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和精神病患者在做滾玻璃球的遊戲。周民攝
京華時報7月12日報道 北京市規模最大的精神病院——回龍觀醫院正麵臨收治能力“吃緊”的問題。按照副院長王紹禮的話說,約有一半左右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不能及時入院治療。
安定醫院、北大六院等精神病專科醫院同樣在超負荷運轉。對於這一問題,衛生部副部長尹力6月19日表示,今明兩年全國將改擴建550家精神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精神科,提高對重性精神病人的救治能力。
同樣,本市衛生部門也將推出新舉措——打造精神衛生防治的三級網絡,建立精神病人到社區康複的新模式。
問題
病床不夠患者無法及時入院
7月5日上午10點,回龍觀醫院。
數十名患者集中在門診大廳等待就診。連通10個診室、寬度不足2米的走廊內,也擠滿了患者和家屬。
這一天,老年科病房主任尚蘭出診。每次出診,她都不願麵對一個事實——“因病房的床位處於超飽和狀態,即使確診為需要住院治療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也無法收治,隻能被遣返回家”。
臨近中午,尚蘭已經看了20個病人,但仍有複診或從外地趕來的病人不斷要求加號。郭世勳(化名)老人在家人陪伴下,掛到了尚蘭當天的最後一個號。
看到麵容疲憊的郭世勳老人,尚蘭知道情況不妙。經詢問得知,84歲的郭世勳這些天情緒很不穩定,經常發脾氣、罵人、無目的地來回走動,而且還晝夜不睡,家人被其折騰得無所適從。“上周老爺子就來過,當時就已經出現了一些症狀,但因為沒床位,隻能給他開點藥,沒想到會這麼嚴重”。
未能入院的不止郭世勳一人。半天的門診結束後,還有兩名年歲較大、處於急性發病期的重性精神病患者未能入院。看著坐輪椅的老年精神病人無奈地打道回府,尚蘭覺得“心裏不是個滋味”。
床位緊張的精神病院不止回龍觀醫院一家。記者了解到,安定醫院和北大六院等其他三甲精神病專科醫院都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
回龍觀醫院副院長王紹禮保守估計,受過高的占床率影響,約有一半左右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不能及時入院治療。
封閉管理患者行為嚴重退縮
眼瞅著醫院近千名病人由新病號變成老病號,甚至由青年步入老年,主管醫生尚蘭甚是擔憂。“精神病院實施的是封閉式管理,長期住院的病人因獲取外界信息渠道不暢,也不能與正常人交流,容易導致社交技能、社會功能的下降”。
1989年,17歲的文傑(化名)被送到回龍觀醫院進行治療。文傑入院時情緒興奮、敏感多疑,不僅當著異性麵脫衣服,而且總撿拾垃圾吃。她當即被確診為患青春期精神分裂症,隨即開始對其進行入院治療。經過3個月的係統治療後,文傑的亢奮、幻想等症狀已基本被控製,達到了出院標準,但文傑的姐姐卻以沒有撫養義務為由,拒絕將其接回家。
沒想到,這一住就是20年,盡管醫院多次通過電話、麵談甚至動員文傑勸說家人將自己接出院,但家人都沒有將其接出院,隻是偶爾前來探視。
現在,文傑已從一個青春期少女變成了中年婦女,外表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大幾歲。因不和外界接觸,不愛與他人交流,文傑已出現了嚴重的行為退縮症狀,不僅表情木訥,沒有說話欲望,而且包括工作、理想等高級意向也都沒有了。“讓洗澡就洗澡,讓吃飯就吃飯,不管她就坐在那裏不動彈,更別說提要求了!”提到文傑,尚蘭連連歎息,那語氣像是在說自己不爭氣的孩子。
對策
建立精神病患者三級防治網絡
目前,除了病人增多導致難以空出病床外,還有哪些原因導致醫院接待能力“吃緊”?
回龍觀醫院副院長王紹禮表示,目前,從區縣精神病防治所等機構轉診到三級專科醫院的患者可以享受綠色轉診通道,但當病人度過急性發病期後,卻因無回轉機製保障,而不能進入到區縣精神衛生防治所或具有精神病康複功能的二級醫院和社區進行康複。也就是說,轉到三甲醫院就診容易,但轉到社區很難。
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新一輪醫改的重要內容之一,本市即將出台“北京市精神衛生防治體係建設與發展規劃”,將明確加強精神衛生防治的三級網絡建設。
對於“三級網絡”,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解釋,本市正在考慮建立精神疾病的康複護理院,作為重性精神病患者回歸社區前的“中轉站”,度過急性發病期的患者可從精神病專科醫院轉到這裏,如果康複情況良好,就可以轉到社區了;如果出現病情反複等任何問題,則會被及時回轉至精神病專科醫院。
試點
精神病人社區康複的海澱嚐試
受困於流轉難,精神疾病專科醫院長期缺少空餘病床,新增精神病患者難以住院治療。
為此,海澱積極探索精神病人社區康複的形式,先後建立了一處“玫瑰園”和3個社區康複站,吸納了百餘名精神病人前來康複。
有別於精神疾病專科醫院的封閉,社區康複機構給病人創造寬鬆、互動的環境,接近普通人的社區生活。此種方式,利於精神病人的康複。
走進“玫瑰園”
“在庭院裏散步,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心曠神怡之際,不禁想起陶淵明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回想在醫院的生活,恍如隔世。”
搬進玫瑰園的第二天,精神病患者張勵誌(化名)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段話。
玫瑰園租用海澱區溫泉鎮的一處別墅,14位精神病人在此接受康複治療。
7月6日下午2點,張勵誌和其他病人集中在客廳看電視,播放的是央視的《探索發現》。除了這個節目,他們還愛看動畫片。
海澱區精神衛生防治院(以下簡稱精防院)院長王誠帶著記者進來,他們紛紛站起來打招呼。
這個炎熱的夏天,“玫瑰園”被收拾得清清爽爽。打掃衛生、收拾屋子、買菜做飯,張勵誌等人都要和誌願者一起輪流參加。
作為14人中學識最高的張勵誌,引領著這個群體的文化“潮流”。秦芝樺跟他一樣有著海外留學經曆。
玫瑰園由意大利“全國愛心與服務協會”出資,與精防院合作建立,用於精神病人的康複。這種引進意大利精神病人康複理念、建立在社區的康複病房,在全國尚屬首例。
流轉之難
發病之前,秦芝樺曾在一家石化研究院工作。發病之後,不能工作了,愛人也和她離婚了。
“我想出去找一個有養老保險的工作,不一定要專業對口,至少要自己能照顧自己。”秦芝樺說。她很快又搖頭,“找工作肯定要麵試,我40多歲了,機會肯定少。即便能麵試,我得要告訴單位我有這個病吧?那別人一聽,還能要我嗎?”
她聯係過居委會,想回家。因為沒有家屬照料,居委會不同意她現在回去,“沒人擔得起責任”。
玫瑰園負責人白巍說,有強烈的工作願望、想回家……都是病人病情轉好的表現。但玫瑰園也麵臨跟市級精神病專科醫院類似困局:流轉困難。去年9月至今,有3位病人從玫瑰園回家,其中隻有一位找到了工作。這裏的病人出不去,精防院的病人也很難再進入。
布局社區康複
海澱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是,建立社區康複站。讓病情穩定的精神病人回到社區,日間到社區康複站接受康複治療,晚上住在家裏。
去年6月2日,作為精神疾病患者社區康複站的試點,海澱區蘇家坨鎮周家巷社區精神康複站和萬壽路街道社區精神康複站成立,分別為農村和城市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培訓和交流的場所。成立後,60名患者每周三到兩家康複站活動,學習生活技能,參與遊戲項目。
王誠介紹,在海澱區公共委的布局下,海澱今年準備再開多個社區精神康複站。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明年就具備在全區普及的條件,全區31個街道都設立康複站。全區7000多名精神病人,目前參加康複活動的隻有1000人左右,要爭取兩年內增加到3000多人。
推廣海澱模式
王誠如此定位本市的精神衛生三級防控,市級精神病專科醫院負責急重病人的診治,區精防院負責慢性、波動精神病人的診治,玫瑰園和康複站組成社區康複體係,前者負責院外居住康複,後者負責日間康複活動。當玫瑰園或康複站的病人發病時,通過已經建立的“綠色通道”,直送精防院或市級精神病專科醫院。
但這對於讓精神病人真正回歸社會而言,似乎仍然不夠。
王誠說,康複之後,還要進行職業訓練,這需要更多部門的配合,需要社會接納已康複精神病人,為他們創造就業機會。
5月中旬,市精神衛生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的代表對海澱區精防院及其社區康複站進行了調研,探討並希望在全市的精神殘疾人中推廣“海澱模式”,在相關規劃完成後,今年,更多的穩定期精神病人有望“回歸社區”。
率隊調研的市衛生局副局長鄧小虹肯定了“海澱模式”。她表示,北京市應該盡快推廣讓非急性發病期病人回到社區康複的模式。(本文來源:京華時報。 更多精彩內容請訪問京華網 http://www.jinghua.cn 作者:李秋萌 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