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熱點新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焦作論壇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新聞客戶端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辦公入口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國內新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嗬護藍色“心髒” 疏通資源“血脈”
更新時間:2020-4-22 9:41:54    來源:新華社

  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今天,占地球麵積71%的地球“心髒”海洋怎樣了?引領低碳生活新時尚,垃圾分類如何更好疏通資源“血脈”?珍愛地球,我們應堅持低碳生活,把環保行動融入日常,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多貢獻一份力量。

  “微”塑料成海洋“殺手”

  除了氣候變暖和過度捕撈等,作為地球“心髒”的海洋,還麵臨著“隱形殺手”的威脅:微塑料。

  全球每年生產的塑料超過3億噸,其中約有200萬至800萬噸塑料會進入海洋。那些尺寸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就是微塑料,它們的化學性質較為穩定,難以降解,可以在海裏存在數百甚至數千年。微塑料會對海洋生物帶來負麵影響。受微塑料汙染的海洋生物還會出現在人類餐桌上,最終可能威脅人類健康。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承君介紹,他們在南沙海域進行的微塑料調查中,22種珊瑚中全部檢測出微塑料,29種魚的樣品中,80%的魚類樣品中含有微塑料。微塑料除了本身會對海洋生物產生危害外,還會附載一些汙染物,如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等。

  近年來,我國持續開展微塑料調查與研究。在“向陽紅01”船全球航次中,科考隊員獲得了近千份海水濾膜樣品。初步數據分析發現,微塑料在全球各大洋廣泛存在,特別是在一些洋流彙集區豐度更高,並且在南極地區的海水中也有微塑料存在。

  專家表示,微塑料是完全人為的陸源汙染物,應警惕微塑料對全球海洋生態和人類健康威脅持續升級,嚴格禁止向海洋直接排放廢棄物,強化廢水處理,減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製品,積極開展垃圾分類和回收,並加大科研投入,增強對全球海洋微塑料汙染的認識。

  垃圾分出“新資源”

  2019年7月1日,上海開始正式推行垃圾分類。這件身邊小事推行不易。為督促居民分類,上海幾乎每個小區都組織誌願者,定時定點守在投放點邊上檢查分類質量,指出不當之處。

  定時定點,意味著很多居民扔垃圾要繞遠路,誌願者要冒著夏日酷暑和冬日寒風守在垃圾桶邊。為了這件小事,大家勁兒往一處使。

  堅持了這麼久,上海交出了什麼樣的成績單? 2019年底,上海日均可回收物回收量達到4049噸,較2018年底增長431.8%;濕垃圾日均分出量7453噸,較2018年底增長88.8%;幹垃圾日均處置量17731噸,較2018年底下降17.5%。根據上海最新的發布數據,2020年底,上海可回收物、濕垃圾、幹垃圾的日均回收量將分別達到6000噸以上、9000噸左右、16800噸以下。

  垃圾分類,到底帶來哪些改變?過去被我們一直忽視的垃圾變廢為寶了。

  在上海田強環保的中轉基地,一垛垛的快遞塑料包裝袋,看起來頗為壯觀。這種最外層包裝袋,過去隻能被拿去焚燒。現在由於分類做得好,省去挑選和處理費用,有了利用價值。據負責人介紹,這些塑料經過造粒,售價可達5000元/噸,用來製造城市管網。

  環保教育當融入日常

  戴上VR昆蟲頭盔,以昆蟲視角看世界;點擊屏幕上遊動的小魚,聽聽它們的故事;按動牆上的按鈕,了解海平麵升高的危害……江蘇省揚州市環保教育基地免費對外開放一年多來,新穎的互動體驗式展示讓市民、遊客特別是青少年有了一個寓教於樂的好去處。

  據介紹,揚州環保教育基地按照“一季一主題、一月一係列”原則,通過策劃係列主題活動,著力打造集科技性、文化性、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教育性於一體的環保宣教陣地及學生教育和實踐基地。

  其中,環保教育主題館為互動體驗式展示,可讓遊客在潛移默化中掌握環保知識。同時,當地政府將環保教育向環保企業和單位拓展,讓公眾近距離接觸生態環境工作,增加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實現良性互動。

  “最吸引我的環節是參觀企業,帶領孩子探索垃圾去哪兒的秘密……”家長王女士表示,通過參觀企業,深入環保園區,親身體驗變廢為寶全過程,既增進公眾對環保事業的了解和認識,又能爭取廣大群眾對環保園區發展的支持和認可。

  揚州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表示,環保不僅是一個主張,也是一種教養、一種看待世界的大格局。地球日每年隻有一個,但環保教育卻應該融入孩子的日常教育中,以小手牽大手,帶動全社會生態文明水平提升。

新聞編輯:施筱雯 
  • 上一條新聞:
  • 下一條新聞: 沒有了
  • 焦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焦作網”的所有文字和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於焦作日報社和焦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信息來源:焦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焦作網所刊登的所有內容,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並注明"來源:焦作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焦作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歸屬原作者或所屬媒體所有,轉載請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圖片鏈接信息,如果您認為我們轉載了您的文章或資料,損害了您的利益,請聯係我站,我們會即時處理或刪除。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