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國內新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加快構建大科普發展格局——來自2023年全國科普工作交流研討會的觀察
更新時間:2023-10-20 9:47:56    來源:新華社

  2022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12.93%;全國實名注冊科技誌願者近456萬人;各地各相關部門建設命名各類科普基地超過5000個……這是記者從10月19日在武漢舉辦的2023年全國科普工作交流研討會上了解到的。近年來,我國科普能力建設成效顯著。

  什麼是公民科學素質?有哪些評判標準?科普工作如何開展?記者就上述話題采訪了相關人士。

  (小標題)公民科學素質是啥素質?

  “2022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12.93%。”科技部人才與科普司司長劉育新說,我國全民科學素質不斷提升,但公民科學素質在區域、城鄉、人群之間差異較大,數字鴻溝、知識鴻溝依然存在。

  什麼是公民科學素質?是如何評判的?根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識,並具有應用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綱要還提出“定期開展公民科學素質監測評估”。

  中國科普研究所相關專家以第十二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為例介紹,這次調查對象為18至69歲的中國公民,采用抽樣入戶麵訪為主,與配額線上樣本推送結合的方式開展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公民的科學素質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其中,科學素質狀況包括科學精神與思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4個維度。影響因素包括受訪者背景情況,對科技的態度、興趣和需求,獲取科技信息的途徑與參與科普的情況等方麵。對照國際通行的測評標準,調查問卷中科學素質狀況4個維度的權重分別為20分、40分、20分、20分,總分100分,當總得分達到或超過70分即判定為具備科學素質。

  根據第十二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2022年我國超三分之二省份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超過10%。從不同人群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分別達到15.94%和7.96%,男性公民和女性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分別達到14.77%和10.98%。

  (小標題)高質量科普點燃公眾科學熱情

  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近年來,我國多措並舉推動科普工作。

  “據統計,2021年全國科普經費籌集規模為189.07億元,共有科普專兼職人員182.75萬人,各類科普活動吸引33.8億人次參加。”劉育新說,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地各相關部門已建設命名各類科普基地超過5000個,科普基礎設施布局日益完善,並通過各種特色科普活動,在全社會積極營造了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的良好社會氛圍。

  中國科協科普部副部長顧雁峰說,目前,全國實名注冊科技誌願者近456萬人,誌願服務組織超過10.7萬個,實現50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科技誌願服務隊伍全覆蓋,形成全社會支持參與科普的新局麵。

  記者從會上獲悉,各地也在積極探索推進科普工作,上海、廣東、天津相繼製定或修訂了科普條例;江西、新疆等地建立完善科普聯席會議製度;山西、湖南、西安等地設立科普發展專項;北京、安徽、四川等地開展了科普職稱評定的探索。

  科教資源豐富的湖北科普基礎能力不斷夯實,全省已建成開放58家科技館,配備科普專兼職人員超過10萬人,成功創建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52家。

  (小標題)加快構建大科普發展格局

  與此同時,有與會代表指出,隨著我國公民科學素質不斷提高,人們對於科普的需求已從科技知識、科學方法逐漸轉變為科學精神、科學思想。此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科學普及和傳播方法手段的巨大變化,對科普資源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普的方式正從原來‘灌輸’式科普向‘需求感知、用戶分層、情景應用’式科普轉變。”劉育新說。

  新的傳播環境下,如何提升科普能力?“新形勢下,科普工作重點和方向應當相應調整,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基礎上,應更加注重對公眾科學思維的培養,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科普工作。”科技部副部長張雨東表示,一方麵要針對從事非科技工作的社會公眾、產業工人和新型職業農民、青少年和老年人以及科技工作者等不同群體精準供給高質量科普產品。

  另一方麵,鼓勵產出優質書籍報刊,積極引導網絡科普的發展,充分利用新的技術手段提升受眾的接受度和傳播的有效性,也要采取切實措施提升傳播內容的科學性,讓新技術、新手段為新時代科普工作提供新速度、新賽道,打造新時代大科普發展格局。

  還有與會代表建議,要探索建立市場經濟體製下科普事業發展的體製機製,通過製度創新和政策引導,引入市場機製,激勵民間社會力量發展科普產業。

記者侯文坤、田中全

新聞編輯:劉佳 
  • 上一條新聞:
  • 下一條新聞: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加快構建大科普發展格局——來自2023年全國科普工作交流研討會的觀察
    2023-10-20 9:47:56    來源:新華社

      2022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12.93%;全國實名注冊科技誌願者近456萬人;各地各相關部門建設命名各類科普基地超過5000個……這是記者從10月19日在武漢舉辦的2023年全國科普工作交流研討會上了解到的。近年來,我國科普能力建設成效顯著。

      什麼是公民科學素質?有哪些評判標準?科普工作如何開展?記者就上述話題采訪了相關人士。

      (小標題)公民科學素質是啥素質?

      “2022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12.93%。”科技部人才與科普司司長劉育新說,我國全民科學素質不斷提升,但公民科學素質在區域、城鄉、人群之間差異較大,數字鴻溝、知識鴻溝依然存在。

      什麼是公民科學素質?是如何評判的?根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識,並具有應用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綱要還提出“定期開展公民科學素質監測評估”。

      中國科普研究所相關專家以第十二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為例介紹,這次調查對象為18至69歲的中國公民,采用抽樣入戶麵訪為主,與配額線上樣本推送結合的方式開展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公民的科學素質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其中,科學素質狀況包括科學精神與思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4個維度。影響因素包括受訪者背景情況,對科技的態度、興趣和需求,獲取科技信息的途徑與參與科普的情況等方麵。對照國際通行的測評標準,調查問卷中科學素質狀況4個維度的權重分別為20分、40分、20分、20分,總分100分,當總得分達到或超過70分即判定為具備科學素質。

      根據第十二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2022年我國超三分之二省份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超過10%。從不同人群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分別達到15.94%和7.96%,男性公民和女性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分別達到14.77%和10.98%。

      (小標題)高質量科普點燃公眾科學熱情

      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近年來,我國多措並舉推動科普工作。

      “據統計,2021年全國科普經費籌集規模為189.07億元,共有科普專兼職人員182.75萬人,各類科普活動吸引33.8億人次參加。”劉育新說,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地各相關部門已建設命名各類科普基地超過5000個,科普基礎設施布局日益完善,並通過各種特色科普活動,在全社會積極營造了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的良好社會氛圍。

      中國科協科普部副部長顧雁峰說,目前,全國實名注冊科技誌願者近456萬人,誌願服務組織超過10.7萬個,實現50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科技誌願服務隊伍全覆蓋,形成全社會支持參與科普的新局麵。

      記者從會上獲悉,各地也在積極探索推進科普工作,上海、廣東、天津相繼製定或修訂了科普條例;江西、新疆等地建立完善科普聯席會議製度;山西、湖南、西安等地設立科普發展專項;北京、安徽、四川等地開展了科普職稱評定的探索。

      科教資源豐富的湖北科普基礎能力不斷夯實,全省已建成開放58家科技館,配備科普專兼職人員超過10萬人,成功創建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52家。

      (小標題)加快構建大科普發展格局

      與此同時,有與會代表指出,隨著我國公民科學素質不斷提高,人們對於科普的需求已從科技知識、科學方法逐漸轉變為科學精神、科學思想。此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科學普及和傳播方法手段的巨大變化,對科普資源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普的方式正從原來‘灌輸’式科普向‘需求感知、用戶分層、情景應用’式科普轉變。”劉育新說。

      新的傳播環境下,如何提升科普能力?“新形勢下,科普工作重點和方向應當相應調整,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基礎上,應更加注重對公眾科學思維的培養,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科普工作。”科技部副部長張雨東表示,一方麵要針對從事非科技工作的社會公眾、產業工人和新型職業農民、青少年和老年人以及科技工作者等不同群體精準供給高質量科普產品。

      另一方麵,鼓勵產出優質書籍報刊,積極引導網絡科普的發展,充分利用新的技術手段提升受眾的接受度和傳播的有效性,也要采取切實措施提升傳播內容的科學性,讓新技術、新手段為新時代科普工作提供新速度、新賽道,打造新時代大科普發展格局。

      還有與會代表建議,要探索建立市場經濟體製下科普事業發展的體製機製,通過製度創新和政策引導,引入市場機製,激勵民間社會力量發展科普產業。

    記者侯文坤、田中全

    新聞編輯:劉佳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