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 題: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三大看點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4月25日,搭載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八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隨後,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這次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3次載人飛行任務,是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32次發射任務。本次任務有哪些看點?火箭與飛船有哪些新升級?
看點一:老帶新“80後”三人組 跑好神舟家族“接力賽”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介紹,執行本次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的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葉光富、李聰、李廣蘇組成,葉光富擔任指令長。
航天員葉光富執行過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李聰和李廣蘇均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都是首次執行飛行任務。
“老將”葉光富此次帶領兩位新人奔赴蒼穹。“當前,空間站三艙三船的狀態對我來說是全新構型,其任務數量、複雜程度、操作難度明顯提升。”葉光富說,“再上太空就是一次全新的開始,我和我的兩位隊友以及整個航天團隊,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對於完成這次任務,我們信心滿滿。”
神舟十八號乘組三人均為“80後”,都有過飛行員經曆。“我們確實有很多共通點,不僅有相近的年齡和經曆,更有共同的使命,那就是跑好神舟家族太空‘接力賽’。”李聰說,現在對方的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彼此都能夠明白所要表達的意思。
“這次飛行,我們將承擔繁重而艱巨的任務。”航天員李廣蘇介紹,他在任務中主要負責空間試(實)驗項目,涉及航天醫學、基礎物理、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前沿科學問題,以及站務管理、健康保障等任務。
據介紹,神舟十八號將上行實驗裝置及相關樣品,將實施國內首次在軌水生生態研究項目,以斑馬魚和金魚藻為研究對象,在軌建立穩定運行的空間自循環水生生態係統,實現我國在太空培養脊椎動物的突破;還將實施國際上首次植物莖尖幹細胞功能在軌研究,揭示植物進化對重力的適應機製,為後續定向設計適應太空環境的空間作物提供理論支撐。
據悉,我國航天員隊伍正逐步發展壯大。“目前,我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已基本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林西強表示,第四批航天員入隊後,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後續任務,並實現2030年前中國人登陸月球的總體目標。
新一批航天員們需要具備哪些新能力?林西強介紹,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載人飛船和攬月著陸器正常和應急飛行情況下的操作,月麵出/進艙,1/6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麵鑽探、采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
看點二:“神箭”架起安全高效“天梯”
此次執行運載任務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享有“神箭”之譽。原因之一在於,從1999年首飛至今,它保持了100%的發射成功率。
作為我國現役唯一的載人運載火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采用了多備份係統,以提高抗幹擾能力。其獨有的故障檢測處理係統,在出現災難性故障時可以發出逃逸指令和終止飛行指令,及時帶航天員逃離危險。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專家介紹說,該型火箭從設計、製造再到靶場裝配,需確保每個部件和係統都達到最高質量標準。
生產製造零部組件時,實施組批投產,為火箭挑選“優質子樣”;以檢驗表格“跟產”,逐項確認裝配狀態和檢查裝配數據,讓裝配操作質量更加精準可控。
“每一發任務,火箭的細微狀態變化,都會被放在‘顯微鏡’下抽絲剝繭般分析風險。”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專家表示,與長征二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相比,此次執行任務的遙十八運載火箭進行了32項技術狀態改進,進一步提升了全箭可靠性和安全性。
自空間站建造任務啟動以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進入常態化、快節奏發射狀態。將航天員又快又穩送入太空,體現了火箭的高效。
多年來,火箭團隊不斷尋找提升效率的“最優解”:部分環節改變傳統人工作業,逐步采用自動化技術實現鉚接和焊接;在進入發射場前,完成大量儀器設備的測試和裝配工作……現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場流程,已由空間站建造初期的49天縮減到35天,並將繼續向30天目標優化改進。
不僅如此,研製團隊還借助數字化手段,實現火箭測試數據前後方實時互聯互通;更快更準的數據判讀,讓發射場人員縮減40%左右。
未來幾年,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將繼續執行神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為空間站開展常態化運營架起一條安全高效的“天梯”。
看點三:“生命之舟”新升級 完成任務更給力
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的神舟係列載人飛船,均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是我國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嚴格的航天器,被譽為航天員實現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
電源分係統是飛船14個分係統中最為關鍵的係統之一,是飛船的“心髒”。相較於神舟十六號和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進行了電源全新升級。
曆經四年時間,研製團隊將飛船主電源儲能電池由鎘鎳電池更換為鋰離子電池;其他電源鋅銀電池的隔膜係統耐氧能力提升後,壽命增加了20%。同時,電子產品模塊化程度和電池能量密度提升,實現了飛船整體減重50多公斤。
電源全新升級後,研製團隊將推進艙儀器盤上的設備進行重新布局;“不擠不亂”的推進艙,讓電源設備工作起來更加可靠、穩定,也提升了飛船的上下行載荷運輸能力。
飛船入軌後,太陽電池翼穩定展開,船體才能獲得能量供給。
為保證長期“待命狀態”下的飛船太陽電池翼在軌可靠,研製團隊將關鍵產品重要指標的實測數據方差控製在千分之一以內,再通過測試計算出飛船在軌展開所需時間。經多發載人飛船的飛行驗證,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的太陽電池翼可實現8秒展翅,無懼超長“待機”。
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第二艘實施徑向對接的載人飛船。飛船與空間站在浩渺太空交會對接,像一部高難度動作大片,要求“準”字當頭。
製導導航與控製(GNC)係統是神舟飛船的核心分係統,被研製人員親切稱為“神舟舵手”。該係統負責飛船從發射到與火箭分離,再到與空間站交會對接,最終從空間站撤離並返回地球的全過程控製,同時還負責獨立飛行過程中的姿態與軌道控製、太陽翼帆板控製等。飛船在該係統的自主操控下,將再次上演“太空會師”的名場麵。(記者宋晨、顧天成、陳凱姿、李國利)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 題: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三大看點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4月25日,搭載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八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隨後,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這次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3次載人飛行任務,是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32次發射任務。本次任務有哪些看點?火箭與飛船有哪些新升級?
看點一:老帶新“80後”三人組 跑好神舟家族“接力賽”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介紹,執行本次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的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葉光富、李聰、李廣蘇組成,葉光富擔任指令長。
航天員葉光富執行過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李聰和李廣蘇均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都是首次執行飛行任務。
“老將”葉光富此次帶領兩位新人奔赴蒼穹。“當前,空間站三艙三船的狀態對我來說是全新構型,其任務數量、複雜程度、操作難度明顯提升。”葉光富說,“再上太空就是一次全新的開始,我和我的兩位隊友以及整個航天團隊,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對於完成這次任務,我們信心滿滿。”
神舟十八號乘組三人均為“80後”,都有過飛行員經曆。“我們確實有很多共通點,不僅有相近的年齡和經曆,更有共同的使命,那就是跑好神舟家族太空‘接力賽’。”李聰說,現在對方的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彼此都能夠明白所要表達的意思。
“這次飛行,我們將承擔繁重而艱巨的任務。”航天員李廣蘇介紹,他在任務中主要負責空間試(實)驗項目,涉及航天醫學、基礎物理、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前沿科學問題,以及站務管理、健康保障等任務。
據介紹,神舟十八號將上行實驗裝置及相關樣品,將實施國內首次在軌水生生態研究項目,以斑馬魚和金魚藻為研究對象,在軌建立穩定運行的空間自循環水生生態係統,實現我國在太空培養脊椎動物的突破;還將實施國際上首次植物莖尖幹細胞功能在軌研究,揭示植物進化對重力的適應機製,為後續定向設計適應太空環境的空間作物提供理論支撐。
據悉,我國航天員隊伍正逐步發展壯大。“目前,我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已基本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林西強表示,第四批航天員入隊後,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後續任務,並實現2030年前中國人登陸月球的總體目標。
新一批航天員們需要具備哪些新能力?林西強介紹,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載人飛船和攬月著陸器正常和應急飛行情況下的操作,月麵出/進艙,1/6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麵鑽探、采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
看點二:“神箭”架起安全高效“天梯”
此次執行運載任務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享有“神箭”之譽。原因之一在於,從1999年首飛至今,它保持了100%的發射成功率。
作為我國現役唯一的載人運載火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采用了多備份係統,以提高抗幹擾能力。其獨有的故障檢測處理係統,在出現災難性故障時可以發出逃逸指令和終止飛行指令,及時帶航天員逃離危險。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專家介紹說,該型火箭從設計、製造再到靶場裝配,需確保每個部件和係統都達到最高質量標準。
生產製造零部組件時,實施組批投產,為火箭挑選“優質子樣”;以檢驗表格“跟產”,逐項確認裝配狀態和檢查裝配數據,讓裝配操作質量更加精準可控。
“每一發任務,火箭的細微狀態變化,都會被放在‘顯微鏡’下抽絲剝繭般分析風險。”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專家表示,與長征二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相比,此次執行任務的遙十八運載火箭進行了32項技術狀態改進,進一步提升了全箭可靠性和安全性。
自空間站建造任務啟動以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進入常態化、快節奏發射狀態。將航天員又快又穩送入太空,體現了火箭的高效。
多年來,火箭團隊不斷尋找提升效率的“最優解”:部分環節改變傳統人工作業,逐步采用自動化技術實現鉚接和焊接;在進入發射場前,完成大量儀器設備的測試和裝配工作……現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場流程,已由空間站建造初期的49天縮減到35天,並將繼續向30天目標優化改進。
不僅如此,研製團隊還借助數字化手段,實現火箭測試數據前後方實時互聯互通;更快更準的數據判讀,讓發射場人員縮減40%左右。
未來幾年,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將繼續執行神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為空間站開展常態化運營架起一條安全高效的“天梯”。
看點三:“生命之舟”新升級 完成任務更給力
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的神舟係列載人飛船,均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是我國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嚴格的航天器,被譽為航天員實現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
電源分係統是飛船14個分係統中最為關鍵的係統之一,是飛船的“心髒”。相較於神舟十六號和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進行了電源全新升級。
曆經四年時間,研製團隊將飛船主電源儲能電池由鎘鎳電池更換為鋰離子電池;其他電源鋅銀電池的隔膜係統耐氧能力提升後,壽命增加了20%。同時,電子產品模塊化程度和電池能量密度提升,實現了飛船整體減重50多公斤。
電源全新升級後,研製團隊將推進艙儀器盤上的設備進行重新布局;“不擠不亂”的推進艙,讓電源設備工作起來更加可靠、穩定,也提升了飛船的上下行載荷運輸能力。
飛船入軌後,太陽電池翼穩定展開,船體才能獲得能量供給。
為保證長期“待命狀態”下的飛船太陽電池翼在軌可靠,研製團隊將關鍵產品重要指標的實測數據方差控製在千分之一以內,再通過測試計算出飛船在軌展開所需時間。經多發載人飛船的飛行驗證,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的太陽電池翼可實現8秒展翅,無懼超長“待機”。
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第二艘實施徑向對接的載人飛船。飛船與空間站在浩渺太空交會對接,像一部高難度動作大片,要求“準”字當頭。
製導導航與控製(GNC)係統是神舟飛船的核心分係統,被研製人員親切稱為“神舟舵手”。該係統負責飛船從發射到與火箭分離,再到與空間站交會對接,最終從空間站撤離並返回地球的全過程控製,同時還負責獨立飛行過程中的姿態與軌道控製、太陽翼帆板控製等。飛船在該係統的自主操控下,將再次上演“太空會師”的名場麵。(記者宋晨、顧天成、陳凱姿、李國利)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