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逼得健身人群從戶外轉至室內,從線下改到線上,由此催生一場全民“雲健身”。疫情過後,大眾健身會趨向正常化,戶外、場館健身依然會成為主流。但抗疫誘發的“雲健身”因其簡便易行而仍將具有生命力。
(小標題)疫情催生全民“雲健身”
受疫情影響,過去幾個月裏很多人不得不減少外出,體育鍛煉也首當其衝受到嚴重影響,平日裏的廣場舞音樂沒了,路跑的人少了,健身房、遊泳館至今還有一些未能複工,健身似乎成了“奢侈品”。
但這個“奢侈品”其實是“必需品”。健康中國的建設和每個人的健康息息相關,每個人的健康又和體育鍛煉、全民健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此次全民抗疫也從另一個側麵證明了免疫力強、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值得高興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意識到這一點。疫情期間雖然健身房去不得、戶外活動也不提倡,居家健身卻悄然流行開來。“雖說健身是個人的事情,但如果能有人一起相互打卡‘監督’,確實會更有勁些。”每天都會居家健身並在網上“打卡”的南京市民王東說,“這次疫情,我和周圍一些朋友都學會了雲健身。”
疫情發生以來,“雲健身”逐漸成為很多人的必修課。給全民健身增添“雲教程”,則是疫情期間不少健身企業、體育從業者的選擇。健身機構紛紛推出線上服務;健身教練在直播平台當起了健身“網紅”;很多退役和現役體育明星也拿出“壓箱底”的絕活,錄製視頻指導大眾健身。
上海武術院主辦的“武術雲挑戰”活動吸引眾多武術愛好者參與。近35萬人登陸活動頁麵,900餘人上傳視頻,70萬人次參與投票。
江蘇省廣場健身舞運動協會借助“江蘇廣場舞”網絡平台開展遠程教學,鼓勵大家上傳分享居家健身視頻,舉辦線上“大比武”,讓熱熱鬧鬧的廣場舞居家也能跳起來。
業內“大鱷”們也紛紛出手,PP體育直播區裏,各類居家健身課程占據了大量直播時段;阿裏體育聯合優酷麵向青少年推出“在家也能上的體育課”……
(小標題)疫情去後,“雲健身”能留下什麼?
“雲健身”雖好,但無論是體育圈人士還是普通健身群眾,都認為目前“雲健身”的很多內容隻是權宜之計,如何把疫情“逼”出來的好辦法、好點子變成整個行業的“收獲”,如何把線上和線下更好地結合起來,將是未來一段時間體育從業者需要解答的考卷。
業內人士認為,疫情期間“雲健身”給全民健身帶來了多重好處,首先是進一步喚醒大眾的健身意識,重塑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體育鍛煉的消費需求將會湧現新的動能;其次,“雲健身”養成的運動習慣還是會有所保留,這和業內一直追求的培養大眾運動習慣的目標是一致的;再次,“雲健身”也迸發出很多新的形式和機會點,也許是未來健身行業新的引爆點。
但凡事利弊兩現,“雲健身”也有先天不足的弱點。中國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表示,體育主要是一個社交平台,“健身房也好,廣場舞也好,體育比賽也好,最大的魅力是社交,如果離開了這個屬性,吸引力會大幅下降。”很多業內人士也認為,體育是強體驗性的,線上“雲健身”達不到即時互動的效果,而且很多體育活動暫時都無法通過“線上”解決。因此,疫情之後全民健身回歸線下是必然的。
王東就直言:“4月室外足球場地一恢複開放,我們一群球友就開始約球了,這是強需求,是剛需,也是居家健身和‘雲健身’無法替代的。”很多健身產業從業者也認為,健身行業本質邏輯是健身由體驗驅動,從技術角度看,目前線上場景還無法替代線下的真人交互。體育健身企業超級猩猩跳跳就表示,公司直播時在線人數最高峰是28萬,但是微信關注用戶幾乎沒有增長。
當然,“雲健身”勢必“回歸”線下,並不意味著“雲健身”就會消失。上海體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李海認為,此次疫情或可加速體育健身休閑產業的互聯網基因植入,基於線下場景的健身休閑產業將加強線上教育和培訓,實現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多家健身企業都表示會加強線上渠道的搭建,Shape塑健身就透露其目標是兩年之內線上業務收入占到總收入的20-30%。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目前網絡課程、體育培訓直播等的變現能力很弱,但這股風潮未來也有可能催生出更多業態。
更重要的是,“雲健身”對人們健身方式和習慣的改變會一直存在下去。王東說:“說實話我們這代人都是互聯網一代,體育雖然實質上要回歸線下的流汗、互動,但互聯網基因卻可以讓體育變得更容易接受和普及。就拿發朋友圈來說,天南海北的朋友,通過打卡健身,不自覺地就會相互較勁,有‘攀比’就鍛煉得更起勁,也算是一種帶動力量吧。”
(小標題)全民健身“雲時代”悄然降臨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陡然令“互聯網+”在全民健身領域升溫。實際上,這些年互聯網等技術一直在強化“+全民健身”,全民健身的“雲時代”早已起步。
過去一年多裏,上海的一些健身愛好者發現,身邊多了一種無人值守球場,隻需掃碼即可進門健身。這是上海洛合體育發展有限公司運營的九回共享運動場,“場地是政府的,我們負責運營,一個場地投入5-8萬元安裝監控、閘機、廣播等設備,上午免費,下午和晚上低價運營,實現其公益化屬性,”洛合體育董事長戴富祺說,“我們現在60個場館隻需4個管理人員,建立了緊急救援係統,衛生維護等則通過外包解決,通過線上管理+線下服務的模式,實現了小型場館管理輕型化。”
洛合的嚐試正是試圖通過互聯網手段破解一直以來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管理難、管理成本高的難題。在蘇州,通過對場館智能化服務端和管理端的改進和投入,一年內蘇州市市民健身中心的物業費降幅達到29%,能源支出降幅達到33%。“這有助於我們的場館管理不斷提升公共體育服務水平。”時任蘇州體育局副局長陶勇傑說。
如今,互聯網基因在全民健身領域幾乎無處不在。在上海楊浦區殷行社區健身中心裏,50多平米的智慧健康小屋內,居民刷身份證或社保卡即可進行健康自檢。針對11項健康指標的測量,會出具詳細的健康改善建議報告。上海市體育局副局長趙光聖說,2019年市體育局和市衛健委合作,建成85個智慧健康小屋,目標三年實現全覆蓋,希望通過“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推動社區健康服務體係建設,加強各類社區健康服務資源融合共享,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體醫結合”的成果。
為推動百姓參與健身,很多地方開始發放體育消費券,“互聯網+”和大數據成為消費券精準發放的最大助力。蘇州體育局體育產業處處長彭豔說:“近三年來蘇州通過智慧蘇州平台,可以實現精準麵向健身人群發放體育消費券,過去兩年發放1400萬消費券,超過40萬人次使用,帶動刷卡量近9000萬元,拉動消費將近2億元。”
互聯網科技還帶來了管理上的革命,趙光聖說:“現在上海每個健身場所都有自己的‘身份證’,老百姓隻要掃碼就能對該場所的基本信息一目了然。”
小小二維碼,不僅能夠抹平全民健身信息差,在上海、江蘇等多地,“掃碼報修”逐漸成為全民健身器材的標配,讓一直以來全民健身設施維護難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顯然,“互聯網+”正給全民健身領域帶來深刻的變化和更強大的推動力,無論是體育主管部門還是體育企業,抑或是健身愛好者,都認為全民健身的互聯網基因將進一步帶動更多人參與健身、學會健身,讓健身真正成為通往全民健康的路徑,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
焦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逼得健身人群從戶外轉至室內,從線下改到線上,由此催生一場全民“雲健身”。疫情過後,大眾健身會趨向正常化,戶外、場館健身依然會成為主流。但抗疫誘發的“雲健身”因其簡便易行而仍將具有生命力。
(小標題)疫情催生全民“雲健身”
受疫情影響,過去幾個月裏很多人不得不減少外出,體育鍛煉也首當其衝受到嚴重影響,平日裏的廣場舞音樂沒了,路跑的人少了,健身房、遊泳館至今還有一些未能複工,健身似乎成了“奢侈品”。
但這個“奢侈品”其實是“必需品”。健康中國的建設和每個人的健康息息相關,每個人的健康又和體育鍛煉、全民健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此次全民抗疫也從另一個側麵證明了免疫力強、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值得高興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意識到這一點。疫情期間雖然健身房去不得、戶外活動也不提倡,居家健身卻悄然流行開來。“雖說健身是個人的事情,但如果能有人一起相互打卡‘監督’,確實會更有勁些。”每天都會居家健身並在網上“打卡”的南京市民王東說,“這次疫情,我和周圍一些朋友都學會了雲健身。”
疫情發生以來,“雲健身”逐漸成為很多人的必修課。給全民健身增添“雲教程”,則是疫情期間不少健身企業、體育從業者的選擇。健身機構紛紛推出線上服務;健身教練在直播平台當起了健身“網紅”;很多退役和現役體育明星也拿出“壓箱底”的絕活,錄製視頻指導大眾健身。
上海武術院主辦的“武術雲挑戰”活動吸引眾多武術愛好者參與。近35萬人登陸活動頁麵,900餘人上傳視頻,70萬人次參與投票。
江蘇省廣場健身舞運動協會借助“江蘇廣場舞”網絡平台開展遠程教學,鼓勵大家上傳分享居家健身視頻,舉辦線上“大比武”,讓熱熱鬧鬧的廣場舞居家也能跳起來。
業內“大鱷”們也紛紛出手,PP體育直播區裏,各類居家健身課程占據了大量直播時段;阿裏體育聯合優酷麵向青少年推出“在家也能上的體育課”……
(小標題)疫情去後,“雲健身”能留下什麼?
“雲健身”雖好,但無論是體育圈人士還是普通健身群眾,都認為目前“雲健身”的很多內容隻是權宜之計,如何把疫情“逼”出來的好辦法、好點子變成整個行業的“收獲”,如何把線上和線下更好地結合起來,將是未來一段時間體育從業者需要解答的考卷。
業內人士認為,疫情期間“雲健身”給全民健身帶來了多重好處,首先是進一步喚醒大眾的健身意識,重塑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體育鍛煉的消費需求將會湧現新的動能;其次,“雲健身”養成的運動習慣還是會有所保留,這和業內一直追求的培養大眾運動習慣的目標是一致的;再次,“雲健身”也迸發出很多新的形式和機會點,也許是未來健身行業新的引爆點。
但凡事利弊兩現,“雲健身”也有先天不足的弱點。中國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表示,體育主要是一個社交平台,“健身房也好,廣場舞也好,體育比賽也好,最大的魅力是社交,如果離開了這個屬性,吸引力會大幅下降。”很多業內人士也認為,體育是強體驗性的,線上“雲健身”達不到即時互動的效果,而且很多體育活動暫時都無法通過“線上”解決。因此,疫情之後全民健身回歸線下是必然的。
王東就直言:“4月室外足球場地一恢複開放,我們一群球友就開始約球了,這是強需求,是剛需,也是居家健身和‘雲健身’無法替代的。”很多健身產業從業者也認為,健身行業本質邏輯是健身由體驗驅動,從技術角度看,目前線上場景還無法替代線下的真人交互。體育健身企業超級猩猩跳跳就表示,公司直播時在線人數最高峰是28萬,但是微信關注用戶幾乎沒有增長。
當然,“雲健身”勢必“回歸”線下,並不意味著“雲健身”就會消失。上海體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李海認為,此次疫情或可加速體育健身休閑產業的互聯網基因植入,基於線下場景的健身休閑產業將加強線上教育和培訓,實現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多家健身企業都表示會加強線上渠道的搭建,Shape塑健身就透露其目標是兩年之內線上業務收入占到總收入的20-30%。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目前網絡課程、體育培訓直播等的變現能力很弱,但這股風潮未來也有可能催生出更多業態。
更重要的是,“雲健身”對人們健身方式和習慣的改變會一直存在下去。王東說:“說實話我們這代人都是互聯網一代,體育雖然實質上要回歸線下的流汗、互動,但互聯網基因卻可以讓體育變得更容易接受和普及。就拿發朋友圈來說,天南海北的朋友,通過打卡健身,不自覺地就會相互較勁,有‘攀比’就鍛煉得更起勁,也算是一種帶動力量吧。”
(小標題)全民健身“雲時代”悄然降臨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陡然令“互聯網+”在全民健身領域升溫。實際上,這些年互聯網等技術一直在強化“+全民健身”,全民健身的“雲時代”早已起步。
過去一年多裏,上海的一些健身愛好者發現,身邊多了一種無人值守球場,隻需掃碼即可進門健身。這是上海洛合體育發展有限公司運營的九回共享運動場,“場地是政府的,我們負責運營,一個場地投入5-8萬元安裝監控、閘機、廣播等設備,上午免費,下午和晚上低價運營,實現其公益化屬性,”洛合體育董事長戴富祺說,“我們現在60個場館隻需4個管理人員,建立了緊急救援係統,衛生維護等則通過外包解決,通過線上管理+線下服務的模式,實現了小型場館管理輕型化。”
洛合的嚐試正是試圖通過互聯網手段破解一直以來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管理難、管理成本高的難題。在蘇州,通過對場館智能化服務端和管理端的改進和投入,一年內蘇州市市民健身中心的物業費降幅達到29%,能源支出降幅達到33%。“這有助於我們的場館管理不斷提升公共體育服務水平。”時任蘇州體育局副局長陶勇傑說。
如今,互聯網基因在全民健身領域幾乎無處不在。在上海楊浦區殷行社區健身中心裏,50多平米的智慧健康小屋內,居民刷身份證或社保卡即可進行健康自檢。針對11項健康指標的測量,會出具詳細的健康改善建議報告。上海市體育局副局長趙光聖說,2019年市體育局和市衛健委合作,建成85個智慧健康小屋,目標三年實現全覆蓋,希望通過“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推動社區健康服務體係建設,加強各類社區健康服務資源融合共享,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體醫結合”的成果。
為推動百姓參與健身,很多地方開始發放體育消費券,“互聯網+”和大數據成為消費券精準發放的最大助力。蘇州體育局體育產業處處長彭豔說:“近三年來蘇州通過智慧蘇州平台,可以實現精準麵向健身人群發放體育消費券,過去兩年發放1400萬消費券,超過40萬人次使用,帶動刷卡量近9000萬元,拉動消費將近2億元。”
互聯網科技還帶來了管理上的革命,趙光聖說:“現在上海每個健身場所都有自己的‘身份證’,老百姓隻要掃碼就能對該場所的基本信息一目了然。”
小小二維碼,不僅能夠抹平全民健身信息差,在上海、江蘇等多地,“掃碼報修”逐漸成為全民健身器材的標配,讓一直以來全民健身設施維護難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顯然,“互聯網+”正給全民健身領域帶來深刻的變化和更強大的推動力,無論是體育主管部門還是體育企業,抑或是健身愛好者,都認為全民健身的互聯網基因將進一步帶動更多人參與健身、學會健身,讓健身真正成為通往全民健康的路徑,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