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國內新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黃河篇)黃河大橋見證黃河之變
更新時間:2023-10-20 9:43:12    來源:新華社

  從1970年葉盛黃河大橋建成,到寧夏中衛下河沿黃河公路特大橋即將通車,50多年間,20多座黃河大橋結束了人們隻能靠船渡河的曆史,讓群眾出行更加便捷、路網更加暢通、交通節點連接更加緊密。

  (小標題)大橋飛架 天塹變通途

  黃河自寧夏中衛市南長灘村奔流入境,由南向北蜿蜒397公裏,潤澤出沃野千裏的寧夏平原。

  然而,在給予寧夏人民慷慨饋贈的同時,黃河也曾給兩岸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群眾過河主要靠渡船等工具擺渡來往,出行困難。

  “渡口受各種因素影響,夜間不能渡,流淩、封河皆斷渡,行洪、大風要停渡……隔岸聲問相聞,但卻難通往來。”寧夏交通史專家魯人勇在其所著《寧夏交通史話》一書中記載。

  直至上世紀60年代末,黃河仁存渡口仍是往返銀川、吳忠兩地的唯一通道,每天在渡口等著過河的汽車、馬車都會排成長龍。

  為了滿足群眾的出行需求,1969年9月,寧夏第一座黃河公路大橋——葉盛黃河大橋開工建設。14個月後,這座由寧夏人自主設計施工的大橋建成通車,結束了兩岸交通被黃河阻隔、有渡無橋的曆史,改變了居民的出行方式,也為日後黃河寧夏境深水造橋積累了經驗。

  50多年來,寧夏境內黃河上先後飛架起中寧黃河大橋、石嘴山黃河大橋、銀川濱河黃河大橋等20多座公路橋梁,為群眾出行和交通運輸帶來了極大便利。

  (小標題)人享其行 物暢其流

  在寧夏中衛市,黃河與騰格裏沙漠“邂逅”,繪就出一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畫卷。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中衛衛民黃河大橋觀景平台上,眾多市民和遊客前來拍照打卡。

  這座集公鐵聯通、人車暢行、旅遊觀光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大型公路橋,連接了沙坡頭機場與中衛高鐵站,使兩地車程由原來的45分鍾縮短至15分鍾,每年服務約10萬當地群眾出行。

  據中衛市交通運輸局局長雍軍介紹,目前在中衛市境內黃河上,已通車公路大橋7座,鐵路大橋2座,正在建設公路大橋2座,初步構建了四通八達的綜合運輸網絡。

  “2013年以來,隨著黃河大橋相繼建成通車,中衛市旅遊接待人數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2%,旅遊收入實現倍增,有力推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雍軍說。

  人享其行、物暢其流。

  在寧蒙交界處的石嘴山黃河公路大橋上,一輛輛大型貨車有序通行。這座大跨度T型剛構橋梁,是連接寧夏石嘴山市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交通樞紐,也是黃河兩岸礦區煤炭運輸的重要通道。

  “大橋開辟了繼包蘭鐵路之後的第二陸路通道,促進了寧夏到華北地區的交通便利。”寧夏公路管理中心副主任王曉東介紹說,一座座黃河大橋不僅讓群眾出行更加便捷、物流更加暢通,也使一個個交通節點的連接愈發緊密,路網綜合運輸效率顯著提升。

  據統計,寧夏公路密度由2012年的39.94公裏/百平方公裏增加到2022年的57.75公裏/百平方公裏。2022年,寧夏全區高速公路車流量超過9968萬輛次,全區綜合交通服務能力大幅提高。

  (小標題)大橋見證黃河之變與不變

  “我覺得黃河變‘窄’了,因為過河更方便了,路也更好了。”寧夏天豹交運集團公司司機唐立新說。

  唐立新常年從事銀川到吳忠的城際客運,以前60多公裏的路程要繞行一個半小時才能到達,現在上京藏高速公路過吳忠黃河大橋,隻需50分鍾。“過去覺得過河挺麻煩,現在每天輕鬆往返兩趟,行駛在風景如畫的黃河大橋上,心裏舒坦!”

  在青銅峽市,服役多年的老葉盛黃河大橋“退居二線”,僅限小型車輛通行;相隔1.1公裏處,新葉盛黃河大橋接過接力棒,承擔起日益繁重的交通負荷……相差40多歲的兩座橋同框,仿佛一老一幼在時代的轉場裏講述著傳承與創新的故事。

  “新葉盛黃河大橋采用國內領先的大跨徑、新結構,不在黃河裏設主墩,也不會對河床有影響。”王曉東說,隨著施工裝備、技術標準、建設規模、經濟水平等方麵條件逐步完善,近年來建造大橋的材料更環保、工藝更先進、技術更成熟,不僅把對黃河的影響降到最低,還有助於大橋“延年益壽”。

  從梁式橋到斜拉橋、懸索橋,一座座大橋聳立黃河之上,承載著城市的記憶,也見證著黃河兩岸的變遷。

  “變的是出行更方便、建造更先進、路網更暢通,不變的是群眾對更加高效、便捷的出行方式的渴望,幾代交通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鬥精神,以及大家對母親河沉甸甸的深情。”寧夏交通運輸廳建設管理處處長李罡說。

記者劉海

新聞編輯:劉佳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黃河篇)黃河大橋見證黃河之變
2023-10-20 9:43:12    來源:新華社

  從1970年葉盛黃河大橋建成,到寧夏中衛下河沿黃河公路特大橋即將通車,50多年間,20多座黃河大橋結束了人們隻能靠船渡河的曆史,讓群眾出行更加便捷、路網更加暢通、交通節點連接更加緊密。

  (小標題)大橋飛架 天塹變通途

  黃河自寧夏中衛市南長灘村奔流入境,由南向北蜿蜒397公裏,潤澤出沃野千裏的寧夏平原。

  然而,在給予寧夏人民慷慨饋贈的同時,黃河也曾給兩岸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群眾過河主要靠渡船等工具擺渡來往,出行困難。

  “渡口受各種因素影響,夜間不能渡,流淩、封河皆斷渡,行洪、大風要停渡……隔岸聲問相聞,但卻難通往來。”寧夏交通史專家魯人勇在其所著《寧夏交通史話》一書中記載。

  直至上世紀60年代末,黃河仁存渡口仍是往返銀川、吳忠兩地的唯一通道,每天在渡口等著過河的汽車、馬車都會排成長龍。

  為了滿足群眾的出行需求,1969年9月,寧夏第一座黃河公路大橋——葉盛黃河大橋開工建設。14個月後,這座由寧夏人自主設計施工的大橋建成通車,結束了兩岸交通被黃河阻隔、有渡無橋的曆史,改變了居民的出行方式,也為日後黃河寧夏境深水造橋積累了經驗。

  50多年來,寧夏境內黃河上先後飛架起中寧黃河大橋、石嘴山黃河大橋、銀川濱河黃河大橋等20多座公路橋梁,為群眾出行和交通運輸帶來了極大便利。

  (小標題)人享其行 物暢其流

  在寧夏中衛市,黃河與騰格裏沙漠“邂逅”,繪就出一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畫卷。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中衛衛民黃河大橋觀景平台上,眾多市民和遊客前來拍照打卡。

  這座集公鐵聯通、人車暢行、旅遊觀光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大型公路橋,連接了沙坡頭機場與中衛高鐵站,使兩地車程由原來的45分鍾縮短至15分鍾,每年服務約10萬當地群眾出行。

  據中衛市交通運輸局局長雍軍介紹,目前在中衛市境內黃河上,已通車公路大橋7座,鐵路大橋2座,正在建設公路大橋2座,初步構建了四通八達的綜合運輸網絡。

  “2013年以來,隨著黃河大橋相繼建成通車,中衛市旅遊接待人數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2%,旅遊收入實現倍增,有力推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雍軍說。

  人享其行、物暢其流。

  在寧蒙交界處的石嘴山黃河公路大橋上,一輛輛大型貨車有序通行。這座大跨度T型剛構橋梁,是連接寧夏石嘴山市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交通樞紐,也是黃河兩岸礦區煤炭運輸的重要通道。

  “大橋開辟了繼包蘭鐵路之後的第二陸路通道,促進了寧夏到華北地區的交通便利。”寧夏公路管理中心副主任王曉東介紹說,一座座黃河大橋不僅讓群眾出行更加便捷、物流更加暢通,也使一個個交通節點的連接愈發緊密,路網綜合運輸效率顯著提升。

  據統計,寧夏公路密度由2012年的39.94公裏/百平方公裏增加到2022年的57.75公裏/百平方公裏。2022年,寧夏全區高速公路車流量超過9968萬輛次,全區綜合交通服務能力大幅提高。

  (小標題)大橋見證黃河之變與不變

  “我覺得黃河變‘窄’了,因為過河更方便了,路也更好了。”寧夏天豹交運集團公司司機唐立新說。

  唐立新常年從事銀川到吳忠的城際客運,以前60多公裏的路程要繞行一個半小時才能到達,現在上京藏高速公路過吳忠黃河大橋,隻需50分鍾。“過去覺得過河挺麻煩,現在每天輕鬆往返兩趟,行駛在風景如畫的黃河大橋上,心裏舒坦!”

  在青銅峽市,服役多年的老葉盛黃河大橋“退居二線”,僅限小型車輛通行;相隔1.1公裏處,新葉盛黃河大橋接過接力棒,承擔起日益繁重的交通負荷……相差40多歲的兩座橋同框,仿佛一老一幼在時代的轉場裏講述著傳承與創新的故事。

  “新葉盛黃河大橋采用國內領先的大跨徑、新結構,不在黃河裏設主墩,也不會對河床有影響。”王曉東說,隨著施工裝備、技術標準、建設規模、經濟水平等方麵條件逐步完善,近年來建造大橋的材料更環保、工藝更先進、技術更成熟,不僅把對黃河的影響降到最低,還有助於大橋“延年益壽”。

  從梁式橋到斜拉橋、懸索橋,一座座大橋聳立黃河之上,承載著城市的記憶,也見證著黃河兩岸的變遷。

  “變的是出行更方便、建造更先進、路網更暢通,不變的是群眾對更加高效、便捷的出行方式的渴望,幾代交通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鬥精神,以及大家對母親河沉甸甸的深情。”寧夏交通運輸廳建設管理處處長李罡說。

記者劉海

新聞編輯:劉佳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