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9月22日是我國“城市無車日”,與此相對應的,還有國外的“市內無車日”,雖然對於“無車”的文字表述不一樣,但二者寓意下的關鍵詞,都指向了“綠色”“健康”。
我們生活在“年輕”的汽車社會,“汽車進家庭”也不過是近幾年的事,盡管每年都有“無車日”宣傳活動,但很多人特別是老一輩人對於這個“舶來品”的理解還停留在字麵,遠沒有清晰的概念。
顧名思義,“無車日”就是人們希望生活在一個沒有汽車的烏托邦,讓我們的城市道路更通暢,空氣更清新,空間更寬廣。然而,“無車”是不接地氣的理想狀態。生活節奏加快,城市框架拉大,汽車與人們的生活已經不可分隔,“天下無車”不切實際。所以,“無車日”不是讓人們站在汽車的對立麵,而是要倡導綠色健康的出行理念、生活方式,引導民眾更加關注身邊的生態環境。
近年來,很多城市開展的各式各樣的“無車日”活動,就是一場由官方、團體和民眾共同參與的行為藝術。有人說這是個秀場,形式大於內容,但對於沒有成熟汽車文化的社會而言,隻有經過多年形式的沉澱才能升華出想要的內容。
讓“無車日”的“綠意”更濃,首先要引導公眾最大限度綠色出行,減少對私家車的依賴,以騎自行車和步行的方式打通出行“最後兩公裏”,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減少碳排放。此外,我們還要將完善城市公共交通體係作為優先發展戰略,為公眾方便快捷出行創造基本條件。
讓“無車日”的“綠意”更濃,還要讓城市規劃理念和建設理念同步進入“汽車時代”,這就要求城市規劃者不僅規劃當前還要著眼未來,不僅容納存量更要兼顧增量,用科學審慎的指揮棒將一張藍圖繪到底,為城市交通治未病。
讓“無車日”的“綠意”更濃,本質在於引導大家對由汽車引發社會問題的反思以及更深層次對“汽車時代”折射出的工業化、城市化問題的反思。因此,“當天不開車”隻是個小目標,科學調整生產生活方式,找到汽車問題的“損益平衡點”,才能讓“無車日”的“綠意”更濃、回歸初衷。做好這道必答題,人、車與社會、自然的關係才能更加和諧。
(□筠 溪)
總值班:李相宜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郭 劍 |
編 輯:陳 婷 |
校 對:謝萬裏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9月22日是我國“城市無車日”,與此相對應的,還有國外的“市內無車日”,雖然對於“無車”的文字表述不一樣,但二者寓意下的關鍵詞,都指向了“綠色”“健康”。
我們生活在“年輕”的汽車社會,“汽車進家庭”也不過是近幾年的事,盡管每年都有“無車日”宣傳活動,但很多人特別是老一輩人對於這個“舶來品”的理解還停留在字麵,遠沒有清晰的概念。
顧名思義,“無車日”就是人們希望生活在一個沒有汽車的烏托邦,讓我們的城市道路更通暢,空氣更清新,空間更寬廣。然而,“無車”是不接地氣的理想狀態。生活節奏加快,城市框架拉大,汽車與人們的生活已經不可分隔,“天下無車”不切實際。所以,“無車日”不是讓人們站在汽車的對立麵,而是要倡導綠色健康的出行理念、生活方式,引導民眾更加關注身邊的生態環境。
近年來,很多城市開展的各式各樣的“無車日”活動,就是一場由官方、團體和民眾共同參與的行為藝術。有人說這是個秀場,形式大於內容,但對於沒有成熟汽車文化的社會而言,隻有經過多年形式的沉澱才能升華出想要的內容。
讓“無車日”的“綠意”更濃,首先要引導公眾最大限度綠色出行,減少對私家車的依賴,以騎自行車和步行的方式打通出行“最後兩公裏”,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減少碳排放。此外,我們還要將完善城市公共交通體係作為優先發展戰略,為公眾方便快捷出行創造基本條件。
讓“無車日”的“綠意”更濃,還要讓城市規劃理念和建設理念同步進入“汽車時代”,這就要求城市規劃者不僅規劃當前還要著眼未來,不僅容納存量更要兼顧增量,用科學審慎的指揮棒將一張藍圖繪到底,為城市交通治未病。
讓“無車日”的“綠意”更濃,本質在於引導大家對由汽車引發社會問題的反思以及更深層次對“汽車時代”折射出的工業化、城市化問題的反思。因此,“當天不開車”隻是個小目標,科學調整生產生活方式,找到汽車問題的“損益平衡點”,才能讓“無車日”的“綠意”更濃、回歸初衷。做好這道必答題,人、車與社會、自然的關係才能更加和諧。
(□筠 溪)
總值班:李相宜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郭 劍 |
編 輯:陳 婷 |
校 對:謝萬裏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