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二十大回聲•文化自信自強丨師永偉:大力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更新時間:2022-11-10 20:46:07    來源:新華網

  編者按

  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發布關於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決定,強調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首要政治任務。為認真學習和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做好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學習宣傳,大河網學術中原開辟“二十大回聲”專欄,集納專家學者文章,力求全麵準確深入理解黨的二十大精神內涵,精準把握外延,研究闡釋關注熱點問題,深化學術界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認識。大河網學術中原持續刊發,敬請關注。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了“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新要求、新希望,這與五年前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闡述相比,引人注目地增加了意味深遠的“文化自強”一詞,最終凝練成了“文化自信自強”的新話語,表現出了百年大黨與時俱進的鮮明品格和把握文化發展規律的清醒與堅定。在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時刻,尤其要千方百計推進和實現文化自信自強,用實際行動創造出屬於中華民族、惠及全球的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一、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底氣所在

  從世界範圍來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地區不在少數,但具有五千年不斷裂文明史的地區,則隻有中國。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為代表的重大文化工程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也正是由於中華文明“不斷裂”的特性,才使得優秀曆史文化薪火傳承、永續不斷。

  56項世界文化遺產、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505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遍布神州大地的文物和曆史文化遺產是五千年文明的最直接表征,它們承載著中華文明、建構著民族精神,是賡續文明根脈和培根鑄魂的重要載體,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夯實了根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全體華夏兒女在數千年實踐中積澱而成的,“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以修齊治平、民惟邦本、和合共生、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為思想精髓,彰顯的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精神標識。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孕育了愛國、團結、鬥爭的民族精神,錘煉了一大批久經考驗、對黨忠誠、對人民負責的仁人誌士,堅定了黨的理想信念、立黨宗旨、前行道路,激勵著一代代中共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矢誌前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為目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結果,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居重要地位。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獨樹一幟的五千年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基因強大,涵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堅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的最大底氣所在。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方向所在

  新的趕考路上,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必須旗幟鮮明地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基本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繁榮和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彰顯黨對中華文化建設具有更高的戰略性認識和更加主動的曆史自覺。

  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用曆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中華民族曆史,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用實際行動引領中國文化發展,推動文化自信自強。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思想,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治國理念,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公共文化產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曆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等實際行動中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脈,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三、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動力所在

  新時代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積極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曆史內涵和時代價值,要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第一動力。

  圍繞宏大敘事主題,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堅持以人民為創作導向、以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主題、以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為帶動,腳踏大地、聚焦主線、謳歌時代,與英模事跡、脫貧攻堅、生態治理、抗擊疫情、黨的建設、改革開放、文明探源等具有曆史性、時代性的主題同頻共振,創作出反映時代變化、人民需要的精品力作,《山海情》《塞罕長歌》《國家寶藏》《複興文庫》等的應運而生就是最好的注解。

  推動文旅文創發展,激活文物和文化資源。著力“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讓旅遊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遊帶等文旅精品線路,鼓勵故宮文創、考古盲盒等文創產品、支持河南衛視“中國節日”係列節目等文藝創作,全方位活化傳統文化資源,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國潮熱”更加出圈、更加自信。

  同時,還要注重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與傳承,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樹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念,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促進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精神力量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價值所在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唯有堅定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才能實現文化自強,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號巨輪破浪前行凝聚磅礴力量,這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最大價值所在。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製度,確保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和領導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係,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四史”教育,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培育時代新風新貌,不斷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引導全社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文化自信自強的最新體現和概括。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就立誌改變中國落後挨打的悲慘局麵,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找到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正確道路,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過程中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更為重要的是鍛造出了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

  五、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潛力所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了獨特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從“民惟邦本”的執政理念到“六合同風”的大一統思想,從“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從“協和萬邦”的天下理念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治國理政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解決當前的氣候問題、和平問題、發展問題貢獻了中國力量,同世界各國優秀文化一道造福全人類,這是全麵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潛力所在。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守護文化安全,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強文明對話,以黃河、長江、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等重大文化工程為依托,大力開展文物出境展覽、援外曆史古跡保護修複、中外聯合考古、“一帶一路”文物保護交流合作等對外文化活動,以此為載體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平等地與世界各國交流互鑒、攜手而行。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還要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能力,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國際傳播水平,有效闡釋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和中國理念,同時還要增強文化“走出去”的輻射力和“走進去”的感染力,切實推動中華文化以更加自信和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以期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

  (作者:師永偉 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文章編輯:崔琳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二十大回聲•文化自信自強丨師永偉:大力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2022-11-10 20:46:07    來源:新華網

  編者按

  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發布關於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決定,強調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首要政治任務。為認真學習和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做好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學習宣傳,大河網學術中原開辟“二十大回聲”專欄,集納專家學者文章,力求全麵準確深入理解黨的二十大精神內涵,精準把握外延,研究闡釋關注熱點問題,深化學術界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認識。大河網學術中原持續刊發,敬請關注。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了“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新要求、新希望,這與五年前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闡述相比,引人注目地增加了意味深遠的“文化自強”一詞,最終凝練成了“文化自信自強”的新話語,表現出了百年大黨與時俱進的鮮明品格和把握文化發展規律的清醒與堅定。在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時刻,尤其要千方百計推進和實現文化自信自強,用實際行動創造出屬於中華民族、惠及全球的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一、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底氣所在

  從世界範圍來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地區不在少數,但具有五千年不斷裂文明史的地區,則隻有中國。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為代表的重大文化工程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也正是由於中華文明“不斷裂”的特性,才使得優秀曆史文化薪火傳承、永續不斷。

  56項世界文化遺產、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505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遍布神州大地的文物和曆史文化遺產是五千年文明的最直接表征,它們承載著中華文明、建構著民族精神,是賡續文明根脈和培根鑄魂的重要載體,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夯實了根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全體華夏兒女在數千年實踐中積澱而成的,“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以修齊治平、民惟邦本、和合共生、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為思想精髓,彰顯的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精神標識。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孕育了愛國、團結、鬥爭的民族精神,錘煉了一大批久經考驗、對黨忠誠、對人民負責的仁人誌士,堅定了黨的理想信念、立黨宗旨、前行道路,激勵著一代代中共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矢誌前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為目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結果,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居重要地位。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獨樹一幟的五千年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基因強大,涵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堅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的最大底氣所在。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方向所在

  新的趕考路上,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必須旗幟鮮明地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基本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繁榮和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彰顯黨對中華文化建設具有更高的戰略性認識和更加主動的曆史自覺。

  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用曆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中華民族曆史,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用實際行動引領中國文化發展,推動文化自信自強。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思想,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治國理念,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公共文化產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曆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等實際行動中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脈,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三、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動力所在

  新時代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積極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曆史內涵和時代價值,要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第一動力。

  圍繞宏大敘事主題,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堅持以人民為創作導向、以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主題、以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為帶動,腳踏大地、聚焦主線、謳歌時代,與英模事跡、脫貧攻堅、生態治理、抗擊疫情、黨的建設、改革開放、文明探源等具有曆史性、時代性的主題同頻共振,創作出反映時代變化、人民需要的精品力作,《山海情》《塞罕長歌》《國家寶藏》《複興文庫》等的應運而生就是最好的注解。

  推動文旅文創發展,激活文物和文化資源。著力“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讓旅遊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遊帶等文旅精品線路,鼓勵故宮文創、考古盲盒等文創產品、支持河南衛視“中國節日”係列節目等文藝創作,全方位活化傳統文化資源,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國潮熱”更加出圈、更加自信。

  同時,還要注重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與傳承,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樹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念,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促進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精神力量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價值所在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唯有堅定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才能實現文化自強,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號巨輪破浪前行凝聚磅礴力量,這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最大價值所在。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製度,確保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和領導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係,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四史”教育,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培育時代新風新貌,不斷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引導全社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文化自信自強的最新體現和概括。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就立誌改變中國落後挨打的悲慘局麵,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找到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正確道路,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過程中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更為重要的是鍛造出了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

  五、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潛力所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了獨特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從“民惟邦本”的執政理念到“六合同風”的大一統思想,從“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從“協和萬邦”的天下理念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治國理政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解決當前的氣候問題、和平問題、發展問題貢獻了中國力量,同世界各國優秀文化一道造福全人類,這是全麵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潛力所在。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守護文化安全,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強文明對話,以黃河、長江、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等重大文化工程為依托,大力開展文物出境展覽、援外曆史古跡保護修複、中外聯合考古、“一帶一路”文物保護交流合作等對外文化活動,以此為載體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平等地與世界各國交流互鑒、攜手而行。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還要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能力,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國際傳播水平,有效闡釋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和中國理念,同時還要增強文化“走出去”的輻射力和“走進去”的感染力,切實推動中華文化以更加自信和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以期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

  (作者:師永偉 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文章編輯:崔琳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