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編者按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今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切牽掛著老區人民。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首先來到大別山區的新縣、光山縣,緬懷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靈,考察老區人民生產生活。他強調,吃水不忘掘井人,我們絕不能忘記革命先烈,絕不能忘記老區人民,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歲首年初、佳節臨近之際,本報派出記者走老區、看老鄉,說發展、談今昔,推出“走老區看老鄉”係列報道,以展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曆史畫卷中,老區在生態保護、產業發展、文化弘揚、社會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麵的變遷與成就。
老區名片
位於豫東平原的民權縣,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曾湧現出鄭培臣、楊朝起等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
1938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民權縣雙塔鎮秣坡村成立了第一個黨支部,革命火種在民權漸成燎原之勢。在秣坡村黨支部成立十年後,1948年10月,民權解放。
歲月流逝,抹不去革命烈士浴血沙場的故事;時代變遷,擋不住老區人民堅持生態立縣、生態惠民的決心。近年來,民權縣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提出以黃河故道為主線、以申甘林帶為核心的黃河故道生態走廊建設規劃,讓老區人民盡享生態發展帶來的紅利。
□本報記者王平孔學姣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劉夢珂
2019年12月25日,走進黃河故道南岸的民權縣孫六鎮任莊村,一幅恬靜悠然的鄉村美景映入眼簾。幹淨整潔、獨具特色的豫東傳統民居與白牆紅瓦、錯落有致的現代二層小樓相映成趣,平和而寧靜。
穿過槐樹林、柿樹林,就看到了剛修複的柳河戰役指揮部舊址。1947年12月,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在這裏指揮部署,勝利完成了包圍柳河鎮、破擊隴海路柳河段的戰鬥任務,切斷了國民黨軍在中原的交通要道。
歲月匆匆流逝,展示牆上那一張張老照片卻永久定格了下來,見證著戰火紛飛的年代裏老區人艱苦奮鬥、不畏犧牲的抗爭,也見證著新時代任莊村從貧困村向文旅精品村的蝶變。
與此相距不遠的綠洲街道辦事處,也有個任莊村。那裏小橋流水、絲竹悠揚,竹林園、天鵝湖等一批生態景點讓人恍若來到了江南水鄉。一半是水,一半是樹,村子裏的房屋反而成了點綴。
“誰都想讓自己的村子更美,兩個任莊的百姓不比吃穿比種樹,硬是把宅院變成了樹園、果園,村子變成了花園。”孫六鎮任莊村黨支部書記任旺林說。
兩個任莊,一個樹綠,一個水美,如兩顆明珠在黃河故道上交相輝映。
同處黃河故道的其餘村莊也不甘落後。不少村鎮“遠看像林場,走近是村莊”。如今民權的森林覆蓋率超過35%,有河南塞罕壩之稱的申甘林帶橫貫東西,鯤鵬湖、秋水湖、龍澤湖成為商丘地區的主要水源。
“好環境是一代代民權人用汗水乃至生命換來的。”民權縣林業局原副局長陳恩亮於上世紀80年代初投身林業,說起當年的場景仍唏噓不已。
新中國成立初期,民權縣的森林覆蓋率僅有2%。茫茫黃沙在黃河故道上肆虐,老百姓受盡了風沙旱澇之苦。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陳恩亮的前輩就對防沙治沙、造林綠化展開了艱苦的探索,但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才基本消除了風沙危害。
“沙土地要防風固沙,黏土地要建農田林網,黃河故道背河窪地要鹽堿改良,樹多了,生態環境也好了。”一幹就是幾十年的陳恩亮皮膚黝黑,他笑稱這是林業人特有的標誌。
黃河改道給民權留下了大片沙荒地,莊稼種不活,但葡萄卻長得旺,“葡萄之鄉”享譽全國。目前全縣的葡萄種植麵積達3萬餘畝,防風固沙的同時也成了農民的“搖錢樹”。
“我們公司有500畝有機葡萄基地,訂單多時,還要大量收購村民的葡萄。”民權縣冷穀紅葡萄酒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助理崔娜說。冷穀紅葡萄酒已成為中國馳名商標,產品遠銷浙江、福建等地。
守住了綠水青山,人民才能收獲金山銀山。
沿著黃河故道繼續行駛,風漸緊,豆大的雨滴說落就落,砸在低矮的大棚上。
4年前,孫六鎮劉六口村村民張昌紅回村創業,一口氣承包了66個蔬菜大棚,一個棚一年能收入1萬多元,還帶動了十幾戶村民穩定脫貧。
“咱這兒水土好,種出來的菜品質也好,上海、南京那邊的客戶開著車過來收,不愁賣。”張昌紅掀開大棚門口的塑料布,一棚綠油油的菜煞是喜人。
據統計,民權縣的林業總產值已超14億元,曾經的“包袱”變成了“財富”,真正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高度融合。
鑽出蔬菜大棚,在民權黃河故道國家濕地公園內,迎麵遇上了幾個拿著“長槍短炮”的人。陳恩亮笑著說:“又是來拍青頭潛鴨的。”
目前青頭潛鴨在全球僅有1000隻左右,而這裏就有150餘隻。遠處的水麵上,一群青頭潛鴨或嬉戲其中,或展翅低飛,怡然自得……
(李昊對本文亦有貢獻)
【記者手記】
曆史上民權因黃河而興,民權不少鄉鎮、村莊的取名都與黃河有關。浩瀚奔騰的黃河一路向北,改經山東入海後,留給這裏的卻是風沙肆虐、鹽堿遍地的黃河故道。
民權有16個鄉鎮的人生活在黃河故道沿線。今非昔比,如今的黃河故道已成為一條生態走廊、致富走廊。以兩個任莊為代表的美麗鄉村越來越多,家庭農場、特色種植快速發展。
以生態為發展的基底,民權人植綠、愛綠、護綠,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提高到35%。老區人民的生活也正如年年增加的新綠,年年都有新改善。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編者按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今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切牽掛著老區人民。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首先來到大別山區的新縣、光山縣,緬懷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靈,考察老區人民生產生活。他強調,吃水不忘掘井人,我們絕不能忘記革命先烈,絕不能忘記老區人民,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歲首年初、佳節臨近之際,本報派出記者走老區、看老鄉,說發展、談今昔,推出“走老區看老鄉”係列報道,以展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曆史畫卷中,老區在生態保護、產業發展、文化弘揚、社會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麵的變遷與成就。
老區名片
位於豫東平原的民權縣,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曾湧現出鄭培臣、楊朝起等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
1938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民權縣雙塔鎮秣坡村成立了第一個黨支部,革命火種在民權漸成燎原之勢。在秣坡村黨支部成立十年後,1948年10月,民權解放。
歲月流逝,抹不去革命烈士浴血沙場的故事;時代變遷,擋不住老區人民堅持生態立縣、生態惠民的決心。近年來,民權縣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提出以黃河故道為主線、以申甘林帶為核心的黃河故道生態走廊建設規劃,讓老區人民盡享生態發展帶來的紅利。
□本報記者王平孔學姣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劉夢珂
2019年12月25日,走進黃河故道南岸的民權縣孫六鎮任莊村,一幅恬靜悠然的鄉村美景映入眼簾。幹淨整潔、獨具特色的豫東傳統民居與白牆紅瓦、錯落有致的現代二層小樓相映成趣,平和而寧靜。
穿過槐樹林、柿樹林,就看到了剛修複的柳河戰役指揮部舊址。1947年12月,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在這裏指揮部署,勝利完成了包圍柳河鎮、破擊隴海路柳河段的戰鬥任務,切斷了國民黨軍在中原的交通要道。
歲月匆匆流逝,展示牆上那一張張老照片卻永久定格了下來,見證著戰火紛飛的年代裏老區人艱苦奮鬥、不畏犧牲的抗爭,也見證著新時代任莊村從貧困村向文旅精品村的蝶變。
與此相距不遠的綠洲街道辦事處,也有個任莊村。那裏小橋流水、絲竹悠揚,竹林園、天鵝湖等一批生態景點讓人恍若來到了江南水鄉。一半是水,一半是樹,村子裏的房屋反而成了點綴。
“誰都想讓自己的村子更美,兩個任莊的百姓不比吃穿比種樹,硬是把宅院變成了樹園、果園,村子變成了花園。”孫六鎮任莊村黨支部書記任旺林說。
兩個任莊,一個樹綠,一個水美,如兩顆明珠在黃河故道上交相輝映。
同處黃河故道的其餘村莊也不甘落後。不少村鎮“遠看像林場,走近是村莊”。如今民權的森林覆蓋率超過35%,有河南塞罕壩之稱的申甘林帶橫貫東西,鯤鵬湖、秋水湖、龍澤湖成為商丘地區的主要水源。
“好環境是一代代民權人用汗水乃至生命換來的。”民權縣林業局原副局長陳恩亮於上世紀80年代初投身林業,說起當年的場景仍唏噓不已。
新中國成立初期,民權縣的森林覆蓋率僅有2%。茫茫黃沙在黃河故道上肆虐,老百姓受盡了風沙旱澇之苦。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陳恩亮的前輩就對防沙治沙、造林綠化展開了艱苦的探索,但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才基本消除了風沙危害。
“沙土地要防風固沙,黏土地要建農田林網,黃河故道背河窪地要鹽堿改良,樹多了,生態環境也好了。”一幹就是幾十年的陳恩亮皮膚黝黑,他笑稱這是林業人特有的標誌。
黃河改道給民權留下了大片沙荒地,莊稼種不活,但葡萄卻長得旺,“葡萄之鄉”享譽全國。目前全縣的葡萄種植麵積達3萬餘畝,防風固沙的同時也成了農民的“搖錢樹”。
“我們公司有500畝有機葡萄基地,訂單多時,還要大量收購村民的葡萄。”民權縣冷穀紅葡萄酒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助理崔娜說。冷穀紅葡萄酒已成為中國馳名商標,產品遠銷浙江、福建等地。
守住了綠水青山,人民才能收獲金山銀山。
沿著黃河故道繼續行駛,風漸緊,豆大的雨滴說落就落,砸在低矮的大棚上。
4年前,孫六鎮劉六口村村民張昌紅回村創業,一口氣承包了66個蔬菜大棚,一個棚一年能收入1萬多元,還帶動了十幾戶村民穩定脫貧。
“咱這兒水土好,種出來的菜品質也好,上海、南京那邊的客戶開著車過來收,不愁賣。”張昌紅掀開大棚門口的塑料布,一棚綠油油的菜煞是喜人。
據統計,民權縣的林業總產值已超14億元,曾經的“包袱”變成了“財富”,真正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高度融合。
鑽出蔬菜大棚,在民權黃河故道國家濕地公園內,迎麵遇上了幾個拿著“長槍短炮”的人。陳恩亮笑著說:“又是來拍青頭潛鴨的。”
目前青頭潛鴨在全球僅有1000隻左右,而這裏就有150餘隻。遠處的水麵上,一群青頭潛鴨或嬉戲其中,或展翅低飛,怡然自得……
(李昊對本文亦有貢獻)
【記者手記】
曆史上民權因黃河而興,民權不少鄉鎮、村莊的取名都與黃河有關。浩瀚奔騰的黃河一路向北,改經山東入海後,留給這裏的卻是風沙肆虐、鹽堿遍地的黃河故道。
民權有16個鄉鎮的人生活在黃河故道沿線。今非昔比,如今的黃河故道已成為一條生態走廊、致富走廊。以兩個任莊為代表的美麗鄉村越來越多,家庭農場、特色種植快速發展。
以生態為發展的基底,民權人植綠、愛綠、護綠,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提高到35%。老區人民的生活也正如年年增加的新綠,年年都有新改善。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