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碧陽鎮石亭村是徽州傳統古村落,在村中一座座白牆黛瓦的徽派建築中,一家由明代老宅翻新修建而成的特色民宿成為很多住客了解徽文化的“窗口”。
“這邊是蓮花門、迎靄門,窗欞和楹柱上的木雕就是著名的‘徽州三雕’之一。”“拾庭畫驛”民宿主理人黃智勇正在給剛入住的客人講解徽州建築的構造之美。
庭院雜草叢生、房屋年久失修、牆體部分坍塌,和當地很多徽州古民居一樣,這座老宅也曾麵臨保護與利用的困境。2012年,返鄉創業的黃智勇買下老宅,並聘請當地50餘名傳統工匠參與修繕。他堅持用老材料,保留原風貌,修舊如舊。
繪魚燈、看徽劇、品香茗、打食桃……民宿內組織的徽州傳統民俗活動讓很多住客印象深刻。“住在這裏像住在水墨畫中,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徽文化。”來自廣東的遊客張女士已是第二次前來。
“今天的民宿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地標。人們選擇住民宿,就是要體驗特有的風俗民情、在地文化。”在黃智勇看來,想要真正依托民宿產業盤活閑置資產,帶動鄉村振興,需要挖掘、活化、利用好在地資源,形成可持續的發展動能。
“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賦予皖南民宿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氣質,也是打造特色民宿的核心競爭力。”在相距百公裏外的池州市青陽縣陵陽鎮黃石溪村,“90後”民宿主理人陳然有著同樣的堅持。
石頭堆砌的拱門、質樸的徽式木屋、竹藤編織的吊橋,民宿的庭院中,客人們或嬉戲玩耍、或圍爐煮茶,各享其樂。
今年初,陳然的民宿獲評2022年全國甲級旅遊民宿,在帶動村民就業、農產品銷售的同時,也讓地處大山深處的小村子逐漸“活起來”。
“利用在地資源,把民宿打造成山野鄉村的‘流量入口’,讓鄉村振興有了‘新賽道’。”這些年,陳然不斷推動當地民宿規範化、標準化、規模化,引導村莊向民宿集群方向發展。
將民宿與古民居保護相結合,活化在地曆史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地標;利用好山好水優勢,創新發展“農舍經濟”……一場“農房變民宿、農品變商品、農民變房東”的美麗蝶變正在安徽的山山水水間悄然發生。據統計,全省民宿總量已達6000餘家。
“民宿之於鄉村,就像一扇窗戶,越來越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湧向鄉村。”黃山市市長何毅介紹,黃山市現有各類民宿3100餘家,2022年全市民宿接待遊客超330萬人次、綜合效益達65億元。
閑置農房改造成的民宿、牛欄改造成的咖啡廳、破舊石屋改造成的露天燒烤地……在合肥市廬江縣萬山鎮長衝村,隱於青山綠水間的雲裏安凹民宿為前來遊玩的人們提供了一方田園樂土。
很難想象,這裏在幾年前還一片荒涼。彼時,散落在山坳裏的13棟農房隻有一戶有人居住,其餘廢棄閑置。
2018年,廬江縣人民政府開始通過多渠道融資將閑置的農舍進行集中收儲,並邀請專業設計團隊結合當地特色資源將其改造成民宿。
“我們保留了原來的自然風貌和農舍布局,民宿的員工很多都是當地的村民。”民宿負責人馬鳳餘說,這一占地142畝的民宿自今年3月起,一直保持著約80%的入住率,也帶動了周邊旅遊業發展。
將農房打造成民宿是當地發展“農舍經濟”的一項重要舉措。據廬江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蘇榮介紹,當前,全縣利用鄉村閑置農房資源,已建成精品民宿25家,在建28家,引導200多戶農民利用自家閑置房屋發展大眾民宿、農家餐館。
“發展‘農舍經濟’有效解決了農村的村莊空心化、家庭空巢化等問題,實現了‘農房變客房’‘創意變生意’。”蘇榮說。
記者劉美子、汪海月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碧陽鎮石亭村是徽州傳統古村落,在村中一座座白牆黛瓦的徽派建築中,一家由明代老宅翻新修建而成的特色民宿成為很多住客了解徽文化的“窗口”。
“這邊是蓮花門、迎靄門,窗欞和楹柱上的木雕就是著名的‘徽州三雕’之一。”“拾庭畫驛”民宿主理人黃智勇正在給剛入住的客人講解徽州建築的構造之美。
庭院雜草叢生、房屋年久失修、牆體部分坍塌,和當地很多徽州古民居一樣,這座老宅也曾麵臨保護與利用的困境。2012年,返鄉創業的黃智勇買下老宅,並聘請當地50餘名傳統工匠參與修繕。他堅持用老材料,保留原風貌,修舊如舊。
繪魚燈、看徽劇、品香茗、打食桃……民宿內組織的徽州傳統民俗活動讓很多住客印象深刻。“住在這裏像住在水墨畫中,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徽文化。”來自廣東的遊客張女士已是第二次前來。
“今天的民宿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地標。人們選擇住民宿,就是要體驗特有的風俗民情、在地文化。”在黃智勇看來,想要真正依托民宿產業盤活閑置資產,帶動鄉村振興,需要挖掘、活化、利用好在地資源,形成可持續的發展動能。
“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賦予皖南民宿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氣質,也是打造特色民宿的核心競爭力。”在相距百公裏外的池州市青陽縣陵陽鎮黃石溪村,“90後”民宿主理人陳然有著同樣的堅持。
石頭堆砌的拱門、質樸的徽式木屋、竹藤編織的吊橋,民宿的庭院中,客人們或嬉戲玩耍、或圍爐煮茶,各享其樂。
今年初,陳然的民宿獲評2022年全國甲級旅遊民宿,在帶動村民就業、農產品銷售的同時,也讓地處大山深處的小村子逐漸“活起來”。
“利用在地資源,把民宿打造成山野鄉村的‘流量入口’,讓鄉村振興有了‘新賽道’。”這些年,陳然不斷推動當地民宿規範化、標準化、規模化,引導村莊向民宿集群方向發展。
將民宿與古民居保護相結合,活化在地曆史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地標;利用好山好水優勢,創新發展“農舍經濟”……一場“農房變民宿、農品變商品、農民變房東”的美麗蝶變正在安徽的山山水水間悄然發生。據統計,全省民宿總量已達6000餘家。
“民宿之於鄉村,就像一扇窗戶,越來越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湧向鄉村。”黃山市市長何毅介紹,黃山市現有各類民宿3100餘家,2022年全市民宿接待遊客超330萬人次、綜合效益達65億元。
閑置農房改造成的民宿、牛欄改造成的咖啡廳、破舊石屋改造成的露天燒烤地……在合肥市廬江縣萬山鎮長衝村,隱於青山綠水間的雲裏安凹民宿為前來遊玩的人們提供了一方田園樂土。
很難想象,這裏在幾年前還一片荒涼。彼時,散落在山坳裏的13棟農房隻有一戶有人居住,其餘廢棄閑置。
2018年,廬江縣人民政府開始通過多渠道融資將閑置的農舍進行集中收儲,並邀請專業設計團隊結合當地特色資源將其改造成民宿。
“我們保留了原來的自然風貌和農舍布局,民宿的員工很多都是當地的村民。”民宿負責人馬鳳餘說,這一占地142畝的民宿自今年3月起,一直保持著約80%的入住率,也帶動了周邊旅遊業發展。
將農房打造成民宿是當地發展“農舍經濟”的一項重要舉措。據廬江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蘇榮介紹,當前,全縣利用鄉村閑置農房資源,已建成精品民宿25家,在建28家,引導200多戶農民利用自家閑置房屋發展大眾民宿、農家餐館。
“發展‘農舍經濟’有效解決了農村的村莊空心化、家庭空巢化等問題,實現了‘農房變客房’‘創意變生意’。”蘇榮說。
記者劉美子、汪海月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