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這應該是焦作最美的地方之一吧!
太行峽穀幽深致遠,丹河水畔清雅寧靜。三三兩兩的野鴨戲於水麵,團團簇簇的山花爭相爛漫。炊煙嫋嫋處,山裏人家過得悠閑自在。
外人乘車而來,步行而入。水聲潺潺處,抬眼一望,筆挺的山峰下,一方水土掩映其間,真一方“世外桃源”。
博愛縣許良鎮許灣村便是鑲嵌在這方水土上的一顆明珠。
好風光孕育好故事。世界文化名人、“樂聖”朱載堉曾在此遊曆,革命烈士李蔭棠也在這裏厚植紅色基因。幾十年來,這裏英雄輩出,紅色故事廣為流傳。
今天,本報《地名故事》欄目向您介紹美麗的許灣村。
1 丹河滋養許灣村
三家和睦輩輩親
古老的丹河從太行峽穀中蜿蜒走來,經方山、九渡、於莊、山路平南下,因九峰山阻隔而折向東流,至博愛許良鎮下伏頭村南又遇大山,河道折向北流,然後向東到許良鎮穀洞峪村口再次向南,形成了一個S形河段,人們稱之為丹水灣。美麗的許灣村是丹水灣的起始處。
這道丹河大灣坡上有厚厚的黃土,明代許家人從山西許圪道來此種地,從而得村名許家灣。後來,從北邊沁陽的高圪壋又遷來了高家人,從沁陽柿園又過來了尚家人,三家和睦相處,共同居住在了這個依山傍水的小村,村名依然叫許家灣,後來省略為許灣村。
許灣村上有厚土,下有丹河,風景宜人,且少有自然災害,因此年年五穀豐登,人丁興旺。尤其是村邊的36盤大水磨,靠川流不息的丹河水當動力,可以加工香末、糧食,老百姓不缺油鹽醬醋和零花錢。
自給自足的許灣人鄉情味濃厚。過去,他們都不願出村,甚至有十幾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老兵,也放棄了在城裏參加工作的優越條件,主動要求回鄉務農。上世紀90年代前,這裏交通條件較差,許、尚、高三家互為結親很普遍,出門抬頭不是姑姑就是舅舅,親上加親,進一步促進了山村的和諧共榮。
早年,三家人一家住灣旁,一家住灘上,一家住窯裏。後來,尚家人覺得窯洞不夠住,才遷到村西。每家都在門前種下大槐樹或皂莢樹,作為家族標記。現在的許灣村有5棵300年至600年的古樹,見證著古村的曆史興衰。
人文曆史與山水美景結合,最容易在樸素的鄉土生根,長出動人的傳說與故事,朱載堉便是被這方水土吸引而來的。
相傳,朱載堉曾隱居在與許灣一山之隔的沁陽市山王莊鎮張坡村。閑來無事時,他經常穿過九峰山的崎嶇小徑,來許灣村一帶采藥、垂釣、研究音律,有時還給村民治病。他在村邊搭了一間草屋,閑時坐在大槐樹下飲酒彈琴。於是,許灣人就把那棵國槐稱作琴槐。琴槐南側過去沒有房屋,坐在樹下可欣賞丹河清流,往前走幾十步可以垂釣,這裏的田園風光讓朱載堉感到無比愜意。在此,他改寫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散曲《自逍遙》,不僅吟唱,還將這首曲子書寫在了許灣村大廟東側的孫神廟的山牆上:
“茅屋任意自逍遙,山徑崎嶇賓客少。看的是無名花,聽的是百鳥叫,喜的是青山隱隱,好的是綠水滔滔。春花開得早,夏蟬枝頭鬧,黃葉飄飄秋來了,大雪紛飛冬又到。歎世人,多煩惱,倒不如蓋個溫暖窩巢。閑時把琴敲,悶向河邊釣,吃一醉,樂陶陶,那滋味何人知曉?做一個大樂仙長生不老。”
許灣村老教師高天正、村民尚國清等人,都見過牆上用毛筆寫的這首曲。
除了古樹、山水、朱載堉的故事,最令許灣村難忘的或許是藏在水磨裏的鄉愁。早年,這裏有36盤大磨轟隆飛轉,聽著水磨轉動的聲音,許灣村人會睡得特別踏實。如今,隻剩下了兩盤水磨。不過,還有兩處與水磨有關的曆史印痕:一處是乾隆年間,許灣人與對岸村莊的人打官司,河內大堂出具的判決書;另一處是河邊巨石上刻的“官”“三”兩字。至今,村民還記得“淹三不淹官,淹官把堰搬”的警句,防止下遊打堰過高淹了村裏的水磨不能轉動。
2 村裏來了李蔭棠
紅色傳統代代傳
許灣村故事多,最難忘李蔭棠。他的到來,讓幾百年來與世隔絕的許灣村,開始融入風雨如晦的大時代。
李蔭棠,河北省元氏縣仙翁寨人,畢業於劉伯承創辦的太行聯中,也是1943年跟隨武裝幹部衛景濂第一批下山的主力班成員。
抗戰期間,中共沁博縣縣委派共產黨員李蔭棠來許灣村宣傳抗日,發動群眾。在這裏,他親自創建了直通後山根據地的丹河秘密通道,為縣委、縣政府提供交通、信息、物資等支持。他立場堅定,勇敢果斷,善於夜戰,帶領當地民兵多次夜襲日寇據點,讓日本鬼子聞風喪膽。
1944年秋的一天傍晚,駐紮在許良鎮大新莊村的日本鬼子讓漢奸帶路突襲許灣村。李蔭棠提前安排民兵在山崖處隱蔽,神槍手尚國虎發現敵情,直接瞄準前麵的鬼子開槍。鬼子遭到伏擊原想追擊,後來匆匆摘下一間水磨房的門板,抬著屍體灰溜溜撤退,事後大家才知道,尚國虎打死了日本指揮官。次日,鬼子組織大部隊想進村報複,由於丹河突然漲水過不去,隻好作罷。從此,日本兵再也不敢進攻許灣,隻在丹河南岸九峰山頂建碉堡、設崗哨,監視許灣村的抗日力量。
曾經跟著李蔭棠打過仗的村民講述,李蔭棠帶領許灣村民兵炸掉了日本鬼子守護的新店碉堡,還單槍匹馬化妝成農民去西萬碉堡摸查敵情。看到一群偽軍在打籃球,他就直接上去陪敵人打球,偽軍請他進據點吃飯,他借機會弄清了兵力和裝備,當天晚上就帶領民兵端掉了這個據點。
李蔭棠把許灣村當成了自己的家。1945年8月抗戰勝利,9月他就積極爭取民主政府貸款,組織村民修建長5公裏的轉山渠,從於莊引水到許灣、下伏頭,讓部分山地變成了良田。部分河道至今猶存,許灣人對此有口皆碑。
在李蔭棠的領導下,許灣村先後走出了30多位青年才俊,近20人入黨,部分青年人後來還隨著晉冀魯豫第九縱隊南征北戰,5人參加了抗美援朝。曾先後擔任濟源縣委副書記、吉林省農工部部長的尚鳳田,曾任博愛縣副縣長、地區副專員的高天才,還有新鄉市原陽縣公安局原局長尚鳳懷、博愛縣黃嶺鄉原副書記尚鳳榮、抗美援朝一等功獲得者尚國和等人,都是李蔭棠早期帶出來的民兵。
1946年秋天,李蔭棠因日夜奔波患病後不見好轉,便回許灣村看病,當天晚上去世。博愛縣檔案局的資料記載,李蔭棠係“被特務醫生毒害致死”。
生前,李蔭棠囑托把自己葬在許灣村,永遠和許灣人民在一起。
1994年,許灣人為李蔭棠烈士立了紀念碑。從此,村民年年清明節自覺到其墓前祭掃。
有山,有水,有故事。如今的許灣村山水依舊,情懷未改。
2018年,一批網絡電影人走進許灣村,拍攝了紅色微電影《永遠的黨旗》。播出後,許灣村開始走進更多人的視野。2022年春,李蔭棠烈士的後人通過微電影得知其下落,專程從河北來到許灣村祭奠。2021年3月,許灣村成功入選焦作市首批紅色教育基地,李蔭棠烈士紀念館和紅色廣場也先後落成。
一個美麗的夢在許灣人心中滋生:將許灣村打造成集文旅休閑、紅色教育等為一體的美麗村莊,繼續講述丹河灣裏最動聽的時代新曲。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這應該是焦作最美的地方之一吧!
太行峽穀幽深致遠,丹河水畔清雅寧靜。三三兩兩的野鴨戲於水麵,團團簇簇的山花爭相爛漫。炊煙嫋嫋處,山裏人家過得悠閑自在。
外人乘車而來,步行而入。水聲潺潺處,抬眼一望,筆挺的山峰下,一方水土掩映其間,真一方“世外桃源”。
博愛縣許良鎮許灣村便是鑲嵌在這方水土上的一顆明珠。
好風光孕育好故事。世界文化名人、“樂聖”朱載堉曾在此遊曆,革命烈士李蔭棠也在這裏厚植紅色基因。幾十年來,這裏英雄輩出,紅色故事廣為流傳。
今天,本報《地名故事》欄目向您介紹美麗的許灣村。
1 丹河滋養許灣村
三家和睦輩輩親
古老的丹河從太行峽穀中蜿蜒走來,經方山、九渡、於莊、山路平南下,因九峰山阻隔而折向東流,至博愛許良鎮下伏頭村南又遇大山,河道折向北流,然後向東到許良鎮穀洞峪村口再次向南,形成了一個S形河段,人們稱之為丹水灣。美麗的許灣村是丹水灣的起始處。
這道丹河大灣坡上有厚厚的黃土,明代許家人從山西許圪道來此種地,從而得村名許家灣。後來,從北邊沁陽的高圪壋又遷來了高家人,從沁陽柿園又過來了尚家人,三家和睦相處,共同居住在了這個依山傍水的小村,村名依然叫許家灣,後來省略為許灣村。
許灣村上有厚土,下有丹河,風景宜人,且少有自然災害,因此年年五穀豐登,人丁興旺。尤其是村邊的36盤大水磨,靠川流不息的丹河水當動力,可以加工香末、糧食,老百姓不缺油鹽醬醋和零花錢。
自給自足的許灣人鄉情味濃厚。過去,他們都不願出村,甚至有十幾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老兵,也放棄了在城裏參加工作的優越條件,主動要求回鄉務農。上世紀90年代前,這裏交通條件較差,許、尚、高三家互為結親很普遍,出門抬頭不是姑姑就是舅舅,親上加親,進一步促進了山村的和諧共榮。
早年,三家人一家住灣旁,一家住灘上,一家住窯裏。後來,尚家人覺得窯洞不夠住,才遷到村西。每家都在門前種下大槐樹或皂莢樹,作為家族標記。現在的許灣村有5棵300年至600年的古樹,見證著古村的曆史興衰。
人文曆史與山水美景結合,最容易在樸素的鄉土生根,長出動人的傳說與故事,朱載堉便是被這方水土吸引而來的。
相傳,朱載堉曾隱居在與許灣一山之隔的沁陽市山王莊鎮張坡村。閑來無事時,他經常穿過九峰山的崎嶇小徑,來許灣村一帶采藥、垂釣、研究音律,有時還給村民治病。他在村邊搭了一間草屋,閑時坐在大槐樹下飲酒彈琴。於是,許灣人就把那棵國槐稱作琴槐。琴槐南側過去沒有房屋,坐在樹下可欣賞丹河清流,往前走幾十步可以垂釣,這裏的田園風光讓朱載堉感到無比愜意。在此,他改寫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散曲《自逍遙》,不僅吟唱,還將這首曲子書寫在了許灣村大廟東側的孫神廟的山牆上:
“茅屋任意自逍遙,山徑崎嶇賓客少。看的是無名花,聽的是百鳥叫,喜的是青山隱隱,好的是綠水滔滔。春花開得早,夏蟬枝頭鬧,黃葉飄飄秋來了,大雪紛飛冬又到。歎世人,多煩惱,倒不如蓋個溫暖窩巢。閑時把琴敲,悶向河邊釣,吃一醉,樂陶陶,那滋味何人知曉?做一個大樂仙長生不老。”
許灣村老教師高天正、村民尚國清等人,都見過牆上用毛筆寫的這首曲。
除了古樹、山水、朱載堉的故事,最令許灣村難忘的或許是藏在水磨裏的鄉愁。早年,這裏有36盤大磨轟隆飛轉,聽著水磨轉動的聲音,許灣村人會睡得特別踏實。如今,隻剩下了兩盤水磨。不過,還有兩處與水磨有關的曆史印痕:一處是乾隆年間,許灣人與對岸村莊的人打官司,河內大堂出具的判決書;另一處是河邊巨石上刻的“官”“三”兩字。至今,村民還記得“淹三不淹官,淹官把堰搬”的警句,防止下遊打堰過高淹了村裏的水磨不能轉動。
2 村裏來了李蔭棠
紅色傳統代代傳
許灣村故事多,最難忘李蔭棠。他的到來,讓幾百年來與世隔絕的許灣村,開始融入風雨如晦的大時代。
李蔭棠,河北省元氏縣仙翁寨人,畢業於劉伯承創辦的太行聯中,也是1943年跟隨武裝幹部衛景濂第一批下山的主力班成員。
抗戰期間,中共沁博縣縣委派共產黨員李蔭棠來許灣村宣傳抗日,發動群眾。在這裏,他親自創建了直通後山根據地的丹河秘密通道,為縣委、縣政府提供交通、信息、物資等支持。他立場堅定,勇敢果斷,善於夜戰,帶領當地民兵多次夜襲日寇據點,讓日本鬼子聞風喪膽。
1944年秋的一天傍晚,駐紮在許良鎮大新莊村的日本鬼子讓漢奸帶路突襲許灣村。李蔭棠提前安排民兵在山崖處隱蔽,神槍手尚國虎發現敵情,直接瞄準前麵的鬼子開槍。鬼子遭到伏擊原想追擊,後來匆匆摘下一間水磨房的門板,抬著屍體灰溜溜撤退,事後大家才知道,尚國虎打死了日本指揮官。次日,鬼子組織大部隊想進村報複,由於丹河突然漲水過不去,隻好作罷。從此,日本兵再也不敢進攻許灣,隻在丹河南岸九峰山頂建碉堡、設崗哨,監視許灣村的抗日力量。
曾經跟著李蔭棠打過仗的村民講述,李蔭棠帶領許灣村民兵炸掉了日本鬼子守護的新店碉堡,還單槍匹馬化妝成農民去西萬碉堡摸查敵情。看到一群偽軍在打籃球,他就直接上去陪敵人打球,偽軍請他進據點吃飯,他借機會弄清了兵力和裝備,當天晚上就帶領民兵端掉了這個據點。
李蔭棠把許灣村當成了自己的家。1945年8月抗戰勝利,9月他就積極爭取民主政府貸款,組織村民修建長5公裏的轉山渠,從於莊引水到許灣、下伏頭,讓部分山地變成了良田。部分河道至今猶存,許灣人對此有口皆碑。
在李蔭棠的領導下,許灣村先後走出了30多位青年才俊,近20人入黨,部分青年人後來還隨著晉冀魯豫第九縱隊南征北戰,5人參加了抗美援朝。曾先後擔任濟源縣委副書記、吉林省農工部部長的尚鳳田,曾任博愛縣副縣長、地區副專員的高天才,還有新鄉市原陽縣公安局原局長尚鳳懷、博愛縣黃嶺鄉原副書記尚鳳榮、抗美援朝一等功獲得者尚國和等人,都是李蔭棠早期帶出來的民兵。
1946年秋天,李蔭棠因日夜奔波患病後不見好轉,便回許灣村看病,當天晚上去世。博愛縣檔案局的資料記載,李蔭棠係“被特務醫生毒害致死”。
生前,李蔭棠囑托把自己葬在許灣村,永遠和許灣人民在一起。
1994年,許灣人為李蔭棠烈士立了紀念碑。從此,村民年年清明節自覺到其墓前祭掃。
有山,有水,有故事。如今的許灣村山水依舊,情懷未改。
2018年,一批網絡電影人走進許灣村,拍攝了紅色微電影《永遠的黨旗》。播出後,許灣村開始走進更多人的視野。2022年春,李蔭棠烈士的後人通過微電影得知其下落,專程從河北來到許灣村祭奠。2021年3月,許灣村成功入選焦作市首批紅色教育基地,李蔭棠烈士紀念館和紅色廣場也先後落成。
一個美麗的夢在許灣人心中滋生:將許灣村打造成集文旅休閑、紅色教育等為一體的美麗村莊,繼續講述丹河灣裏最動聽的時代新曲。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