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河南新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三問河南文旅的“詩和遠方”
更新時間:2020-5-11 9:59:52    來源:新華網

  疫情防控期間,一部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迅速在海內外走紅,作為杜甫故裏,鞏義走進世界觀眾視野。

  但提到杜甫,更為人們熟知的還是成都杜甫草堂。數據顯示,成都杜甫草堂遊客接待量長期居全國人文曆史類景區前列,是遊客到成都的必打卡地。

  有網友問:“杜甫生長在河南,最知名景點卻在別處,是不是該反思一下?”

  這樣的疑問遠不止這一個。把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建設文化旅遊強省,河南還有一些迫切問題需要思量和解決。

  今日召開的全省文化旅遊大會,無疑將為破解這些疑問提供寶貴契機。我們相信,開拓創新、迎難而上、真抓實幹,這些問號終將被一一拉直。

  有數量為啥少“留量”?

  夜幕降臨,街燈亮起,霓虹閃爍。人們換上旗袍、禮服,悠然漫步“民國街道”。突然人聲鼎沸、警笛鳴響,黃包車夫從身邊飛馳而過。當你還未回過神來,一場盛大歌舞綻放眼前……

  這不是電影鏡頭,而是鄭州建業電影小鎮給你的真實體驗。在這裏,三重時空、四幕好戲、八大場景讓遊人“既是觀眾、也是演員,不僅看戲、更要入戲”,真正享受一場沉浸式穿越之旅。

  盡管因疫情防控限流,“五一”假期,電影小鎮仍然接待遊客5萬人次——群眾對高品質文旅項目的需求如此強烈。

  沒有需求,供給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正是深入研究受眾需求和市場供需,鄭州建業電影小鎮在謀劃之初就提出“本土元素、電影感觸、人文情懷”的理念,設計好一部“高顏值、沉浸式、穿越感”的“大戲”,既一站式滿足“吃喝玩樂購遊娛住”全方位需求,又將文化元素融進視、觸、聽、演交互體驗中,潤物細無聲。

  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河南,從來不缺文化資源、人文底蘊和自然風光,更不缺深藏潛力的巨大旅遊市場。僅今年“五一”假期,全省累計接待國內遊客1692.11萬人次,全國排名第五。

  既有資源又有市場,但這麼多年過去,表現搶眼的仍是少林寺、龍門石窟、雲台山、清明上河園等傳統景區。這兩年,盡管出現了像建業電影小鎮、洛陽夜遊龍門、新縣田鋪大壪創客小鎮等這樣既有“流量”又有“留量”的旅遊項目,但與我省海量的文化旅遊資源相比,還不足以支撐河南文旅高質量發展。

  5月6日召開的省政府常務會議指出,要整合旅遊資源,從需求側聚焦重點項目,運用現代表達手段,提升旅遊項目內涵。

  從需求側入手,深刻把握不斷變化的文旅需求,在產業結構、產品轉化、市場運作等宏觀層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觀念轉變開始,變“端菜”為“點菜”,讓實踐的檢驗、群眾的點讚成為文旅產業發展的標準,不斷培育壯大文旅市場主體;

  從滿足受眾需求出發,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文化從書本裏走出來、活起來,讓沉浸於美好體驗中的遊客走進來、留下來。

  數量、流量、“留量”,河南文旅任重道遠。

  有“好牌”為啥缺“招牌”?

  5月5日,周口淮陽平糧台城址成功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時隔兩日,我省考古界再次傳出重大新聞:鞏義雙槐樹遺址發現5000多年前“河洛古國”,消息一出便迅速霸屏。

  既有來自大自然饋贈的美麗山水風光“三山一嶽”,又有讓人驕傲的曆史文化內涵,秀外慧中。河南文旅天生一手“好牌”,理應打造出與之相匹配、在全國乃至世界叫得響的“金字招牌”。

  近年來,圍繞“老家河南”這一文化旅遊品牌,我省推出了雲台山、黃帝故裏拜祖大典以及實景演出《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宋·東京夢華》等一批文化旅遊項目,但多年來唱主角的一直是這“老幾樣”。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出境遊用戶出發省份TOP10排行榜中,河南位列第五,但在入境遊熱門目的地省轄市TOP10排行榜中,我省沒有一座城市上榜,嚴重不平衡,凸顯了河南文旅品牌競爭力方麵的突出問題。

  比如,重名氣輕開發。原本在今年春季上映的迪士尼真人版電影《花木蘭》,是迪士尼公司繼動畫版《花木蘭》大獲成功後,對這一品牌的再次“深耕”。本是屬於我省的文化IP,卻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在別人手中發光發熱。

  比如,重門票輕文創。門票收入依然是文化旅遊收入的重頭戲,許多文物、非遺資源還沉睡在庫房、展廳裏,既沒有開發成有品質的文化產品,又沒有打造出比較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比如,重開發輕管理。缺乏龍頭企業,低端供給過剩與中高端供給不足並存的現象屢見不鮮。亟須在營造發展環境、吸引文旅高端人才流入和扶持優惠政策等方麵積極探索等。

  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李立新說,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背景下,牢牢把握“中華源·老家河南”的定位,圍繞黃河遊、古都遊、功夫遊、姓氏根親文化遊等,製定一批品牌規劃、提煉一批文化符號、做強一批龍頭項目,讓“古”的“今”起來、“活”起來,全麵提高文旅產業競爭力、產品供給力、品牌影響力,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

  人們期待,不斷把“好牌”拚成“金字招牌”,打造出更多有“高原”又有“高峰”的文旅產品,不斷提升“老家河南”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有“珍珠”為啥穿不成“鏈”?

  著名的“將軍縣”新縣1612平方公裏的紅色熱土,扼兩淮而控長江,襟荊楚而屏中原。曾經,怎麼把遊客留下來成了亟待攻破的難題。

  發展全域旅遊,就是最好的答案。黃毛尖看杜鵑,蘇河賞芍藥,大別山露營公園相約親子遊,武占嶺體驗戶外運動項目……將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來謀劃,建設紅色經典、綠色生態、古色鄉村三大片區,“九鎮十八灣”魅力彰顯。

  從“單打獨鬥”到“美美與共”,效果顯而易見:今年“五一”假期短短5天,新縣共接待遊客73.4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1%、8.7%。

  這隻是河南全域旅遊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著力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河南提出通過全域謀劃、因地製宜、豐富要素,發展全域旅遊。僅2017年,全省就有16個市縣入選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名單。

  但同樣麵臨風口,並不是所有地方、所有人都能“飛起來”。受思想觀念、經濟基礎、市場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有的地方麵臨產業基礎薄弱問題,有的地方麵臨企業投資與政府政策存在目標差異問題,有的地方麵臨資本與貧困人口雙重壓力,旅遊發展參與難度大的問題。

  “河南的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的一地珍珠,顆顆晶瑩剔透,但需要細心打磨,由點及麵,穿珠成鏈,變一處美為處處美,為不同的客人打造不同的產品。”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說,從長遠看,“全域旅遊”必將產生巨大的全局效應,但短期內少數景區的損失難以避免。這不僅考驗著地方的大局意識和犧牲精神,更考驗著有關部門的智慧與勇氣。

  “穿珠成鏈”發展全域旅遊,要走出大水漫灌、粗放增長,通過統一規劃、集約管理告別單一盈利模式,延長產業鏈,讓旅遊拉動二次消費。景區門票降價已成大勢所趨,二次消費升級的自主改革迫在眉睫,焦作雲台山打造了全國第一個景區IP“雲逗逗”,符合互聯網時代遊客場景消費、情緒消費的深層次需求。

  “穿珠成鏈”發展全域旅遊,要避免遍地開花、大同小異,減少省內景點的重複競爭,徹底打破同質化怪圈。比如,欒川、嵩縣、西峽、淅川、魯山、盧氏等6個貧困縣成立了伏牛山全域旅遊扶貧聯盟,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形成產業與旅遊的深度融合,帶動上下遊多個產業發展。

  其實,現在流行的智慧旅遊,恰似一根無形的“線”,能改變景區碎片化、分散化發展狀態。目前全省已有400多個A級景區入駐全域旅遊全息信息服務平台,提供“吃喝玩樂”全鏈條智能化鏈接,向著“一部手機在手,暢遊河南無憂”邁進。

  以自然資源為骨、以文化為魂,串聯起全域旅遊、文旅融合的格局,比如,看完許昌三國文化,再看洛陽大唐盛世,又看開封東京夢華,真正實現全盤共贏,讓遊客念念不忘、走一城又一城。

  樹立全空間、全要素觀念,把文旅融合發展與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結合起來,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結合起來,與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結合起來,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這串“珍珠項鏈”,將璀璨奪目、經久不衰。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文化資源是可持續的資源。在文旅行業逐步複工複產、重新出發之際,我們探問“留量”、聚焦“招牌”、觸摸“項鏈”,目的便是砥礪河南文旅放眼未來,去攀登和收獲高質量發展更加絢麗多姿的“詩和遠方”。 

新聞編輯:楊銘 
  • 上一條新聞:
  • 下一條新聞: 沒有了
  • 焦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焦作網”的所有文字和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於焦作日報社和焦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信息來源:焦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焦作網所刊登的所有內容,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並注明"來源:焦作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焦作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歸屬原作者或所屬媒體所有,轉載請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圖片鏈接信息,如果您認為我們轉載了您的文章或資料,損害了您的利益,請聯係我站,我們會即時處理或刪除。


    三問河南文旅的“詩和遠方”
    2020-5-11 9:59:52    來源:新華網

      疫情防控期間,一部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迅速在海內外走紅,作為杜甫故裏,鞏義走進世界觀眾視野。

      但提到杜甫,更為人們熟知的還是成都杜甫草堂。數據顯示,成都杜甫草堂遊客接待量長期居全國人文曆史類景區前列,是遊客到成都的必打卡地。

      有網友問:“杜甫生長在河南,最知名景點卻在別處,是不是該反思一下?”

      這樣的疑問遠不止這一個。把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建設文化旅遊強省,河南還有一些迫切問題需要思量和解決。

      今日召開的全省文化旅遊大會,無疑將為破解這些疑問提供寶貴契機。我們相信,開拓創新、迎難而上、真抓實幹,這些問號終將被一一拉直。

      有數量為啥少“留量”?

      夜幕降臨,街燈亮起,霓虹閃爍。人們換上旗袍、禮服,悠然漫步“民國街道”。突然人聲鼎沸、警笛鳴響,黃包車夫從身邊飛馳而過。當你還未回過神來,一場盛大歌舞綻放眼前……

      這不是電影鏡頭,而是鄭州建業電影小鎮給你的真實體驗。在這裏,三重時空、四幕好戲、八大場景讓遊人“既是觀眾、也是演員,不僅看戲、更要入戲”,真正享受一場沉浸式穿越之旅。

      盡管因疫情防控限流,“五一”假期,電影小鎮仍然接待遊客5萬人次——群眾對高品質文旅項目的需求如此強烈。

      沒有需求,供給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正是深入研究受眾需求和市場供需,鄭州建業電影小鎮在謀劃之初就提出“本土元素、電影感觸、人文情懷”的理念,設計好一部“高顏值、沉浸式、穿越感”的“大戲”,既一站式滿足“吃喝玩樂購遊娛住”全方位需求,又將文化元素融進視、觸、聽、演交互體驗中,潤物細無聲。

      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河南,從來不缺文化資源、人文底蘊和自然風光,更不缺深藏潛力的巨大旅遊市場。僅今年“五一”假期,全省累計接待國內遊客1692.11萬人次,全國排名第五。

      既有資源又有市場,但這麼多年過去,表現搶眼的仍是少林寺、龍門石窟、雲台山、清明上河園等傳統景區。這兩年,盡管出現了像建業電影小鎮、洛陽夜遊龍門、新縣田鋪大壪創客小鎮等這樣既有“流量”又有“留量”的旅遊項目,但與我省海量的文化旅遊資源相比,還不足以支撐河南文旅高質量發展。

      5月6日召開的省政府常務會議指出,要整合旅遊資源,從需求側聚焦重點項目,運用現代表達手段,提升旅遊項目內涵。

      從需求側入手,深刻把握不斷變化的文旅需求,在產業結構、產品轉化、市場運作等宏觀層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觀念轉變開始,變“端菜”為“點菜”,讓實踐的檢驗、群眾的點讚成為文旅產業發展的標準,不斷培育壯大文旅市場主體;

      從滿足受眾需求出發,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文化從書本裏走出來、活起來,讓沉浸於美好體驗中的遊客走進來、留下來。

      數量、流量、“留量”,河南文旅任重道遠。

      有“好牌”為啥缺“招牌”?

      5月5日,周口淮陽平糧台城址成功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時隔兩日,我省考古界再次傳出重大新聞:鞏義雙槐樹遺址發現5000多年前“河洛古國”,消息一出便迅速霸屏。

      既有來自大自然饋贈的美麗山水風光“三山一嶽”,又有讓人驕傲的曆史文化內涵,秀外慧中。河南文旅天生一手“好牌”,理應打造出與之相匹配、在全國乃至世界叫得響的“金字招牌”。

      近年來,圍繞“老家河南”這一文化旅遊品牌,我省推出了雲台山、黃帝故裏拜祖大典以及實景演出《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宋·東京夢華》等一批文化旅遊項目,但多年來唱主角的一直是這“老幾樣”。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出境遊用戶出發省份TOP10排行榜中,河南位列第五,但在入境遊熱門目的地省轄市TOP10排行榜中,我省沒有一座城市上榜,嚴重不平衡,凸顯了河南文旅品牌競爭力方麵的突出問題。

      比如,重名氣輕開發。原本在今年春季上映的迪士尼真人版電影《花木蘭》,是迪士尼公司繼動畫版《花木蘭》大獲成功後,對這一品牌的再次“深耕”。本是屬於我省的文化IP,卻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在別人手中發光發熱。

      比如,重門票輕文創。門票收入依然是文化旅遊收入的重頭戲,許多文物、非遺資源還沉睡在庫房、展廳裏,既沒有開發成有品質的文化產品,又沒有打造出比較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比如,重開發輕管理。缺乏龍頭企業,低端供給過剩與中高端供給不足並存的現象屢見不鮮。亟須在營造發展環境、吸引文旅高端人才流入和扶持優惠政策等方麵積極探索等。

      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李立新說,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背景下,牢牢把握“中華源·老家河南”的定位,圍繞黃河遊、古都遊、功夫遊、姓氏根親文化遊等,製定一批品牌規劃、提煉一批文化符號、做強一批龍頭項目,讓“古”的“今”起來、“活”起來,全麵提高文旅產業競爭力、產品供給力、品牌影響力,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

      人們期待,不斷把“好牌”拚成“金字招牌”,打造出更多有“高原”又有“高峰”的文旅產品,不斷提升“老家河南”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有“珍珠”為啥穿不成“鏈”?

      著名的“將軍縣”新縣1612平方公裏的紅色熱土,扼兩淮而控長江,襟荊楚而屏中原。曾經,怎麼把遊客留下來成了亟待攻破的難題。

      發展全域旅遊,就是最好的答案。黃毛尖看杜鵑,蘇河賞芍藥,大別山露營公園相約親子遊,武占嶺體驗戶外運動項目……將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來謀劃,建設紅色經典、綠色生態、古色鄉村三大片區,“九鎮十八灣”魅力彰顯。

      從“單打獨鬥”到“美美與共”,效果顯而易見:今年“五一”假期短短5天,新縣共接待遊客73.4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1%、8.7%。

      這隻是河南全域旅遊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著力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河南提出通過全域謀劃、因地製宜、豐富要素,發展全域旅遊。僅2017年,全省就有16個市縣入選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名單。

      但同樣麵臨風口,並不是所有地方、所有人都能“飛起來”。受思想觀念、經濟基礎、市場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有的地方麵臨產業基礎薄弱問題,有的地方麵臨企業投資與政府政策存在目標差異問題,有的地方麵臨資本與貧困人口雙重壓力,旅遊發展參與難度大的問題。

      “河南的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的一地珍珠,顆顆晶瑩剔透,但需要細心打磨,由點及麵,穿珠成鏈,變一處美為處處美,為不同的客人打造不同的產品。”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說,從長遠看,“全域旅遊”必將產生巨大的全局效應,但短期內少數景區的損失難以避免。這不僅考驗著地方的大局意識和犧牲精神,更考驗著有關部門的智慧與勇氣。

      “穿珠成鏈”發展全域旅遊,要走出大水漫灌、粗放增長,通過統一規劃、集約管理告別單一盈利模式,延長產業鏈,讓旅遊拉動二次消費。景區門票降價已成大勢所趨,二次消費升級的自主改革迫在眉睫,焦作雲台山打造了全國第一個景區IP“雲逗逗”,符合互聯網時代遊客場景消費、情緒消費的深層次需求。

      “穿珠成鏈”發展全域旅遊,要避免遍地開花、大同小異,減少省內景點的重複競爭,徹底打破同質化怪圈。比如,欒川、嵩縣、西峽、淅川、魯山、盧氏等6個貧困縣成立了伏牛山全域旅遊扶貧聯盟,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形成產業與旅遊的深度融合,帶動上下遊多個產業發展。

      其實,現在流行的智慧旅遊,恰似一根無形的“線”,能改變景區碎片化、分散化發展狀態。目前全省已有400多個A級景區入駐全域旅遊全息信息服務平台,提供“吃喝玩樂”全鏈條智能化鏈接,向著“一部手機在手,暢遊河南無憂”邁進。

      以自然資源為骨、以文化為魂,串聯起全域旅遊、文旅融合的格局,比如,看完許昌三國文化,再看洛陽大唐盛世,又看開封東京夢華,真正實現全盤共贏,讓遊客念念不忘、走一城又一城。

      樹立全空間、全要素觀念,把文旅融合發展與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結合起來,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結合起來,與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結合起來,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這串“珍珠項鏈”,將璀璨奪目、經久不衰。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文化資源是可持續的資源。在文旅行業逐步複工複產、重新出發之際,我們探問“留量”、聚焦“招牌”、觸摸“項鏈”,目的便是砥礪河南文旅放眼未來,去攀登和收獲高質量發展更加絢麗多姿的“詩和遠方”。 

    新聞編輯:楊銘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