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學習二十大進行時⑬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更新時間:2022-11-5 19:51:41    來源:中原策

頂端新聞特約專家 韓鵬

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提出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為新時代新征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明確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中國的持續探索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從早期興利除害水利建設、自然保護、“綠化祖國”到逐步健全機構、完善製度、開展係統規劃治理,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社會大局,長期以來卓有成效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縱深推進汙染防治攻堅,紮實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製度體係建設,建立並實施中央環境保護督察製度。一係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使祖國大地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信心更足、決心更強。不僅如此,中國還順利完成了各項環境承諾,開啟了碳達峰碳中和綠色發展進程,響亮地回應了“中國環境威脅論”,展現出生態環境問題上的大國風範、大國擔當,為全球生態治理、氣候治理提供了一條可供借鑒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中國的路徑遵循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關鍵是要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強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的基本認識。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基本關係,成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中國的應有之義。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又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資源和路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體現了發展與保護的本質關係、目標與手段的辯證關係,成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

錨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要實現14億人口規模的現代化,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必不可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所決定的,也將為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提供可供借鑒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關鍵點著力點

一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等結構調整優化入手,從資源利用源頭做起,強化創新研發和推廣應用,完善綠色發展的政策和標準體係,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係,係統推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大力倡導綠色消費。

二是堅持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深入推進環境汙染防治。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加快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城市黑臭水體,深入推進基礎建設、製度建設,完善現代化治理機製,管控好環境風險隱患,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

三是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強生態係統保護和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實施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係建設,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堅持和完善生態係統休養生息工作和製度,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加強生物安全管理。

四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推進能源革命。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後破,強化能源安全,增進能源韌性,加快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持續推進碳排放統計核算和市場交易製度建設,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

韓鵬∣河南省社科院城市與生態文明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文章編輯:韓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學習二十大進行時⑬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2022-11-5 19:51:41    來源:中原策

    頂端新聞特約專家 韓鵬

    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提出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為新時代新征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明確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中國的持續探索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從早期興利除害水利建設、自然保護、“綠化祖國”到逐步健全機構、完善製度、開展係統規劃治理,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社會大局,長期以來卓有成效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縱深推進汙染防治攻堅,紮實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製度體係建設,建立並實施中央環境保護督察製度。一係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使祖國大地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信心更足、決心更強。不僅如此,中國還順利完成了各項環境承諾,開啟了碳達峰碳中和綠色發展進程,響亮地回應了“中國環境威脅論”,展現出生態環境問題上的大國風範、大國擔當,為全球生態治理、氣候治理提供了一條可供借鑒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中國的路徑遵循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關鍵是要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強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的基本認識。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基本關係,成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中國的應有之義。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又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資源和路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體現了發展與保護的本質關係、目標與手段的辯證關係,成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

    錨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要實現14億人口規模的現代化,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必不可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所決定的,也將為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提供可供借鑒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關鍵點著力點

    一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等結構調整優化入手,從資源利用源頭做起,強化創新研發和推廣應用,完善綠色發展的政策和標準體係,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係,係統推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大力倡導綠色消費。

    二是堅持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深入推進環境汙染防治。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加快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城市黑臭水體,深入推進基礎建設、製度建設,完善現代化治理機製,管控好環境風險隱患,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

    三是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強生態係統保護和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實施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係建設,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堅持和完善生態係統休養生息工作和製度,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加強生物安全管理。

    四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推進能源革命。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後破,強化能源安全,增進能源韌性,加快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持續推進碳排放統計核算和市場交易製度建設,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

    韓鵬∣河南省社科院城市與生態文明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文章編輯:韓笑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