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街頭巷尾已經很難找到修自行車的攤位了。記憶中喜歡穿著藍色中山裝、拿著扳手,對著自行車敲敲打打的手藝人也漸漸模糊……
市民張師傅退休後,為了鍛煉身體,出門辦事總是騎自行車。幾天前,張師傅又騎著自行車出門,半路上自行車的鏈子掉了。這本不是什麼難事,可不知道什麼情況,自行車的鏈子反複掉,張師傅安裝了幾次後才意識到是鏈子出了問題,需要找個地方修一下。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讓張師傅很生氣。他推著自行車走了幾條街都沒有找到修車的地方。最後,他推著自行車走路回家,自己把車修好了。
“真想不到,現在已經沒有人修自行車了。幾十年前,修車這門手藝是可以養活一家人的。”張師傅遺憾又無奈地說。
經曆了修車這件事,張師傅的記憶一下子被拉回到上世紀70年代。
打記事起,張師傅就住在新華街。他家巷子口有個修自行車的小攤,攤主是位中年人,每天穿著藍色中山裝,中山裝外麵又罩了一件皮圍裙。修車的中年人也住在巷子裏,不知姓甚名誰,大人管他叫老三,小孩管他叫三叔。張師傅小時候最喜歡三叔的修車攤,也非常崇拜他修車的手藝。
“三叔憑著修車的手藝,娶了老婆,養了兩個兒子。”張師傅說,三叔修車技術好,收費也合理。誰家自行車要是沒氣了,三叔就免費給人家打氣,附近居民都找三叔修自行車。經常看三叔修車,時間長了,張師傅也學了些簡單的修車技術。
一次,張師傅父親的自行車壞了,張師傅就趁著父親睡覺的時候,學著三叔的樣子,有模有樣地把車軲轆、鏈子都卸下來,用家裏的炒菜油抹在螺絲上,又把卸下來的零件組裝到一起後,發現地上還多出幾個螺絲。待父親睡醒後,他還故作鎮定地說“三叔把自行車修好了”。結果,他的父親騎自行車剛出巷子口,連人帶車摔在地上。最後,三叔修好了自行車,張師傅則被父親狠狠揍了一頓。
正如張師傅說的那樣,上世紀,街頭巷尾經常可以看到修自行車的攤點,每個攤點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可如今,這些攤點都不見了。是城市發展太快,還是我們生活太好?
市民柳女士家住建設路。她說:“我家附近原來有個修車攤,老師傅特別熱情,打氣、換氣門芯、調整閘線,都很方便。一年前,老師傅修車的小攤不見了,附近也沒有其他修車的地方,我的自行車壞了就扔在小區裏,現在已經成了一堆廢鐵。”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現在的人們喜歡用“換”“扔”代替“修”。過去從事修修補補的手藝人也已成為過去式,漸漸被人們遺忘。
記者 朱穎江
總值班:陳 彬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李 琳 |
編 輯:劉 佳 |
校 對:馬 麗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街頭巷尾已經很難找到修自行車的攤位了。記憶中喜歡穿著藍色中山裝、拿著扳手,對著自行車敲敲打打的手藝人也漸漸模糊……
市民張師傅退休後,為了鍛煉身體,出門辦事總是騎自行車。幾天前,張師傅又騎著自行車出門,半路上自行車的鏈子掉了。這本不是什麼難事,可不知道什麼情況,自行車的鏈子反複掉,張師傅安裝了幾次後才意識到是鏈子出了問題,需要找個地方修一下。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讓張師傅很生氣。他推著自行車走了幾條街都沒有找到修車的地方。最後,他推著自行車走路回家,自己把車修好了。
“真想不到,現在已經沒有人修自行車了。幾十年前,修車這門手藝是可以養活一家人的。”張師傅遺憾又無奈地說。
經曆了修車這件事,張師傅的記憶一下子被拉回到上世紀70年代。
打記事起,張師傅就住在新華街。他家巷子口有個修自行車的小攤,攤主是位中年人,每天穿著藍色中山裝,中山裝外麵又罩了一件皮圍裙。修車的中年人也住在巷子裏,不知姓甚名誰,大人管他叫老三,小孩管他叫三叔。張師傅小時候最喜歡三叔的修車攤,也非常崇拜他修車的手藝。
“三叔憑著修車的手藝,娶了老婆,養了兩個兒子。”張師傅說,三叔修車技術好,收費也合理。誰家自行車要是沒氣了,三叔就免費給人家打氣,附近居民都找三叔修自行車。經常看三叔修車,時間長了,張師傅也學了些簡單的修車技術。
一次,張師傅父親的自行車壞了,張師傅就趁著父親睡覺的時候,學著三叔的樣子,有模有樣地把車軲轆、鏈子都卸下來,用家裏的炒菜油抹在螺絲上,又把卸下來的零件組裝到一起後,發現地上還多出幾個螺絲。待父親睡醒後,他還故作鎮定地說“三叔把自行車修好了”。結果,他的父親騎自行車剛出巷子口,連人帶車摔在地上。最後,三叔修好了自行車,張師傅則被父親狠狠揍了一頓。
正如張師傅說的那樣,上世紀,街頭巷尾經常可以看到修自行車的攤點,每個攤點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可如今,這些攤點都不見了。是城市發展太快,還是我們生活太好?
市民柳女士家住建設路。她說:“我家附近原來有個修車攤,老師傅特別熱情,打氣、換氣門芯、調整閘線,都很方便。一年前,老師傅修車的小攤不見了,附近也沒有其他修車的地方,我的自行車壞了就扔在小區裏,現在已經成了一堆廢鐵。”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現在的人們喜歡用“換”“扔”代替“修”。過去從事修修補補的手藝人也已成為過去式,漸漸被人們遺忘。
記者 朱穎江
總值班:陳 彬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李 琳 |
編 輯:劉 佳 |
校 對:馬 麗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