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初秋時節,走進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邊麻溝村,群山環抱,林海茫茫,油路上山入戶,農家潔淨整齊。
在邊麻溝花海景區前,西寧市民王建英正在拍照,屏幕裏的花海五彩繽紛,與藍天白雲相映成趣,“每年都要來邊麻溝‘打卡’,看看花,拍拍照,和花海親密接觸,遠離城市喧囂,心情自然就變好了。”
但誰也想不到,這個以生態旅遊聞名的“花海村”一度雜草密布。邊麻溝村黨支部書記李培東介紹,邊麻溝平均海拔2800米,氣候冷涼,農作物產出低,年輕人多外出務工,土地撂荒的多,加之早年間對樹木砍伐和過度放牧,山溝兩側都是荒山。
2015年,幾名外國遊客進村采風,比比畫畫聊了幾句,都在誇讚路邊盛開的邊麻花。看著漫山遍野的花朵,李培東茅塞頓開,“因地製宜打造花海,發展鄉村生態旅遊。鄉親們就地致富才是發展的好路子。”
整合扶貧項目,流轉村民土地,引進魯冰花、勳章菊、鳶尾花等高原適生花卉,種植青海雲杉、海棠樹等景觀樹種,搭設高空滑索、水滑道等遊客體驗設施。一個占地800畝的花海景區逐步成型。每年從6月到10月中旬,每月不同花卉綻放,不同主題色彩,邊麻溝成為周邊群眾節假日“浪山”的好地方。
荒山變花海,收入年年高。今年6月營業以來,邊麻溝花海景區僅門票收入達300多萬元,還帶動鄰近村落230餘名村民就業增收。
近年來,依托“溝多景優環境美”的資源稟賦,大通縣按照“政府主導、多元投入,農戶收益”的模式,對縣域內符合條件的山溝村莊進行生態治理和旅遊開發,鼓勵當地村民開辦特色農家樂,就地發展養殖種植業,實現村落間物產供給,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臨近中午,走進大通縣東峽鎮田家溝村,道路兩旁的農家院落中炊煙升騰,飯菜香氣四溢。鍋鏟翻炒間,爆炒土公雞、野蔥炒雞蛋、洋芋津津等一道道當地美食呈上餐桌。“野蔥山上采,洋芋地裏挖,公雞是鄰村養殖的走地雞,雞蛋是蘆花雞下的營養蛋,都是綠色產品咧。”農家樂經營者陳守蘭說,“店裏回頭客多,位置早早就預訂沒了,每天忙得很。”
“田家溝村緊鄰黃白牙山地林區、鷂子溝景區,北麵是巍峨雄峙的達阪山,遊客到附近出遊,住宿、飲食,需要一處‘驛站’歇腳。”田家溝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勇介紹,“盡管田家溝村算不上景區,但鄰近景區同樣是優勢。”李勇將田家溝村定位為“旅遊驛站”,開展荒山複綠、河道整治、村容提升,山穀兩側綠草如茵,清澈河流穿村而過。
風景秀麗,遊客紛至。短短幾年間,村裏人均年收入從2400多元增至17000多元。“鄉村發展道路千萬條,關鍵要找到適合自己村的那條路。”李勇說。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從鷂子溝到達阪山,如今,大通縣已打造生態旅遊村14個,其中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2個,過去的留守村、空殼村逐漸變成旅遊村、文明村,“窮溝溝”變成了“金窩窩”。大通縣文體旅遊局局長馬秀清說:“大通縣將繼續推進鄉村旅遊與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培育更多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的鄉村旅遊目的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體驗‘鄉村之美’。”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初秋時節,走進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邊麻溝村,群山環抱,林海茫茫,油路上山入戶,農家潔淨整齊。
在邊麻溝花海景區前,西寧市民王建英正在拍照,屏幕裏的花海五彩繽紛,與藍天白雲相映成趣,“每年都要來邊麻溝‘打卡’,看看花,拍拍照,和花海親密接觸,遠離城市喧囂,心情自然就變好了。”
但誰也想不到,這個以生態旅遊聞名的“花海村”一度雜草密布。邊麻溝村黨支部書記李培東介紹,邊麻溝平均海拔2800米,氣候冷涼,農作物產出低,年輕人多外出務工,土地撂荒的多,加之早年間對樹木砍伐和過度放牧,山溝兩側都是荒山。
2015年,幾名外國遊客進村采風,比比畫畫聊了幾句,都在誇讚路邊盛開的邊麻花。看著漫山遍野的花朵,李培東茅塞頓開,“因地製宜打造花海,發展鄉村生態旅遊。鄉親們就地致富才是發展的好路子。”
整合扶貧項目,流轉村民土地,引進魯冰花、勳章菊、鳶尾花等高原適生花卉,種植青海雲杉、海棠樹等景觀樹種,搭設高空滑索、水滑道等遊客體驗設施。一個占地800畝的花海景區逐步成型。每年從6月到10月中旬,每月不同花卉綻放,不同主題色彩,邊麻溝成為周邊群眾節假日“浪山”的好地方。
荒山變花海,收入年年高。今年6月營業以來,邊麻溝花海景區僅門票收入達300多萬元,還帶動鄰近村落230餘名村民就業增收。
近年來,依托“溝多景優環境美”的資源稟賦,大通縣按照“政府主導、多元投入,農戶收益”的模式,對縣域內符合條件的山溝村莊進行生態治理和旅遊開發,鼓勵當地村民開辦特色農家樂,就地發展養殖種植業,實現村落間物產供給,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臨近中午,走進大通縣東峽鎮田家溝村,道路兩旁的農家院落中炊煙升騰,飯菜香氣四溢。鍋鏟翻炒間,爆炒土公雞、野蔥炒雞蛋、洋芋津津等一道道當地美食呈上餐桌。“野蔥山上采,洋芋地裏挖,公雞是鄰村養殖的走地雞,雞蛋是蘆花雞下的營養蛋,都是綠色產品咧。”農家樂經營者陳守蘭說,“店裏回頭客多,位置早早就預訂沒了,每天忙得很。”
“田家溝村緊鄰黃白牙山地林區、鷂子溝景區,北麵是巍峨雄峙的達阪山,遊客到附近出遊,住宿、飲食,需要一處‘驛站’歇腳。”田家溝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勇介紹,“盡管田家溝村算不上景區,但鄰近景區同樣是優勢。”李勇將田家溝村定位為“旅遊驛站”,開展荒山複綠、河道整治、村容提升,山穀兩側綠草如茵,清澈河流穿村而過。
風景秀麗,遊客紛至。短短幾年間,村裏人均年收入從2400多元增至17000多元。“鄉村發展道路千萬條,關鍵要找到適合自己村的那條路。”李勇說。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從鷂子溝到達阪山,如今,大通縣已打造生態旅遊村14個,其中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2個,過去的留守村、空殼村逐漸變成旅遊村、文明村,“窮溝溝”變成了“金窩窩”。大通縣文體旅遊局局長馬秀清說:“大通縣將繼續推進鄉村旅遊與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培育更多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的鄉村旅遊目的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體驗‘鄉村之美’。”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