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央媒觀豫丨擦亮文化瑰寶 傳承發展絕學——給甲骨文建一個“家”
更新時間:2022-12-14 20:12:44    來源:頂端新聞

閱讀提示

“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殷墟所在地、世界記憶遺產甲骨文出土地,河南安陽被譽為“文字之都”。三千年前殷商王室為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篆刻的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如今正以全新的形式傳承發展甲骨文文化,書寫古老文字在中華大地煥發新機的鮮活故事。

進入12月,在古城安陽的城市中軸線上,中國文字博物館續建工程和漢字公園項目陸續建成開放。這也意味著甲骨文、中國文字的“家”在安陽全麵建成。

而在城市的另一邊,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隔洹河相望,殷墟遺址博物館正在緊張有序施工中,主體工程已封頂。2023年建成後,這裏也將成為研究展示甲骨文和殷商文明的國際交流傳播平台。

“守護好這棵大樹,讓它根固葉茂”

午夜時分,寒風四起,室外地麵溫度已經零下幾攝氏度。殷墟遺址保護區巡防隊員杜保平和他的同事們還在巡查中迎接新一天的到來。

“看護遺址保護區就像看護自己的孩子一樣。”作為巡防隊員,杜保平每天都需要進行實時數據的采集、檢查土坡麵滲水、監測設備運行情況等,29.47平方公裏的殷墟遺址保護區,留下了他日複一日的巡查軌跡。

像杜保平這樣的殷墟文物安全守護人有360餘名,用他們的話說,自己就像是古城遺址的管家,小到裏麵的一草一木,大到遺址點的安全,每天都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巡查。

“我們的首要職責就是保護、保護、再保護。有了文物資源的安全傳承,才能談文物資源的利用,才能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殷墟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鄧興華說,殷墟的價值和影響,絕不僅僅局限於安陽,它是中華民族的,也是人類文明的寶庫。

在鄧興華看來,殷墟遺址就像一棵大樹,青銅器、甲骨文、玉器等出土文物,就是樹上的果實,“我們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要守護好這棵大樹,讓它根固葉茂”。

“讓甲骨學冷門不冷,代有傳承,是我們的責任。923片甲骨,我們摸清了這個家底,一片一片保護珍藏、建檔管理,不敢有絲毫懈怠。”安陽市文物局局長李曉陽說,還有約16萬片甲骨分散在世界各地,“我們正借助數字技術讓它們回歸安陽。”

“甲骨文大數據平台”使前沿科技和古代文物“親密接觸”,更是讓甲骨學煥發新生機。

目前,“全球甲骨文數字化建設工程”正抓緊推動實施。將運用三維數字掃描技術對甲骨片進行全息影像采集,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約16萬片甲骨進行高水平、高精度的數字化信息采集和整理,讓它們回歸故鄉安陽,向全世界展示,推動甲骨文收藏保護進入新階段,也將進一步助力甲骨文綴合、釋讀、研究和文化產業發展邁上新高度。

“我是安陽人,學點甲骨文”

11月21日,在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附近的安陽市甲骨文研學勞動實踐基地,河南省高級民間藝術師、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董煥嬌向小朋友講述自己和剪紙藝術的淵源,並展示她參加河南省民間藝術展的獲獎作品《甲骨文十二生肖圖》。

不僅有講座,研學勞動實踐基地還設置有甲骨文文化展廳、非遺勞動工坊、農耕責任田和少年果園等片區,目前已累計接待學生超過5000名。如今,安陽已建成17所省級甲骨文教育特色學校、37所市級甲骨文教育特色學校。

而中國文字博物館常年開設的公益課“甲骨學堂”,更是能讓孩子們領略漢字之美。截至目前,安陽全市已有4.5萬餘個家庭經常性參與文字文化教育活動,80多位國家級文字學、曆史學等學科的知名專家學者前來傳道授業。

為了讓甲骨冷門絕學熱起來,依托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殷墟甲骨學大辭典》《甲骨學初階》《甲骨學堂》《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甲骨文成語故事》等一批甲骨專著和普及讀物出版,古老而充滿活力的甲骨文“飛入尋常百姓家”。

“殷墟、甲骨文始終是世界公認的中華文明探索的出發點和基點,我們持續推進殷墟考古就是要讓3000多年前的國家、城市、人鮮活起來,讓殷墟從書齋走向大眾、展示獨特魅力,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說。

讓考古走進群眾

“拿著考古神器,細細掃去浮塵,就像打開‘考古盲盒’一樣,又驚又喜。”蘇州女孩沈桑雨回憶起在安陽做考古誌願者的經曆,至今仍記憶猶新。

沈桑雨是安陽招募的考古誌願者之一。在安陽,定期向全國招募考古誌願者,是當地開啟“公眾考古模式”,活化利用文物事業的重要舉措。

“從最基礎的考古知識教起,打通專業知識與考古實踐的壁壘,讓他們體會到,真實的考古就是雙腳沾泥、以田野為家,從而帶動更多人保護文物。”談起自己帶領誌願者體驗考古樂趣的經曆,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申文喜很有感觸。

目前安陽市有102座甲骨文書屋建成投用;安陽殷墟考古文旅小鎮揭開神秘麵紗,一個又一個城市文化地標崛起,讓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更完善,走進文化場館成為越來越多安陽人推崇的文化休閑方式。

甲骨文和簡化字的雙標展示、文體中心的甲骨文公益廣告標識、36000多套道路窨井蓋上的甲骨文字裝飾……行走在安陽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甲骨文元素,也時刻昭示著這座城市與甲骨文的不解之緣。

而將甲骨文、古城文化、漢字發展史、碑石篆刻等特色文化融入“網紅”的倉巷街,開展製陶、拓片、研學遊,還經常性舉辦文化講座進行互動,將新業態引入其中,吸引了成千上萬遊客光顧。“網紅街”熱度持續不減。

展示利用更是如火如荼。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殷墟遺址博物館、考古小鎮等文旅項目穩步推進;甲骨文表情包、甲骨文雪糕、殷墟青銅器數字藏品、中國文字博物館IP新形象“小倉頡”等文創層出不窮;持續創作的大型歌舞劇《甲骨文》、網絡電影《天命玄女》等作為藝術精品不斷推出;高規格國際學術研討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甲骨文及中國古文字巡展等交流活動連年開展;殷墟元宇宙、全球甲骨文全息影像采集等數字化工程方興未艾……

三千多歲的殷墟,文化優勢和文化實力在安陽這座城市裏不斷活化、融化、轉化,再次火了起來。



文章編輯:劉鳴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央媒觀豫丨擦亮文化瑰寶 傳承發展絕學——給甲骨文建一個“家”
    2022-12-14 20:12:44    來源:頂端新聞

    閱讀提示

    “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殷墟所在地、世界記憶遺產甲骨文出土地,河南安陽被譽為“文字之都”。三千年前殷商王室為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篆刻的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如今正以全新的形式傳承發展甲骨文文化,書寫古老文字在中華大地煥發新機的鮮活故事。

    進入12月,在古城安陽的城市中軸線上,中國文字博物館續建工程和漢字公園項目陸續建成開放。這也意味著甲骨文、中國文字的“家”在安陽全麵建成。

    而在城市的另一邊,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隔洹河相望,殷墟遺址博物館正在緊張有序施工中,主體工程已封頂。2023年建成後,這裏也將成為研究展示甲骨文和殷商文明的國際交流傳播平台。

    “守護好這棵大樹,讓它根固葉茂”

    午夜時分,寒風四起,室外地麵溫度已經零下幾攝氏度。殷墟遺址保護區巡防隊員杜保平和他的同事們還在巡查中迎接新一天的到來。

    “看護遺址保護區就像看護自己的孩子一樣。”作為巡防隊員,杜保平每天都需要進行實時數據的采集、檢查土坡麵滲水、監測設備運行情況等,29.47平方公裏的殷墟遺址保護區,留下了他日複一日的巡查軌跡。

    像杜保平這樣的殷墟文物安全守護人有360餘名,用他們的話說,自己就像是古城遺址的管家,小到裏麵的一草一木,大到遺址點的安全,每天都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巡查。

    “我們的首要職責就是保護、保護、再保護。有了文物資源的安全傳承,才能談文物資源的利用,才能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殷墟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鄧興華說,殷墟的價值和影響,絕不僅僅局限於安陽,它是中華民族的,也是人類文明的寶庫。

    在鄧興華看來,殷墟遺址就像一棵大樹,青銅器、甲骨文、玉器等出土文物,就是樹上的果實,“我們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要守護好這棵大樹,讓它根固葉茂”。

    “讓甲骨學冷門不冷,代有傳承,是我們的責任。923片甲骨,我們摸清了這個家底,一片一片保護珍藏、建檔管理,不敢有絲毫懈怠。”安陽市文物局局長李曉陽說,還有約16萬片甲骨分散在世界各地,“我們正借助數字技術讓它們回歸安陽。”

    “甲骨文大數據平台”使前沿科技和古代文物“親密接觸”,更是讓甲骨學煥發新生機。

    目前,“全球甲骨文數字化建設工程”正抓緊推動實施。將運用三維數字掃描技術對甲骨片進行全息影像采集,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約16萬片甲骨進行高水平、高精度的數字化信息采集和整理,讓它們回歸故鄉安陽,向全世界展示,推動甲骨文收藏保護進入新階段,也將進一步助力甲骨文綴合、釋讀、研究和文化產業發展邁上新高度。

    “我是安陽人,學點甲骨文”

    11月21日,在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附近的安陽市甲骨文研學勞動實踐基地,河南省高級民間藝術師、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董煥嬌向小朋友講述自己和剪紙藝術的淵源,並展示她參加河南省民間藝術展的獲獎作品《甲骨文十二生肖圖》。

    不僅有講座,研學勞動實踐基地還設置有甲骨文文化展廳、非遺勞動工坊、農耕責任田和少年果園等片區,目前已累計接待學生超過5000名。如今,安陽已建成17所省級甲骨文教育特色學校、37所市級甲骨文教育特色學校。

    而中國文字博物館常年開設的公益課“甲骨學堂”,更是能讓孩子們領略漢字之美。截至目前,安陽全市已有4.5萬餘個家庭經常性參與文字文化教育活動,80多位國家級文字學、曆史學等學科的知名專家學者前來傳道授業。

    為了讓甲骨冷門絕學熱起來,依托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殷墟甲骨學大辭典》《甲骨學初階》《甲骨學堂》《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甲骨文成語故事》等一批甲骨專著和普及讀物出版,古老而充滿活力的甲骨文“飛入尋常百姓家”。

    “殷墟、甲骨文始終是世界公認的中華文明探索的出發點和基點,我們持續推進殷墟考古就是要讓3000多年前的國家、城市、人鮮活起來,讓殷墟從書齋走向大眾、展示獨特魅力,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說。

    讓考古走進群眾

    “拿著考古神器,細細掃去浮塵,就像打開‘考古盲盒’一樣,又驚又喜。”蘇州女孩沈桑雨回憶起在安陽做考古誌願者的經曆,至今仍記憶猶新。

    沈桑雨是安陽招募的考古誌願者之一。在安陽,定期向全國招募考古誌願者,是當地開啟“公眾考古模式”,活化利用文物事業的重要舉措。

    “從最基礎的考古知識教起,打通專業知識與考古實踐的壁壘,讓他們體會到,真實的考古就是雙腳沾泥、以田野為家,從而帶動更多人保護文物。”談起自己帶領誌願者體驗考古樂趣的經曆,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申文喜很有感觸。

    目前安陽市有102座甲骨文書屋建成投用;安陽殷墟考古文旅小鎮揭開神秘麵紗,一個又一個城市文化地標崛起,讓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更完善,走進文化場館成為越來越多安陽人推崇的文化休閑方式。

    甲骨文和簡化字的雙標展示、文體中心的甲骨文公益廣告標識、36000多套道路窨井蓋上的甲骨文字裝飾……行走在安陽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甲骨文元素,也時刻昭示著這座城市與甲骨文的不解之緣。

    而將甲骨文、古城文化、漢字發展史、碑石篆刻等特色文化融入“網紅”的倉巷街,開展製陶、拓片、研學遊,還經常性舉辦文化講座進行互動,將新業態引入其中,吸引了成千上萬遊客光顧。“網紅街”熱度持續不減。

    展示利用更是如火如荼。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殷墟遺址博物館、考古小鎮等文旅項目穩步推進;甲骨文表情包、甲骨文雪糕、殷墟青銅器數字藏品、中國文字博物館IP新形象“小倉頡”等文創層出不窮;持續創作的大型歌舞劇《甲骨文》、網絡電影《天命玄女》等作為藝術精品不斷推出;高規格國際學術研討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甲骨文及中國古文字巡展等交流活動連年開展;殷墟元宇宙、全球甲骨文全息影像采集等數字化工程方興未艾……

    三千多歲的殷墟,文化優勢和文化實力在安陽這座城市裏不斷活化、融化、轉化,再次火了起來。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