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國內新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最忙乘組”載譽歸——寫在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太空凱旋之日
更新時間:2022-12-5 15:43:59    來源:新華社

  無論是地球還是天外,歡聚的時光總是過得那麼快——

  在中國人的“太空家園”裏與新來的戰友“勝利會師”剛剛5天,完成自己使命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揮手作別戰友、作別工作生活半年的天宮空間站,踏上回家之路。

  自6月5日入駐天宮以來,3名航天員在軌任務安排飽滿,是空間站任務實施以來的“最忙乘組”,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多個“首次”——與地麵配合完成了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建造,經曆9種組合體構型、5次交會對接、2次分離撤離和2次轉位任務;首次進入問天、夢天實驗艙,開啟中國人太空“三居室”時代;首次與另一個航天員乘組“太空會師”並進行在軌輪換……

  2022年12月4日20時09分,神舟十四號返回艙成功降落在寒風凜冽的東風著陸場,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身體狀態良好,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最忙乘組”,載譽凱旋。

  (小標題)平安歸來

  離別之前,一個特殊的交接儀式在距離地球400公裏的中國空間站舉行,6名中國航天員共同見證了這個曆史時刻。

  12月2日晚,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乘組進行了工作交接,6名航天員分別在確認書上簽字。隨後,神舟十四號乘組指令長陳冬向神舟十五號乘組指令長費俊龍移交了中國空間站的鑰匙。

  這是中國航天員乘組完成的首次在軌交接。自1992年正式立項以來,30年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同一粒種子,實現了從無到有,結下了累累碩果。而築夢蒼穹的過程,就是一棒交接一棒的接力賽。

  半年前,神舟十四號乘組接到手裏的,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首次載人飛行這一棒。這個晚上,他們交給神舟十五號乘組的,則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後一棒,也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一棒。

  12月4日19時20分,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通過地麵測控站,向神舟十四號飛船發出返回指令。“軌道艙分離!”“製動開始!”“推進艙分離!”……隨著一個個口令的下達,3名航天員正式踏上歸途。

  此時,距離北京約2000公裏的西北戈壁,夜幕已經降臨,氣溫降至零下十幾攝氏度。

  這是東風著陸場首次在暗夜嚴寒天氣下迎接航天員回家,對執行搜救回收任務人員的資質、經驗和裝備保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他們立足最困難、最複雜、最寒冷、最黑暗情況,製定飛船跟蹤測量方案、返回艙搜索回收方案、航天員現場救援方案等。

  此刻,多名新華社記者正兵分兩路,跟隨直升機搜救分隊、地麵搜救分隊,向著預定落點進發。空中,直升機閃爍著紅色航燈轟鳴飛行。地麵,在前方車尾頂部熒光旗的指引下,一輛輛搜救車輛路過一堆堆駱駝刺、一棵棵梭梭樹,朝著戈壁深處駛去。

  盼望著,盼望著,神舟十四號飛船返回艙主傘已經成功打開,正向地麵輕輕飄落。中心落點景象測量團隊的地麵光學設備,則把返回艙圖像和動態數據源源不斷地傳到指揮中心。

  隨著“砰”的一聲巨響,耀眼的橘黃色火焰從飛船返回艙底部噴薄而出,緩衝發動機點火成功,返回艙穩穩降落在戈壁灘上。轟隆隆的螺旋槳聲、地麵飛馳的車隊聲、對講機中的調度聲,一時間彙成了迎接英雄回家的交響曲。

  空中分隊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開艙手劉文博率先跳下直升機。

  他吹了一口熱氣、搓了搓手,在現場探照燈的照明下,迅速插入開艙手柄、按下泄壓閥、固定好安全帶,隨著這套已經練習了無數遍的動作有條不紊地展開,返回艙艙門很快就被順利打開。

  “歡迎回家!”

  平安歸來的3名航天員收到了地球家人的第一聲問候。

  21時01分,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安全順利出艙。麵對忙碌的工作人員和歡迎的人群,指令長陳冬情不自禁地說:“我們像流星一樣回到祖國的懷抱,我為偉大祖國感到驕傲。”

  (小標題)八個“首次”

  11月30日的那個清晨,對於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而言,是滿載幸福、開創曆史的“高光時刻”——

  11月30日7時33分,翹盼已久的神舟十四號乘組順利打開“家門”,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親密戰友——神舟十五號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入駐“天宮”。

  6名航天員在太空的“勝利會師”,定格成為一張足以載入中國航天史冊的“全家福”。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兩個航天員乘組在太空“會師”,也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空間站迎接神舟載人飛船來訪。

  細數神舟十四號乘組在軌工作生活的183天,如果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那一定是“首次”。

  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第一次載人飛行任務,任務期間全麵完成了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為基本構型的天宮空間站建造。建造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中國航天人已為此接力奮戰了30年。

  由於在軌任務安排飽滿,神舟十四號乘組被稱為空間站任務實施以來的“最忙太空出差三人組”,期間創造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八個“首次”。

  ——首次實現兩個20噸級的航天器在軌交會對接。

  自神舟十四號飛船2022年6月5日發射入軌後,在太空工作生活了1個月又20天的3位航天員,在軌迎來了中國空間站的首個科學實驗艙——問天實驗艙。

  7月25日3時13分,約23噸的問天實驗艙入軌後成功對接於22.5噸的天和核心艙的前向端口。這是我國兩個20噸級航天器首次在軌實現交會對接,也是空間站有航天員在軌駐留期間首次進行空間交會對接。

  兩個20噸級的航天器上演“太空之吻”有多難?“載人飛船對接像開小跑車,可控性強;貨運飛船對接像開小卡車;而到了問天實驗艙與核心艙對接,就如同要把一輛大體積房車停到一個小車位裏。”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問天實驗艙GNC分係統副主任設計師宋曉光形象地說。

  ——首次實現空間站艙段轉位。

  神舟十四號乘組在軌期間,先後經曆了兩次空間站艙段轉位。9月30日,經過約1小時的天地協同,問天實驗艙完成轉位,空間站組合體由兩艙“一”字構型轉變為兩艙“L”構型。

  11月3日,夢天實驗艙發射入軌僅3天後,神舟十四號乘組配合地麵操作人員實施了夢天實驗艙轉位。與問天實驗艙類似,夢天實驗艙也采用平麵轉位方式完成轉位,對接於天和核心艙節點艙側向端口。

  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順利完成轉位,標誌著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向著建成空間站的目標邁出了關鍵一步。

  ——航天員乘組首次進入問天、夢天實驗艙,開啟中國人太空“三居室”時代。

  在問天艙和夢天艙與核心艙分別完成對接後,神舟十四號乘組先後首次進駐了問天艙和夢天艙兩個實驗艙。同時,3名航天員還在這兩個艙完成了十幾個科學實驗機櫃的解鎖、安裝等工作,開啟中國人太空“三居室”時代。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係統副總設計師朱光辰曾經打過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神舟飛船是一輛轎車,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就相當於一室一廳的房子,而空間站就是三室兩廳還帶儲藏間,堪比“豪宅”。

  ——首次實現貨運飛船2小時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創造了世界紀錄。

  11月12日12時10分,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入軌後成功對接於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端口。此次任務中,首次實現了2小時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創造了世界紀錄。

  這一技術突破對於提升我國空間交會對接水平,提升空間站任務應急物資補給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首次利用氣閘艙實施航天員出艙活動,並創造了一次飛行任務3次出艙的紀錄。

  9月1日18時26分至19時09分,航天員陳冬、劉洋先後通過問天實驗艙氣閘艙成功出艙。其間,航天員蔡旭哲在核心艙內配合支持兩名出艙航天員開展艙外操作。

  這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從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出艙實施艙外活動,也是陳冬、劉洋首次執行出艙活動任務。

  隨後在9月17日,經過約5小時的出艙活動,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密切協同,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這是航天員蔡旭哲首次執行出艙活動任務。

  2個月後的11月17日,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密切協同,完成第三次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至此,神舟十四號乘組創造了一次飛行任務3次出艙的紀錄。

  ——首次使用組合機械臂支持航天員出艙活動。

  第三次出艙活動期間,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完成了天和核心艙與問天實驗艙艙間連接裝置、天和核心艙與夢天實驗艙艙間連接裝置安裝,搭建了一座三艙間艙外行走的“天橋”,航天員蔡旭哲通過“天橋”實現了首次跨艙段艙外行走。

  這是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完成後的首次航天員出艙活動,檢驗了航天員與組合機械臂協同工作的能力。

  ——首次在軌迎來貨運飛船來訪。

  11月12日,中國航天員首次在空間站迎接貨運飛船——天舟五號的來訪。

  天舟五號也是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完成後首艘訪問的飛船。對接完成後,航天員很快進入其中,拿到了來自地球家鄉的“大禮包”:神舟十五號3名航天員6個月的在軌駐留消耗品、推進劑、應用實(試)驗裝置等物資,以及用於開展航天育種實驗的植物種子等。

  ——首次開展飛行乘組在軌輪換,見證6名中國航天員同時在軌飛行的曆史時刻。

  11月30日5時42分,神舟十五號飛船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加上問天、夢天實驗艙,神舟十四號、天舟五號飛船,中國空間站首次形成“三艙三船”組合體,達到當前設計的最大構型,總重近百噸。

  隨著兩個航天員乘組首次“太空會師”,中國空間站迎來了6名中國航天員同時在軌飛行的曆史時刻。

  6名航天員在軌共同工作生活3天後,12月2日晚,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交接儀式,兩個乘組移交了中國空間站的鑰匙。

  中國空間站正式開啟長期有人駐留模式。

  (小標題)科學應用

  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

  10月12日16時01分,“天宮課堂”第三課開講,新晉“太空教師”陳冬、劉洋、蔡旭哲像魚兒一樣依次“遊”入問天艙,帶領地麵上的孩子們走進神奇的太空科學世界。

  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問天實驗艙內進行授課。

  從“天宮課堂”第一課在中國空間站首次亮相,到二次授課引入空間科學實驗內容,再到這次航天員與青少年一起觀察空間科學實驗,不到1年時間裏,中國空間站已經三次開講。

  “你們的‘小南’長得怎麼樣了?”

  此前,航天員們在太空播下了擬南芥種子。天地同步,來自北京、湖北、雲南等全國13個省市30餘所學校的學生也參與到這場“從種子到種子”的全生命周期實驗中。他們把這些擬南芥親切地稱作“小南”。

  “實驗組的擬南芥開花了……期待我們的‘小南’能夠和空間站上的‘小南’一起,早日完成‘從種子到種子’的實驗!” 作為代表,雲南省大理州實驗小學六年級的白族學生梅子言向航天員老師彙報了“小南”的生長情況。

  “從展示有趣的實驗現象到帶著孩子們參與科研過程,‘天宮課堂’逐漸更立體、更深入。未來,科學探索之門將越開越大,讓投身太空事業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太空授課科普專家組成員、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陳征說。

  “天宮課堂”給青少年學子打開了一扇認知宇宙、追逐夢想的大門。而在中國空間站建設和運營過程中,仍將持續開展太空授課活動,進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航天科普教育。

  建站為應用。

  中國空間站是國家太空實驗室,是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的“夢工場”,支持開展更大規模的空間研究實驗和新技術試驗。在軌駐留半年間,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已按計劃實施了多項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未來,我們預期做出具有國際水平的科學成果。”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空間應用係統副總師劉國寧說,隨著太空實驗室的搭建完成,中國的空間科學研究和宇宙空間探索無疑將迎來一個激動人心的飛躍。

  這是屬於中國的未來,也是屬於全人類的未來。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自立項實施以來,始終堅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2016年以來,中國麵向所有聯合國成員國征集有意搭載到中國空間站的合作實驗項目。目前已有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

  中國空間站是曆史上此類項目首次向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開放。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主任西莫內塔·迪皮波表示,中國開放空間站是聯合國“全球共享太空”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偉大範例”。

  “中國空間站歡迎外國航天員來訪。”神舟十四號發射之前兩個月,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再次表示,中方願與所有致力於和平利用外空的國家和地區一道,開展更多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是中國東晉時期書法家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名句。不久前,當神舟十四號乘組所在的空間站組合體遨遊太空時,同在太空執行任務的意大利女宇航員薩曼莎·克裏斯托福雷蒂在社交媒體上用這句話表達身處太空的感懷。

  貼文引發了全球網友的強烈共鳴——宇宙是那樣深邃寥廓,隻有擁有寬廣的視野與曠達的胸懷,才能真正享受它的魅力。

  空間站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是探索宇宙、開展科學研究的開放平台。正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所說——“空間站的神聖使命是,成為太空中的中國國家實驗室,支持科學家從事前沿科學探索、空間技術研究和空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最終目的是為全人類造福。”

(記者黃明、李國利、張汨汨、黃一宸、溫競華)

新聞編輯:劉佳 
  • 上一條新聞:
  • 下一條新聞: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最忙乘組”載譽歸——寫在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太空凱旋之日
    2022-12-5 15:43:59    來源:新華社

      無論是地球還是天外,歡聚的時光總是過得那麼快——

      在中國人的“太空家園”裏與新來的戰友“勝利會師”剛剛5天,完成自己使命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揮手作別戰友、作別工作生活半年的天宮空間站,踏上回家之路。

      自6月5日入駐天宮以來,3名航天員在軌任務安排飽滿,是空間站任務實施以來的“最忙乘組”,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多個“首次”——與地麵配合完成了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建造,經曆9種組合體構型、5次交會對接、2次分離撤離和2次轉位任務;首次進入問天、夢天實驗艙,開啟中國人太空“三居室”時代;首次與另一個航天員乘組“太空會師”並進行在軌輪換……

      2022年12月4日20時09分,神舟十四號返回艙成功降落在寒風凜冽的東風著陸場,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身體狀態良好,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最忙乘組”,載譽凱旋。

      (小標題)平安歸來

      離別之前,一個特殊的交接儀式在距離地球400公裏的中國空間站舉行,6名中國航天員共同見證了這個曆史時刻。

      12月2日晚,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乘組進行了工作交接,6名航天員分別在確認書上簽字。隨後,神舟十四號乘組指令長陳冬向神舟十五號乘組指令長費俊龍移交了中國空間站的鑰匙。

      這是中國航天員乘組完成的首次在軌交接。自1992年正式立項以來,30年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同一粒種子,實現了從無到有,結下了累累碩果。而築夢蒼穹的過程,就是一棒交接一棒的接力賽。

      半年前,神舟十四號乘組接到手裏的,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首次載人飛行這一棒。這個晚上,他們交給神舟十五號乘組的,則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後一棒,也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一棒。

      12月4日19時20分,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通過地麵測控站,向神舟十四號飛船發出返回指令。“軌道艙分離!”“製動開始!”“推進艙分離!”……隨著一個個口令的下達,3名航天員正式踏上歸途。

      此時,距離北京約2000公裏的西北戈壁,夜幕已經降臨,氣溫降至零下十幾攝氏度。

      這是東風著陸場首次在暗夜嚴寒天氣下迎接航天員回家,對執行搜救回收任務人員的資質、經驗和裝備保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他們立足最困難、最複雜、最寒冷、最黑暗情況,製定飛船跟蹤測量方案、返回艙搜索回收方案、航天員現場救援方案等。

      此刻,多名新華社記者正兵分兩路,跟隨直升機搜救分隊、地麵搜救分隊,向著預定落點進發。空中,直升機閃爍著紅色航燈轟鳴飛行。地麵,在前方車尾頂部熒光旗的指引下,一輛輛搜救車輛路過一堆堆駱駝刺、一棵棵梭梭樹,朝著戈壁深處駛去。

      盼望著,盼望著,神舟十四號飛船返回艙主傘已經成功打開,正向地麵輕輕飄落。中心落點景象測量團隊的地麵光學設備,則把返回艙圖像和動態數據源源不斷地傳到指揮中心。

      隨著“砰”的一聲巨響,耀眼的橘黃色火焰從飛船返回艙底部噴薄而出,緩衝發動機點火成功,返回艙穩穩降落在戈壁灘上。轟隆隆的螺旋槳聲、地麵飛馳的車隊聲、對講機中的調度聲,一時間彙成了迎接英雄回家的交響曲。

      空中分隊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開艙手劉文博率先跳下直升機。

      他吹了一口熱氣、搓了搓手,在現場探照燈的照明下,迅速插入開艙手柄、按下泄壓閥、固定好安全帶,隨著這套已經練習了無數遍的動作有條不紊地展開,返回艙艙門很快就被順利打開。

      “歡迎回家!”

      平安歸來的3名航天員收到了地球家人的第一聲問候。

      21時01分,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安全順利出艙。麵對忙碌的工作人員和歡迎的人群,指令長陳冬情不自禁地說:“我們像流星一樣回到祖國的懷抱,我為偉大祖國感到驕傲。”

      (小標題)八個“首次”

      11月30日的那個清晨,對於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而言,是滿載幸福、開創曆史的“高光時刻”——

      11月30日7時33分,翹盼已久的神舟十四號乘組順利打開“家門”,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親密戰友——神舟十五號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入駐“天宮”。

      6名航天員在太空的“勝利會師”,定格成為一張足以載入中國航天史冊的“全家福”。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兩個航天員乘組在太空“會師”,也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空間站迎接神舟載人飛船來訪。

      細數神舟十四號乘組在軌工作生活的183天,如果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那一定是“首次”。

      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第一次載人飛行任務,任務期間全麵完成了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為基本構型的天宮空間站建造。建造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中國航天人已為此接力奮戰了30年。

      由於在軌任務安排飽滿,神舟十四號乘組被稱為空間站任務實施以來的“最忙太空出差三人組”,期間創造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八個“首次”。

      ——首次實現兩個20噸級的航天器在軌交會對接。

      自神舟十四號飛船2022年6月5日發射入軌後,在太空工作生活了1個月又20天的3位航天員,在軌迎來了中國空間站的首個科學實驗艙——問天實驗艙。

      7月25日3時13分,約23噸的問天實驗艙入軌後成功對接於22.5噸的天和核心艙的前向端口。這是我國兩個20噸級航天器首次在軌實現交會對接,也是空間站有航天員在軌駐留期間首次進行空間交會對接。

      兩個20噸級的航天器上演“太空之吻”有多難?“載人飛船對接像開小跑車,可控性強;貨運飛船對接像開小卡車;而到了問天實驗艙與核心艙對接,就如同要把一輛大體積房車停到一個小車位裏。”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問天實驗艙GNC分係統副主任設計師宋曉光形象地說。

      ——首次實現空間站艙段轉位。

      神舟十四號乘組在軌期間,先後經曆了兩次空間站艙段轉位。9月30日,經過約1小時的天地協同,問天實驗艙完成轉位,空間站組合體由兩艙“一”字構型轉變為兩艙“L”構型。

      11月3日,夢天實驗艙發射入軌僅3天後,神舟十四號乘組配合地麵操作人員實施了夢天實驗艙轉位。與問天實驗艙類似,夢天實驗艙也采用平麵轉位方式完成轉位,對接於天和核心艙節點艙側向端口。

      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順利完成轉位,標誌著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向著建成空間站的目標邁出了關鍵一步。

      ——航天員乘組首次進入問天、夢天實驗艙,開啟中國人太空“三居室”時代。

      在問天艙和夢天艙與核心艙分別完成對接後,神舟十四號乘組先後首次進駐了問天艙和夢天艙兩個實驗艙。同時,3名航天員還在這兩個艙完成了十幾個科學實驗機櫃的解鎖、安裝等工作,開啟中國人太空“三居室”時代。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係統副總設計師朱光辰曾經打過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神舟飛船是一輛轎車,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就相當於一室一廳的房子,而空間站就是三室兩廳還帶儲藏間,堪比“豪宅”。

      ——首次實現貨運飛船2小時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創造了世界紀錄。

      11月12日12時10分,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入軌後成功對接於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端口。此次任務中,首次實現了2小時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創造了世界紀錄。

      這一技術突破對於提升我國空間交會對接水平,提升空間站任務應急物資補給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首次利用氣閘艙實施航天員出艙活動,並創造了一次飛行任務3次出艙的紀錄。

      9月1日18時26分至19時09分,航天員陳冬、劉洋先後通過問天實驗艙氣閘艙成功出艙。其間,航天員蔡旭哲在核心艙內配合支持兩名出艙航天員開展艙外操作。

      這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從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出艙實施艙外活動,也是陳冬、劉洋首次執行出艙活動任務。

      隨後在9月17日,經過約5小時的出艙活動,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密切協同,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這是航天員蔡旭哲首次執行出艙活動任務。

      2個月後的11月17日,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密切協同,完成第三次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至此,神舟十四號乘組創造了一次飛行任務3次出艙的紀錄。

      ——首次使用組合機械臂支持航天員出艙活動。

      第三次出艙活動期間,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完成了天和核心艙與問天實驗艙艙間連接裝置、天和核心艙與夢天實驗艙艙間連接裝置安裝,搭建了一座三艙間艙外行走的“天橋”,航天員蔡旭哲通過“天橋”實現了首次跨艙段艙外行走。

      這是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完成後的首次航天員出艙活動,檢驗了航天員與組合機械臂協同工作的能力。

      ——首次在軌迎來貨運飛船來訪。

      11月12日,中國航天員首次在空間站迎接貨運飛船——天舟五號的來訪。

      天舟五號也是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完成後首艘訪問的飛船。對接完成後,航天員很快進入其中,拿到了來自地球家鄉的“大禮包”:神舟十五號3名航天員6個月的在軌駐留消耗品、推進劑、應用實(試)驗裝置等物資,以及用於開展航天育種實驗的植物種子等。

      ——首次開展飛行乘組在軌輪換,見證6名中國航天員同時在軌飛行的曆史時刻。

      11月30日5時42分,神舟十五號飛船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加上問天、夢天實驗艙,神舟十四號、天舟五號飛船,中國空間站首次形成“三艙三船”組合體,達到當前設計的最大構型,總重近百噸。

      隨著兩個航天員乘組首次“太空會師”,中國空間站迎來了6名中國航天員同時在軌飛行的曆史時刻。

      6名航天員在軌共同工作生活3天後,12月2日晚,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交接儀式,兩個乘組移交了中國空間站的鑰匙。

      中國空間站正式開啟長期有人駐留模式。

      (小標題)科學應用

      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

      10月12日16時01分,“天宮課堂”第三課開講,新晉“太空教師”陳冬、劉洋、蔡旭哲像魚兒一樣依次“遊”入問天艙,帶領地麵上的孩子們走進神奇的太空科學世界。

      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問天實驗艙內進行授課。

      從“天宮課堂”第一課在中國空間站首次亮相,到二次授課引入空間科學實驗內容,再到這次航天員與青少年一起觀察空間科學實驗,不到1年時間裏,中國空間站已經三次開講。

      “你們的‘小南’長得怎麼樣了?”

      此前,航天員們在太空播下了擬南芥種子。天地同步,來自北京、湖北、雲南等全國13個省市30餘所學校的學生也參與到這場“從種子到種子”的全生命周期實驗中。他們把這些擬南芥親切地稱作“小南”。

      “實驗組的擬南芥開花了……期待我們的‘小南’能夠和空間站上的‘小南’一起,早日完成‘從種子到種子’的實驗!” 作為代表,雲南省大理州實驗小學六年級的白族學生梅子言向航天員老師彙報了“小南”的生長情況。

      “從展示有趣的實驗現象到帶著孩子們參與科研過程,‘天宮課堂’逐漸更立體、更深入。未來,科學探索之門將越開越大,讓投身太空事業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太空授課科普專家組成員、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陳征說。

      “天宮課堂”給青少年學子打開了一扇認知宇宙、追逐夢想的大門。而在中國空間站建設和運營過程中,仍將持續開展太空授課活動,進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航天科普教育。

      建站為應用。

      中國空間站是國家太空實驗室,是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的“夢工場”,支持開展更大規模的空間研究實驗和新技術試驗。在軌駐留半年間,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已按計劃實施了多項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未來,我們預期做出具有國際水平的科學成果。”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空間應用係統副總師劉國寧說,隨著太空實驗室的搭建完成,中國的空間科學研究和宇宙空間探索無疑將迎來一個激動人心的飛躍。

      這是屬於中國的未來,也是屬於全人類的未來。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自立項實施以來,始終堅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2016年以來,中國麵向所有聯合國成員國征集有意搭載到中國空間站的合作實驗項目。目前已有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

      中國空間站是曆史上此類項目首次向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開放。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主任西莫內塔·迪皮波表示,中國開放空間站是聯合國“全球共享太空”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偉大範例”。

      “中國空間站歡迎外國航天員來訪。”神舟十四號發射之前兩個月,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再次表示,中方願與所有致力於和平利用外空的國家和地區一道,開展更多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是中國東晉時期書法家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名句。不久前,當神舟十四號乘組所在的空間站組合體遨遊太空時,同在太空執行任務的意大利女宇航員薩曼莎·克裏斯托福雷蒂在社交媒體上用這句話表達身處太空的感懷。

      貼文引發了全球網友的強烈共鳴——宇宙是那樣深邃寥廓,隻有擁有寬廣的視野與曠達的胸懷,才能真正享受它的魅力。

      空間站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是探索宇宙、開展科學研究的開放平台。正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所說——“空間站的神聖使命是,成為太空中的中國國家實驗室,支持科學家從事前沿科學探索、空間技術研究和空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最終目的是為全人類造福。”

    (記者黃明、李國利、張汨汨、黃一宸、溫競華)

    新聞編輯:劉佳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