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時政要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土專家成長記(第一落點·小家看小康②)
    更新時間:2020-5-6 11:04: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老黃,看你滿頭大汗,弄啥嘞?得閑到我那兒看看苗唄?”

    “正瞧地呢!弄完手頭這攤活,就去你那兒!”

    老黃本名黃國興,今年59歲,身材挺拔瘦削,是河南滑縣有名的農技“土專家”。

    4月下旬,聽說田裏有病情,他就挎上帆布包,戴上黃草帽,一頭紮進了半米多高的麥田裏。撥拉著麥苗往前找,老黃終於發現了小麥條鏽病發作區。他俯下身,仔細觀察記錄:傳播了多大麵積,感染了多少植株,小麥苗上有多少葉片枯萎。半晌工夫,筆記本上就密密麻麻寫滿了字。

    半路種田

    黃國興原來的職業是司機,開著大貨車,走南闖北20多年。

    2004年,他到山東沂南縣送貨,看見當地農民在花生地裏蓋地膜,平時自覺見多識廣的他,卻露了怯:“雜草長出來咋辦?難不成再揭起膜來鋤草?”

    “下種後、蓋膜前,早就打了除草劑!”當地人告訴他,蓋了地膜的花生,溫度高長得快,還不容易有病蟲害,產量噌噌地往上漲。

    把地膜蓋上,就那麼頂用?黃國興不放心,又追著問:“一畝地能產多少?”

    “一畝地千把斤!”

    黃國興心裏暗暗吃驚:“滑縣的花生畝產隻有三四百斤呀!”他蹲下來,抓了一把土仔細看了看,發現土裏還摻著石頭。“這地也不如滑縣的肥呀!”

    兩相對比,黃國興不由地感歎,蓋地膜這法子靈,管用!思考再三,他下了決心:回家種地!

    當年,開大貨車每月能賺五六百元,在當地算高收入。聽說黃興國要轉行,不少鄉親都不看好:“放著每月的高工資不拿,非要來土裏刨食?真是亂出牌!”

    可黃國興很堅定:“眼瞧著人家的辦法確實管用!”說幹就幹,他又去了一趟山東,認真討教了一番,並買回了地膜和苗前除草劑,在自家地裏辟了二分地,當作試驗田。

    施肥、下種、噴藥、鋪地膜……細心的黃國興還做了點改進:“別人撒化肥,很多撒到了地膜外,浪費。我呢,專門把化肥集中起來,全都撒到地膜裏!”

    當年10月份,就在這二分地裏,花生產了200斤,相當於畝產千斤。這下,鄉親們都覺得,黃國興的轉行,行!

      自學成才

    滑縣是小麥主產縣,年均種植麵積在180萬畝以上,產量可達19億斤。種花生嚐到甜頭的黃國興,開始琢磨起了種小麥。

    有次,黃國興騎車路過西河京村,看見5個人圍著幾棵麥苗指指點點,下去一瞅,是縣裏農技推廣中心的技術員在研究小麥病害。

    “這是小麥紋枯病不是?”他試著插了句話。5個人齊刷刷回頭:“你咋知道?”他們還沒見過這麼懂的農民,看一眼就知道是啥病。

    “書上看的!”原來,自從開始種地,黃國興就買了種麥子、種玉米、種花生的書,不時翻看,慢慢也懂了些門道。此後,黃國興就和這些技術員們交上了朋友,隻要到縣城,就到農技推廣中心拐個彎,虛心學習、交流經驗,有時候還帶點宣傳資料,回家慢慢研究。

    別人種田,喜歡多播種多施肥,“多下種子多長苗,吃得飽來苗兒壯!”黃國興不輕信,他隻相信自己的眼睛。

    小麥地裏研究一陣子,黃國興發現,種子下多了,麥子長得是密實,可是苗挨著苗,稈就細,容易倒,而且不通風、潮濕,還會招惹病蟲害。

    他決定跟大家不一樣:別人一畝地下50斤麥種,他隻下40斤。第二年5月一收獲,同樣的土地、同樣的施肥,黃國興的田比別人的畝產高了百十斤,大夥兒都服氣了。

    黃國興尋思著,麥種不是下得越多越好,那化肥呢?俗話說,“飯吃太多,人也不中”,種田是不是也是這個理兒?繼續開展麥種減量實驗的同時,他也試著改變化肥使用量,一畝地施肥從30斤、50斤、80斤再到100斤,黃國興把同樣條件的土地試了個遍,終於找出了50斤這個最佳施肥量,“辦法是土了點,可是管用!”

    靠著這股子愛琢磨的勁頭,黃國興的田越種越好。到2009年,黃國興的小麥畝產量已經達到了1300斤,成了白道口鎮的單產狀元,還被縣裏評為“科技示範戶”。

      一道致富

    一到5、6月份農作物病蟲害的高發期,農民都高度緊張。

    可在白道口鎮,每天早晨六七點響起的大喇叭,卻給了村民們很多安慰。

    大喇叭裏傳出的,正是黃國興的聲音。因為種田種出了名堂,黃國興被縣裏聘為農技員和病蟲測報員。通過村裏的大喇叭,哪種病蟲害將會發作、如何防治、怎麼打藥,黃國興都講得明明白白。話不需多,每個村講上一二十分鍾,就管用;兩三天白道口鎮各個村走下來,大家夥兒就都跟著受益。

    大喇叭的工作結束後,黃國興也閑不下來。

    這幾個鄉親約了上午,那幾個約了下午,明天後天的日程也是滿滿的……一到莊稼生長的關鍵期,鎮裏人都來找他,請他去自家地裏看苗情。

    白道口鎮蔡胡村的種糧大戶白學傑,組織農業合作社流轉了300多畝地種糧食。為了進一步增產,白學傑親自登門拜老黃為師,學習科技種田。2016年時,白學傑的合作社畝產小麥隻有五六百斤,在黃國興的幫助下,2019年達到了上千斤,今年預計能到1200斤,“老黃的辦法,管用!”

    如今,老黃還評上了“農民高級技師”和“高級農業技術指導員”,成了白道口鎮乃至滑縣的“農業明星”。

    一到施肥、下種、長苗和防治病蟲害的關鍵期,每天在微信群裏答疑解惑,就成了老黃的重要任務。50多個群,“嘀嘀嘀”地響個不停,都是各種谘詢種糧的問題。大群有500人,小群也有二三百人。老黃說,自己種地高產不算啥,帶著老鄉一塊兒增收致富,才是真正的奔小康。


    新聞編輯:楊銘 
  • 上一條新聞:
  • 下一條新聞: 沒有了
  • 焦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焦作網”的所有文字和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於焦作日報社和焦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信息來源:焦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焦作網所刊登的所有內容,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並注明"來源:焦作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焦作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歸屬原作者或所屬媒體所有,轉載請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圖片鏈接信息,如果您認為我們轉載了您的文章或資料,損害了您的利益,請聯係我站,我們會即時處理或刪除。


    土專家成長記(第一落點·小家看小康②)
    2020-5-6 11:04: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老黃,看你滿頭大汗,弄啥嘞?得閑到我那兒看看苗唄?”

    “正瞧地呢!弄完手頭這攤活,就去你那兒!”

    老黃本名黃國興,今年59歲,身材挺拔瘦削,是河南滑縣有名的農技“土專家”。

    4月下旬,聽說田裏有病情,他就挎上帆布包,戴上黃草帽,一頭紮進了半米多高的麥田裏。撥拉著麥苗往前找,老黃終於發現了小麥條鏽病發作區。他俯下身,仔細觀察記錄:傳播了多大麵積,感染了多少植株,小麥苗上有多少葉片枯萎。半晌工夫,筆記本上就密密麻麻寫滿了字。

    半路種田

    黃國興原來的職業是司機,開著大貨車,走南闖北20多年。

    2004年,他到山東沂南縣送貨,看見當地農民在花生地裏蓋地膜,平時自覺見多識廣的他,卻露了怯:“雜草長出來咋辦?難不成再揭起膜來鋤草?”

    “下種後、蓋膜前,早就打了除草劑!”當地人告訴他,蓋了地膜的花生,溫度高長得快,還不容易有病蟲害,產量噌噌地往上漲。

    把地膜蓋上,就那麼頂用?黃國興不放心,又追著問:“一畝地能產多少?”

    “一畝地千把斤!”

    黃國興心裏暗暗吃驚:“滑縣的花生畝產隻有三四百斤呀!”他蹲下來,抓了一把土仔細看了看,發現土裏還摻著石頭。“這地也不如滑縣的肥呀!”

    兩相對比,黃國興不由地感歎,蓋地膜這法子靈,管用!思考再三,他下了決心:回家種地!

    當年,開大貨車每月能賺五六百元,在當地算高收入。聽說黃興國要轉行,不少鄉親都不看好:“放著每月的高工資不拿,非要來土裏刨食?真是亂出牌!”

    可黃國興很堅定:“眼瞧著人家的辦法確實管用!”說幹就幹,他又去了一趟山東,認真討教了一番,並買回了地膜和苗前除草劑,在自家地裏辟了二分地,當作試驗田。

    施肥、下種、噴藥、鋪地膜……細心的黃國興還做了點改進:“別人撒化肥,很多撒到了地膜外,浪費。我呢,專門把化肥集中起來,全都撒到地膜裏!”

    當年10月份,就在這二分地裏,花生產了200斤,相當於畝產千斤。這下,鄉親們都覺得,黃國興的轉行,行!

      自學成才

    滑縣是小麥主產縣,年均種植麵積在180萬畝以上,產量可達19億斤。種花生嚐到甜頭的黃國興,開始琢磨起了種小麥。

    有次,黃國興騎車路過西河京村,看見5個人圍著幾棵麥苗指指點點,下去一瞅,是縣裏農技推廣中心的技術員在研究小麥病害。

    “這是小麥紋枯病不是?”他試著插了句話。5個人齊刷刷回頭:“你咋知道?”他們還沒見過這麼懂的農民,看一眼就知道是啥病。

    “書上看的!”原來,自從開始種地,黃國興就買了種麥子、種玉米、種花生的書,不時翻看,慢慢也懂了些門道。此後,黃國興就和這些技術員們交上了朋友,隻要到縣城,就到農技推廣中心拐個彎,虛心學習、交流經驗,有時候還帶點宣傳資料,回家慢慢研究。

    別人種田,喜歡多播種多施肥,“多下種子多長苗,吃得飽來苗兒壯!”黃國興不輕信,他隻相信自己的眼睛。

    小麥地裏研究一陣子,黃國興發現,種子下多了,麥子長得是密實,可是苗挨著苗,稈就細,容易倒,而且不通風、潮濕,還會招惹病蟲害。

    他決定跟大家不一樣:別人一畝地下50斤麥種,他隻下40斤。第二年5月一收獲,同樣的土地、同樣的施肥,黃國興的田比別人的畝產高了百十斤,大夥兒都服氣了。

    黃國興尋思著,麥種不是下得越多越好,那化肥呢?俗話說,“飯吃太多,人也不中”,種田是不是也是這個理兒?繼續開展麥種減量實驗的同時,他也試著改變化肥使用量,一畝地施肥從30斤、50斤、80斤再到100斤,黃國興把同樣條件的土地試了個遍,終於找出了50斤這個最佳施肥量,“辦法是土了點,可是管用!”

    靠著這股子愛琢磨的勁頭,黃國興的田越種越好。到2009年,黃國興的小麥畝產量已經達到了1300斤,成了白道口鎮的單產狀元,還被縣裏評為“科技示範戶”。

      一道致富

    一到5、6月份農作物病蟲害的高發期,農民都高度緊張。

    可在白道口鎮,每天早晨六七點響起的大喇叭,卻給了村民們很多安慰。

    大喇叭裏傳出的,正是黃國興的聲音。因為種田種出了名堂,黃國興被縣裏聘為農技員和病蟲測報員。通過村裏的大喇叭,哪種病蟲害將會發作、如何防治、怎麼打藥,黃國興都講得明明白白。話不需多,每個村講上一二十分鍾,就管用;兩三天白道口鎮各個村走下來,大家夥兒就都跟著受益。

    大喇叭的工作結束後,黃國興也閑不下來。

    這幾個鄉親約了上午,那幾個約了下午,明天後天的日程也是滿滿的……一到莊稼生長的關鍵期,鎮裏人都來找他,請他去自家地裏看苗情。

    白道口鎮蔡胡村的種糧大戶白學傑,組織農業合作社流轉了300多畝地種糧食。為了進一步增產,白學傑親自登門拜老黃為師,學習科技種田。2016年時,白學傑的合作社畝產小麥隻有五六百斤,在黃國興的幫助下,2019年達到了上千斤,今年預計能到1200斤,“老黃的辦法,管用!”

    如今,老黃還評上了“農民高級技師”和“高級農業技術指導員”,成了白道口鎮乃至滑縣的“農業明星”。

    一到施肥、下種、長苗和防治病蟲害的關鍵期,每天在微信群裏答疑解惑,就成了老黃的重要任務。50多個群,“嘀嘀嘀”地響個不停,都是各種谘詢種糧的問題。大群有500人,小群也有二三百人。老黃說,自己種地高產不算啥,帶著老鄉一塊兒增收致富,才是真正的奔小康。


    新聞編輯:楊銘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