息傳來,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科學院戰略科學家李賀軍十分欣慰。這位豫籍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專家,一直想為家鄉發展添磚加瓦。
在李賀軍的帶領下,一個彙聚了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領域高層次人才的超強團隊,成為支撐省科學院碳基複合材料研究院發展的“脊梁”,也為河南省高性能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重點實驗室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我們將以重點實驗室為依托,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性能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人才培養和研發基地,引領我省新材料行業創新發展。”李賀軍說。
隨著化學研究所、材料研究所、集成電路研究所等省科學院新成立的研發機構陸續落地鄭州金水科教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一個個貫通產學研用的科研實體逐漸形成。
“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學院開局不錯,目標明確,實施路徑選擇有序,推進效率高。”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幹勇前來作學術報告時,大力點讚省科學院的發展。
河南師範大學副校長劉玉芳也對省科學院的新變化欣喜不已,“我有幸從籌建階段就見證和參與了重建重振省科學院的工作。這一年來,省科學院發展之快令人振奮。”在他和一眾籌備專班成員的努力下,新的省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順利建成。
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開放式創新平台
12月27日,南陽中光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批批精密光元件、投影機等產品正源源不斷地從鍍膜生產線上完成加工,就像被穿上了一層防滑耐磨的“金鍾罩”。
當下,光學“賽道”正進入新一輪高速成長期。光電信息產業與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彼此滲透、互相交融,改變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
“省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牽頭,與我們共建的河南省科學院南陽光電研究所,能更好地幫助我們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中光學集團總經理李智超介紹,“十四五”期間,雙方瞄準汽車光電、IT光電領域,以先進光學感知、成像、顯示、照明與智能交互為主線,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引領河南數字光電產業高質量發展。
與中光學集團的合作僅僅是一個縮影。一年來,省科學院在打造具有國際視野的開放式創新平台方麵,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年初,牽手宇通,共建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研究院;
8月,與洛陽市瀍河區簽約共建中原美穀(洛陽)美妝基地,科技創新和地方經濟發展實現有機結合;
9月,河南省科學院鶴壁分院揭牌,院地合作邁出新步伐;
11月,濟源市科學院、河南省科學院濟源先進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揭牌成立……
重建重振後的省科學院首個分院花落鶴壁,雙方將在關鍵技術攻關、人才培育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麵展開全方位合作,這令鶴壁市科技局局長郭誌鵬振奮不已。在他看來,鶴壁有良好的數字經濟和航天產業基礎,省科學院鶴壁分院的成立,定能推動更多優質科技資源向鶴壁集聚,有力促進鶴壁人才隊伍建設、科技水平提升、經濟社會發展。
“省科學院鶴壁分院的成立為地方打造了一個不斷‘造血’的創新平台,留下了一個‘帶不走的科學院’。”郭誌鵬說。
超聚變、中電科27所、中機六院、多氟多、仕佳光子、漢威科技……一年來,省科學院開放合作的“朋友圈”不斷擴大,與多地政府及多個龍頭企業簽署了合作協議,從共建一流創新平台、引育一流創新人才、凝練一流創新課題、培育一流創新成果等方麵蓄勢發力,優勢互補、彼此賦能,合作內容不斷深入,院地、院企協同創新邁出堅實步伐。
一個集聚一流創新團隊的人才中心
“歸來吧!河南省科學院在向你招手,家鄉的父老鄉親在向你招手!”
2021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省科學院揭牌儀式上,省委書記樓陽生向海內外創新人才發出熱切呼喚,引來現場上百位高端人才的如潮掌聲。
這掌聲,是對科技創新人才的尊崇致敬。這掌聲,是對河南堅定走創新之路的深深共鳴。
這一聲情真意切的“歸來吧”,也在眾多遠方的人才心中蕩起漣漪。
有人震撼。“下這麼大決心要重振河南科研事業,還是挺震撼的。”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曾長青說。
有人心動。“大家心裏麵都有一種想來的感覺,想做一番事情的感覺。”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姬廣聚說。
有人祝福。“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重建重振省科學院,給河南省科技發展帶來了非常好的契機。我衷心祝願河南省科學院借助這次機會能夠插上騰飛的翅膀。”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劍春說。
更多的人以實際行動響應召喚。他們來了!他們回來了!
麵向海內外科學家廣發“英雄帖”,加快引進戰略科學家、首席科學家、任務科學家和特聘研究員。鄭誌勇、曾長青、餘龍、姬廣聚等22名國家級人才與省科學院簽訂協議,全職或全時受聘為省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特聘研究員。
這道“招賢令”也吸引了不少優秀青年人才的目光。今年以來,共收到博士應聘簡曆500餘份,麵試300餘人次,達成意向150人,已到崗博士42人。
畢業於法國蔚藍海岸大學的陳茜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從法國學成歸來後,陳茜曾拿到北京、上海一些外企的錄用函,但她還是回到了家鄉河南。
“近年來,河南發展速度很快,也有很多值得年輕科研人員選擇的好平台。我在網上看到了樓書記呼喚青年人才的視頻,也對省科學院的發展前景很感興趣。我想通過不懈努力,在這個平台實現自己的價值。”5月底,陳茜還未入職,單位就已經幫家在外地的她安排好了位於鄭東新區的青年人才公寓,這讓她更加相信,自己做了正確的選擇。
除了招引人才、留住人才,省科學院還以研究生培養為抓手培育人才。2022年共招收博士研究生20名、碩士研究生200名,圓滿完成了首屆招生計劃。同時,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簽訂合作協議,雙方聯合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組,招生規模300人左右,2023年計劃聯合招收博士研究生50名、碩士研究生250名。
一個三位一體的創新高峰
最近,中原科技城又迎來一位重量級“客人”,複旦大學張江研究院。
“自從省委提出把省科學院重建重振與中原科技城建設、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建設‘三合一’融合推進,河南省科學院就成了中原科技城的一塊金字招牌,吸引了不少高能級創新機構入駐。”鄭東新區黨工委委員、鄭州中原科技城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趙凱說。
省科學院為“天”,專注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中原科技城為“地”,提供發展空間、公共服務;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為“橋”,連通“天”與“地”、連接研與產的功能布局,三位一體,從空間布局、產業發展、人才機製、金融資本等方麵加快融合發展。
過去,受限於科研場地不足、人才保障不到位等因素,省科學院曾麵臨高層次人才引不進來的窘境。如今,中原科技城以全方位的政策服務栽下“梧桐樹”,成功為省科學院引來了“金鳳凰”。“無論你是頗負盛名的首席科學家,還是剛剛畢業的年輕博士,都能被妥善安置到相應的人才公寓,實現真正的拎包入住。”省科學院副院長高正龍說,“好幾位科學家都發自內心地向我表達過,來之前沒想到省科學院服務保障那麼好,住房、交通、醫療……他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都被安排好了,沒有後顧之憂,隻需要想科研的事兒就行。”
“這也是一場互利共贏的‘雙向奔赴’。”在趙凱看來,一方麵,中原科技城以與省科學院融合發展為牽引,先後設立了哈工大鄭州研究院、北理工鄭州智能科技研究院等高能級研發機構,相繼引進了華為、浪潮、海康威視、龍芯中科、京東科技、華潤數科等頭部企業研發中心,建立了嵩山實驗室、黃河實驗室、天健先進生物實驗室、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等省級實驗室,全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而另一方麵,重建重振省科學院不是“空中樓閣”,必須有足夠的發展空間。作為承接省科學院的重要載體,中原科技城圍繞“以城托院、以院拓城、院城一體”的融合發展目標,以鄭東新區全域260平方公裏為支撐,統籌省科學院基礎學部、產業學部、未來學部,加速推進重建重振省科學院,努力成為帶動河南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的最高峰。
數讀省科學院重建重振這一年
共建一流創新平台
●注冊成立數學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材料研究所、集成電路研究所、碳基複合材料研究院等6家新型研發機構
●揭牌運行河南省科學院鶴壁分院、河南省科學院濟源先進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等
●牽頭籌建“河南省先進導體材料重點實驗室”“河南省高性能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重點實驗室”,參與建設“河南省心髒電生理研究重點實驗室”“河南省罕見病重點實驗室”等
引育一流創新人才
●與幹勇院士、李賀軍院士、韓建才院士、席振鋒院士、謝建新院士、彭孝軍院士等30多位省外戰略科學家深入會商
●鄭誌勇、曾長青、餘龍、姬廣聚、張忠良等22名國家級人才全職或全時受聘為省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特聘研究員
●建立了博士常態化招聘機製,先後麵試博士300餘人次,招聘博士近150名
凝練一流創新課題
●凝練“晶圓級絕緣層上鍺材料及光電子器件”“光電材料光生電荷的即時原位原子尺度行為研究”“低維量子體係磁性操控與結構設計研究”等基礎研究一流課題10餘項
●與中光學集團、宇通集團、中航光電、超聚變等我省重點企業聯合組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30項
文字整理/師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