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國內新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老胡同裏的新生活——北京老城探訪記
更新時間:2020-7-29 16:40:11    來源:新華社

  “水穿街巷”場景重現,曆史文化街區恢複性重建,老胡同裏的居民過上現代生活……

  北京在老城保護和複興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眼下,《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製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麵)(2018年—2035年)》已編製完成,正在報審。

  那麼,老胡同裏能過上現代生活嗎?北京老城究竟有多大變化?帶著一係列問題,記者走進北京老城,走進胡同深處……

  (小標題)“胡同裏,也能過上現代生活”

  “現在家家都有了廚衛,市政排汙排水等基礎設施進入胡同裏,改造效果比想象中好得多。”談起近年來的日子,66歲的北京市東城區雨兒胡同20號院居民李長林感慨不已。

  生活的變化,源自6年前那一刻——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雨兒胡同看望老街坊,聽聽大家對老城區改造的想法,要求“要本著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曆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曆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係,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一張總書記當時在雨兒胡同30號院內與胡同居民的合影,如今懸掛在福祥社區居委會一層。“當時過道特別擠,你看這合影裏9人站成了三四排。”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街道工委副書記喬孟齋說。

  6年過去,修繕後的雨兒胡同煥然一新,30號院也麵貌一新:原有的14戶居民12戶選擇外遷,恢複四合院傳統規製格局的院子顯得格外寬敞幹淨。騰退後的8間房子被改造成“議商暖閣”“槐香客廳”等,成為居民議事、活動的公共空間。

  69歲的居民崇寶才一家三口人和另一家人本著自願原則留了下來,和社區居民共享院子,而他家人均居住麵積也由不到5平方米提升到了近9平方米:“我們老兩口退休費一個月一萬多,夠花。我沒有更多的願望了,就是好好活著,多活幾年。”

  30號院,是南鑼鼓巷福祥、蓑衣、雨兒、帽兒四條胡同近年來修繕整治成果的縮影——5年來,這四條胡同共有437戶、1332名居民騰退外遷,住進了現代化小區,居住麵積從戶均不足25平方米提高到110平方米,人均則由7.9平方米增加至36.89平方米。

  在北京市東城區、西城區,伴隨居民騰退、院落修繕,越來越多人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僅在東城,就有12個平房區街道、656條背街小巷實現物業管理全覆蓋。

  “住在胡同裏,也能過上現代生活!”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石曉冬說。

  (小標題)“老城正在複興”

  2019年,北京市西城區達智橋胡同被評為北京十大最美胡同之一。

  “經過集中整治,占道經營、私搭亂建沒了,小燕子也回來築巢了。”73歲的居民韓寶森指著一處四合院門口門楣上的燕子窩說。

  達智橋胡同,是過去幾年北京老街巷變化的縮影:在東城,1175條街巷整治提升,902條支路胡同通信架空線梳理入地,清理線纜2萬公裏,拔杆1.1萬根;在西城,1300多條背街小巷得到提升,84條街巷達到“十無五好”標準。

  現代生活,還得有花有草有綠地,老城也不例外。

  菜市口西北側,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麵積最大的城市森林,總麵積達4.5公頃的“廣陽穀”城市森林,早已成為周邊胡同人們休憩的好去處。

  7處“城市森林”、8處口袋公園、6處小微綠地,在西城區,綠色空間大麵積增加。

  在東城區,玉河遺址公園兩岸植綠種草,河道得到修繕,重現“江南水鄉”景色。

  “原來我老去北海公園,現在出門就是公園。”談起胡同一側玉河遺址公園的變化,崇寶才不禁感歎。

  老街坊們共享的,不僅是四合院和胡同,更有文物活化利用後的“福利”。

  西城區金井胡同1號,一個坐北朝南、窗明幾淨的三進院落,是清代著名法學家沈家本故居。4年前這裏還是個大雜院,住著46戶居民。

  2018年1月9日,在騰退住戶、精心修繕後,沈家本故居作為中國法治名人博物館對外開放,截至去年年底,先後接待近千場集體參觀,接待參觀總量12萬人次。

  “許多人慕名而來,周圍的居民更是抬腳就來。”北京市西城區文旅局二級調研員賈文靜說。

  從三官廟到梨園公會,從廣福觀到京報館……越來越多文物裏的住戶實現騰退。

  萬鬆老人塔“變身”磚讀空間,林白水故居成了椿樹書苑,臨汾會館辟為展現會館發展史的專題博物館,廣渠門內大街207號曹雪芹故居紀念館主體建設基本完成……一個個文物空間成為公共空間。

  “在北京,越來越多的文物得到活化利用,傳統的曆史格局和城市風貌正悄然恢複,整體保護下的老城正在複興。”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西城分局局長助理龔釗說。

  (小標題)“這張金名片必將更加閃亮”

  疏解整治促提升、街區整理、背街小巷整治……自2017年起,通過一係列行動,最多時有200多家酒吧的什刹海終於靜了下來,回歸老北京味道。

  “我們正讓胡同靜下來、慢下來。”北京市西城區什刹海街道工委書記海峰說,“什刹海正在探索一條老城疏解整治提升、人居環境改善、街區有機更新與曆史文脈保護有機結合的路子。”

  北京老城的變化,源自全社會的共建共治共享。一張共建網正越織越密:東城區有1030名街巷長、2064名小巷管家,西城區有1392名街巷長、2896名小巷管家,天天下“繡花功夫”……

  5月21日上午,前門草廠四條44號院內,一陣鈴聲過後,小院議事廳又一次開張,包括社區居委會委員、街巷長、小巷管家、居民組長、居民代表共同商議垃圾分類大計。

  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在社區協商共治下,曾經的曆史水係三裏河得以恢複。小路彎彎,溪流潺潺,成為京城一處勝景……

  目睹巨變,62歲的居民丁淑鳳說:“屋外有花有草有魚缸,院內有了雨汙分離、用上了全電廚房,現在家家過上了品質生活,天天在三裏河邊走一走,別提多自在了!”

  北京,是一座見證曆史滄桑變遷的千年古都,更是東西方文明相遇和交融的國際化大都市。“我們提出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曆史文化底蘊,讓曆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石曉冬說。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而曆史文化遺產的一個集萃地就是老城。

  “通過不斷推進保護工作,北京老城這張金名片必將更加閃亮。”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副主任周楠森說。

  目前,一係列工作正在推進中:

  ——從2019年年初,北京市住建委和東城區、西城區共同啟動曆史文化街區直管公房申請式退租,願意走的對接共有產權房或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願意留下來的,走的人騰出了空間,對於留下來的居民來說,居住條件也是改善。

  從西城區菜市口西片到東城區北二裏莊,申請式退租和街區更新工作穩步推進,更多住在老城區的居民看到了日子改善的希望……

  ——2020年年初,北京市西城區發布首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希望借助各方智慧和資本開發利用歙縣會館、晉江會館、梨園公會等7處騰退文物建築,把文物資源開發出來……

  “我們要留住北京城的‘根’與‘魂’,讓老北京人、老北京文化在北京城長長久久地生活、發展下去,延續千年古都的精氣神。”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說。

記者李斌、孔祥鑫、張漫子

新聞編輯:劉佳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老胡同裏的新生活——北京老城探訪記
2020-7-29 16:40:11    來源:新華社

  “水穿街巷”場景重現,曆史文化街區恢複性重建,老胡同裏的居民過上現代生活……

  北京在老城保護和複興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眼下,《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製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麵)(2018年—2035年)》已編製完成,正在報審。

  那麼,老胡同裏能過上現代生活嗎?北京老城究竟有多大變化?帶著一係列問題,記者走進北京老城,走進胡同深處……

  (小標題)“胡同裏,也能過上現代生活”

  “現在家家都有了廚衛,市政排汙排水等基礎設施進入胡同裏,改造效果比想象中好得多。”談起近年來的日子,66歲的北京市東城區雨兒胡同20號院居民李長林感慨不已。

  生活的變化,源自6年前那一刻——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雨兒胡同看望老街坊,聽聽大家對老城區改造的想法,要求“要本著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曆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曆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係,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一張總書記當時在雨兒胡同30號院內與胡同居民的合影,如今懸掛在福祥社區居委會一層。“當時過道特別擠,你看這合影裏9人站成了三四排。”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街道工委副書記喬孟齋說。

  6年過去,修繕後的雨兒胡同煥然一新,30號院也麵貌一新:原有的14戶居民12戶選擇外遷,恢複四合院傳統規製格局的院子顯得格外寬敞幹淨。騰退後的8間房子被改造成“議商暖閣”“槐香客廳”等,成為居民議事、活動的公共空間。

  69歲的居民崇寶才一家三口人和另一家人本著自願原則留了下來,和社區居民共享院子,而他家人均居住麵積也由不到5平方米提升到了近9平方米:“我們老兩口退休費一個月一萬多,夠花。我沒有更多的願望了,就是好好活著,多活幾年。”

  30號院,是南鑼鼓巷福祥、蓑衣、雨兒、帽兒四條胡同近年來修繕整治成果的縮影——5年來,這四條胡同共有437戶、1332名居民騰退外遷,住進了現代化小區,居住麵積從戶均不足25平方米提高到110平方米,人均則由7.9平方米增加至36.89平方米。

  在北京市東城區、西城區,伴隨居民騰退、院落修繕,越來越多人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僅在東城,就有12個平房區街道、656條背街小巷實現物業管理全覆蓋。

  “住在胡同裏,也能過上現代生活!”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石曉冬說。

  (小標題)“老城正在複興”

  2019年,北京市西城區達智橋胡同被評為北京十大最美胡同之一。

  “經過集中整治,占道經營、私搭亂建沒了,小燕子也回來築巢了。”73歲的居民韓寶森指著一處四合院門口門楣上的燕子窩說。

  達智橋胡同,是過去幾年北京老街巷變化的縮影:在東城,1175條街巷整治提升,902條支路胡同通信架空線梳理入地,清理線纜2萬公裏,拔杆1.1萬根;在西城,1300多條背街小巷得到提升,84條街巷達到“十無五好”標準。

  現代生活,還得有花有草有綠地,老城也不例外。

  菜市口西北側,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麵積最大的城市森林,總麵積達4.5公頃的“廣陽穀”城市森林,早已成為周邊胡同人們休憩的好去處。

  7處“城市森林”、8處口袋公園、6處小微綠地,在西城區,綠色空間大麵積增加。

  在東城區,玉河遺址公園兩岸植綠種草,河道得到修繕,重現“江南水鄉”景色。

  “原來我老去北海公園,現在出門就是公園。”談起胡同一側玉河遺址公園的變化,崇寶才不禁感歎。

  老街坊們共享的,不僅是四合院和胡同,更有文物活化利用後的“福利”。

  西城區金井胡同1號,一個坐北朝南、窗明幾淨的三進院落,是清代著名法學家沈家本故居。4年前這裏還是個大雜院,住著46戶居民。

  2018年1月9日,在騰退住戶、精心修繕後,沈家本故居作為中國法治名人博物館對外開放,截至去年年底,先後接待近千場集體參觀,接待參觀總量12萬人次。

  “許多人慕名而來,周圍的居民更是抬腳就來。”北京市西城區文旅局二級調研員賈文靜說。

  從三官廟到梨園公會,從廣福觀到京報館……越來越多文物裏的住戶實現騰退。

  萬鬆老人塔“變身”磚讀空間,林白水故居成了椿樹書苑,臨汾會館辟為展現會館發展史的專題博物館,廣渠門內大街207號曹雪芹故居紀念館主體建設基本完成……一個個文物空間成為公共空間。

  “在北京,越來越多的文物得到活化利用,傳統的曆史格局和城市風貌正悄然恢複,整體保護下的老城正在複興。”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西城分局局長助理龔釗說。

  (小標題)“這張金名片必將更加閃亮”

  疏解整治促提升、街區整理、背街小巷整治……自2017年起,通過一係列行動,最多時有200多家酒吧的什刹海終於靜了下來,回歸老北京味道。

  “我們正讓胡同靜下來、慢下來。”北京市西城區什刹海街道工委書記海峰說,“什刹海正在探索一條老城疏解整治提升、人居環境改善、街區有機更新與曆史文脈保護有機結合的路子。”

  北京老城的變化,源自全社會的共建共治共享。一張共建網正越織越密:東城區有1030名街巷長、2064名小巷管家,西城區有1392名街巷長、2896名小巷管家,天天下“繡花功夫”……

  5月21日上午,前門草廠四條44號院內,一陣鈴聲過後,小院議事廳又一次開張,包括社區居委會委員、街巷長、小巷管家、居民組長、居民代表共同商議垃圾分類大計。

  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在社區協商共治下,曾經的曆史水係三裏河得以恢複。小路彎彎,溪流潺潺,成為京城一處勝景……

  目睹巨變,62歲的居民丁淑鳳說:“屋外有花有草有魚缸,院內有了雨汙分離、用上了全電廚房,現在家家過上了品質生活,天天在三裏河邊走一走,別提多自在了!”

  北京,是一座見證曆史滄桑變遷的千年古都,更是東西方文明相遇和交融的國際化大都市。“我們提出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曆史文化底蘊,讓曆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石曉冬說。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而曆史文化遺產的一個集萃地就是老城。

  “通過不斷推進保護工作,北京老城這張金名片必將更加閃亮。”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副主任周楠森說。

  目前,一係列工作正在推進中:

  ——從2019年年初,北京市住建委和東城區、西城區共同啟動曆史文化街區直管公房申請式退租,願意走的對接共有產權房或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願意留下來的,走的人騰出了空間,對於留下來的居民來說,居住條件也是改善。

  從西城區菜市口西片到東城區北二裏莊,申請式退租和街區更新工作穩步推進,更多住在老城區的居民看到了日子改善的希望……

  ——2020年年初,北京市西城區發布首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希望借助各方智慧和資本開發利用歙縣會館、晉江會館、梨園公會等7處騰退文物建築,把文物資源開發出來……

  “我們要留住北京城的‘根’與‘魂’,讓老北京人、老北京文化在北京城長長久久地生活、發展下去,延續千年古都的精氣神。”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說。

記者李斌、孔祥鑫、張漫子

新聞編輯:劉佳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