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國內新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又是一年好“豐景” 稻花香裏藏糧技
更新時間:2023-10-20 9:22:49    來源:新華社

  金秋時節,江淮大地的廣袤田野稻菽飄香,“豐景”如畫。

  走進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山南鎮小井莊村,陣陣稻香沁人心脾,一輛輛收割機在稻田裏來回穿梭。

  一大早,合肥萬豐生態稻蝦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孫先富就忙碌起來,他一邊調度機械和人員及時收割水稻,一邊抓緊稻穀烘幹存儲作業。“我們流轉了1020畝耕地,采用生態養殖技術,蝦稻共作,一田雙收,扣除成本一畝蝦稻田還能淨掙4000多元。”孫先富說。

  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水稻生產技術、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6.3%、打造優質專用糧食生產先行區……堅持藏糧於技、藏糧於地,地處江淮分水嶺的肥西縣加快描繪綠色低碳現代農業新圖景。

  田成方,路成網,在位於肥西縣嚴店鎮三元村的糧食生產精耕細作示範點,一望無際的高標準農田稻浪翻滾,家庭農場主孔勇迎來了忙碌的收獲季。

  “我們流轉了5000多畝耕地種植優質水稻。在科技特派員的指導下,我們打造精耕細作示範點,運用配方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綠色高效集成技術,實現畝均增效200元,輻射帶動全縣優質專用糧食發展……”提及農業生產,孔勇打開了話匣子。

  多種糧、種好糧,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作為全國糧食主產省,安徽強化科技與農業有機融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積極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通過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助力農民增收致富,護航糧食穩產增產。

  肥西縣科技特派員郭本宏告訴記者,今年省裏進一步完善了科技特派員“一對一”服務行政村製度,加大對“新農人”的農業科技培訓和指導,同時采用“揭榜掛帥”的方式,開展小麥、水稻等農作物良種科研聯合攻關,加快選育一批高產穩產的糧食作物新品種,助推科技強農向全鏈條延伸。

  在地處長江之濱的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16萬畝單季晚稻陸續開鐮收割。為確保主糧生產擴麵增效,當地加快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和水稻良種推廣應用,全區水稻高產良種覆蓋率超九成。

  “今年我種了300畝單季晚稻,用的是農業部門重點推廣的水稻新良種,初步測產每畝地產量能達到700公斤。”在繁昌區峨山鎮沈弄村的蕪湖大米示範種植基地,三台收割機正在田間作業,看著沉甸甸的金色稻穀,種糧大戶趙和平滿心歡喜。

  以信息化賦能現代農業,5G、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在鄉村大顯身手,智慧農業正在成為“新農人”的“金扁擔”。

  土壤墒情分析、作物長勢監控、氣象預測……走進安徽省廣德市誓節鎮洪橋村農事服務中心,智慧農業數字大屏24小時“直播”秋糧的生產經營狀況。

  廣德有農生態農業發展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說:“公司在當地打造智慧農場,通過大數據技術助力農業提質增效,同時以‘農戶+合作社+公司’的模式,開展現代農業全程托管服務。”

  科技與政策雙輪驅動,激活“新農人”種糧積極性。

  “今年合作社與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加強產學研合作,探索稻蝦菜鱔生態共作技術研究與應用示範。”讓孫先富欣慰的不止是眼下的好收成。孫先富告訴記者,今年他還通過了安徽省鄉村振興人才高級職稱評審,在城裏打工多年的女兒女婿也相繼返鄉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未來將圍繞生態農業闖出一條路,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記者王菲

新聞編輯:劉佳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又是一年好“豐景” 稻花香裏藏糧技
2023-10-20 9:22:49    來源:新華社

  金秋時節,江淮大地的廣袤田野稻菽飄香,“豐景”如畫。

  走進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山南鎮小井莊村,陣陣稻香沁人心脾,一輛輛收割機在稻田裏來回穿梭。

  一大早,合肥萬豐生態稻蝦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孫先富就忙碌起來,他一邊調度機械和人員及時收割水稻,一邊抓緊稻穀烘幹存儲作業。“我們流轉了1020畝耕地,采用生態養殖技術,蝦稻共作,一田雙收,扣除成本一畝蝦稻田還能淨掙4000多元。”孫先富說。

  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水稻生產技術、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6.3%、打造優質專用糧食生產先行區……堅持藏糧於技、藏糧於地,地處江淮分水嶺的肥西縣加快描繪綠色低碳現代農業新圖景。

  田成方,路成網,在位於肥西縣嚴店鎮三元村的糧食生產精耕細作示範點,一望無際的高標準農田稻浪翻滾,家庭農場主孔勇迎來了忙碌的收獲季。

  “我們流轉了5000多畝耕地種植優質水稻。在科技特派員的指導下,我們打造精耕細作示範點,運用配方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綠色高效集成技術,實現畝均增效200元,輻射帶動全縣優質專用糧食發展……”提及農業生產,孔勇打開了話匣子。

  多種糧、種好糧,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作為全國糧食主產省,安徽強化科技與農業有機融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積極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通過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助力農民增收致富,護航糧食穩產增產。

  肥西縣科技特派員郭本宏告訴記者,今年省裏進一步完善了科技特派員“一對一”服務行政村製度,加大對“新農人”的農業科技培訓和指導,同時采用“揭榜掛帥”的方式,開展小麥、水稻等農作物良種科研聯合攻關,加快選育一批高產穩產的糧食作物新品種,助推科技強農向全鏈條延伸。

  在地處長江之濱的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16萬畝單季晚稻陸續開鐮收割。為確保主糧生產擴麵增效,當地加快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和水稻良種推廣應用,全區水稻高產良種覆蓋率超九成。

  “今年我種了300畝單季晚稻,用的是農業部門重點推廣的水稻新良種,初步測產每畝地產量能達到700公斤。”在繁昌區峨山鎮沈弄村的蕪湖大米示範種植基地,三台收割機正在田間作業,看著沉甸甸的金色稻穀,種糧大戶趙和平滿心歡喜。

  以信息化賦能現代農業,5G、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在鄉村大顯身手,智慧農業正在成為“新農人”的“金扁擔”。

  土壤墒情分析、作物長勢監控、氣象預測……走進安徽省廣德市誓節鎮洪橋村農事服務中心,智慧農業數字大屏24小時“直播”秋糧的生產經營狀況。

  廣德有農生態農業發展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說:“公司在當地打造智慧農場,通過大數據技術助力農業提質增效,同時以‘農戶+合作社+公司’的模式,開展現代農業全程托管服務。”

  科技與政策雙輪驅動,激活“新農人”種糧積極性。

  “今年合作社與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加強產學研合作,探索稻蝦菜鱔生態共作技術研究與應用示範。”讓孫先富欣慰的不止是眼下的好收成。孫先富告訴記者,今年他還通過了安徽省鄉村振興人才高級職稱評審,在城裏打工多年的女兒女婿也相繼返鄉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未來將圍繞生態農業闖出一條路,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記者王菲

新聞編輯:劉佳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