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全市基層法院用21.6%的民商事法官在訴訟前端解決了65.4%的民商事糾紛,前端調解速裁團隊結案平均用時比後端減少21天……”15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在北京兩會期間曬出一張特殊的“成績單”。
長期以來,“案多人少”矛盾、重大糾紛集中、非訴訟糾紛解決渠道不暢通是各基層法院麵臨的共同難題。記者采訪發現,北京法院係統近年來立足首都形勢,全力推進案件繁簡分流、輕重分離、快慢分道,打造“多元調解+速裁”工作模式,努力將糾紛解決在前端,不斷增強群眾司法獲得感。
“多元調解+速裁”:把糾紛解決在前端
北京昌平城北回龍觀商品交易市場是華北地區主要以農副產品批發為主的大型綜合性交易市場,在此前疏解非首都功能、有序清退市場過程中,眾多商戶對於費用返還、損失補償等問題與市場管理方未能協商一致,產生一係列糾紛,導致信訪不斷,矛盾一觸即發。
“我們敏銳意識到潛在的糾紛風險,主動與區委區政府對接,積極介入疏解方案製定和執行。”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回龍觀法庭庭長曹鬆清介紹,最終,6000家商戶中,隻有57件案件進入訴訟程序,其中的48件案件經法院調解後撤訴。
城北回龍觀商品交易市場清退案的妥善化解是北京法院大力開展“多元調解+速裁”工作、把糾紛解決在前端的一個縮影。記者了解到,由於基層糾紛化解機製尚不完善、能力尚未激活,大量社會矛盾糾紛直接湧向基層法院。為此,北京法院開展的“多元調解+速裁”機製被納入《北京市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三年規劃(2018-2020年)》,在黨委統一領導下,推動形成從村居調解、行業調解再到法院特邀調解,最後由訴訟終局裁判的糾紛解決體係,這有利於改變法院在糾紛解決中的“獨舞”局麵。
為讓基層社會矛盾“不過堂”“零收費”高效解決,北京法院在全市推行“多元調解+速裁”和“一站式”司法確認全覆蓋兩項工作機製,糾紛當事人經人民調解、行業調解、律師調解任一調解方式達成協議後,“一站式”獲得司法確認書,不僅省時省力,還有法律保障。
“多點”著力 能調則調、應快則快
記者走訪北京市多家基層法院了解到,在“多元調解+速裁”工作開展過程中,北京各法院結合區域和自身特點,“多點”發力,實現矛盾糾紛“能調則調、應快則快”。
在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法院,由10名速裁法官、32名特邀調解員等成員組成的10個“調解速裁團隊”,2019年共結案2.6萬餘件,實現以10%的員額法官化解全院63%的民商事案件。“我們將調解員編入法官團隊,由員額法官統一管理,與法官和法官助理一同辦公,定期進行業務培訓和指導,增強調解員的積極性和認同感,調解員業務能力提升很快。”通州法院立案庭多元調解和速裁工作負責人晉怡說。據統計,目前北京法院共有特邀人民調解員1294名,其中常駐法院的特邀調解員有494名。
除人民調解員隊伍外,北京法院還依托北京多元調解發展促進會,將其117家會員吸納為法院特邀調解組織,吸納2090名行業性專業性特邀調解員,形成覆蓋知識產權、金融證券、電子商務等32個領域的專業調解組織體係,實現調解力量的真正“多元”。此前,北京一家法律與商事服務中心接受法院委派,成功調解了三起股權轉讓合同和金融借貸合同糾紛,涉及標的額2.5億元。
此外,北京法院全麵落實“一站式”多元解紛機製、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建設工作,為群眾提供普惠均等、優質高效、智能精準的司法服務。在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3000平方米的“多元解紛訴調對接中心”於2019年9月投入使用,中心設有登記服務、智慧指引、速裁區、調解區等八個功能區,涵蓋訴訟指引、訴訟輔助、審判事務等六大類52項功能,能夠滿足來訪群眾的多方麵解紛需求。
24小時“不打烊” 信息化服務便民增效
北京市民王先生原本因車輛被撞損失3000元想把對方告上法庭,但最終根據北京移動微法院“訴前調解”的建議選擇調解解決糾紛,很快拿到賠償款。
王先生使用的這個“北京移動微法院”是北京法院係統打造的“分調裁一體化平台”的手機端,該平台具有網上立案、在線調解、係統繁簡分流、要素式裁判文書自動生成功能,手機端則增加了智能谘詢、訴訟風險評估、調解指引、預約立案等功能。比如,在訴訟風險評估功能中,如果當事人選擇訴訟,係統便會自動生成包括時間成本、經濟成本、情感、信譽等方麵損失的風險評估報告,並實時給出建議。
記者了解到,北京法院係統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成果與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大力推進“多元調解+速裁”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建設。目前已建立包括網上預約立案、微信預約立案、京津冀跨域立案、微信快速立案四項內容的立體化線上立案係統,實現網上預約立案24小時“不打烊”,隻讓當事人跑一次。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靳學軍表示,“多元調解+速裁”改革成效初顯,群眾的司法公正獲得感明顯增強,未來北京法院將繼續在滿足人民群眾司法需求、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上不斷優化“法院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