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楊過”提醒你,別被“偏方”帶偏了
——關注疫情防控新形勢下的社會心態③
□趙誌疆
不幸中招已經4天了。直到現在,我都隻能算是楊(陽)過,因為連綿不絕的頭痛時刻都在提醒我,自己還遠遠不是楊(陽)康。
通過這幾天的觀察,我越來越覺得病毒入侵人體的過程就像鈞瓷——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毒株是一樣的毒株,侵入不同人的身體,呈現出的往往是不同的症狀。連日來,盡管我飽受頭痛折磨,睡個安穩覺都很難,但我依然屬於輕症,按照專業解釋,隻要不出現肺部感染都屬於輕症。但是,輕症與輕症之間的差別,實在是太大了。
隨著確診人數不斷增多,各類防疫“偏方”又開始粉墨登場,就連黃桃罐頭也搖身一變成了“食療抗疫”物資,比感冒藥還要難搶。這樣的場麵,令人感覺分外熟悉,又格外好笑。從非典時期的板藍根,到福島核泄漏時的食用鹽,每當疫情或災難發生,總有“偏方”在流行,甚至不乏有人借“偏方”撈“偏門”。除了這類大而無當的“偏方”,還有一種“偏方”更具迷惑性——越來越多的人以楊(陽)康的身份總結經驗,提煉“偏方”。
不否認有的“偏方”可能某些時候在某些方麵有一定的效果,但“偏方”之所以“偏”,就在於未經科學循證、未經權威機構認證。這注定是一種個人感受,既不能以偏概全,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有的時候,小偏方不僅無法治大病,甚至還會誤大事。某些人之所以覺得“偏方”管用,大概率是因為他們本身就屬於輕症中的輕症,倘若迷戀這種充滿玄學味道的個人敘事,未免謬以千裏。相信醫學、相信科學,避免“偏”聽“偏”信,是健康第一責任人的負責之舉。
盡管病毒在不斷減弱,但病毒終究是有破壞性的,而其對個人的傷害程度,隻有在侵入人體之後才能被感知。麵對病毒這個潘多拉魔盒,當務之急是多一些防患於未然,少一些危險的試探。相比起各類“偏方”,能不感染就不感染、能晚感染就晚感染,這才是做好個人防護的“正解”。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楊過”提醒你,別被“偏方”帶偏了
——關注疫情防控新形勢下的社會心態③
□趙誌疆
不幸中招已經4天了。直到現在,我都隻能算是楊(陽)過,因為連綿不絕的頭痛時刻都在提醒我,自己還遠遠不是楊(陽)康。
通過這幾天的觀察,我越來越覺得病毒入侵人體的過程就像鈞瓷——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毒株是一樣的毒株,侵入不同人的身體,呈現出的往往是不同的症狀。連日來,盡管我飽受頭痛折磨,睡個安穩覺都很難,但我依然屬於輕症,按照專業解釋,隻要不出現肺部感染都屬於輕症。但是,輕症與輕症之間的差別,實在是太大了。
隨著確診人數不斷增多,各類防疫“偏方”又開始粉墨登場,就連黃桃罐頭也搖身一變成了“食療抗疫”物資,比感冒藥還要難搶。這樣的場麵,令人感覺分外熟悉,又格外好笑。從非典時期的板藍根,到福島核泄漏時的食用鹽,每當疫情或災難發生,總有“偏方”在流行,甚至不乏有人借“偏方”撈“偏門”。除了這類大而無當的“偏方”,還有一種“偏方”更具迷惑性——越來越多的人以楊(陽)康的身份總結經驗,提煉“偏方”。
不否認有的“偏方”可能某些時候在某些方麵有一定的效果,但“偏方”之所以“偏”,就在於未經科學循證、未經權威機構認證。這注定是一種個人感受,既不能以偏概全,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有的時候,小偏方不僅無法治大病,甚至還會誤大事。某些人之所以覺得“偏方”管用,大概率是因為他們本身就屬於輕症中的輕症,倘若迷戀這種充滿玄學味道的個人敘事,未免謬以千裏。相信醫學、相信科學,避免“偏”聽“偏”信,是健康第一責任人的負責之舉。
盡管病毒在不斷減弱,但病毒終究是有破壞性的,而其對個人的傷害程度,隻有在侵入人體之後才能被感知。麵對病毒這個潘多拉魔盒,當務之急是多一些防患於未然,少一些危險的試探。相比起各類“偏方”,能不感染就不感染、能晚感染就晚感染,這才是做好個人防護的“正解”。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