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你可以直接給她打電話,她一定會幫你的。”艾滋病日到來前夕,我們走訪的艾滋病感染者常常會和新發病人提起“她”。
“她”指的是北京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副會長、前北京佑安醫院愛心家園護士長福燕。她曾榮獲2010年度護理界貝利·馬丁獎,以表彰她在艾滋病防治領域所作出的貢獻。
走進福燕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牆上的一行標語——“凝聚社會力量,合力共抗艾滋”。這是2023年12月1日第36個世界艾滋病日的中國宣傳主題。
福燕微笑起身,同我們一一握手,她的笑容一如她的病人所形容的,“親切而又真誠”。她握住記者的這雙手,也曾握住那些艾滋病人的手,陪伴他們走完生命的最後一刻。
1996年以來,福燕曾護理過近5000名艾滋病患者,她和她的同事們都曾不同程度地經曆過被汙染針管紮到手指、害怕被傳染的心理恐慌。回想20多年來中國乃至世界艾防事業的發展,福燕深感欣慰。
目前,我國不僅為艾滋病患者提供免費治療,還會對生活困難並符合條件的感染者及其家屬給予生活救助。全國近90%的縣級行政區的近6000家治療機構為艾滋病患者提供救治服務,整體疫情持續處於低流行水平,艾滋病感染率、死亡率處於全球較低水平。
北京佑安醫院醫務處副主任、感染免疫科主任醫師郭彩萍說,現在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每天隻需服用1次藥,不少藥物都實現了國產化。除了國家免費藥物,患者還有醫保藥物和自費藥物可以選擇,對耐藥和藥物副作用的擔憂也少了很多。
當年,在福燕的支持下,我國第一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自助性組織就在北京佑安醫院誕生。如今,越來越多的感染者不僅加入這樣的公益組織,還主動擔任艾滋病防治和篩查的誌願者。
國際社會的經驗表明,社會組織、公益誌願者在幫助艾滋病感染者實現早發現和融入社會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記者在北京馬駒橋關愛家園檢測點、密雲區疾控中心自願檢測門診等地了解到,普通市民對艾滋病防控的關注和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很多人都來主動了解相關科普內容。
福燕說:“公共衛生機構、醫療機構、社會組織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更有效觸及重點人群,提升幹預力度和效果。”
北京地壇醫院艾滋病個案管理師史君潔說,現在大多數患者經過正規的治療,病情比較穩定,但仍有些患者心理上受到較大打擊。“幫助艾滋病患者走出心理陰霾,回歸正常生活,始終是防艾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複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愛心推廣官熊浩說,很多歧視源自專業知識的匱乏、科學知識的缺位,每個人都應該以科學、包容的心態對待感染者群體。
“對於艾滋病防控,社會力量就是一棵大樹,如果每個人都能伸出援手,患者就會增加一份保護和溫暖。”熊浩說。
記者顧天成、林苗苗、申安妮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你可以直接給她打電話,她一定會幫你的。”艾滋病日到來前夕,我們走訪的艾滋病感染者常常會和新發病人提起“她”。
“她”指的是北京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副會長、前北京佑安醫院愛心家園護士長福燕。她曾榮獲2010年度護理界貝利·馬丁獎,以表彰她在艾滋病防治領域所作出的貢獻。
走進福燕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牆上的一行標語——“凝聚社會力量,合力共抗艾滋”。這是2023年12月1日第36個世界艾滋病日的中國宣傳主題。
福燕微笑起身,同我們一一握手,她的笑容一如她的病人所形容的,“親切而又真誠”。她握住記者的這雙手,也曾握住那些艾滋病人的手,陪伴他們走完生命的最後一刻。
1996年以來,福燕曾護理過近5000名艾滋病患者,她和她的同事們都曾不同程度地經曆過被汙染針管紮到手指、害怕被傳染的心理恐慌。回想20多年來中國乃至世界艾防事業的發展,福燕深感欣慰。
目前,我國不僅為艾滋病患者提供免費治療,還會對生活困難並符合條件的感染者及其家屬給予生活救助。全國近90%的縣級行政區的近6000家治療機構為艾滋病患者提供救治服務,整體疫情持續處於低流行水平,艾滋病感染率、死亡率處於全球較低水平。
北京佑安醫院醫務處副主任、感染免疫科主任醫師郭彩萍說,現在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每天隻需服用1次藥,不少藥物都實現了國產化。除了國家免費藥物,患者還有醫保藥物和自費藥物可以選擇,對耐藥和藥物副作用的擔憂也少了很多。
當年,在福燕的支持下,我國第一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自助性組織就在北京佑安醫院誕生。如今,越來越多的感染者不僅加入這樣的公益組織,還主動擔任艾滋病防治和篩查的誌願者。
國際社會的經驗表明,社會組織、公益誌願者在幫助艾滋病感染者實現早發現和融入社會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記者在北京馬駒橋關愛家園檢測點、密雲區疾控中心自願檢測門診等地了解到,普通市民對艾滋病防控的關注和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很多人都來主動了解相關科普內容。
福燕說:“公共衛生機構、醫療機構、社會組織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更有效觸及重點人群,提升幹預力度和效果。”
北京地壇醫院艾滋病個案管理師史君潔說,現在大多數患者經過正規的治療,病情比較穩定,但仍有些患者心理上受到較大打擊。“幫助艾滋病患者走出心理陰霾,回歸正常生活,始終是防艾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複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愛心推廣官熊浩說,很多歧視源自專業知識的匱乏、科學知識的缺位,每個人都應該以科學、包容的心態對待感染者群體。
“對於艾滋病防控,社會力量就是一棵大樹,如果每個人都能伸出援手,患者就會增加一份保護和溫暖。”熊浩說。
記者顧天成、林苗苗、申安妮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