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由於過度開發和無序開采,我市北山植被遭破壞、空氣被汙染、道路被損壞,嚴重影響了山區群眾的正常生產和生活。保護和治理北山生態環境,成為沿山縣(市)區近20萬群眾的迫切要求,也是全市老百姓的熱切期盼。《條例》的頒布實施,使我市北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步入法製化、規範化、持續化和精準化軌道。
昨日上午,站在山陽區中星街道上馬村西北部的山坡上,遠遠望去,一座座小木屋依山而建,一個集特色農家、休閑體驗、極限運動、房車營地、徒步郊野等為一體的山地旅遊項目正在有序建設。這裏,原來是一個占地60畝的廢棄石料廠。去年,山陽區對該廠的6條生產線和大棚進行拆除,整理後種植了40多畝連翹。“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我市第一個利用廢棄采石場改造而成的旅遊景點。它將北山關停礦山的修複治理與開發利用結合起來,實行區、街道集體投入和吸引社會資本相結合的方式,引領當地村民奔富路,讓當地百姓享受改革紅利,為我市廢棄采石場綜合治理、提高經濟效益積累了經驗。”市北山辦有關負責人說。
走進沁陽市山王莊鎮盆窯村的北部山區,曾經塵土飛揚、烏煙瘴氣的6座小高爐不見了蹤影,平整一新的土地上,新栽植的一排排核桃樹迎風搖曳。記者了解到,去年6月,沁陽市對該區域的6座小高爐進行取締,平整土地45畝。今年年初以來,本著“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綠則綠”的原則,沁陽市在該區域種植核桃樹4000餘棵。沁陽市西萬鎮紅煉礦區土地整治項目運用邊坡工程、土地平整、種植生態林等方式,恢複被破壞的生態環境,種植果樹4萬餘株。
去年6月以來,我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打響了北部山區生態建設攻堅戰,尤其是隨著《條例》的頒布實施,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植樹綠化黃金季節,組織各縣(市)區針對非法開采點、加工點和到期非煤礦山等地質環境破壞嚴重的區域,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綠則綠”的原則,一點一策,製訂修複治理方案,大力開展北山生態環境修複工作。截至目前,我市累計投入資金5億多元,完成修複治理麵積3.6萬畝,新增林地9313畝,新增耕地5178畝,植樹81.4萬棵,修建道路73.2公裏,轉為其他建設用地839.47畝。
目前,北山治理任務已轉向對廢棄礦山的修複利用和對宜林山地的植樹複綠工作。位於中站區的武鋼粘土礦廢棄礦山、博愛縣焦枝鐵路月山編組站北側廢棄礦山等,一個個正在變成集休閑、郊遊、健身、娛樂、科普為一體的多層次、多功能礦山郊野公園。北山昔日慘遭破壞的生態環境逐步得到修複和利用,一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正在變成現實。(記者 杜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