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國內新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不負農時不負春 燕趙春耕正當時
更新時間:2023-3-14 16:38:54    來源:新華社CNML文字

  春回大地,農事漸起。燕趙大地農田上機聲隆隆,農民們搶抓農時,一幅上下齊心、努力耕耘的畫卷徐徐展開。

  作為農業大省,河北糧食產量已連續10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為確保糧食產量和質量繼續提升,河北省通過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布局綠色防控、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等方式,助力農戶多種糧、種好糧。

  (小標題)農技入戶

  “你承包的農田中有一部分沙壤土,保水性差,現在就要澆水,但大水漫灌會降低地溫,不建議使用。可噴灌3個多小時,並噴施葉麵肥促進小麥增根、長葉。”在邢台市南和區胡佃村種糧大戶王國強的麥田裏,南和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溫春爽根據不同地塊墒情和苗情給出建議。

  王國強說,他種植了1600多畝小麥,按照此前經驗,要等氣溫穩定回升後,再統一澆水,但前段時間降水較少,不同地塊麥苗長勢不同,有些發愁,聽了農技人員的精準指導,感覺有了頭緒。

  記者從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獲悉,今年河北冬小麥總體長勢不錯,但也有一些麥苗出現凍害,個別地塊墒情不足。為此,河北統籌137個縣級糧食科技服務團、1766個鄉鎮糧食科技服務站、4.5萬名村級科技專員,每周開展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蟲情活動,因時、因地、因苗提出具體技術指導建議。

  雞澤縣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田平增說,由於冬季氣溫較低,雞澤縣小部分麥苗輕微受凍,為確保春管順利進行,他們春節過後就組織農戶對受凍麥苗進行壓實作業,並去除枯葉,促使小麥返青。“通過提前介入,目前受凍麥苗已經恢複正常生長,基本上不會影響糧食產量。”

  (小標題)科技助力

  在望都縣高優農業技術服務專業合作社3000畝麥田裏,幾台無人駕駛拖拉機正在作業。合作社負責人黃曉鬆說,今年合作社試行無人農機進行田間管理,不僅更加省時省力、節水節肥,還能進一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農產品質量。

  在曲周縣郎屯村千畝小麥種植基地,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的張哲正在利用科技手段進行巡田。

  “無人機多光譜遙感診斷苗情,土壤墒情儀精準測定麥田墒情,農田中的物聯網設備及時感知溫度、濕度,這些數據能真實反映農作物生長情況。”張哲說,他們根據相關數據,向農戶精準推薦施肥時間和施肥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依托衛星遙感技術、天氣信息係統、農業大數據等,開發農業技術服務平台服務農戶。館陶縣東廣才村種糧大戶範月青說,她種植了3000畝地,通過使用相關軟件,能夠及時了解天氣預警、病蟲害預警,哪個地塊進行了農事作業,還可以在上麵標注,為糧食標準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小麥什麼時候澆水、澆多少水,用手機就能搞定。”秦皇島市撫寧區大所莊村種植大戶方圓說,他種植了1000畝小麥,通過手機軟件操作智能滴灌設備,能精準控製每口井的出水時間和出水量,滿足不同長勢小麥的澆灌需求。

  (小標題)綠色防控

  在大名縣萬中村種糧大戶孫彥先的麥田中,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帶太陽能板的殺蟲燈。孫彥先說,殺蟲燈利用昆蟲趨光、趨波、趨色等原理,針對不同昆蟲使用不同光源,引誘害蟲撲向電網,達到殺蟲目的。目前他種植的400畝地共安裝10盞殺蟲燈,安裝之後減少了農藥使用量、提高了農作物品質。

  “以前我們這裏的小麥經常出現根腐病、紋枯病等,需要用不少農藥。”易縣高陌村種糧大戶姚永誌說,2021年秋季,他開始小範圍嚐試小麥種子“二次包衣”,即在播種前,將種子與一些藥劑進行攪拌,達到精準抗擊病蟲害的效果。2022年,他種植的小麥長勢格外好,今年,他全麵推廣小麥種子“二次包衣”,對今年小麥長勢充滿信心。

  河北省首席小麥專家郭進考分析,通過“一噴三防”等技術措施,可使小麥達到綠色增產的效果。2022年河北省小麥“一噴三防”全覆蓋,有條件的地區還進行了二次作業,全省小麥千粒重提高了1.5克左右。

新聞編輯:楊銘 
  • 上一條新聞:
  • 下一條新聞: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不負農時不負春 燕趙春耕正當時
    2023-3-14 16:38:54    來源:新華社CNML文字

      春回大地,農事漸起。燕趙大地農田上機聲隆隆,農民們搶抓農時,一幅上下齊心、努力耕耘的畫卷徐徐展開。

      作為農業大省,河北糧食產量已連續10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為確保糧食產量和質量繼續提升,河北省通過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布局綠色防控、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等方式,助力農戶多種糧、種好糧。

      (小標題)農技入戶

      “你承包的農田中有一部分沙壤土,保水性差,現在就要澆水,但大水漫灌會降低地溫,不建議使用。可噴灌3個多小時,並噴施葉麵肥促進小麥增根、長葉。”在邢台市南和區胡佃村種糧大戶王國強的麥田裏,南和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溫春爽根據不同地塊墒情和苗情給出建議。

      王國強說,他種植了1600多畝小麥,按照此前經驗,要等氣溫穩定回升後,再統一澆水,但前段時間降水較少,不同地塊麥苗長勢不同,有些發愁,聽了農技人員的精準指導,感覺有了頭緒。

      記者從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獲悉,今年河北冬小麥總體長勢不錯,但也有一些麥苗出現凍害,個別地塊墒情不足。為此,河北統籌137個縣級糧食科技服務團、1766個鄉鎮糧食科技服務站、4.5萬名村級科技專員,每周開展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蟲情活動,因時、因地、因苗提出具體技術指導建議。

      雞澤縣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田平增說,由於冬季氣溫較低,雞澤縣小部分麥苗輕微受凍,為確保春管順利進行,他們春節過後就組織農戶對受凍麥苗進行壓實作業,並去除枯葉,促使小麥返青。“通過提前介入,目前受凍麥苗已經恢複正常生長,基本上不會影響糧食產量。”

      (小標題)科技助力

      在望都縣高優農業技術服務專業合作社3000畝麥田裏,幾台無人駕駛拖拉機正在作業。合作社負責人黃曉鬆說,今年合作社試行無人農機進行田間管理,不僅更加省時省力、節水節肥,還能進一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農產品質量。

      在曲周縣郎屯村千畝小麥種植基地,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的張哲正在利用科技手段進行巡田。

      “無人機多光譜遙感診斷苗情,土壤墒情儀精準測定麥田墒情,農田中的物聯網設備及時感知溫度、濕度,這些數據能真實反映農作物生長情況。”張哲說,他們根據相關數據,向農戶精準推薦施肥時間和施肥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依托衛星遙感技術、天氣信息係統、農業大數據等,開發農業技術服務平台服務農戶。館陶縣東廣才村種糧大戶範月青說,她種植了3000畝地,通過使用相關軟件,能夠及時了解天氣預警、病蟲害預警,哪個地塊進行了農事作業,還可以在上麵標注,為糧食標準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小麥什麼時候澆水、澆多少水,用手機就能搞定。”秦皇島市撫寧區大所莊村種植大戶方圓說,他種植了1000畝小麥,通過手機軟件操作智能滴灌設備,能精準控製每口井的出水時間和出水量,滿足不同長勢小麥的澆灌需求。

      (小標題)綠色防控

      在大名縣萬中村種糧大戶孫彥先的麥田中,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帶太陽能板的殺蟲燈。孫彥先說,殺蟲燈利用昆蟲趨光、趨波、趨色等原理,針對不同昆蟲使用不同光源,引誘害蟲撲向電網,達到殺蟲目的。目前他種植的400畝地共安裝10盞殺蟲燈,安裝之後減少了農藥使用量、提高了農作物品質。

      “以前我們這裏的小麥經常出現根腐病、紋枯病等,需要用不少農藥。”易縣高陌村種糧大戶姚永誌說,2021年秋季,他開始小範圍嚐試小麥種子“二次包衣”,即在播種前,將種子與一些藥劑進行攪拌,達到精準抗擊病蟲害的效果。2022年,他種植的小麥長勢格外好,今年,他全麵推廣小麥種子“二次包衣”,對今年小麥長勢充滿信心。

      河北省首席小麥專家郭進考分析,通過“一噴三防”等技術措施,可使小麥達到綠色增產的效果。2022年河北省小麥“一噴三防”全覆蓋,有條件的地區還進行了二次作業,全省小麥千粒重提高了1.5克左右。

    新聞編輯:楊銘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