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河南新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杞縣大蒜節簽約11億多 豪賭大蒜價潛藏暴跌危機
更新時間:2010-5-12 9:08:15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0512a1002.jpg

插圖啟天

0512a1001.jpg

中外客商參觀杞縣大蒜基地

  □記者周斌實習生馬青竹文圖

  核/心/提/示

  昨日,第六屆中國大蒜節在杞縣舉行。來自國內外的500多名客商參加了大蒜節經貿洽談會,簽約金額折合人民幣11億多元。有業內人士擔憂:當大部分人都看好大蒜前景的時候,暴跌的風險已在萌芽。

  火爆的行情

  杞縣大蒜節簽約11億多元

  昨日,由中國蔬菜流通協會主辦、中國農業大學協辦的第六屆中國大蒜節,在我省杞縣舉行。

  中國蔬菜流通協會大蒜委員會的委員單位代表,以及來自馬來西亞、印尼、塞內加爾、韓國、越南、阿聯酋等國,山東、山西、四川、廣西、重慶、福建、安徽、廣東等省市區的客商500多人參加了大蒜節。

  杞縣縣委書記郅曉峰介紹,本屆大蒜節經貿洽談會共簽約項目48個,大蒜總成交量17.8萬噸,蒜片成交量1.3萬噸,蒜薹成交量7000噸,國內客商簽約總金額7.7億元人民幣,國外客商簽約5400萬美元。

  2009年,杞縣大蒜經貿會國外簽約資金為167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國外簽約資金顯著增加。與此同時,在去年“炒蒜”中嚐到甜頭的杞縣本土和外來的大蒜經紀人加大了資金投入。

  經紀人的算計 “牛利”引來投入看好今年蒜價

  昨日,記者采訪了當地大蒜市場上一些大蒜經紀人,這些經紀人大都是從蒜農中走出來的。在2009年大蒜市場中他們獲得了豐厚的利潤,根據經貿會現場簽約的情況,他們對今年大蒜的行情更有信心。

  在杞縣葛崗無公害大蒜基地,兩名農民大蒜經紀人告訴記者,去年,他們投資了100多萬元,取得了很好的收益。他們在全國各大城市建立了客戶群,並且與俄羅斯、日本、印尼等國家的客商建立了聯係。他們認為今年的行情應該比去年好。

  一名姓魏的大蒜經紀人說,他是去年幹上大蒜經紀人的,當初沒有投資經驗,在囤積大蒜租用冷庫的環節上遇到了問題,導致一筆不小的生意溜走。今年,他加大了投入,不僅在收購上注入了更多資金,而且還建起了冷庫。

  他說:“今年大蒜的行情大家都看好,炒蒜的客商肯定也會越來越多,到時候囤積大蒜的冷庫會很搶手。修建冷庫不僅自己可以使用,對外出租也是一種不錯的投資。”

  蒜價有沒有大幅下跌的可能?這些大蒜經紀人表示,他們每時每刻都在關注著市場行情的變化,從國內總體的形勢來看,他們認為今年大蒜的價格不會太低。原因有二:首先,是山東金鄉大蒜基地遭遇自然災害,大蒜減產已成定局。其次,是今年大蒜的種植麵積並沒有增加,而國外蒜商的訂單卻在遞增。從大蒜供需的情況分析,蒜價不會有大的變化。

  業內人的分析

  豪賭大蒜價潛藏暴跌危機

  “目前看來,好像一切因素都在推高今年的蒜價,但是,這可能恰恰孕育著危機。”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說,從目前大蒜收購商增加,大量訂購大蒜的現象來看,蒜價大跌的可能也是存在的。

  回顧2006年,曾有一段時間蒜價出現暴漲,一些蒜商大量囤積大蒜,蒜農也盲目擴大種植麵積,致使2007年至2008年蒜價暴跌,很多商家賠得血本無歸。

  “開封市的大蒜價格每斤7元,杞縣縣城的市場價格每斤3元左右,兩地僅隔40多公裏,每斤大蒜的價位竟然相差4元左右。按照常理,差價不可能超過1元,這證明有人在炒作蒜價。”開封一名蔬菜商認為,市場對大蒜的需求並不是剛性需求,如果超出一定的價位,消費者可能減少甚至拒絕消費。一些市民表示:“大蒜僅僅是一種配料,價錢貴了可以少吃,甚至不吃。”

  “比如同樣是1萬噸蒜,今年蒜商的投入要比去年多10倍,這樣的市場能不有風險嗎?”業內人士擔憂,今年投資大蒜的資金比往年成倍增加,會導致蒜商哄抬價格,蒜價過高,市場勢必會出現微縮,導致大蒜滯銷,市場上會出現“有價無市”的局麵。一些蒜商考慮到囤積費用在不斷增加,會降低價格,出售庫存,此時,大蒜市場會有大幅度的下跌。因此,在今年的大蒜市場中,一定要謹慎投資。

 

新聞編輯:劉佳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杞縣大蒜節簽約11億多 豪賭大蒜價潛藏暴跌危機
2010-5-12 9:08:15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0512a1002.jpg

插圖啟天

0512a1001.jpg

中外客商參觀杞縣大蒜基地

  □記者周斌實習生馬青竹文圖

  核/心/提/示

  昨日,第六屆中國大蒜節在杞縣舉行。來自國內外的500多名客商參加了大蒜節經貿洽談會,簽約金額折合人民幣11億多元。有業內人士擔憂:當大部分人都看好大蒜前景的時候,暴跌的風險已在萌芽。

  火爆的行情

  杞縣大蒜節簽約11億多元

  昨日,由中國蔬菜流通協會主辦、中國農業大學協辦的第六屆中國大蒜節,在我省杞縣舉行。

  中國蔬菜流通協會大蒜委員會的委員單位代表,以及來自馬來西亞、印尼、塞內加爾、韓國、越南、阿聯酋等國,山東、山西、四川、廣西、重慶、福建、安徽、廣東等省市區的客商500多人參加了大蒜節。

  杞縣縣委書記郅曉峰介紹,本屆大蒜節經貿洽談會共簽約項目48個,大蒜總成交量17.8萬噸,蒜片成交量1.3萬噸,蒜薹成交量7000噸,國內客商簽約總金額7.7億元人民幣,國外客商簽約5400萬美元。

  2009年,杞縣大蒜經貿會國外簽約資金為167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國外簽約資金顯著增加。與此同時,在去年“炒蒜”中嚐到甜頭的杞縣本土和外來的大蒜經紀人加大了資金投入。

  經紀人的算計 “牛利”引來投入看好今年蒜價

  昨日,記者采訪了當地大蒜市場上一些大蒜經紀人,這些經紀人大都是從蒜農中走出來的。在2009年大蒜市場中他們獲得了豐厚的利潤,根據經貿會現場簽約的情況,他們對今年大蒜的行情更有信心。

  在杞縣葛崗無公害大蒜基地,兩名農民大蒜經紀人告訴記者,去年,他們投資了100多萬元,取得了很好的收益。他們在全國各大城市建立了客戶群,並且與俄羅斯、日本、印尼等國家的客商建立了聯係。他們認為今年的行情應該比去年好。

  一名姓魏的大蒜經紀人說,他是去年幹上大蒜經紀人的,當初沒有投資經驗,在囤積大蒜租用冷庫的環節上遇到了問題,導致一筆不小的生意溜走。今年,他加大了投入,不僅在收購上注入了更多資金,而且還建起了冷庫。

  他說:“今年大蒜的行情大家都看好,炒蒜的客商肯定也會越來越多,到時候囤積大蒜的冷庫會很搶手。修建冷庫不僅自己可以使用,對外出租也是一種不錯的投資。”

  蒜價有沒有大幅下跌的可能?這些大蒜經紀人表示,他們每時每刻都在關注著市場行情的變化,從國內總體的形勢來看,他們認為今年大蒜的價格不會太低。原因有二:首先,是山東金鄉大蒜基地遭遇自然災害,大蒜減產已成定局。其次,是今年大蒜的種植麵積並沒有增加,而國外蒜商的訂單卻在遞增。從大蒜供需的情況分析,蒜價不會有大的變化。

  業內人的分析

  豪賭大蒜價潛藏暴跌危機

  “目前看來,好像一切因素都在推高今年的蒜價,但是,這可能恰恰孕育著危機。”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說,從目前大蒜收購商增加,大量訂購大蒜的現象來看,蒜價大跌的可能也是存在的。

  回顧2006年,曾有一段時間蒜價出現暴漲,一些蒜商大量囤積大蒜,蒜農也盲目擴大種植麵積,致使2007年至2008年蒜價暴跌,很多商家賠得血本無歸。

  “開封市的大蒜價格每斤7元,杞縣縣城的市場價格每斤3元左右,兩地僅隔40多公裏,每斤大蒜的價位竟然相差4元左右。按照常理,差價不可能超過1元,這證明有人在炒作蒜價。”開封一名蔬菜商認為,市場對大蒜的需求並不是剛性需求,如果超出一定的價位,消費者可能減少甚至拒絕消費。一些市民表示:“大蒜僅僅是一種配料,價錢貴了可以少吃,甚至不吃。”

  “比如同樣是1萬噸蒜,今年蒜商的投入要比去年多10倍,這樣的市場能不有風險嗎?”業內人士擔憂,今年投資大蒜的資金比往年成倍增加,會導致蒜商哄抬價格,蒜價過高,市場勢必會出現微縮,導致大蒜滯銷,市場上會出現“有價無市”的局麵。一些蒜商考慮到囤積費用在不斷增加,會降低價格,出售庫存,此時,大蒜市場會有大幅度的下跌。因此,在今年的大蒜市場中,一定要謹慎投資。

 

新聞編輯:劉佳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