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國人民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發布了最新的大學50強排名。與去年相比,總排名相對穩定,兩所在京高校新進榜,擠掉了去年在榜的兩所東北學校。此外,作為社會評價的指標之一——高考分數排名,與學校的學科實力之間並不存在著正相關的關係,很多學校真正的學術能力因為種種原因被社會低估或高估。
增加兩個國際性指標
人大版大學排行榜今年已經是第三年發布。針對國內大學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今年人大高等教育中心在製定排行榜時,引入了兩項國際指標,分別是SSCI論文和留學生指標。
人大高教中心副主任舒穎崗解釋,SSCI論文主要用於考查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國際發文水平。此外,增加留學生指標與采用高考招生的意圖相似,通過該指標,不僅可以考查一所大學的國際性程度,更是將留學生指標作為衡量一所大學社會影響力一部分。與高考招生相對應,實際上留學生指標是國際學生對中國大學的“投票”,體現了一所大學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優秀國際教育資源的能力。
北語留學生比例最高
從結果來看,留學生排名確實讓人耳目一新,北京語言大學成為最受留學生青睞的國內高校,其留學生比例達到40%以上,遠高於其他國內高校。
排名第二至第十的分別為複旦、北大、北京中醫藥大學、清華、人大、武大、北師大、對外經貿大、浙大。前十名主要為特色型高校和綜合性大學。從地域看,除武大外,其餘9所大學均集中於東部地區,尤其集中於北京,區位特征明顯。
舒穎崗強調,應該正確看待留學生指標。對中國高校而言,留學生並非越多越好。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與歐洲、澳大利亞等國大學的留學生比例高相比,中國絕大多數大學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與之攀比。之所以設置該指標,是因為盡管我國來華留學生數量增加很快,但在現階段我國大學中的留學生比例仍然較低,教育部及工信部所屬的80餘所大學的平均留學生比例不足3%,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排行榜結果穩定性強
比較去年的榜單,今年榜單最明顯的感受就是排名結果的穩定性。雖然更新了常規數據,並增加了留學生和SSCI兩個指標,但和去年的榜單相比,上榜大學的重合度仍在95%以上。其中,1/5以上的上榜大學名次未變,而名次變化在3名以內的則占到了80%;尤其是排名前20的大學,位次未發生變化的有5所,而其餘15所名次變化也均在3名之內。與去年相比,今年的50強中僅有兩所大學新上榜,上榜重合率在95%以上。新上榜的兩所大學分別為北京語言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而下榜的分別為東北大學和東北師範大學。
北京一流高校占三成
人大版2010中國大學50強體現出了較強的地域性特征。50所大學分布於18個省市中。其中,北京高校集中了16所,占50強的32%;上海7所,占14%;江蘇4所,占8%。該三省市位居全國前三名,所擁有的上榜大學占50強的54%。
從區域來看,東部高校占絕對領先的位置,有38所大學上榜,占76%;中部和西部均有6所大學上榜,各占12%。高等教育資源集中於東部的特征極為明顯。
>>專家評榜
穩定的排行榜更耐看
胡娟(人民大學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
從吸引社會關注的角度來看,“穩定”的榜單似乎不是“好看”的榜單,因為人們想要看到變化和新氣息。但是,在一個崇尚變化的時代,“穩定”是不是本身就是一種新氣息?特別是當我們透過“穩定”的表象,去探究其中的意味深長。
為什麼有的排行榜結果趨向一定的穩定?有的排行榜則會在短時間裏就有較大的變化和波動?這與排行榜的指標選取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排行榜傾向於反映大學的某個方麵或者辦學規模等表麵現象,排行榜就極易表現出較大的波動;但如果排行榜傾向於表現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和結構等深層次表現,排行結果就容易趨於穩定。我們知道,知識的生產和人才的培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作為知識生產和人才培養的機構,大學的辦學實力絕不可能在短期內一蹴而就,也很罕有在短期內迅速消減的情況,這是大學作為一個學術組織區別於企業等其他組織的主要特點,當然人為的因素除外。
穩定的大學排行榜從某種意義上說,反映了高等教育的辦學規律和高等學校的發展規律。所以,換一個思路,或許穩定的大學排行榜,才是真正耐看的大學排行榜。
分榜
近半部屬院校高考分和學術水平存落差
高考分數指標是人大版大學排行榜中一個很有特色的指標。人大高教中心認為,高考招生實際上是考生用腳對大學進行投票,能夠有效體現以考生及家長為代表的社會各界對大學的評價。但對比高校的學科實力,與高考排名不匹配的情況並不罕見,近半部屬院校考分和學術水平存落差。
中西部大學被嚴重低估
對比排行榜中學科建設與高考招生,學科實力與高考排名不匹配的情況並不罕見,農林、地質以及中西部地區高校高考表現要遜於其學科排名,強大的學科實力沒有贏得高分考生的垂青。
中國農業大學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該學校的學科排名為第14名,可是高考分數排名卻隻有50名,兩者的落差達到36個名次之多,成為被考生“低估”最為嚴重的在榜院校。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其他農林地質院校中,如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落差也相當之大。
此外,中西部地區普遍容易被高分考生所忽視,蘭州大學、四川大學、中南大學等一批傳統老牌名校嚴重不被考生“待見”,兩者的落差都高達28個名次以上。
財經語言類大學受熱捧
與之相對應的是,部分財經、語言類大學的高考分數排名要遠遠高於其學科表現。相對而言,對外經貿大學是最受考生歡迎的熱門學校之一,盡管其學科排名未能進入前50行列,但其曆年高考成績卻能夠始終在部屬院校中排名前十,部分年份的高考分數線甚至超過了南開、同濟等高校。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幾所財經類院校高考名次也都明顯高於其學科排名。
此外,北外和上外這兩所語言類大學也受到考生的青睞,由於語言類大學本身的教學科研定位,兩所學校的學科實力排名都在70名開外,但是高考分數排名都在20名以內。
>>分析
考生填報誌願有盲目性
人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沈健分析,落差大究其原因,一方麵是考生跟著當前社會上流行的“熱門”走,沒能把自己的未來發展跟社會需要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麵,也是社會,包括教育部門、高校、媒體等,對一些專業的宣傳引導不夠,沒有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專業觀”。
考生對熱門專業過於“熱衷”的現象,一方麵可能會造成熱門專業招生人數過多超過市場需要,導致人才浪費;另一方麵,一些行業專業院校如果長期難以吸引好的學生,長遠來看可能會對我國一些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性行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另外,考生對高校是否坐落在京滬等大城市比較關注,甚至出現隻要能去北京、上海上學而完全忽略學校本身實力的情況,這也是加劇學科實力與高考排名不對稱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不但會有礙於中西部的經濟社會發展,也與國家倡導的提高教育質量、擴大教育公平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