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河南新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周口雜技文化產業園開園
更新時間:2020-11-17 17:34:25    來源:河南日報

  雜技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瑰寶,作為全國唯一的市級“雜技之鄉”,周口雜技界再度迎來高光時刻。

  11月15日,在全國雜技界代表人士、省內外遊客的共同見證下,周口雜技文化產業園盛大開園,河南雜技藝術發展又多了一個“地理標識”。

  據介紹,周口雜技文化產業園為省重點項目,集雜技演藝、動物觀賞、機械遊樂、自然保護、科普教育於一體,依托周口森林公園建設而成,占地麵積近2000畝,總投資22.4億元。目前,已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億元。項目全部建成後,將成為豫東南地區規模最大、功能最全、動物品種最多的綜合性文旅項目、中原文旅產業發展的又一張亮麗名片。

  “北有吳橋,南有周口”,這是流傳在雜技界的一句老話。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周口就有眾多民間藝人以雜耍技藝謀生。目前周口擁有專業雜技團150多個,業餘雜技團和雜技班近700個,加上散處全國各地的家庭雜耍和民間雜技培訓班、演出團,從業人員達1.4萬餘人。

  “時代的進步,不斷推動著傳統產業轉型。雜技藝術兼具文化事業和產業的雙重屬性,其行業結構和發展模式由傳統向新型的轉變,也必將很快來臨。”中國雜技家協會主席邊發吉認為。

  周口正依托“雜技之鄉”的品牌優勢,逐漸形成一條完整的雜技產業鏈,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積極探索。

(記者 趙春喜)

新聞編輯:李洋 
  • 上一條新聞:
  • 下一條新聞: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周口雜技文化產業園開園
    2020-11-17 17:34:25    來源:河南日報

      雜技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瑰寶,作為全國唯一的市級“雜技之鄉”,周口雜技界再度迎來高光時刻。

      11月15日,在全國雜技界代表人士、省內外遊客的共同見證下,周口雜技文化產業園盛大開園,河南雜技藝術發展又多了一個“地理標識”。

      據介紹,周口雜技文化產業園為省重點項目,集雜技演藝、動物觀賞、機械遊樂、自然保護、科普教育於一體,依托周口森林公園建設而成,占地麵積近2000畝,總投資22.4億元。目前,已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億元。項目全部建成後,將成為豫東南地區規模最大、功能最全、動物品種最多的綜合性文旅項目、中原文旅產業發展的又一張亮麗名片。

      “北有吳橋,南有周口”,這是流傳在雜技界的一句老話。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周口就有眾多民間藝人以雜耍技藝謀生。目前周口擁有專業雜技團150多個,業餘雜技團和雜技班近700個,加上散處全國各地的家庭雜耍和民間雜技培訓班、演出團,從業人員達1.4萬餘人。

      “時代的進步,不斷推動著傳統產業轉型。雜技藝術兼具文化事業和產業的雙重屬性,其行業結構和發展模式由傳統向新型的轉變,也必將很快來臨。”中國雜技家協會主席邊發吉認為。

      周口正依托“雜技之鄉”的品牌優勢,逐漸形成一條完整的雜技產業鏈,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積極探索。

    (記者 趙春喜)

    新聞編輯:李洋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