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7月10日晌午,熱浪滾滾。記者隨市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負責人登上海拔919米高的我市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防火視頻監控瞭望塔,周邊上千公頃的林海一目了然,更神奇的是,安裝在塔尖上的360度光纖防火監控係統,能適時把高清晰的畫麵傳輸至市林業大數據中心。這套森林“千裏眼”防火視頻監控,不僅為監控森林防火和生態環境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徹底改變了過去護林人員或騎摩托車,或徒步巡林,走不到、看不遠,費工、費時、不安全的問題。
這是我市在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力推廣數字技術,打造河南自然保護區焦作智慧樣板的一個縮影。
我市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西全長60公裏,南北寬10餘公裏,總麵積17215公頃,不僅是河南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重要資源庫,更是鑲嵌在南太行生態體係中的一顆“綠色明珠”。
為了把我市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打造成智慧自然保護區河南樣板,從2019年起,我市林業部門組織實施太行山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市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主任馮寶春說:“主要內容包括開展了生物多樣性本底資源調查、林業大數據中心建設、野生動植物標本館、科研監測站、監測體係和智慧保護區係統平台、標識係統、巡護設備采購、人員培訓等項目建設。”據悉,智慧保護區建成內容包括軟件管理平台定製開發、無線傳輸、通量和梯度氣象監測、環境監測、聲紋監測、視頻監測及數據中心機房建設等。
特別是今年年初以來,我市林業部門積極爭取中央財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補助資金1100餘萬元,實施智慧自然保護區完善配套提升工程,目前市縣兩級項目建設齊頭並進,正在高質量實施中。
在位於保護區中心的科研監測站北側,有個高聳入雲的碳通量和梯度氣象監測塔,收集區域碳通量資源數據和氣象數據,通過物聯網絡轉輸到大數據中心。市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副主任王天平說:“目前我們正在與中國林業科學院、省林科院等有關單位進行洽談,尋求技術支持,開展長期的碳通量動態監測評估,為河南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碳平衡、碳資源研究應用提供數據支撐。”
為加大我市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力度,我市林業部門已在保護區安裝了20多部紅外相機,每過一段時間就要人工上山取內存卡、換電池,天不明上路,中午在林中吃便餐,夜宿民宅,回來後還要篩選海量的拍攝資料,費工、費時、費力,遇到金錢豹、野豬等野生動物還存在不安全因素。為改變這種狀況,該中心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太陽能供電技術,實現數據實時傳輸、AI智能野生動物識別、出沒規律分析軟件等新技術,掌握其生存、分布狀況。王天平說:“今年計劃在保護區內新增紅外相機160部,再加上即將安裝的30個攝像頭,將基本覆蓋到保護區重要的生態區位。”
我市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級管理部門,有1個市級中心、3個縣市中心和國有焦作林場保護中心。過去在保護項目建設上“各自為戰”,效率低下,2023年市保護中心創新工作思路,研究對接國家政策支持方向,強化市級層麵頂層設計,聯合縣市基層管理機構,統一思想,采取打捆申報大項目和集中建設內容分散申報項目等方式,打破體製機製和項目建設瓶頸,破立並舉,集中力量辦大事,統合項目集群優勢,集中實施保護區各類建設項目。
今年將建構以市級中心為軸、連接縣市中心的保護區大數據監管平台,通過平台建設,利用大數據、GIS、物聯網、雲計算、AI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打造集數據采集、監測管理、預測預警、應急指揮於一體的大數據監管平台。從而實現設備及資源的“統一共享”、保護區工作的“數字管控”、違法行為的“智能監管”、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在線監測”、重點資源的“自動感知”,打造智慧保護區管理新模式;實現向上和向下站點的互聯互通,及數據共享和集成對接。打通數據融合利用的“最後一公裏”,更好地服務於保護區的保護與發展。
在保護區龍翔山區域,記者看到安裝有一部連接大數據中心的環境監測係統。據悉,這種可適時傳輸風速風向、降雨、氣壓、負氧離子、光照時數等功能的環境監測係統在保護區有8套,分別安裝在雲台山小寨溝、淨影寺、青龍峽、八一水庫、峰林峽、青天河等地。王天平說:“今年將把保護區水質監測並入該係統,通過對不同區域、不同時段的數據變化趨勢進行綜合分析,掌握區域內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變化趨勢。”
“我市沿太行山各縣(市、區)同唱建設智慧自然保護區一台戲,依托‘森林眼’‘藍天衛士’‘智慧城市’‘雲視訊’等環境監測係統,實現了南太行森林防火24小時不間斷監測和預警。”市林業局災害預防科科長曹芬芬說,“特別是國有焦作林場、中站區等地還在終點林區安裝了太陽能視頻抓拍語音提示杆,通過智能高效煙火識別、高精度林火智能識別和分析,構建森林防火職能預警監測係統,為森林防滅火和生態環境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7月10日晌午,熱浪滾滾。記者隨市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負責人登上海拔919米高的我市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防火視頻監控瞭望塔,周邊上千公頃的林海一目了然,更神奇的是,安裝在塔尖上的360度光纖防火監控係統,能適時把高清晰的畫麵傳輸至市林業大數據中心。這套森林“千裏眼”防火視頻監控,不僅為監控森林防火和生態環境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徹底改變了過去護林人員或騎摩托車,或徒步巡林,走不到、看不遠,費工、費時、不安全的問題。
這是我市在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力推廣數字技術,打造河南自然保護區焦作智慧樣板的一個縮影。
我市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西全長60公裏,南北寬10餘公裏,總麵積17215公頃,不僅是河南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重要資源庫,更是鑲嵌在南太行生態體係中的一顆“綠色明珠”。
為了把我市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打造成智慧自然保護區河南樣板,從2019年起,我市林業部門組織實施太行山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市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主任馮寶春說:“主要內容包括開展了生物多樣性本底資源調查、林業大數據中心建設、野生動植物標本館、科研監測站、監測體係和智慧保護區係統平台、標識係統、巡護設備采購、人員培訓等項目建設。”據悉,智慧保護區建成內容包括軟件管理平台定製開發、無線傳輸、通量和梯度氣象監測、環境監測、聲紋監測、視頻監測及數據中心機房建設等。
特別是今年年初以來,我市林業部門積極爭取中央財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補助資金1100餘萬元,實施智慧自然保護區完善配套提升工程,目前市縣兩級項目建設齊頭並進,正在高質量實施中。
在位於保護區中心的科研監測站北側,有個高聳入雲的碳通量和梯度氣象監測塔,收集區域碳通量資源數據和氣象數據,通過物聯網絡轉輸到大數據中心。市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副主任王天平說:“目前我們正在與中國林業科學院、省林科院等有關單位進行洽談,尋求技術支持,開展長期的碳通量動態監測評估,為河南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碳平衡、碳資源研究應用提供數據支撐。”
為加大我市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力度,我市林業部門已在保護區安裝了20多部紅外相機,每過一段時間就要人工上山取內存卡、換電池,天不明上路,中午在林中吃便餐,夜宿民宅,回來後還要篩選海量的拍攝資料,費工、費時、費力,遇到金錢豹、野豬等野生動物還存在不安全因素。為改變這種狀況,該中心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太陽能供電技術,實現數據實時傳輸、AI智能野生動物識別、出沒規律分析軟件等新技術,掌握其生存、分布狀況。王天平說:“今年計劃在保護區內新增紅外相機160部,再加上即將安裝的30個攝像頭,將基本覆蓋到保護區重要的生態區位。”
我市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級管理部門,有1個市級中心、3個縣市中心和國有焦作林場保護中心。過去在保護項目建設上“各自為戰”,效率低下,2023年市保護中心創新工作思路,研究對接國家政策支持方向,強化市級層麵頂層設計,聯合縣市基層管理機構,統一思想,采取打捆申報大項目和集中建設內容分散申報項目等方式,打破體製機製和項目建設瓶頸,破立並舉,集中力量辦大事,統合項目集群優勢,集中實施保護區各類建設項目。
今年將建構以市級中心為軸、連接縣市中心的保護區大數據監管平台,通過平台建設,利用大數據、GIS、物聯網、雲計算、AI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打造集數據采集、監測管理、預測預警、應急指揮於一體的大數據監管平台。從而實現設備及資源的“統一共享”、保護區工作的“數字管控”、違法行為的“智能監管”、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在線監測”、重點資源的“自動感知”,打造智慧保護區管理新模式;實現向上和向下站點的互聯互通,及數據共享和集成對接。打通數據融合利用的“最後一公裏”,更好地服務於保護區的保護與發展。
在保護區龍翔山區域,記者看到安裝有一部連接大數據中心的環境監測係統。據悉,這種可適時傳輸風速風向、降雨、氣壓、負氧離子、光照時數等功能的環境監測係統在保護區有8套,分別安裝在雲台山小寨溝、淨影寺、青龍峽、八一水庫、峰林峽、青天河等地。王天平說:“今年將把保護區水質監測並入該係統,通過對不同區域、不同時段的數據變化趨勢進行綜合分析,掌握區域內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變化趨勢。”
“我市沿太行山各縣(市、區)同唱建設智慧自然保護區一台戲,依托‘森林眼’‘藍天衛士’‘智慧城市’‘雲視訊’等環境監測係統,實現了南太行森林防火24小時不間斷監測和預警。”市林業局災害預防科科長曹芬芬說,“特別是國有焦作林場、中站區等地還在終點林區安裝了太陽能視頻抓拍語音提示杆,通過智能高效煙火識別、高精度林火智能識別和分析,構建森林防火職能預警監測係統,為森林防滅火和生態環境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