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清了水源 富了農戶
更新時間:2022-12-12 11:05:48    來源:光明日報

丹江湖畔柴溝村 資料圖片

鄒莊村草莓大棚  資料圖片

南水北調中線渠首全貌 資料圖片

這裏是豫鄂陝三省七縣市交界結合的黃金地帶;這裏淅水貫境,丹江水自西北向東南滾滾長流。特殊的區位,獨有的水文,讓河南省淅川縣承擔起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曆史重任,成為國家生態安全戰略要地。

2021年5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省淅川縣考察,聽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管理運行和水源地生態保護等情況介紹,關心關切移民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守護生命線的政治高度,切實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守好這一庫碧水”。同時,他明確提出,“要繼續做好移民安置後續幫扶工作”,祝願鄉親們日子越來越興旺,芝麻開花節節高。

人民群眾切實的幸福感是淅川縣委、縣政府工作的目標和動力,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為淅川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與路徑。據統計,“十三五”以來,淅川縣共完成人工造林60多萬畝,先後打造了12個困難地造林示範工程,初步形成庫區綠色生態屏障,保證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在地表水Ⅱ類標準。2021年,丹江濕地保護與修複成功入選聯合國全球百個生態保護案例。

淅川始終聚焦移民高質量發展,產業發展項目比例由2012年的不足10%增加到2021年的65%。2022年,淅川縣深入實施“雙九”戰略,培育鄉村旅遊示範村36個,帶動周邊1600多戶農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淅川的發展實踐是否達到了“守渠護綠、富民興村”的預期效果?近日,本報調研組深入當地實地調研。

1.守渠護綠 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

萬壑群山中,八百裏丹江碧波粼粼;陶岔渠首下,一汩汩清水逶迤北上。一側,煙波浩渺,遠山含黛,水天一色,宛若巨大的藍寶石鑲嵌在崇山峻嶺間;一側,浩浩湯湯,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又如綿長的綠飄帶盤旋於廣袤田野。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渠首所在地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捍衛綠水青山,守護碧水清流,是淅川最美的時代擔當。

這些年來,這裏的水越來越清,環境越來越好,城鄉“顏值”越來越高。淅川的美景並非天成。為了一庫清水,淅川縣委、縣政府強力實施“守好一庫碧水”專項整治行動,舍小家為大家,再次搬遷移民16.5萬人;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氣魄,先後關停380多家汙染企業,取締庫區水上餐飲船、5萬餘箱養魚網箱、禁養區內400家養殖場、100多個養殖戶,綜合損失8億多元。

治水之本在於治山,山有多綠,水就有多清。為了給京津冀“大水缸”披上一件護水“綠衣”,淅川縣把建設生態淅川放在首位,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發揚螞蟻啃硬骨頭精神,全力向石山區宣戰,高位推動、高標規劃、高效推進、高質管護。淅川縣以每年10萬畝左右的速度推進造林綠化,新造林合格麵積連續14年位居河南省縣級前列。淅川縣的環庫森林覆蓋率由“十二五”末期的45.7%提高到61.7%,宜林荒山荒地綠化率達95.8%。如今,6.5萬名庫區農民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綠色飯”,走上了“致富路”。

冬日清晨的丹江岸邊,隻有漁船還閃爍著點點螢光。“天亮我就起床,去趕最早一班船,到對麵碼頭工作。”護水隊員張兆敏指著岸邊的渡船說。船將到岸,推著三輪車,帶著護水工具和午飯,張兆敏跳下石橋碼頭,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現在來遊玩的人多了起來,垃圾成倍的增加。我跟老伴要是不撿,那還了得?”邊說邊幹,張兆敏手握鉗子,隨手一夾,一片廢紙落入垃圾袋中。“你看,那是我的老伴潘華英。”順著他手指的方向遠遠望去,江對麵依稀可見一個時不時彎腰撿拾垃圾的身影。

“石頭山上種樹不容易,水得澆透。特別是今年天旱,更得如此。”一大早,馬蹬鎮葛家溝村後山上,護林員李偉正和隊員一起給去年栽的樹澆水。為了這片林子,護林員們操碎了心,“冬天種樹,冷風刺骨,淩晨5點就要拉著樹苗進山。”李偉介紹說,他們先一路顛簸到半山腰的蓄水池旁,拿出水泵、鋪好水管,將工具準備就緒。此時,30多個護林隊員也三五成群地到了。大家扛起帶著土球的樹苗,拿著洋鎬、鐵鍬,一起朝山上走去,開啟一天的工作。這就是“最美護林員”李偉的工作日常。12年來,他參與造林2萬餘畝,每年巡山近300天,累計行程3萬多公裏。

在淅川,像張兆敏、潘華英這樣的護水隊員,全縣有2400多名;像李偉這樣的護林員,全縣有3300多名。他們以山為伴、與水共舞,徜徉於1000餘平方公裏的水域上,漫步於2000餘公裏的庫岸線上,守好汩汩清流,種下片片綠林,管護座座青山,構築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的“綠色長城”。

淅川兒女守好了青山,換來了碧水,引來了群鳥,也收獲了“金山”。層層群山環抱著一庫清水,成群的鸕鶿、紅嘴鷗及珍稀鳥類中華秋沙鴨沐浴著陽光在此安家。據統計,通水以來,南水北調中線累計安全送水逾510億立方米,工程受益人口超過8500萬,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標準及以上水平,為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2.立足生態興產業 移民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在淅川縣九重鎮的丹亞湖軟籽石榴種植基地,種植大戶梅發德一邊哼著小曲,一邊察看石榴樹。這幾年,石榴園給他帶來了可觀的收入。聊到現狀,梅發德連說幾遍“可不賴”,“一年下來能掙100多萬元。”

金銀花管護時節,村民們在萬畝金銀花基地忙著科學管護、補苗植苗,確保來年好收成。“以前地裏種的都是辣椒、小麥等農作物,除去化肥、農藥和種子等花銷,到手裏也沒剩啥錢。現在,每個月都能拿到1500多元,越幹越有勁。”唐王橋村民陳誌香說。金銀花成了這裏的環境保護花、脫貧致富花、增收幸福花,也是淅川中藥材產業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

行走在移民示範新村鄒莊村,一座座農家院落整潔有序,一個個產業基地生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盡收眼底。提起搬遷到鄒莊的變化,村民張光先高興地告訴調研組:“我們懷念老家,但更願意住在新家。這裏一年四季都有活幹,有錢掙,好日子還在後頭呢!”去年以來,為了更好地支持鄒莊發展,淅川縣提出建設“大鄒莊”戰略,鄒莊村與鄰近的下孔、孔北、水寨4個村成立聯合黨支部,以抱團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有了大鄒莊的引領,全縣469個村(社區)已組成全麵推進鄉村振興‘雁陣’。”淅川縣縣長王興勇介紹說。

目前,淅川縣已發展林果種植10萬多畝,形成了盛灣、九重鎮軟籽石榴產業,毛堂鄉茶葉、黃金梨產業,老城鎮、滔河鄉杏李產業,大石橋大櫻桃產業和倉房鎮柑橘產業。

倉房鎮磨溝村位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因溝壑縱橫得名。磨溝村曾經有樹不能伐、有畜不能養,鄉親們一貧如洗。為了打破這一困境,淅川縣投入10億元,高標準規劃旅遊通道、服務中心建設,設立旅遊發展基金,每年拿出1500萬元重點扶持旅遊產業發展。簡單的農家菜加上幹淨的民宿,磨溝村的鴻運山莊生意火爆,民宿老板周偉說:“我們每年收入能超10萬元,好山好水給我們帶來了好日子。”

如今,淅川早已蝶變為人們向往的“水源”“林海”“果鄉”“藥庫”“勝地”。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活越來越美好,正享受著穩穩的幸福。

3.移民精神在傳承 富了口袋富腦袋

在淅川,陽光雨露滋潤著田野,也浸潤著青年人的成長。“我要把小我融入大我,將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轉化為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奮力書寫無愧於曆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青春答卷。”這是南陽師範學院大二學生鄒子金,作為學生代表參與錄製2022年河南秋季開學思政第一課時的鏗鏘誓言。

鄒子金從小在渠首長大,經曆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通水,見證了移民生活從苦到甜的全過程。11年前,她的家在油坊崗。那時,一家三代擠在一個老舊的房子裏,家裏靠種地勉強維持生活。2011年6月,為了一渠清水永續北上,鄒子金隨父母,和九重鎮的700多名村民一起,搬到了30多裏外的鄒莊村。時光飛逝,轉眼,十一年過去。經過雨汙分離、三線入地、村莊綠化等一係列村容整改項目,鄒莊村的徽派庭院在景觀綠化的襯托下,更加壯觀明豔。新建的“江山論”紅色廣場和千畝智慧草莓大棚吸引不少周邊群眾前來打卡遊玩。“家美,村美,日子越來越美!今年,我們成立了‘掘井人農業合作社’。土地流轉、村裏務工、入股分紅,這三樣收入加起來,比種地收益高多了。兩個娃子這兩年接連考上好大學。”鄒子金的爸爸鄒會彥告訴調研組,這一年來鄒莊村發生的變化。回憶習近平總書記去年5月來家時的情景,鄒會彥嘴角上揚,“一年前,我們家定下的目標,現在能交上一份滿意答卷了。”

鄒子金一家的美好生活隻是淅川移民新生活的一個縮影。在鄒莊新家,不少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務工、養家“兩不誤”。“藤編車間建到家門口,老板找師傅手把手教我們,送完孫子上學就來車間幹活。要不是搬遷到這裏,哪來恁多掙錢門路!”在鄒莊村藤編車間,村民張玉勤一邊手腳麻利地編著藤編凳子,一邊介紹搬遷後的生活,不時露出舒心的笑容。張玉勤一家六口人,兒子兒媳長期在浙江杭州打工,老兩口年齡都超過了60歲,又沒啥技術,隻好賦閑在家,照顧兩個孫子上學。“大鄒莊”戰略實施以來,投資300萬元建設的600平方米藤編就業車間,讓像張玉勤一樣的55至65歲的老年人充分就業。目前,該車間已安置58名移民群眾在家門口務工,人均月收入1500元。

爭創紅旗,發百萬獎金……今年2月21日,淅川縣委書記周大鵬在淅川縣爭創“三麵紅旗”(產業發展紅旗、文明宜居紅旗、社會治理紅旗)動員部署會上拿出真金白銀的號召。一渠清水縱貫三千裏。潤澤眾生的,除了湧動的丹江碧浪,更有淅川人一代又一代的擔當奉獻。調研組一行來到渠首大壩,聆聽了淅川人民舍小家為大家的感人事跡。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王承哲憑欄遠望,不禁感慨移民精神的偉大,“移民是為了更好統籌國內資源力量,構建全國一盤棋工作格局的需要,解決了水資源南豐北缺的現實困境,為沿線群眾和全國人民提供了優質的水源,有效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為了更好地傳承弘揚南水北調移民精神,淅川縣把陶岔渠首樞紐工程、南水北調移民文化苑、丹江民俗博物館等地作為中小學研學基地。一批又一批淅川學生走出課堂,走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地領略渠首工程的宏偉,探索渡槽模型輸水原理,感受移民精神的偉大。如今,“忠誠擔當、大愛報國”已經成為淅川縣中小學生銘刻於心的成長印記。

4.淅川移民致富的綠色密碼

回望移民發展路,守水如何不守窮?靠山如何能致富?移民如何更幸福?調研組認為,織密“保水網”、做好“移民事”、端牢“生態碗”、栽好“製度樹”,走綠色富民之路,是淅川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也是淅川移民加快發展的必然選擇。

牢記囑托,織密“保水網”。為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淅川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劃出硬杠杠,堅定不移地做好各項工作,守好這一庫碧水”的殷殷囑托,始終把水源涵養和水質保護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實施了最嚴格的環境準入標準,開展了“清四亂”“守好一庫碧水”等專項行動,建立了保水質護運行長效機製,創新了造林模式構築水源區“生態屏障”,織密了“保水網”,保證了水清河安。

人民至上,做好“移民事”。淅川始終踐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持人民至上,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移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緊緊錨定“農民增收、共同富裕”這個根本,以特色產業發展確保移民增收富起來;緊緊錨定“建設發展”這個難點,以“大鄒莊”“大關帝”“大泰山”等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確保移民新村美起來;緊緊錨定“治理高效”這個核心,以“四強四促”專項提升行動為抓手確保移民治理優起來,真正讓移民群眾見成效得實惠有盼頭。

綠色發展,端牢“生態碗”。淅川積極踐行“兩山”理論,圍繞打造生態價值高地、牢牢端穩“生態碗”,初步構建了“短中長”三線結合的產業體係,通過“短線”發展食用菌、中藥材等“短平快”產業集群,“中線”發展軟籽石榴、大櫻桃、薄殼核桃等生態林下經濟套種產業集群,“長線”依托生態和人文旅遊資源打造全域旅遊,逐漸走出了一條以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實現水清富民的發展之路。

機製賦能,栽好“製度樹”。為更好地保障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淅川始終把機製創新、製度創新擺在重要位置。通過貫徹實施《河南省南水北調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淅川縣河湖管理辦法》等,從法律層麵保障了水源區和南水北調工程沿線的高質量發展。通過成立南陽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水源地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從製度層麵捋順了庫區管理權限,真正將“九龍治水”轉變為“一龍管水”。

綠色富民之路,並非一朝一夕、一日之功,調研組認為,需保持定力、蹄疾步穩、久久為功。一是要堅持生態優先。應繼續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大於一切、高於一切、重於一切,持之以恒推進生態建設、抓好生態治理、發展生態經濟,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淅川路徑。二是要堅持創新驅動。應牢固樹立“創新為要”理念,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生態保護的基礎力量,激活創新主體活力,強化創新政策支持,深化校企產學研合作,聚集更多創新資源,讓創新貫穿發展全過程。三是要堅持品牌引領。應充分認識品牌引領的作用和效能,進一步借助電子商務和消費幫扶,提升“淅有山川”品牌的知名度和競爭力,通過品牌樹形象、聚合力、保質量、拓市場、促升級,以品牌引領高質量發展。四是要堅持做強旅遊。應立足“水、山、寺、村、民”等特色旅遊資源,以打造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目標,圍繞實施重點景區打造行動、鄉村旅遊做優行動、服務水平提升行動、宣傳推介加強行動,以做強旅遊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調研組成員:本報記者王勝昔、丁豔,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研究員王承哲、副研究員彭俊傑、副研究員王元亮、助理研究員劉蘭蘭、研究員高璿、研究員王宏源,鄭州大學黨委統戰部副部長、講師劉東楠)

文章編輯:施筱雯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清了水源 富了農戶
    2022-12-12 11:05:48    來源:光明日報

    丹江湖畔柴溝村 資料圖片

    鄒莊村草莓大棚  資料圖片

    南水北調中線渠首全貌 資料圖片

    這裏是豫鄂陝三省七縣市交界結合的黃金地帶;這裏淅水貫境,丹江水自西北向東南滾滾長流。特殊的區位,獨有的水文,讓河南省淅川縣承擔起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曆史重任,成為國家生態安全戰略要地。

    2021年5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省淅川縣考察,聽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管理運行和水源地生態保護等情況介紹,關心關切移民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守護生命線的政治高度,切實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守好這一庫碧水”。同時,他明確提出,“要繼續做好移民安置後續幫扶工作”,祝願鄉親們日子越來越興旺,芝麻開花節節高。

    人民群眾切實的幸福感是淅川縣委、縣政府工作的目標和動力,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為淅川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與路徑。據統計,“十三五”以來,淅川縣共完成人工造林60多萬畝,先後打造了12個困難地造林示範工程,初步形成庫區綠色生態屏障,保證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在地表水Ⅱ類標準。2021年,丹江濕地保護與修複成功入選聯合國全球百個生態保護案例。

    淅川始終聚焦移民高質量發展,產業發展項目比例由2012年的不足10%增加到2021年的65%。2022年,淅川縣深入實施“雙九”戰略,培育鄉村旅遊示範村36個,帶動周邊1600多戶農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淅川的發展實踐是否達到了“守渠護綠、富民興村”的預期效果?近日,本報調研組深入當地實地調研。

    1.守渠護綠 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

    萬壑群山中,八百裏丹江碧波粼粼;陶岔渠首下,一汩汩清水逶迤北上。一側,煙波浩渺,遠山含黛,水天一色,宛若巨大的藍寶石鑲嵌在崇山峻嶺間;一側,浩浩湯湯,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又如綿長的綠飄帶盤旋於廣袤田野。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渠首所在地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捍衛綠水青山,守護碧水清流,是淅川最美的時代擔當。

    這些年來,這裏的水越來越清,環境越來越好,城鄉“顏值”越來越高。淅川的美景並非天成。為了一庫清水,淅川縣委、縣政府強力實施“守好一庫碧水”專項整治行動,舍小家為大家,再次搬遷移民16.5萬人;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氣魄,先後關停380多家汙染企業,取締庫區水上餐飲船、5萬餘箱養魚網箱、禁養區內400家養殖場、100多個養殖戶,綜合損失8億多元。

    治水之本在於治山,山有多綠,水就有多清。為了給京津冀“大水缸”披上一件護水“綠衣”,淅川縣把建設生態淅川放在首位,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發揚螞蟻啃硬骨頭精神,全力向石山區宣戰,高位推動、高標規劃、高效推進、高質管護。淅川縣以每年10萬畝左右的速度推進造林綠化,新造林合格麵積連續14年位居河南省縣級前列。淅川縣的環庫森林覆蓋率由“十二五”末期的45.7%提高到61.7%,宜林荒山荒地綠化率達95.8%。如今,6.5萬名庫區農民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綠色飯”,走上了“致富路”。

    冬日清晨的丹江岸邊,隻有漁船還閃爍著點點螢光。“天亮我就起床,去趕最早一班船,到對麵碼頭工作。”護水隊員張兆敏指著岸邊的渡船說。船將到岸,推著三輪車,帶著護水工具和午飯,張兆敏跳下石橋碼頭,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現在來遊玩的人多了起來,垃圾成倍的增加。我跟老伴要是不撿,那還了得?”邊說邊幹,張兆敏手握鉗子,隨手一夾,一片廢紙落入垃圾袋中。“你看,那是我的老伴潘華英。”順著他手指的方向遠遠望去,江對麵依稀可見一個時不時彎腰撿拾垃圾的身影。

    “石頭山上種樹不容易,水得澆透。特別是今年天旱,更得如此。”一大早,馬蹬鎮葛家溝村後山上,護林員李偉正和隊員一起給去年栽的樹澆水。為了這片林子,護林員們操碎了心,“冬天種樹,冷風刺骨,淩晨5點就要拉著樹苗進山。”李偉介紹說,他們先一路顛簸到半山腰的蓄水池旁,拿出水泵、鋪好水管,將工具準備就緒。此時,30多個護林隊員也三五成群地到了。大家扛起帶著土球的樹苗,拿著洋鎬、鐵鍬,一起朝山上走去,開啟一天的工作。這就是“最美護林員”李偉的工作日常。12年來,他參與造林2萬餘畝,每年巡山近300天,累計行程3萬多公裏。

    在淅川,像張兆敏、潘華英這樣的護水隊員,全縣有2400多名;像李偉這樣的護林員,全縣有3300多名。他們以山為伴、與水共舞,徜徉於1000餘平方公裏的水域上,漫步於2000餘公裏的庫岸線上,守好汩汩清流,種下片片綠林,管護座座青山,構築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的“綠色長城”。

    淅川兒女守好了青山,換來了碧水,引來了群鳥,也收獲了“金山”。層層群山環抱著一庫清水,成群的鸕鶿、紅嘴鷗及珍稀鳥類中華秋沙鴨沐浴著陽光在此安家。據統計,通水以來,南水北調中線累計安全送水逾510億立方米,工程受益人口超過8500萬,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標準及以上水平,為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2.立足生態興產業 移民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在淅川縣九重鎮的丹亞湖軟籽石榴種植基地,種植大戶梅發德一邊哼著小曲,一邊察看石榴樹。這幾年,石榴園給他帶來了可觀的收入。聊到現狀,梅發德連說幾遍“可不賴”,“一年下來能掙100多萬元。”

    金銀花管護時節,村民們在萬畝金銀花基地忙著科學管護、補苗植苗,確保來年好收成。“以前地裏種的都是辣椒、小麥等農作物,除去化肥、農藥和種子等花銷,到手裏也沒剩啥錢。現在,每個月都能拿到1500多元,越幹越有勁。”唐王橋村民陳誌香說。金銀花成了這裏的環境保護花、脫貧致富花、增收幸福花,也是淅川中藥材產業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

    行走在移民示範新村鄒莊村,一座座農家院落整潔有序,一個個產業基地生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盡收眼底。提起搬遷到鄒莊的變化,村民張光先高興地告訴調研組:“我們懷念老家,但更願意住在新家。這裏一年四季都有活幹,有錢掙,好日子還在後頭呢!”去年以來,為了更好地支持鄒莊發展,淅川縣提出建設“大鄒莊”戰略,鄒莊村與鄰近的下孔、孔北、水寨4個村成立聯合黨支部,以抱團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有了大鄒莊的引領,全縣469個村(社區)已組成全麵推進鄉村振興‘雁陣’。”淅川縣縣長王興勇介紹說。

    目前,淅川縣已發展林果種植10萬多畝,形成了盛灣、九重鎮軟籽石榴產業,毛堂鄉茶葉、黃金梨產業,老城鎮、滔河鄉杏李產業,大石橋大櫻桃產業和倉房鎮柑橘產業。

    倉房鎮磨溝村位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因溝壑縱橫得名。磨溝村曾經有樹不能伐、有畜不能養,鄉親們一貧如洗。為了打破這一困境,淅川縣投入10億元,高標準規劃旅遊通道、服務中心建設,設立旅遊發展基金,每年拿出1500萬元重點扶持旅遊產業發展。簡單的農家菜加上幹淨的民宿,磨溝村的鴻運山莊生意火爆,民宿老板周偉說:“我們每年收入能超10萬元,好山好水給我們帶來了好日子。”

    如今,淅川早已蝶變為人們向往的“水源”“林海”“果鄉”“藥庫”“勝地”。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活越來越美好,正享受著穩穩的幸福。

    3.移民精神在傳承 富了口袋富腦袋

    在淅川,陽光雨露滋潤著田野,也浸潤著青年人的成長。“我要把小我融入大我,將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轉化為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奮力書寫無愧於曆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青春答卷。”這是南陽師範學院大二學生鄒子金,作為學生代表參與錄製2022年河南秋季開學思政第一課時的鏗鏘誓言。

    鄒子金從小在渠首長大,經曆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通水,見證了移民生活從苦到甜的全過程。11年前,她的家在油坊崗。那時,一家三代擠在一個老舊的房子裏,家裏靠種地勉強維持生活。2011年6月,為了一渠清水永續北上,鄒子金隨父母,和九重鎮的700多名村民一起,搬到了30多裏外的鄒莊村。時光飛逝,轉眼,十一年過去。經過雨汙分離、三線入地、村莊綠化等一係列村容整改項目,鄒莊村的徽派庭院在景觀綠化的襯托下,更加壯觀明豔。新建的“江山論”紅色廣場和千畝智慧草莓大棚吸引不少周邊群眾前來打卡遊玩。“家美,村美,日子越來越美!今年,我們成立了‘掘井人農業合作社’。土地流轉、村裏務工、入股分紅,這三樣收入加起來,比種地收益高多了。兩個娃子這兩年接連考上好大學。”鄒子金的爸爸鄒會彥告訴調研組,這一年來鄒莊村發生的變化。回憶習近平總書記去年5月來家時的情景,鄒會彥嘴角上揚,“一年前,我們家定下的目標,現在能交上一份滿意答卷了。”

    鄒子金一家的美好生活隻是淅川移民新生活的一個縮影。在鄒莊新家,不少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務工、養家“兩不誤”。“藤編車間建到家門口,老板找師傅手把手教我們,送完孫子上學就來車間幹活。要不是搬遷到這裏,哪來恁多掙錢門路!”在鄒莊村藤編車間,村民張玉勤一邊手腳麻利地編著藤編凳子,一邊介紹搬遷後的生活,不時露出舒心的笑容。張玉勤一家六口人,兒子兒媳長期在浙江杭州打工,老兩口年齡都超過了60歲,又沒啥技術,隻好賦閑在家,照顧兩個孫子上學。“大鄒莊”戰略實施以來,投資300萬元建設的600平方米藤編就業車間,讓像張玉勤一樣的55至65歲的老年人充分就業。目前,該車間已安置58名移民群眾在家門口務工,人均月收入1500元。

    爭創紅旗,發百萬獎金……今年2月21日,淅川縣委書記周大鵬在淅川縣爭創“三麵紅旗”(產業發展紅旗、文明宜居紅旗、社會治理紅旗)動員部署會上拿出真金白銀的號召。一渠清水縱貫三千裏。潤澤眾生的,除了湧動的丹江碧浪,更有淅川人一代又一代的擔當奉獻。調研組一行來到渠首大壩,聆聽了淅川人民舍小家為大家的感人事跡。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王承哲憑欄遠望,不禁感慨移民精神的偉大,“移民是為了更好統籌國內資源力量,構建全國一盤棋工作格局的需要,解決了水資源南豐北缺的現實困境,為沿線群眾和全國人民提供了優質的水源,有效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為了更好地傳承弘揚南水北調移民精神,淅川縣把陶岔渠首樞紐工程、南水北調移民文化苑、丹江民俗博物館等地作為中小學研學基地。一批又一批淅川學生走出課堂,走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地領略渠首工程的宏偉,探索渡槽模型輸水原理,感受移民精神的偉大。如今,“忠誠擔當、大愛報國”已經成為淅川縣中小學生銘刻於心的成長印記。

    4.淅川移民致富的綠色密碼

    回望移民發展路,守水如何不守窮?靠山如何能致富?移民如何更幸福?調研組認為,織密“保水網”、做好“移民事”、端牢“生態碗”、栽好“製度樹”,走綠色富民之路,是淅川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也是淅川移民加快發展的必然選擇。

    牢記囑托,織密“保水網”。為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淅川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劃出硬杠杠,堅定不移地做好各項工作,守好這一庫碧水”的殷殷囑托,始終把水源涵養和水質保護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實施了最嚴格的環境準入標準,開展了“清四亂”“守好一庫碧水”等專項行動,建立了保水質護運行長效機製,創新了造林模式構築水源區“生態屏障”,織密了“保水網”,保證了水清河安。

    人民至上,做好“移民事”。淅川始終踐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持人民至上,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移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緊緊錨定“農民增收、共同富裕”這個根本,以特色產業發展確保移民增收富起來;緊緊錨定“建設發展”這個難點,以“大鄒莊”“大關帝”“大泰山”等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確保移民新村美起來;緊緊錨定“治理高效”這個核心,以“四強四促”專項提升行動為抓手確保移民治理優起來,真正讓移民群眾見成效得實惠有盼頭。

    綠色發展,端牢“生態碗”。淅川積極踐行“兩山”理論,圍繞打造生態價值高地、牢牢端穩“生態碗”,初步構建了“短中長”三線結合的產業體係,通過“短線”發展食用菌、中藥材等“短平快”產業集群,“中線”發展軟籽石榴、大櫻桃、薄殼核桃等生態林下經濟套種產業集群,“長線”依托生態和人文旅遊資源打造全域旅遊,逐漸走出了一條以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實現水清富民的發展之路。

    機製賦能,栽好“製度樹”。為更好地保障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淅川始終把機製創新、製度創新擺在重要位置。通過貫徹實施《河南省南水北調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淅川縣河湖管理辦法》等,從法律層麵保障了水源區和南水北調工程沿線的高質量發展。通過成立南陽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水源地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從製度層麵捋順了庫區管理權限,真正將“九龍治水”轉變為“一龍管水”。

    綠色富民之路,並非一朝一夕、一日之功,調研組認為,需保持定力、蹄疾步穩、久久為功。一是要堅持生態優先。應繼續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大於一切、高於一切、重於一切,持之以恒推進生態建設、抓好生態治理、發展生態經濟,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淅川路徑。二是要堅持創新驅動。應牢固樹立“創新為要”理念,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生態保護的基礎力量,激活創新主體活力,強化創新政策支持,深化校企產學研合作,聚集更多創新資源,讓創新貫穿發展全過程。三是要堅持品牌引領。應充分認識品牌引領的作用和效能,進一步借助電子商務和消費幫扶,提升“淅有山川”品牌的知名度和競爭力,通過品牌樹形象、聚合力、保質量、拓市場、促升級,以品牌引領高質量發展。四是要堅持做強旅遊。應立足“水、山、寺、村、民”等特色旅遊資源,以打造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目標,圍繞實施重點景區打造行動、鄉村旅遊做優行動、服務水平提升行動、宣傳推介加強行動,以做強旅遊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調研組成員:本報記者王勝昔、丁豔,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研究員王承哲、副研究員彭俊傑、副研究員王元亮、助理研究員劉蘭蘭、研究員高璿、研究員王宏源,鄭州大學黨委統戰部副部長、講師劉東楠)

    文章編輯:施筱雯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