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間名中醫、溫縣中醫院針灸理療康複科副主任王戰忠做客網絡直播間
新聞中心首頁
直播地點:焦作日報網絡直播間
特邀嘉賓:王戰忠 市民間名中醫、溫縣中醫院針灸理療康複科副主任
【專家簡介】 王戰忠,溫縣中醫院針灸理療康複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高級谘詢師、焦作市民間名中醫。從醫30餘年,曾多次到武漢、鄭州、北京、焦作等地進修深造。采用針藥並用手法,擅長診治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肩周炎、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壞死、小兒食積、中風、偏癱康複和內科疑難雜症。
• 一、概述
1 定義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症。是由於頸椎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頸椎骨質增生、頸部扭傷等原因引起脊柱內外平衡失調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頸部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而引起的綜合症候群。
頸椎的上麵
• 各部椎骨的特點—頸椎-1
• 第一頸椎又稱寰椎:呈環形,沒椎體、棘突和上關節突
• 前弓 齒突凹,與第二頸椎的齒突相關節
• 後弓
• 側塊
• 各部椎骨的特點—頸椎-2
• 第二頸椎又稱樞椎:
• 齒突
• 寰樞關節
• 各部椎骨的特點—頸椎-7
• 第7頸椎又稱隆椎:
棘突最長 “大椎穴”
• 鉤椎關節
• 在樞椎至第一胸椎之間,在椎體上麵的側方,向上隆起形成鉤突,與相鄰椎體下麵側方的斜坡構成關節即鉤椎關節。
鉤椎關節具有類似滑膜
關節的結構,起限製頸
椎側方滑動的作用。
• (二)椎間盤:
• 椎間盤是連接相鄰兩個椎體的纖維軟骨盤。
• 纖維環:多層同心圓排列的纖維軟骨構成,前部稍寬,質堅韌。
• 髓核:柔軟富有彈性的膠狀物,位於中央稍偏後。
• 作用:連結;緩衝
• 頸部重要結構
(二) 內因
• 椎間盤退變是本病普遍的內因。
• 頸椎間盤一般從30歲後開始退變。
• (二)神經根型
在頸椎病中發病率最高(50%-60%)。是由頸椎間盤側後方突出、鉤椎關節或關節突關節增生、肥大,刺激或壓迫神經根所致。
•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
• 頸椎病的X線檢查
(1)椎間隙狹窄;
(2)椎體上下緣骨刺形成;
(3)椎體終板下方骨質硬化;
(4)鉤椎關節部骨刺形成;
(5)項韌帶骨化;
(6)椎管矢狀徑狹窄;
(7)頸伸屈側位可見頸椎不穩。
(8)側位可見頸前凸曲線的改變,椎間隙前後方高度之變化。
• (三)脊髓型
占10%-15%。脊髓受壓的主要原因是中央後突之髓核、椎體後緣骨贅、增生肥厚的黃韌帶及鈣化的後縱韌帶。
下頸段椎管相對較小,脊髓受壓也易發生在下頸段。
• X線表現與神經根型相似
• 脊髓造影、CT、MRI 可顯示脊髓受壓情況。
• (四)椎動脈型
• (五)交感神經型
• 頸脊神經灰交通支與頸交感神經及第1、2胸交感神經節的白交通支相連。
• 頸椎各種結構病變的刺激通過脊髓反射或腦-脊髓反射而發生一係列交感神經症狀:
• X線、CT、MRI等檢查結果與神經型頸椎病相似
• (六)混合型
在臨床上,以上各型很少單獨出現,最為常見的是同時存在兩型或兩型以上的各種症狀,即為混合型頸椎病。
• 五、頸 椎 病 的 中 醫 認 識
• 由於頸部日常活動頻繁,因而中年以後,頸部常發生勞損,包括頸椎骨質增生,頸項韌帶鈣化,頸椎間盤變性等。當此類勞損性改變影響到頸部神經根、脊髓或頸部主要血管時,即可發生肢體麻木、疼痛、頭暈、耳鳴等症狀,臨床上統稱為頸椎病。本病多見於20歲以上患者。
• 診斷
1.1 診斷依據
• 1.1.1 有慢性勞損或外傷史,或有頸椎先天性畸形或頸椎退行性變者,多發生於40歲以上中年人。
• 1.1.2 呈慢性發病,多數患者漸漸感到一側肩、臂、手的疼痛,麻木,頭痛頭暈,頸部僵硬,甚至握力減弱、肌肉萎縮,也可出現下肢無力或二便失常。
• 1.1.3 頸肩或上肢功能活動受限,病變刺突及患側肩胛內上角常有壓痛,可捫及條索狀硬結。
• 1.1.4 牽拉試驗陽性,壓頭試驗陽性。
• 1.1.5 X線攝頸椎的正、側、斜位片可以了解病理變化情況,CT、MRI可定性診斷。
• 六 症候分類
• 1.2.1.1 風寒濕痹:頸、肩、臂疼痛,麻木,肌肉萎縮無力,頸項沉重酸痛,僵硬不能活動,惡寒畏風,隨氣候變化而減輕或加重,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等。
• 1.2.1.2 氣滯血瘀:頸肩背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針刺,兼見肢體麻木,甚或肌肉萎縮無力舌質暗,苔薄白,脈弦。
• 症候分類 2
• 1.2.1.3 痰濕阻終:眩暈昏厥,頭重如裹,肢體麻木不仁,納呆泛嘔,舌質暗紅,苔厚膩,脈弦滑。
• 1.2.1.4 肝腎不足:眩暈頭痛,急躁易怒,頭重腳輕,走路欠穩,耳鳴耳聾,失眠多夢,肢體麻木,肌肉萎縮。舌紅少津,苔少或薄黃,脈弦細或沉。
• 1.2.1.5 氣血兩虛:頭暈目眩,倦怠乏力,麵色皓白,心悸氣短,頸項疼痛,喜揉喜按,四肢麻木,肌力減退或肌肉萎縮。舌質淡、苔少或薄白,脈細弱無力。
• 七 治療常規
• 1、 手法治療
• 適用於脊髓型以外各型頸椎病患者。
• 1.1.1 預備手法:包括揉撚法、滾法。
• 1.1.2 治療手法:是治療頸椎病的重點手法,包括旋轉複位法和提端搖晃法。
• 1.1.3 完善手法:為整個手法的最後,包括劈法、散法、拿法及歸合法等。
2.按揉以上俞穴,“得氣”為度。
• 頸項部拔伸:
臨床常用的拔伸法有兩種
• 2. 牽引治療
• 適用於脊髓型以外的頸椎病。常用枕頜帶坐式或臥式牽引,牽引重量2-5公斤,每次牽引20-30分鍾,每日1--2次,10-15天為1療程。
• 2. 封閉治療
• 此方法常用於頸椎病的急性發作、疼痛較重的患者。
• 4、 手術治療
• 適用於嚴格保守治療3個月無效、椎管明顯狹窄、壓迫脊髓及血管臨床症狀嚴重者,轉骨科治療。
• 5、 其他方法
• 中藥藥物透入,針灸、TDP、醋療等方法對頸椎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 八 辨證論治
• 風寒濕型:
• 治法:散寒除濕,舒經活絡。
• 方藥:蠲痹湯加減。
• 羌活、獨活、桂枝、當歸、川芎、炙甘草、海風藤、桑枝、乳香、木香。
• 氣滯血瘀型:
• 治法: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
• 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生地、熟地、桑枝。
• 痰濕阻絡型:
• 治法:化痰開竅,祛濕通絡。
•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
• 半夏、白術、天麻、陳皮、伸筋草、茯苓、蔓荊子、甘草、生薑、大棗。
• 肝腎不足型:
• 治法:滋補肝腎,通絡活絡。
•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
• 羌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茯苓、桂枝、防風、川芎、人參、當歸、白芍、生地、甘草。
• 氣血虧虛型:
• 治法:補氣養血、舒經活絡。
• 方藥:八珍湯加減。
• 當歸、川芎、赤芍、熟地、黨參、茯苓、白術、羌活、雞血藤、甘草。
• 頸椎病的我院製劑藥物
• 我院製劑:
• 舒頸通瘀丸 (變直、動藥) 60克
•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頸椎病
•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六克,一日兩次
•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
消骨化增丸 (增生、靜藥) 12克×10袋
• 功效主治:軟骨止痛,消除增生。用於治療血虛,肝髒失養,感受風寒濕邪所致骨質增生型頸椎病
•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六克,一日三次,早晚空腹服
• 注意事項:本品溫苦燥,易耗氣傷血,無風寒濕邪或體弱者慎用
• 八仙飲 16袋/提
• 功效主治:補氣養陰,清火生津,涼血散瘀。用於治療氣陰兩虧,兼有血瘀型頸椎病
• 用法用量:泡茶服,每日一袋
• 明目茶 6袋/提
• 功效主治:清肝明目,益陰平肝。用於治療肝腎虧虛,肝陽上亢型頸椎病
• 用法用量:泡茶服,每日一袋
• 九 功能鍛煉
• 1 與項爭力
• 2 往後觀瞧
• 3 頸項側彎
• 4 前伸探海
• 5 回頭望月
• 6 頸椎環轉
• 十、康複指導
• 1、自我保健法:
• 1.1 頸椎的日常保健
• 頸椎枕使用:選用小麥皮或蕎麥皮加食醋。每晚睡前炒熱裝入20×12×5(cm)小布袋中,放在仰臥位頸下一小時以上,連續用一個月為一療程。
• 1.2 頸椎的動靜結合保養 :改正不良姿勢,如:長期伏案工作、半臥位及高枕休息休息。)堅持頸部功能鍛煉,方法:1:先作立正姿勢,兩腳稍分開,兩手撐腰。練習時①頭頸向右轉,雙目向右後方看。②還原至預備姿勢。③低頭看地(下頒能觸及胸骨柄為佳)。④還原動 作宜緩慢進行,以呼吸一次作一個動作為宜。2:預備姿勢同上,練習時①頭頸向右轉,雙目向右後方看。②還原至預備姿勢.③頭頸向左轉,雙目向左後方看。④還原。動作也要配合呼吸,緩慢進行。3:預備姿勢同上。練習時①頭頸向右後上方盡力轉,上身軀幹也隨同略向右轉,雙目轉視右後上方,仰望天空。②還原至預備姿勢。③頭頸向左後上方盡力轉,上身軀幹也隨同略向左轉,雙目轉視左後上方,仰望天空。④還原。呼吸一次作一個動作
• 1.3 頸椎的自我按摩保健
• 十一 療效評定標準
• 好轉
• (1)重者:生活可自理。
• (2)可從事一般日常生活勞動。
• (3)輕者可正常生活可自理。
• 未愈:症狀無明顯改善及加重。
• 十二 住院天數
• 住院天數可在2-3周。
• 十三 治療難點及解決思路和措施
• 針對風寒濕型及氣滯血瘀型出現的急慢性項部疼痛伴上肢竄疼麻木的問題,我們采用小針刀結合埋線療法以改善循環,活血化瘀,通經止疼。效果顯著。
下載PPT課件鏈接地址:《王戰忠課件》
主辦單位:焦作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焦作日報社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直播地點:焦作日報網絡直播間
特邀嘉賓:王戰忠 市民間名中醫、溫縣中醫院針灸理療康複科副主任
【專家簡介】 王戰忠,溫縣中醫院針灸理療康複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高級谘詢師、焦作市民間名中醫。從醫30餘年,曾多次到武漢、鄭州、北京、焦作等地進修深造。采用針藥並用手法,擅長診治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肩周炎、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壞死、小兒食積、中風、偏癱康複和內科疑難雜症。
• 一、概述
1 定義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症。是由於頸椎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頸椎骨質增生、頸部扭傷等原因引起脊柱內外平衡失調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頸部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而引起的綜合症候群。
頸椎的上麵
• 各部椎骨的特點—頸椎-1
• 第一頸椎又稱寰椎:呈環形,沒椎體、棘突和上關節突
• 前弓 齒突凹,與第二頸椎的齒突相關節
• 後弓
• 側塊
• 各部椎骨的特點—頸椎-2
• 第二頸椎又稱樞椎:
• 齒突
• 寰樞關節
• 各部椎骨的特點—頸椎-7
• 第7頸椎又稱隆椎:
棘突最長 “大椎穴”
• 鉤椎關節
• 在樞椎至第一胸椎之間,在椎體上麵的側方,向上隆起形成鉤突,與相鄰椎體下麵側方的斜坡構成關節即鉤椎關節。
鉤椎關節具有類似滑膜
關節的結構,起限製頸
椎側方滑動的作用。
• (二)椎間盤:
• 椎間盤是連接相鄰兩個椎體的纖維軟骨盤。
• 纖維環:多層同心圓排列的纖維軟骨構成,前部稍寬,質堅韌。
• 髓核:柔軟富有彈性的膠狀物,位於中央稍偏後。
• 作用:連結;緩衝
• 頸部重要結構
(二) 內因
• 椎間盤退變是本病普遍的內因。
• 頸椎間盤一般從30歲後開始退變。
• (二)神經根型
在頸椎病中發病率最高(50%-60%)。是由頸椎間盤側後方突出、鉤椎關節或關節突關節增生、肥大,刺激或壓迫神經根所致。
•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
• 頸椎病的X線檢查
(1)椎間隙狹窄;
(2)椎體上下緣骨刺形成;
(3)椎體終板下方骨質硬化;
(4)鉤椎關節部骨刺形成;
(5)項韌帶骨化;
(6)椎管矢狀徑狹窄;
(7)頸伸屈側位可見頸椎不穩。
(8)側位可見頸前凸曲線的改變,椎間隙前後方高度之變化。
• (三)脊髓型
占10%-15%。脊髓受壓的主要原因是中央後突之髓核、椎體後緣骨贅、增生肥厚的黃韌帶及鈣化的後縱韌帶。
下頸段椎管相對較小,脊髓受壓也易發生在下頸段。
• X線表現與神經根型相似
• 脊髓造影、CT、MRI 可顯示脊髓受壓情況。
• (四)椎動脈型
• (五)交感神經型
• 頸脊神經灰交通支與頸交感神經及第1、2胸交感神經節的白交通支相連。
• 頸椎各種結構病變的刺激通過脊髓反射或腦-脊髓反射而發生一係列交感神經症狀:
• X線、CT、MRI等檢查結果與神經型頸椎病相似
• (六)混合型
在臨床上,以上各型很少單獨出現,最為常見的是同時存在兩型或兩型以上的各種症狀,即為混合型頸椎病。
• 五、頸 椎 病 的 中 醫 認 識
• 由於頸部日常活動頻繁,因而中年以後,頸部常發生勞損,包括頸椎骨質增生,頸項韌帶鈣化,頸椎間盤變性等。當此類勞損性改變影響到頸部神經根、脊髓或頸部主要血管時,即可發生肢體麻木、疼痛、頭暈、耳鳴等症狀,臨床上統稱為頸椎病。本病多見於20歲以上患者。
• 診斷
1.1 診斷依據
• 1.1.1 有慢性勞損或外傷史,或有頸椎先天性畸形或頸椎退行性變者,多發生於40歲以上中年人。
• 1.1.2 呈慢性發病,多數患者漸漸感到一側肩、臂、手的疼痛,麻木,頭痛頭暈,頸部僵硬,甚至握力減弱、肌肉萎縮,也可出現下肢無力或二便失常。
• 1.1.3 頸肩或上肢功能活動受限,病變刺突及患側肩胛內上角常有壓痛,可捫及條索狀硬結。
• 1.1.4 牽拉試驗陽性,壓頭試驗陽性。
• 1.1.5 X線攝頸椎的正、側、斜位片可以了解病理變化情況,CT、MRI可定性診斷。
• 六 症候分類
• 1.2.1.1 風寒濕痹:頸、肩、臂疼痛,麻木,肌肉萎縮無力,頸項沉重酸痛,僵硬不能活動,惡寒畏風,隨氣候變化而減輕或加重,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等。
• 1.2.1.2 氣滯血瘀:頸肩背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針刺,兼見肢體麻木,甚或肌肉萎縮無力舌質暗,苔薄白,脈弦。
• 症候分類 2
• 1.2.1.3 痰濕阻終:眩暈昏厥,頭重如裹,肢體麻木不仁,納呆泛嘔,舌質暗紅,苔厚膩,脈弦滑。
• 1.2.1.4 肝腎不足:眩暈頭痛,急躁易怒,頭重腳輕,走路欠穩,耳鳴耳聾,失眠多夢,肢體麻木,肌肉萎縮。舌紅少津,苔少或薄黃,脈弦細或沉。
• 1.2.1.5 氣血兩虛:頭暈目眩,倦怠乏力,麵色皓白,心悸氣短,頸項疼痛,喜揉喜按,四肢麻木,肌力減退或肌肉萎縮。舌質淡、苔少或薄白,脈細弱無力。
• 七 治療常規
• 1、 手法治療
• 適用於脊髓型以外各型頸椎病患者。
• 1.1.1 預備手法:包括揉撚法、滾法。
• 1.1.2 治療手法:是治療頸椎病的重點手法,包括旋轉複位法和提端搖晃法。
• 1.1.3 完善手法:為整個手法的最後,包括劈法、散法、拿法及歸合法等。
2.按揉以上俞穴,“得氣”為度。
• 頸項部拔伸:
臨床常用的拔伸法有兩種
• 2. 牽引治療
• 適用於脊髓型以外的頸椎病。常用枕頜帶坐式或臥式牽引,牽引重量2-5公斤,每次牽引20-30分鍾,每日1--2次,10-15天為1療程。
• 2. 封閉治療
• 此方法常用於頸椎病的急性發作、疼痛較重的患者。
• 4、 手術治療
• 適用於嚴格保守治療3個月無效、椎管明顯狹窄、壓迫脊髓及血管臨床症狀嚴重者,轉骨科治療。
• 5、 其他方法
• 中藥藥物透入,針灸、TDP、醋療等方法對頸椎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 八 辨證論治
• 風寒濕型:
• 治法:散寒除濕,舒經活絡。
• 方藥:蠲痹湯加減。
• 羌活、獨活、桂枝、當歸、川芎、炙甘草、海風藤、桑枝、乳香、木香。
• 氣滯血瘀型:
• 治法: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
• 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生地、熟地、桑枝。
• 痰濕阻絡型:
• 治法:化痰開竅,祛濕通絡。
•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
• 半夏、白術、天麻、陳皮、伸筋草、茯苓、蔓荊子、甘草、生薑、大棗。
• 肝腎不足型:
• 治法:滋補肝腎,通絡活絡。
•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
• 羌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茯苓、桂枝、防風、川芎、人參、當歸、白芍、生地、甘草。
• 氣血虧虛型:
• 治法:補氣養血、舒經活絡。
• 方藥:八珍湯加減。
• 當歸、川芎、赤芍、熟地、黨參、茯苓、白術、羌活、雞血藤、甘草。
• 頸椎病的我院製劑藥物
• 我院製劑:
• 舒頸通瘀丸 (變直、動藥) 60克
•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頸椎病
•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六克,一日兩次
•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
消骨化增丸 (增生、靜藥) 12克×10袋
• 功效主治:軟骨止痛,消除增生。用於治療血虛,肝髒失養,感受風寒濕邪所致骨質增生型頸椎病
•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六克,一日三次,早晚空腹服
• 注意事項:本品溫苦燥,易耗氣傷血,無風寒濕邪或體弱者慎用
• 八仙飲 16袋/提
• 功效主治:補氣養陰,清火生津,涼血散瘀。用於治療氣陰兩虧,兼有血瘀型頸椎病
• 用法用量:泡茶服,每日一袋
• 明目茶 6袋/提
• 功效主治:清肝明目,益陰平肝。用於治療肝腎虧虛,肝陽上亢型頸椎病
• 用法用量:泡茶服,每日一袋
• 九 功能鍛煉
• 1 與項爭力
• 2 往後觀瞧
• 3 頸項側彎
• 4 前伸探海
• 5 回頭望月
• 6 頸椎環轉
• 十、康複指導
• 1、自我保健法:
• 1.1 頸椎的日常保健
• 頸椎枕使用:選用小麥皮或蕎麥皮加食醋。每晚睡前炒熱裝入20×12×5(cm)小布袋中,放在仰臥位頸下一小時以上,連續用一個月為一療程。
• 1.2 頸椎的動靜結合保養 :改正不良姿勢,如:長期伏案工作、半臥位及高枕休息休息。)堅持頸部功能鍛煉,方法:1:先作立正姿勢,兩腳稍分開,兩手撐腰。練習時①頭頸向右轉,雙目向右後方看。②還原至預備姿勢。③低頭看地(下頒能觸及胸骨柄為佳)。④還原動 作宜緩慢進行,以呼吸一次作一個動作為宜。2:預備姿勢同上,練習時①頭頸向右轉,雙目向右後方看。②還原至預備姿勢.③頭頸向左轉,雙目向左後方看。④還原。動作也要配合呼吸,緩慢進行。3:預備姿勢同上。練習時①頭頸向右後上方盡力轉,上身軀幹也隨同略向右轉,雙目轉視右後上方,仰望天空。②還原至預備姿勢。③頭頸向左後上方盡力轉,上身軀幹也隨同略向左轉,雙目轉視左後上方,仰望天空。④還原。呼吸一次作一個動作
• 1.3 頸椎的自我按摩保健
• 十一 療效評定標準
• 好轉
• (1)重者:生活可自理。
• (2)可從事一般日常生活勞動。
• (3)輕者可正常生活可自理。
• 未愈:症狀無明顯改善及加重。
• 十二 住院天數
• 住院天數可在2-3周。
• 十三 治療難點及解決思路和措施
• 針對風寒濕型及氣滯血瘀型出現的急慢性項部疼痛伴上肢竄疼麻木的問題,我們采用小針刀結合埋線療法以改善循環,活血化瘀,通經止疼。效果顯著。
下載PPT課件鏈接地址:《王戰忠課件》
主辦單位:焦作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焦作日報社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