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這一刻,世人目光又一次聚焦中國西北巴丹吉林沙漠深處——
2023年5月29日11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萬眾矚目的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正式亮相:指令長景海鵬、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載荷專家桂海潮。
追夢星辰大海,英雄為國出征。這是個具有“全”“新”“多”特點的乘組:
首次包含“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3種航天員類型;第三批航天員首次執行飛行任務,也是我國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的首次太空飛行;景海鵬成為我國首位四度飛天的航天員,也將是我國迄今為止飛天次數最多的航天員。
根據計劃,他們將於5月30日9時31分乘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開始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同時也開啟中國人第11次飛向太空的征程。
(小標題)景海鵬:四度飛天第一人
舉重若輕,鎮定自如。第4次站在問天閣與中外記者見麵的景海鵬從容依舊。
從首次太空的2天20小時27分鍾飛行,到神舟九號的13天宇宙遨遊;從太空33天的中期駐留,到這次即將開始的約5個月駐留“天宮”,景海鵬成為四度飛天的中國航天第一人。
“為什麼還要飛?”記者問。
景海鵬說:“作為一名航天員,執行飛天任務、出征太空是我的主責主業,就是我的工作。”
1998年1月5日,景海鵬和13名戰友一起,在鮮豔的五星紅旗下莊嚴宣誓,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
為圓飛天夢,那些年,他晚上12點前幾乎沒有休息過,也沒陪家人度過一個完整的周末,甚至沒有陪父母過一個春節。
2008年,景海鵬和翟誌剛、劉伯明乘神舟七號飛天。他們密切配合,完成了我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那天,出艙艙門剛打開,翟誌剛準備出艙時,座艙內突然傳來儀表報警聲:“軌道艙火災!”危急時刻,正在返回艙值守的景海鵬迅速檢查儀器的各大係統,並與在軌道艙的劉伯明進行判斷排故,同時向地麵報告:“儀表顯示軌道艙火災,請地麵檢查確認。”
後經天地共同判定,此為儀表誤報警,但“即使我們回不去,也一定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的錚錚誓言至今仍讓聞者動容。
天外歸來後,景海鵬歸零成績、歸零心態,又全力投入到神舟九號任務備戰訓練中。
“是黨和人民培養了我們,是祖國托舉著我們飛天。”他說,身體在天上可以飄,但是做人不能“飄”,更不能躺在功勞簿上沾沾自喜、故步自封。
神舟九號任務要進行我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每名航天員都要熟練掌握。訓練之餘,景海鵬經常為自己“加碼”,到任務考核前,他已經在模擬器練習了2000多次,是規定訓練次數、時間的兩倍。
2012年6月,景海鵬作為任務指令長,與戰友劉旺、劉洋駕乘神舟九號載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
2016年10月,景海鵬第三次執行飛天任務。這一次,他帶著年輕的航天員陳冬一起在軌飛行33天,首次實現了中國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
在太空的那段日子裏,他不僅當好飛船“駕駛員”,還要當好太空科學家,積極參與係統設計、產品研製、技術攻關,出色完成了近百項空間科學試驗任務,先後提出上百條改進意見。
在進行太空跑台束縛係統驗證試驗時,數次操作都宣告失敗。但景海鵬沒有輕言放棄,和陳冬反複琢磨、認真體會,經過多次嚐試,終於實現了在太空中奔跑,為後續航天員在空間站長期駐留時加強體能鍛煉、有效防止空間運動病積累了經驗。
7年一瞬。
此間,景海鵬的崗位有過幾次變動,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航天員的初心使命。在陸軍某部任職期間,他隨身攜帶了所有飛行訓練資料,定期和教員進行電話溝通交流,利用周末回隊訓練考核。
600個俯臥撐、600個仰臥起坐、上千次跳繩成為他每天的標配,飛行手冊、操作指南加起來有70多本,成千上萬條指令都已爛熟於心……景海鵬的身體素質和飛行技能依舊優秀。
2022年6月,景海鵬入選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
這是他第三次擔任指令長。前兩次擔任指令長時,景海鵬和隊友憑著“分秒不差、毫厘不失”的嚴謹作風,成就了我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和中期在軌駐留任務的圓滿成功。
這一次,麵對2名比自己小20歲、毫無飛行經驗及太空環境體驗的隊友組成的“跨代乘組”,景海鵬深感責任重大。每次訓練,他拿到操作指南後,都要求乘組獨立完成整個操作流程後再進行總結和講解。他還帶領乘組對空間科學試驗、航天員出艙活動、空間站維護維修、長期飛行健康防護,特別是應急與故障處置都進行了精心、精細、精準準備。
經過一年的朝夕相處,景海鵬和兩名年輕隊友非常默契,一個表情、動作和眼神,彼此都能心領神會。他說:“我們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堅決完成任務,用我們的雙手把所有科學家的心血汗水、智慧和夢想變成現實。”
(小標題)朱楊柱:中國首個航天飛行工程師
5月29日,成熟穩重的朱楊柱首次公開亮相。
身為空氣動力學專業博士後、曾任大學教員、作為我國首位航天飛行工程師執行載人飛行任務——對他來說,這絕不僅僅是幸運,更不是偶然,而是執著追夢十餘載的成果。
打小,朱楊柱心中就有一個藍天夢。他中學時代的母校——江蘇省徐州市沛縣中學是飛行員選拔基地之一,學校裏配置了一些飛行訓練器材。他在學習之餘,就熱衷練習那些飛行器材,尤其是有高難度的固定滾輪玩得特別溜。
種種原因,他沒能成為飛行員,但高考填報誌願時堅決填報國防科技大學飛行器係統與工程專業。他說:“上不了天,那就研究上天的東西。”為此,同學還給他起了個外號叫“飛天豬”,這也成了他現在的微信名。
大學期間,朱楊柱先後攻讀流體力學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參與研究的項目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某工程大隊。給腳手架刷過漆,搭建過工棚,裝過暖氣,支過混凝土模板……第一年,這位曾長期泡在實驗室裏研究高科技的高才生,帶著一群戰士天天在深山峽穀中摸爬滾打,踏踏實實地在工地上幹了一年。
之後,他申請攻讀博士後,師從“八一勳章”獲得者錢七虎院士。2017年,朱楊柱被推薦進入航天工程大學,負責建設力學基礎實驗室,在開展科研工作同時完成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方案製定。
就在他順風順水搞科研的時候,少年時代的飛天夢想再次點燃。一次不經意間,朱楊柱得知第三批航天員招選擴大範圍,向相關領域招收航天飛行工程師。他所在的學校也在其中。
“雖然不能駕駛戰機翱翔藍天,但是如果能飛向更高更遠的太空,豈不是更加令人向往?我一定要試一試。”朱楊柱說。
經過一輪又一輪嚴格的選拔後,他順利過關,最終成為中國第三批航天員。
通天之路,從來沒有捷徑。
手控交會對接,被稱為“太空穿針”。剛開始,沒有空中飛行經驗的朱楊柱操控起來非常吃力。航天員公寓裏,放置的那台手控交會對接桌麵式訓練器成了他課後加練的地方。經過上千小時的訓練,他最後形成了肌肉記憶,實現了手控交會對接的精準操作。
大多數航天員麵對水下訓練都需要克服各種各樣的挑戰,有狹小密閉空間帶來的束縛感,有水下波紋導致的眩暈感,以及體力不支等等。朱楊柱遇到的挑戰則是上腳限位器。將厚重的鞋子近乎盲操作地卡進腳限位器2厘米左右的卡槽縫裏,原本就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他的腳型比較小,穿著艙外服配套的鞋子後,腳在鞋裏晃蕩,上腳限位器更加困難。經過反複試驗,他穿上兩雙厚襪子、兩雙薄襪子後,鞋子終於合腳了。
2022年6月,朱楊柱入選神舟十六號乘組,在第三批航天員中率先執行任務。
2023年5月29日,首次公開亮相的朱楊柱說:“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我將在指令長的帶領下,完成好空間站組合體的日常使用、維護和維修任務,開展好載荷照料和實(試)驗工作,確保空間站更加高效、穩定、安全、長久地運行!”
(小標題)桂海潮:中國首個載荷專家
戴著一副近視眼鏡,黑瘦的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5月29日,隨著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的公布,桂海潮作為中國執行載人飛行任務的首個載荷專家第一次出現在了公眾的視野裏。
“能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學以致用,參與到載人航天事業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動力。”桂海潮說。
從小,他對科學就有著濃厚的興趣,一套《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是他少年時代最為心愛的科普讀物。
高考時,桂海潮以縣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
此後9年時間,他一路攻讀完博士學位,繼而赴國外從事博士後研究。學成歸國,他選擇回到自己的母校,成為宇航學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桂海潮開始擔任博士生導師。正當他在自己的領域打算大展拳腳時,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出現了——國家開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員,其中,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從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選拔。
他第一時間報名參選,通過層層嚴苛的選拔後,以載荷專家的身份加入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隊伍。
離心機訓練中,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選拔標準是6G的過載,但入隊後所有人的訓練標準都要達到8G。
第一次訓練,桂海潮感覺胸腹部被牢牢壓住,每一次呼吸,都有撕扯的感覺,心率也偏高。他對自己的表現極不滿意。訓練結束,他便找有經驗的師兄們請教。愛琢磨的他還找出了自己成績不佳的症結所在——心理緊張,身體素質、技巧不足,導致呼吸對抗動作做得不到位。
為此,他在以後的練習中不斷修正,不但克服了2G的差距,訓練成績也從二級提高到一級。
轉椅訓練中,他一開始有些不適反應——冒虛汗、惡心、頭暈。不服輸的桂海潮開始加練——每天練習20分鍾“打地轉”,一隻手抓著另一側耳朵原地旋轉。就這樣,練習了一段時間後,他的訓練成績也達到了一級。
第一次進行水下訓練時,桂海潮根本控製不了自己的身體姿態。
操作不好就反複練。第一次訓練時,他就在水下反複練習了四五個小時,衣服都濕透了,連手套裏都是汗。那一刻,桂海潮終於體驗到什麼叫手握不住筷子的感覺。
2022年,桂海潮被確定執行神舟十六號任務。他非常珍惜這次機會,但也感到壓力滿滿。
“要是現在讓你飛,你是不是有信心?”乘組剛成立時,景海鵬這麼問他,他選擇了沉默,底氣不足。
為了讓自己的底氣足起來,桂海潮開始製定學習計劃,晚上進行強化訓練。
這次任務是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後的首次載人飛行,將要承擔非常繁重的空間科學實(試)驗任務。作為乘組中的載荷專家,桂海潮承擔了較多的實驗項目。這些實驗領域跨度大,艙內外載荷數量、實驗項目多,實驗設備、實驗機櫃精密,維護維修操作要求高。訓練中,他不但要知道操作流程,還要知道為什麼這麼做。
通過刻苦訓練,在一次次的磨礪和指令長高標準嚴要求的傳幫帶之下,桂海潮的信心越來越足。
“你準備好了嗎?”
飛向太空之前,麵對記者提出的這個問題,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說:“到今天為止,我覺得我從技能上、身體上、心理上都準備好了,我有信心迎接這次任務的挑戰。”(李國利、占康、黎雲、黃一宸、郭明芝)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這一刻,世人目光又一次聚焦中國西北巴丹吉林沙漠深處——
2023年5月29日11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萬眾矚目的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正式亮相:指令長景海鵬、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載荷專家桂海潮。
追夢星辰大海,英雄為國出征。這是個具有“全”“新”“多”特點的乘組:
首次包含“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3種航天員類型;第三批航天員首次執行飛行任務,也是我國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的首次太空飛行;景海鵬成為我國首位四度飛天的航天員,也將是我國迄今為止飛天次數最多的航天員。
根據計劃,他們將於5月30日9時31分乘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開始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同時也開啟中國人第11次飛向太空的征程。
(小標題)景海鵬:四度飛天第一人
舉重若輕,鎮定自如。第4次站在問天閣與中外記者見麵的景海鵬從容依舊。
從首次太空的2天20小時27分鍾飛行,到神舟九號的13天宇宙遨遊;從太空33天的中期駐留,到這次即將開始的約5個月駐留“天宮”,景海鵬成為四度飛天的中國航天第一人。
“為什麼還要飛?”記者問。
景海鵬說:“作為一名航天員,執行飛天任務、出征太空是我的主責主業,就是我的工作。”
1998年1月5日,景海鵬和13名戰友一起,在鮮豔的五星紅旗下莊嚴宣誓,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
為圓飛天夢,那些年,他晚上12點前幾乎沒有休息過,也沒陪家人度過一個完整的周末,甚至沒有陪父母過一個春節。
2008年,景海鵬和翟誌剛、劉伯明乘神舟七號飛天。他們密切配合,完成了我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那天,出艙艙門剛打開,翟誌剛準備出艙時,座艙內突然傳來儀表報警聲:“軌道艙火災!”危急時刻,正在返回艙值守的景海鵬迅速檢查儀器的各大係統,並與在軌道艙的劉伯明進行判斷排故,同時向地麵報告:“儀表顯示軌道艙火災,請地麵檢查確認。”
後經天地共同判定,此為儀表誤報警,但“即使我們回不去,也一定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的錚錚誓言至今仍讓聞者動容。
天外歸來後,景海鵬歸零成績、歸零心態,又全力投入到神舟九號任務備戰訓練中。
“是黨和人民培養了我們,是祖國托舉著我們飛天。”他說,身體在天上可以飄,但是做人不能“飄”,更不能躺在功勞簿上沾沾自喜、故步自封。
神舟九號任務要進行我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每名航天員都要熟練掌握。訓練之餘,景海鵬經常為自己“加碼”,到任務考核前,他已經在模擬器練習了2000多次,是規定訓練次數、時間的兩倍。
2012年6月,景海鵬作為任務指令長,與戰友劉旺、劉洋駕乘神舟九號載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
2016年10月,景海鵬第三次執行飛天任務。這一次,他帶著年輕的航天員陳冬一起在軌飛行33天,首次實現了中國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
在太空的那段日子裏,他不僅當好飛船“駕駛員”,還要當好太空科學家,積極參與係統設計、產品研製、技術攻關,出色完成了近百項空間科學試驗任務,先後提出上百條改進意見。
在進行太空跑台束縛係統驗證試驗時,數次操作都宣告失敗。但景海鵬沒有輕言放棄,和陳冬反複琢磨、認真體會,經過多次嚐試,終於實現了在太空中奔跑,為後續航天員在空間站長期駐留時加強體能鍛煉、有效防止空間運動病積累了經驗。
7年一瞬。
此間,景海鵬的崗位有過幾次變動,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航天員的初心使命。在陸軍某部任職期間,他隨身攜帶了所有飛行訓練資料,定期和教員進行電話溝通交流,利用周末回隊訓練考核。
600個俯臥撐、600個仰臥起坐、上千次跳繩成為他每天的標配,飛行手冊、操作指南加起來有70多本,成千上萬條指令都已爛熟於心……景海鵬的身體素質和飛行技能依舊優秀。
2022年6月,景海鵬入選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
這是他第三次擔任指令長。前兩次擔任指令長時,景海鵬和隊友憑著“分秒不差、毫厘不失”的嚴謹作風,成就了我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和中期在軌駐留任務的圓滿成功。
這一次,麵對2名比自己小20歲、毫無飛行經驗及太空環境體驗的隊友組成的“跨代乘組”,景海鵬深感責任重大。每次訓練,他拿到操作指南後,都要求乘組獨立完成整個操作流程後再進行總結和講解。他還帶領乘組對空間科學試驗、航天員出艙活動、空間站維護維修、長期飛行健康防護,特別是應急與故障處置都進行了精心、精細、精準準備。
經過一年的朝夕相處,景海鵬和兩名年輕隊友非常默契,一個表情、動作和眼神,彼此都能心領神會。他說:“我們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堅決完成任務,用我們的雙手把所有科學家的心血汗水、智慧和夢想變成現實。”
(小標題)朱楊柱:中國首個航天飛行工程師
5月29日,成熟穩重的朱楊柱首次公開亮相。
身為空氣動力學專業博士後、曾任大學教員、作為我國首位航天飛行工程師執行載人飛行任務——對他來說,這絕不僅僅是幸運,更不是偶然,而是執著追夢十餘載的成果。
打小,朱楊柱心中就有一個藍天夢。他中學時代的母校——江蘇省徐州市沛縣中學是飛行員選拔基地之一,學校裏配置了一些飛行訓練器材。他在學習之餘,就熱衷練習那些飛行器材,尤其是有高難度的固定滾輪玩得特別溜。
種種原因,他沒能成為飛行員,但高考填報誌願時堅決填報國防科技大學飛行器係統與工程專業。他說:“上不了天,那就研究上天的東西。”為此,同學還給他起了個外號叫“飛天豬”,這也成了他現在的微信名。
大學期間,朱楊柱先後攻讀流體力學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參與研究的項目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某工程大隊。給腳手架刷過漆,搭建過工棚,裝過暖氣,支過混凝土模板……第一年,這位曾長期泡在實驗室裏研究高科技的高才生,帶著一群戰士天天在深山峽穀中摸爬滾打,踏踏實實地在工地上幹了一年。
之後,他申請攻讀博士後,師從“八一勳章”獲得者錢七虎院士。2017年,朱楊柱被推薦進入航天工程大學,負責建設力學基礎實驗室,在開展科研工作同時完成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方案製定。
就在他順風順水搞科研的時候,少年時代的飛天夢想再次點燃。一次不經意間,朱楊柱得知第三批航天員招選擴大範圍,向相關領域招收航天飛行工程師。他所在的學校也在其中。
“雖然不能駕駛戰機翱翔藍天,但是如果能飛向更高更遠的太空,豈不是更加令人向往?我一定要試一試。”朱楊柱說。
經過一輪又一輪嚴格的選拔後,他順利過關,最終成為中國第三批航天員。
通天之路,從來沒有捷徑。
手控交會對接,被稱為“太空穿針”。剛開始,沒有空中飛行經驗的朱楊柱操控起來非常吃力。航天員公寓裏,放置的那台手控交會對接桌麵式訓練器成了他課後加練的地方。經過上千小時的訓練,他最後形成了肌肉記憶,實現了手控交會對接的精準操作。
大多數航天員麵對水下訓練都需要克服各種各樣的挑戰,有狹小密閉空間帶來的束縛感,有水下波紋導致的眩暈感,以及體力不支等等。朱楊柱遇到的挑戰則是上腳限位器。將厚重的鞋子近乎盲操作地卡進腳限位器2厘米左右的卡槽縫裏,原本就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他的腳型比較小,穿著艙外服配套的鞋子後,腳在鞋裏晃蕩,上腳限位器更加困難。經過反複試驗,他穿上兩雙厚襪子、兩雙薄襪子後,鞋子終於合腳了。
2022年6月,朱楊柱入選神舟十六號乘組,在第三批航天員中率先執行任務。
2023年5月29日,首次公開亮相的朱楊柱說:“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我將在指令長的帶領下,完成好空間站組合體的日常使用、維護和維修任務,開展好載荷照料和實(試)驗工作,確保空間站更加高效、穩定、安全、長久地運行!”
(小標題)桂海潮:中國首個載荷專家
戴著一副近視眼鏡,黑瘦的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5月29日,隨著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的公布,桂海潮作為中國執行載人飛行任務的首個載荷專家第一次出現在了公眾的視野裏。
“能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學以致用,參與到載人航天事業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動力。”桂海潮說。
從小,他對科學就有著濃厚的興趣,一套《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是他少年時代最為心愛的科普讀物。
高考時,桂海潮以縣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
此後9年時間,他一路攻讀完博士學位,繼而赴國外從事博士後研究。學成歸國,他選擇回到自己的母校,成為宇航學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桂海潮開始擔任博士生導師。正當他在自己的領域打算大展拳腳時,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出現了——國家開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員,其中,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從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選拔。
他第一時間報名參選,通過層層嚴苛的選拔後,以載荷專家的身份加入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隊伍。
離心機訓練中,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選拔標準是6G的過載,但入隊後所有人的訓練標準都要達到8G。
第一次訓練,桂海潮感覺胸腹部被牢牢壓住,每一次呼吸,都有撕扯的感覺,心率也偏高。他對自己的表現極不滿意。訓練結束,他便找有經驗的師兄們請教。愛琢磨的他還找出了自己成績不佳的症結所在——心理緊張,身體素質、技巧不足,導致呼吸對抗動作做得不到位。
為此,他在以後的練習中不斷修正,不但克服了2G的差距,訓練成績也從二級提高到一級。
轉椅訓練中,他一開始有些不適反應——冒虛汗、惡心、頭暈。不服輸的桂海潮開始加練——每天練習20分鍾“打地轉”,一隻手抓著另一側耳朵原地旋轉。就這樣,練習了一段時間後,他的訓練成績也達到了一級。
第一次進行水下訓練時,桂海潮根本控製不了自己的身體姿態。
操作不好就反複練。第一次訓練時,他就在水下反複練習了四五個小時,衣服都濕透了,連手套裏都是汗。那一刻,桂海潮終於體驗到什麼叫手握不住筷子的感覺。
2022年,桂海潮被確定執行神舟十六號任務。他非常珍惜這次機會,但也感到壓力滿滿。
“要是現在讓你飛,你是不是有信心?”乘組剛成立時,景海鵬這麼問他,他選擇了沉默,底氣不足。
為了讓自己的底氣足起來,桂海潮開始製定學習計劃,晚上進行強化訓練。
這次任務是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後的首次載人飛行,將要承擔非常繁重的空間科學實(試)驗任務。作為乘組中的載荷專家,桂海潮承擔了較多的實驗項目。這些實驗領域跨度大,艙內外載荷數量、實驗項目多,實驗設備、實驗機櫃精密,維護維修操作要求高。訓練中,他不但要知道操作流程,還要知道為什麼這麼做。
通過刻苦訓練,在一次次的磨礪和指令長高標準嚴要求的傳幫帶之下,桂海潮的信心越來越足。
“你準備好了嗎?”
飛向太空之前,麵對記者提出的這個問題,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說:“到今天為止,我覺得我從技能上、身體上、心理上都準備好了,我有信心迎接這次任務的挑戰。”(李國利、占康、黎雲、黃一宸、郭明芝)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