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骨科手術往往伴隨著痛感強、術後恢複期長等特點,所以人們常說“傷筋動骨100天”。很多患者覺得,上了手術台就意味著身體遭罪,術後一躺幾個月不能動彈。但是,隨著人工智能在骨科診療領域的拓展應用,這一局麵在悄然改變。
日前,通過市科技局嚴格評審,我市首家臨床骨科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中心在河南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原市第二人民醫院)正式掛牌,這標誌著該院開啟智能骨科診療新時代。導航技術、3D打印技術、模擬技術、高端智能機器人應用技術、產品研發市場轉化……這些已在該院智能工程中心遍地開花。
骨關節置換術
邁入精準智能“機器人時代”
患者安靜地躺在手術台上,各項術前準備工作均已就緒,機器人揮舞著機械臂,輔助完成手術台上精準的操作,這不是科幻片場景,而是河南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手術室真實上演的現實操作。
前不久,該院骨科三區主任餘進偉帶領團隊引進了與北京協和醫院同款的高端智能骨科機器人,為多名關節病患者成功實施機器人輔助下全膝關節置換術。劉阿姨就是受益者之一,今年60歲的她,平時十分注意個人形象。可是近年來,由於膝關節磨損嚴重,導致她行走明顯受限,不能逛商場,更不能出去旅遊。由於走路不便,個人形象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因此她也不敢出門了。前不久,劉阿姨慕名找到餘進偉就診。經診斷,劉阿姨要想徹底恢複膝關節的“自由”,需要進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入院後,她發現病房裏好多患者使用骨科機器人做的手術,於是強烈要求改用機器人輔助手術。
術前,餘進偉帶領團隊采集劉阿姨的骨骼CT數據,利用人工智能超強算力,分析關節增生畸形程度,並規劃出手術方案、關節型號大小,匹配完美程度,以達到個性化治療。
術中,餘進偉手持機械臂,機械臂精準地定位到預期規劃位置,完成“毫米級”精準的截骨操作。隻見機器人手臂旋轉自如,無死角操作,在接近血管神經、韌帶處自動識別停止,有效減少如人手抖動的失準,保證各個方位的鬆緊平衡。
在機器人的輔助下,整個手術流程的推進及執行更加流暢,輔助截骨、假體安裝一氣嗬成,手術非常順利。術後,該科護理人員又采用了快速康複技術,次日早上查房時劉阿姨就能屈曲到100多度,下午就能夠下床鍛煉了。
餘進偉表示,機器人輔助手術可以通過術前患者骨骼CT數據采集,根據骨骼形態、解剖標誌等個體情況,依托機器人智能化手術規劃係統,對術中截骨量、假體型號、安放位置等進行精確測量,實現“量體裁衣”式的骨科診療模式。區別於傳統依靠經驗操作進行的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具有精細化、精準化等優勢,距離的誤差可以控製在毫米級,假體角度誤差控製在1度以內,延長了假體的使用壽命,降低了手術風險,減少了術後並發症,加快了患者的康複進程,為患者帶來更安全、更高質量的就醫體驗。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人們平時走路時對膝蓋骨產生的壓力,依靠被關節液包裹的軟骨分擔。但人到了一定年齡後,膝關節便開始磨損,關節麵軟骨沒有了,就會出現“骨頭磨骨頭”的現象,疼痛難忍。因此,當關節出現間隙狹窄、畸形或影響正常功能和生活能力時,膝關節置換術就成為必要選擇。
“現實生活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退行性病變的發病率高達85%,大多數患者隻願嚐試藥物及保守治療,畏懼手術。我相信,智能骨科診療新時代的到來,讓患者不再畏懼手術,讓智能骨科診療惠及大眾。”餘進偉說。
科研創新
助力骨科診療水平上檔升級
為了積極響應科技興院發展戰略,近年來,該院以前瞻的眼光審視骨科領域的發展,做骨科變革的推動者。如今,隨著該院骨科持續開展科研攻關、技術創新,湧現出了一大批技術創新成果。
從椎間孔鏡技術到3D打印脊柱,骨科一區主任陳長青帶領團隊始終引領著我市骨科新技術應用和推廣的方向。2021年,該科采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和教授研發的PFBN仿生髓內釘技術,完成98歲超高齡老人轉子間骨折的治療。據悉,這樣超高齡複雜髖部骨折PFBN固定術的應用,此前在我省還未有相關報道。鑒於該科在脊椎方麵擁有較強的實力,焦作市脊柱脊髓損傷治療中心、脊柱微創中心均設在該科,是焦作市醫學重點學科。
骨科二區主任李順國帶領團體,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不斷開展新技術、新業務。其中,李順國申報的《股骨近端解剖型接骨板治療外側壁薄弱的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2015年獲得焦作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對於肩袖損傷帶來“舉手之痛”,該科采用縫線橋新技術助力攻“肩”克難。
骨科三區主餘進偉帶領團隊在全市率先開展3D導板輔助下膝關節置換術、髖關節置換術。2021年,餘進偉申報的《一種幹細胞技術治療股骨頭壞死方麵的研究》科技成果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標誌著我市醫學組織工程技術達到省內領先水平。
骨科四區主任倪國驊申報的《寄養骨與寄養指同時回植修複拇指V度缺損》科技成果獲得河南省醫學科技獎一等獎,打破了我市此前沒有省級醫學科技獎一等獎的局麵。2021年,倪國驊再接再厲,申報的《皮膚彈性牽張法修複肢體皮膚缺損》科技成果再獲河南省醫學科技獎一等獎。憑借著刀尖上的精巧藝術,2020年,他在其他科室專家的協作下,成功切除一例罕見臀部巨大腫瘤。
“該院骨科有四個區,每個區雖然主攻方向不同,但是每個科室均堅持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應用、3D打印技術、數字化醫療等技術。我深信,隨著我市首家臨床骨科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中心落戶醫院,骨科將瞄準國內發展前沿,緊密跟蹤國內新發展動態,著力開拓創新性技術,為行業打造數智化技術賦能骨科發展的新範本。”該院負責人如是說。
總值班:申金星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陳 琦 |
編 輯:李潤生 |
校 對:劉 勇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骨科手術往往伴隨著痛感強、術後恢複期長等特點,所以人們常說“傷筋動骨100天”。很多患者覺得,上了手術台就意味著身體遭罪,術後一躺幾個月不能動彈。但是,隨著人工智能在骨科診療領域的拓展應用,這一局麵在悄然改變。
日前,通過市科技局嚴格評審,我市首家臨床骨科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中心在河南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原市第二人民醫院)正式掛牌,這標誌著該院開啟智能骨科診療新時代。導航技術、3D打印技術、模擬技術、高端智能機器人應用技術、產品研發市場轉化……這些已在該院智能工程中心遍地開花。
骨關節置換術
邁入精準智能“機器人時代”
患者安靜地躺在手術台上,各項術前準備工作均已就緒,機器人揮舞著機械臂,輔助完成手術台上精準的操作,這不是科幻片場景,而是河南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手術室真實上演的現實操作。
前不久,該院骨科三區主任餘進偉帶領團隊引進了與北京協和醫院同款的高端智能骨科機器人,為多名關節病患者成功實施機器人輔助下全膝關節置換術。劉阿姨就是受益者之一,今年60歲的她,平時十分注意個人形象。可是近年來,由於膝關節磨損嚴重,導致她行走明顯受限,不能逛商場,更不能出去旅遊。由於走路不便,個人形象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因此她也不敢出門了。前不久,劉阿姨慕名找到餘進偉就診。經診斷,劉阿姨要想徹底恢複膝關節的“自由”,需要進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入院後,她發現病房裏好多患者使用骨科機器人做的手術,於是強烈要求改用機器人輔助手術。
術前,餘進偉帶領團隊采集劉阿姨的骨骼CT數據,利用人工智能超強算力,分析關節增生畸形程度,並規劃出手術方案、關節型號大小,匹配完美程度,以達到個性化治療。
術中,餘進偉手持機械臂,機械臂精準地定位到預期規劃位置,完成“毫米級”精準的截骨操作。隻見機器人手臂旋轉自如,無死角操作,在接近血管神經、韌帶處自動識別停止,有效減少如人手抖動的失準,保證各個方位的鬆緊平衡。
在機器人的輔助下,整個手術流程的推進及執行更加流暢,輔助截骨、假體安裝一氣嗬成,手術非常順利。術後,該科護理人員又采用了快速康複技術,次日早上查房時劉阿姨就能屈曲到100多度,下午就能夠下床鍛煉了。
餘進偉表示,機器人輔助手術可以通過術前患者骨骼CT數據采集,根據骨骼形態、解剖標誌等個體情況,依托機器人智能化手術規劃係統,對術中截骨量、假體型號、安放位置等進行精確測量,實現“量體裁衣”式的骨科診療模式。區別於傳統依靠經驗操作進行的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具有精細化、精準化等優勢,距離的誤差可以控製在毫米級,假體角度誤差控製在1度以內,延長了假體的使用壽命,降低了手術風險,減少了術後並發症,加快了患者的康複進程,為患者帶來更安全、更高質量的就醫體驗。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人們平時走路時對膝蓋骨產生的壓力,依靠被關節液包裹的軟骨分擔。但人到了一定年齡後,膝關節便開始磨損,關節麵軟骨沒有了,就會出現“骨頭磨骨頭”的現象,疼痛難忍。因此,當關節出現間隙狹窄、畸形或影響正常功能和生活能力時,膝關節置換術就成為必要選擇。
“現實生活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退行性病變的發病率高達85%,大多數患者隻願嚐試藥物及保守治療,畏懼手術。我相信,智能骨科診療新時代的到來,讓患者不再畏懼手術,讓智能骨科診療惠及大眾。”餘進偉說。
科研創新
助力骨科診療水平上檔升級
為了積極響應科技興院發展戰略,近年來,該院以前瞻的眼光審視骨科領域的發展,做骨科變革的推動者。如今,隨著該院骨科持續開展科研攻關、技術創新,湧現出了一大批技術創新成果。
從椎間孔鏡技術到3D打印脊柱,骨科一區主任陳長青帶領團隊始終引領著我市骨科新技術應用和推廣的方向。2021年,該科采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和教授研發的PFBN仿生髓內釘技術,完成98歲超高齡老人轉子間骨折的治療。據悉,這樣超高齡複雜髖部骨折PFBN固定術的應用,此前在我省還未有相關報道。鑒於該科在脊椎方麵擁有較強的實力,焦作市脊柱脊髓損傷治療中心、脊柱微創中心均設在該科,是焦作市醫學重點學科。
骨科二區主任李順國帶領團體,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不斷開展新技術、新業務。其中,李順國申報的《股骨近端解剖型接骨板治療外側壁薄弱的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2015年獲得焦作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對於肩袖損傷帶來“舉手之痛”,該科采用縫線橋新技術助力攻“肩”克難。
骨科三區主餘進偉帶領團隊在全市率先開展3D導板輔助下膝關節置換術、髖關節置換術。2021年,餘進偉申報的《一種幹細胞技術治療股骨頭壞死方麵的研究》科技成果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標誌著我市醫學組織工程技術達到省內領先水平。
骨科四區主任倪國驊申報的《寄養骨與寄養指同時回植修複拇指V度缺損》科技成果獲得河南省醫學科技獎一等獎,打破了我市此前沒有省級醫學科技獎一等獎的局麵。2021年,倪國驊再接再厲,申報的《皮膚彈性牽張法修複肢體皮膚缺損》科技成果再獲河南省醫學科技獎一等獎。憑借著刀尖上的精巧藝術,2020年,他在其他科室專家的協作下,成功切除一例罕見臀部巨大腫瘤。
“該院骨科有四個區,每個區雖然主攻方向不同,但是每個科室均堅持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應用、3D打印技術、數字化醫療等技術。我深信,隨著我市首家臨床骨科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中心落戶醫院,骨科將瞄準國內發展前沿,緊密跟蹤國內新發展動態,著力開拓創新性技術,為行業打造數智化技術賦能骨科發展的新範本。”該院負責人如是說。
總值班:申金星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陳 琦 |
編 輯:李潤生 |
校 對:劉 勇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