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發動機的轟鳴叩響大地,橘色的尾焰劃破長空——10月26日,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在長征火箭的托舉下,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飛衝天。
中國載人航天再啟新程。
發射塔架不遠處,靜靜矗立著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從樓頂遠眺,能看到問天閣。20年前,楊利偉就是從這裏踏上逐夢太空的征程,浩瀚宇宙中第一次有了中國人的身影。
20年來,中國航天員12次從問天閣出征寰宇,逐夢太空。隨著神舟十七號的飛天,圓夢太空的中國航天員數量達到了20位。
實現多人多天飛行、完成航天員出艙活動、突破交會對接關鍵技術、實現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建成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當一個又一個曆史時刻到來,邁向航天強國的中國,越來越從容自信。
航天員“上新”加快,太空出差間隔也越來越短。2021年,湯洪波作為首批執行空間站階段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成員,親曆了“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的曆史時刻。時隔兩年,他又重返“天宮”,成為目前為止執行兩次飛行任務間隔最短的中國航天員。
這些成果的背後,是他們不懈的努力。
離心機訓練中,航天員需要承受很大的過載。每次操作時,他們手邊有一個報警器,無法承受時可以按響報警器中止訓練。但是自從1998年航天員大隊成立以來,沒有一個航天員按響過報警器。
5天後的10月31日,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將在東風著陸場著陸。
2021年9月17日,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搭乘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著陸於此,成為東風著陸場迎接的第一批“天外來客”。短短兩年多的時間,東風著陸場共迎接4個飛行乘組12名航天員回家。
垂直總裝測試廠房不遠處,黑河水繞行而過。從空中俯瞰,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盡收眼底。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被送入太空,掀開中國航天新篇章。
一張藍圖繪到底,中國航天從來都不是一個人、一代人的事業。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實施。在數代航天人的接續努力下,僅用30年,中國就完成了工程立項之初確定的“三步走”戰略目標。
2022年,中國空間站全麵建成。目前,中國已經擁有完備的近地載人空間站和載人天地往返運輸係統,有成熟的航天員選拔訓練和保障體係,有計劃明確、每年兩次常態化實施的載人飛行任務……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中國人將繼續“向上”攀登。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發動機的轟鳴叩響大地,橘色的尾焰劃破長空——10月26日,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在長征火箭的托舉下,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飛衝天。
中國載人航天再啟新程。
發射塔架不遠處,靜靜矗立著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從樓頂遠眺,能看到問天閣。20年前,楊利偉就是從這裏踏上逐夢太空的征程,浩瀚宇宙中第一次有了中國人的身影。
20年來,中國航天員12次從問天閣出征寰宇,逐夢太空。隨著神舟十七號的飛天,圓夢太空的中國航天員數量達到了20位。
實現多人多天飛行、完成航天員出艙活動、突破交會對接關鍵技術、實現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建成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當一個又一個曆史時刻到來,邁向航天強國的中國,越來越從容自信。
航天員“上新”加快,太空出差間隔也越來越短。2021年,湯洪波作為首批執行空間站階段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成員,親曆了“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的曆史時刻。時隔兩年,他又重返“天宮”,成為目前為止執行兩次飛行任務間隔最短的中國航天員。
這些成果的背後,是他們不懈的努力。
離心機訓練中,航天員需要承受很大的過載。每次操作時,他們手邊有一個報警器,無法承受時可以按響報警器中止訓練。但是自從1998年航天員大隊成立以來,沒有一個航天員按響過報警器。
5天後的10月31日,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將在東風著陸場著陸。
2021年9月17日,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搭乘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著陸於此,成為東風著陸場迎接的第一批“天外來客”。短短兩年多的時間,東風著陸場共迎接4個飛行乘組12名航天員回家。
垂直總裝測試廠房不遠處,黑河水繞行而過。從空中俯瞰,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盡收眼底。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被送入太空,掀開中國航天新篇章。
一張藍圖繪到底,中國航天從來都不是一個人、一代人的事業。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實施。在數代航天人的接續努力下,僅用30年,中國就完成了工程立項之初確定的“三步走”戰略目標。
2022年,中國空間站全麵建成。目前,中國已經擁有完備的近地載人空間站和載人天地往返運輸係統,有成熟的航天員選拔訓練和保障體係,有計劃明確、每年兩次常態化實施的載人飛行任務……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中國人將繼續“向上”攀登。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