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頻道
近日,伴隨著一輛純電動轎車駛下生產線,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邁上2000萬輛大關,開啟新的裏程碑。
從產業化、市場化到規模化、全球化,中國新能源汽車突飛猛進。站上新起點,產業發展麵臨哪些問題?怎樣鞏固壯大新優勢?近日,在上海舉行的2023中國汽車論壇上,這一話題引發部門負責人、業內專家和從業者的“頭腦風暴”。
政策市場雙重支撐
產業發展邁上新高
這是新能源汽車的“中國速度”——2020年9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累計突破500萬輛,2022年2月突破1000萬輛,而實現第二個1000萬輛,僅用了1年零5個月。
成績的背後是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支撐。論壇上,很多業內人士不約而同地談到,新能源汽車能夠在10餘年時間實現高速增長,充分體現了我國產業轉型中的政策力度。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近年來,各部門先後推出70餘項支持措施,各地結合自身實際出台配套政策。從實施產業技術創新工程到組建動力電池等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一係列舉措讓產業發展方向更明確、步伐更堅定。
把市場優勢轉為產業優勢。近年來,從針對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財政補貼政策到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下鄉,來自消費端的支持充分調動了產業轉型的積極性。市場的快速拓展帶動產業鏈創新。
“我們已發布麒麟電池結構,續航可以實現1000公裏以上。裏程焦慮將不再是影響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吳凱在論壇上說,從材料體係到電池結構,高速增長的市場推動動力電池行業走向前沿。
“我國已在‘三電’技術領域逐步建立起競爭優勢,實踐證明市場的培育讓新能源汽車產業體係加快完備。”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付炳鋒在論壇上說,近段時間,激發消費潛力、加強產業配套能力建設等方麵政策密集推出,將進一步穩定市場預期,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加快突破關鍵技術
鞏固產業鏈優勢
“2021年,我第一次參加論壇的閉門會,參會的中國主機廠商裏約50%是我們的客戶。2022年是70%,這次閉門會上比例進一步提升。”國產車規級AI芯片廠商地平線創始人餘凱感慨地說,得益於主機廠商的支持和產業的大發展,企業不斷向技術前沿突破。
技術創新是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經過多年培育,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擁有較為完備的產業體係和技術優勢。然而換道超車,更要堅持創新。加強對關鍵、前沿技術領域的布局刻不容緩。
“基礎軟件、操作係統等都需要進一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依然任重道遠。”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俊表示,能否提供符合消費者預期的產品,能否在技術路線的穩定上給用戶創造更大的價值,都是產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要高度關注的問題。
加強產業鏈協同創新。“過去競爭靠的是專項技術。今天,則更多要靠‘鏈’。”零跑汽車高級副總裁徐軍說,數字時代,依托集成創新鞏固和擴大產業鏈優勢,對新能源汽車在未來實現“領跑”至關重要。
“建立汽車芯片、應用軟件和操作係統等多領域協同並進的模式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邵華認為,主機廠商、軟件企業、科研院所等要共建共享共性技術平台,提升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用開放生態加強技術合作。通用汽車(中國)有關負責人王靜表示,麵對技術變局,外資企業積累的品牌優勢更要與本土化的創新相結合。“通用汽車將加大在華技術研發投入,發展新業務模式,服務中國消費者。”王靜說。
堅定“品牌向上”
向價值鏈上遊進發
我國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不斷壯大。隨著市場份額持續提升,怎樣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在更廣闊的市場提高認知度,成為下一步產業升級的重點。
嚴把質量關。論壇上,多個汽車品牌負責人都談到,堅定走質量可靠的路線,是塑造品牌形象的關鍵。要通過持續加大技術創新,提升數字化、智能化製造能力等,不斷增強產品的可靠性。
提升用戶體驗。“當前汽車行業,硬件是廠商跟用戶交互的端口。但未來,一定是依托軟件、依托訂閱式的服務。”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方寅亮認為,車企要更深入洞察用戶需求,在產品開發上更加精細化、科學化,推動交互式體驗的提升,從而實現品牌調性的差異化。
做好價值創造。“深入每個市場,體現品牌價值。”捷途汽車總經理李學用認為,這不僅要求車企擁有技術和產業鏈優勢、數字化營銷渠道,更要在市場特別是海外市場上做好長期布局,“把品牌生態帶出去,全價值鏈競爭”。
此外,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也提出,目前,產業仍存在鋰、鎳、鈷等原材料依賴進口的現象,新能源汽車在高速發展過程中也要警惕產能過剩和結構性矛盾等風險。要著眼長遠,補齊短板,維護好良性的行業秩序,讓產業發展行穩致遠。
(據新華社北京7月11日電)
上圖 7月3日,中國新能源汽車第2000萬輛下線活動在廣州廣汽埃安第一智造中心舉行。
(新華社發)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近日,伴隨著一輛純電動轎車駛下生產線,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邁上2000萬輛大關,開啟新的裏程碑。
從產業化、市場化到規模化、全球化,中國新能源汽車突飛猛進。站上新起點,產業發展麵臨哪些問題?怎樣鞏固壯大新優勢?近日,在上海舉行的2023中國汽車論壇上,這一話題引發部門負責人、業內專家和從業者的“頭腦風暴”。
政策市場雙重支撐
產業發展邁上新高
這是新能源汽車的“中國速度”——2020年9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累計突破500萬輛,2022年2月突破1000萬輛,而實現第二個1000萬輛,僅用了1年零5個月。
成績的背後是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支撐。論壇上,很多業內人士不約而同地談到,新能源汽車能夠在10餘年時間實現高速增長,充分體現了我國產業轉型中的政策力度。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近年來,各部門先後推出70餘項支持措施,各地結合自身實際出台配套政策。從實施產業技術創新工程到組建動力電池等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一係列舉措讓產業發展方向更明確、步伐更堅定。
把市場優勢轉為產業優勢。近年來,從針對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財政補貼政策到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下鄉,來自消費端的支持充分調動了產業轉型的積極性。市場的快速拓展帶動產業鏈創新。
“我們已發布麒麟電池結構,續航可以實現1000公裏以上。裏程焦慮將不再是影響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吳凱在論壇上說,從材料體係到電池結構,高速增長的市場推動動力電池行業走向前沿。
“我國已在‘三電’技術領域逐步建立起競爭優勢,實踐證明市場的培育讓新能源汽車產業體係加快完備。”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付炳鋒在論壇上說,近段時間,激發消費潛力、加強產業配套能力建設等方麵政策密集推出,將進一步穩定市場預期,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加快突破關鍵技術
鞏固產業鏈優勢
“2021年,我第一次參加論壇的閉門會,參會的中國主機廠商裏約50%是我們的客戶。2022年是70%,這次閉門會上比例進一步提升。”國產車規級AI芯片廠商地平線創始人餘凱感慨地說,得益於主機廠商的支持和產業的大發展,企業不斷向技術前沿突破。
技術創新是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經過多年培育,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擁有較為完備的產業體係和技術優勢。然而換道超車,更要堅持創新。加強對關鍵、前沿技術領域的布局刻不容緩。
“基礎軟件、操作係統等都需要進一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依然任重道遠。”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俊表示,能否提供符合消費者預期的產品,能否在技術路線的穩定上給用戶創造更大的價值,都是產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要高度關注的問題。
加強產業鏈協同創新。“過去競爭靠的是專項技術。今天,則更多要靠‘鏈’。”零跑汽車高級副總裁徐軍說,數字時代,依托集成創新鞏固和擴大產業鏈優勢,對新能源汽車在未來實現“領跑”至關重要。
“建立汽車芯片、應用軟件和操作係統等多領域協同並進的模式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邵華認為,主機廠商、軟件企業、科研院所等要共建共享共性技術平台,提升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用開放生態加強技術合作。通用汽車(中國)有關負責人王靜表示,麵對技術變局,外資企業積累的品牌優勢更要與本土化的創新相結合。“通用汽車將加大在華技術研發投入,發展新業務模式,服務中國消費者。”王靜說。
堅定“品牌向上”
向價值鏈上遊進發
我國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不斷壯大。隨著市場份額持續提升,怎樣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在更廣闊的市場提高認知度,成為下一步產業升級的重點。
嚴把質量關。論壇上,多個汽車品牌負責人都談到,堅定走質量可靠的路線,是塑造品牌形象的關鍵。要通過持續加大技術創新,提升數字化、智能化製造能力等,不斷增強產品的可靠性。
提升用戶體驗。“當前汽車行業,硬件是廠商跟用戶交互的端口。但未來,一定是依托軟件、依托訂閱式的服務。”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方寅亮認為,車企要更深入洞察用戶需求,在產品開發上更加精細化、科學化,推動交互式體驗的提升,從而實現品牌調性的差異化。
做好價值創造。“深入每個市場,體現品牌價值。”捷途汽車總經理李學用認為,這不僅要求車企擁有技術和產業鏈優勢、數字化營銷渠道,更要在市場特別是海外市場上做好長期布局,“把品牌生態帶出去,全價值鏈競爭”。
此外,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也提出,目前,產業仍存在鋰、鎳、鈷等原材料依賴進口的現象,新能源汽車在高速發展過程中也要警惕產能過剩和結構性矛盾等風險。要著眼長遠,補齊短板,維護好良性的行業秩序,讓產業發展行穩致遠。
(據新華社北京7月11日電)
上圖 7月3日,中國新能源汽車第2000萬輛下線活動在廣州廣汽埃安第一智造中心舉行。
(新華社發)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