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愛心港灣”感恩精神座談會摘要
新聞中心首頁
7月4日,本報記者采寫的記錄殘疾人“愛心港灣”誌願者服務隊知恩必報、奉獻社會的長篇通訊《人間最盼是真情》在本報頭版頭條位置刊登,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昨日下午,市委宣傳部組織召開弘揚“愛心港灣”感恩精神座談會。座談會上,社會各界代表圍繞“弘揚‘愛心港灣’感恩精神,促進焦作和諧社會建設”進行了精彩發言,摘要如下:
市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楊廷中:殘疾人“愛心港灣”誌願者服務隊成立以來,隊員們克服身體殘疾帶來的重重困難,相互攙扶、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經常活動在大街小巷,持之以恒地用他們所掌握的一技之長無償為群眾提供家電維修、保健按摩、康複醫療等各種服務,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其人生價值,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普遍好評,向人們證明了他們同樣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他們做的這些事看起來平凡,但平凡中彰顯了其偉大之處。他們長年堅持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回報黨和政府、社會各界的關愛,不是一時一事的衝動,是長期在做而不圖回報;不是一個人在做,而是一群人在做,隊伍在不斷壯大,服務在不斷延伸,影響麵在不斷擴大。他們的行為體現了其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反映出了他們身殘誌堅的品質、百折不撓的毅力、無私奉獻的精神、純潔高尚的情操和感召世人的博愛,是全市21.5萬殘疾人的自豪和驕傲。
殘聯是殘疾人的娘家,對嗬護好、愛護好這支隊伍責無旁貸。對於他們,我們將在政治上給予厚愛,在物質和生活上給予幫助,在活動上給予支持,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為他們提供活動平台來提升他們的價值,使他們的才華得到充分施展,讓他們感受到殘聯就是他們的家。
解放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靳愛玲:殘疾人“愛心港灣”誌願者服務隊是解放區誌願者協會233支隊伍中的一支。他們中大部分人員腿部殘疾,靠著雙拐才能行走,卻還要走上街頭為群眾服務,因為他們心態陽光、心理平衡,這也是多年來政府關心、社會關愛的結果。他們身殘誌堅,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通過誌願者活動回報社會。同時,他們也通過為群眾服務使自身價值得到體現,受到了社會尊重。戴上小紅帽、穿上紅馬甲後,他們不再有自卑感,他們感到的是自豪。他們成為街頭一道亮麗的道德風景線。他們不斷服務別人,從而快樂自己。我們建議他們一年開展12次活動,但是他們的活動次數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作為殘疾人,他們的行為感動了廣大居民和誌願者。許多群眾在接受他們服務的同時,也受到了教育,對社會、鄰裏、家庭的抱怨少了,心態也平衡了,並紛紛加入誌願者隊伍,在轄區形成了愛心大傳遞、社會大和諧的局麵。
中共焦作市委黨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副教授楊家卿:讀了“愛心港灣”誌願者服務隊的故事,我不禁被這樣一群身殘誌堅、自強不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特殊群體的奉獻精神所震撼。他們知恩圖報、奉獻社會的做法對我們整個社會都是一種召喚、一種鼓舞、一種警醒、一種促進。
我市這幾年典型不斷,“愛心港灣”的精神實際上也是謝延信大孝至愛精神的一個續篇。這種奉獻精神是當前引領社會風尚、推動科學發展的動力之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榮辱觀、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主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他們在接受社會幫助後,回過身來傾情回報社會,而且一做就是20年,隊伍由小發展到大,由120人發展到3萬多人,這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不常見的。黨校要組織理論工作者對他們的事跡進行研究,對他們的精神加以推廣,甚至可以把這些典型事例學習研究後,使之走進課堂,讓這種精神在我市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以此來推動我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河南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範如永:從大孝至愛的謝延信到誌願服務的“三月風”和“愛心港灣”等一係列的愛心和感恩行動,正是社會主義大愛精神的崇高表現。弘揚這種大愛精神,喚起人們的愛心和責任意識,使之與我們正在進行的製度、環境、行為文化建設相協調、相一致,對於重塑人們美好的精神家園,為焦作市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引領和推動焦作市和諧社會的發展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從大孝至愛的謝延信到誌願服務的“愛心港灣”,都體現出了焦作不僅在經濟上取得了發展,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建設上也實現了發展,正在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這一結果主要源於人民群眾實踐得好,政府引導得好,輿論宣傳得好,環境建設得好,製度保障得好,這些都為我們的先進文化建設提供了基礎。但是從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將其上升到學術層麵、理念層麵、思想層麵是我們今後要著重思考的問題。焦作市先進文化建設的核心理念是什麼,它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旅遊城市的構建、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什麼關係等,都需要我們思考。我們不僅要成為經濟強市、旅遊強市,還要成為文化強市。要成為文化強市,就要在總結這些先進文化元素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焦作是教育大市的優勢,加強研究和探討,提出和諧文化的思想和理念,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焦作和諧社會構建中發揮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為推動和諧焦作發展作貢獻。
焦作市社科聯副主席苗國富:從殘疾人“愛心港灣”誌願者服務隊的隊員身上,至少有3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意誌堅強、心靈火熱、品德高尚。
愛心,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構建和諧社會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這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必要條件。愛心有一個內在的互動性的傳遞規律,即感受真情—愛心—感恩—回報社會。愛心在感受真情中產生,道德在傳遞愛心中升華。因此,我們必須一方麵加強思想教育,強化人的良知和良心;另一方麵要堅持不懈地在全社會弘揚愛心,營造傳遞愛心、奉獻愛心的濃厚社會輿論氛圍。
河南日報駐焦作記者站站長、主任記者朱殿勇:“愛心港灣”誌願者服務隊是一個團結互助、樂觀向上、無私奉獻的社會群體。作為一種獨立於政府力量之外的非營利性群體組織,它讓我們驚喜地看到,一種維護和諧的新生力量正在不斷成長。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麵臨著從“單位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需要尋求新的歸屬和尋求心靈的歸宿,於是不少群體以經曆相同、價值相通、地域關係等抱團,催生了越來越多的非政府社會組織,讓更多的“社會人”重新找到了單位歸屬感。“愛心港灣”的不少誌願者之所以樂意參與“愛心港灣”隊伍,自覺自願地為社會提供義務服務,原因之一是“在這裏,大家都找到了歸屬感”,這是他們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動力源泉。他們一方麵能相互扶持、相互溫暖,更好地實現了自我價值和自我保護;另一方麵他們以群團的形式出現,充分感知了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以各自力所能及的奉獻,提供了社會需要的多樣化服務, 從而達到了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的有機統一。
當前,構建和諧社會已成為我們黨的執政要求和國家的發展目標。那麼,誰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除了政府的推動外,“愛心港灣”這類非政府社會組織的活動以及他們提供的義務服務、奉獻的赤誠愛心,正好對政府、社區工作起到了有力和有益補充。可以看到,他們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社會組織尤其是非政府社會組織這股“體製外力量”正凸顯著重要的社會效應,成為維護和創造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黨和政府應該充分關注這一力量,在製度建設、環境營造等方麵加以引導和規範。
焦作日報社副總編輯、高級編輯王愛軍:《焦作日報》在長期關注、多次報道殘疾人“愛心港灣”誌願者服務隊事跡的基礎上,這次重磅推出長篇通訊《人間最盼是真情》,引起強烈反響,這說明時代呼喚感恩精神。
感恩,是在促進社會進步活動中對友善意識和友善行為的感激之情和舉動,同時也指受恩者對施恩者的感激意識和行為。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飲水思源”的古訓家喻戶曉,“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思想老少皆知。“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一個經常懷著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蕩,胸懷寬闊,會自覺自願地給人以幫助,助人為樂。感恩是溫暖的陽光,照到哪裏哪裏亮。
“愛心港灣”正是這樣。他們身殘誌堅,心懷大愛,人人有顆知足的心,有種自強不息的陽光品格,並用這種品格點燃所有人包括我們健全人和諧與愛的夢想,用行動證明自己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模範建設者。弘揚感恩精神,有利於增強人們的社會責任感,有利於促進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及消除浮躁心態。
下一步,《焦作日報》將采取多種形式深化報道,深入挖掘“愛心港灣”感恩精神的深刻內涵,協同有關媒體將這一典型推向全省、全國。
焦作廣播電視社會新聞中心主任趙文宣:解放區“愛心港灣”服務隊是榮獲“2007年度感動焦作十大人物特別獎”的唯一集體。這個殘疾人團體拖著殘疾的身體,活動在焦作的社區、街頭,無論酷暑、嚴寒,風雨無阻地義務為社會服務,深深地感動著每一個健全人的心。
焦作電視台《零距離》欄目關注並拍攝這個先進集體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我們常常在思索:本是困難人群的他們反而樂此不疲地為社會服務、奉獻,動力源自何方?在采訪中,一個誌願者的心理曆程為我們解開了這個謎。他說:過去,因為自己是殘疾人,別人總用異樣的眼光看自己,因此內心很自卑,曾哭過、恨過,甚至想到一死了之,那時的心態概括起來是——“我殘疾,我痛苦”。而自從參加了“愛心港灣”服務隊,我不僅朋友多了,笑聲多了,而且在為別人的奉獻中找回了自己的尊嚴,看到了自己的責任,我現在的心態概括起來是——“我奉獻,我快樂”。
不可否認的是,“愛心港灣”服務隊無形中已經為更多的殘疾人打造出了一個相互了解、相互溝通的平台,讓心靈曾經孤獨的殘疾人找到了朋友,找到了心靈可以依托的港灣。他們不再自怨自艾,不再仰天長歎,不再隻是被別人施舍、同情的對象,他們也可以把自己的一分力量奉獻出來,贏得別人的讚揚,這種被社會承認的“成就感”是任何施舍和同情所不能替代的。在這個平台上,愛心在凝聚著,愛心在傳遞著;在這個平台上,笑聲在蕩漾著,幸福在縈繞著。
今天的社會越來越崇尚個人權利,今天的社會越來越呼喚社會責任,“愛心港灣”服務隊這個平台已經把這兩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和諧社會需要這樣的平台,發展的焦作更需要這樣的優秀典型來提升文明的水平。祝願焦作能有更多的“國”字號先進典型湧現出來。
焦作礦工報社總編輯鄭廷龍:“愛心港灣”誌願者服務隊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生活的一種辯證:主體與客體,愛與被愛,被關愛與主動施愛,主流群體與非主流群體,這些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大力提倡社會主義榮辱觀、形成共同的價值判斷、進行社會道德重塑的大背景下,進行著互動與轉換。
“愛心港灣”服務隊是社會成員之間的一種和諧,是逐漸升溫的社會文明素質的一次展示,是個體與組織在社會共同訴求旗幟下的一種集聚,是社會生態文明的良性流動,是社會成員責任感與感恩思想流淌出來的生動溪流。
社會是一個相互支撐的大家庭,所有人都有平等的社會生活權利,但同時又因為種種原因存在著差距。差距不是阻擋社會成員互相關愛的理由,社會成員之間理應相容與互助,隻要有能力的多奉獻一點熱量,能力弱的盡其所能,我們這個社會就不會冷漠自私,就會生機盎然、充滿希望。希望這支服務隊與青年誌願者服務隊伍結合起來,實現共同目標前提下的互助、協助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最優化。
解放區焦北街道花園街社區主任李竇:“愛心港灣”服務隊帶動了整個社區誌願者活動的開展。目前社區共有569名誌願者,根據個人身份和服務特長分別組成了黨員、青年、法律等7支社區誌願者服務隊伍,並定期開展活動。“愛心港灣”誌願者服務隊在花園街社區開展活動後,對社區誌願者的觸動很大。老黨員誌願者肖師傅說:“人家殘疾人都知道感恩回報社會,作為一名黨員誌願者,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巾幗誌願者陳瑞花為了避免青少年課餘時間走進不利於他們身心健康的場所,設立了“四點半工程”,為孩子們輔導功課。
“愛心港灣”活動推動了整個社區工作的開展。每次“愛心港灣”服務隊到社區開展活動,直接受益群眾都有數百人,社區中得到殘疾人服務的群眾無不為“愛心港灣”誌願者的奉獻精神所感動,受益群眾帶動家庭獻愛心,形成了一個感動、奉獻的大和諧局麵,在提升居民文明素質的同時,也推進了整個社區工作的開展。
本報記者 劉 婧 整理
總值班: |
統 籌: |
責 編: |
審 核: |
編 輯: |
校 對: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7月4日,本報記者采寫的記錄殘疾人“愛心港灣”誌願者服務隊知恩必報、奉獻社會的長篇通訊《人間最盼是真情》在本報頭版頭條位置刊登,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昨日下午,市委宣傳部組織召開弘揚“愛心港灣”感恩精神座談會。座談會上,社會各界代表圍繞“弘揚‘愛心港灣’感恩精神,促進焦作和諧社會建設”進行了精彩發言,摘要如下:
市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楊廷中:殘疾人“愛心港灣”誌願者服務隊成立以來,隊員們克服身體殘疾帶來的重重困難,相互攙扶、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經常活動在大街小巷,持之以恒地用他們所掌握的一技之長無償為群眾提供家電維修、保健按摩、康複醫療等各種服務,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其人生價值,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普遍好評,向人們證明了他們同樣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他們做的這些事看起來平凡,但平凡中彰顯了其偉大之處。他們長年堅持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回報黨和政府、社會各界的關愛,不是一時一事的衝動,是長期在做而不圖回報;不是一個人在做,而是一群人在做,隊伍在不斷壯大,服務在不斷延伸,影響麵在不斷擴大。他們的行為體現了其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反映出了他們身殘誌堅的品質、百折不撓的毅力、無私奉獻的精神、純潔高尚的情操和感召世人的博愛,是全市21.5萬殘疾人的自豪和驕傲。
殘聯是殘疾人的娘家,對嗬護好、愛護好這支隊伍責無旁貸。對於他們,我們將在政治上給予厚愛,在物質和生活上給予幫助,在活動上給予支持,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為他們提供活動平台來提升他們的價值,使他們的才華得到充分施展,讓他們感受到殘聯就是他們的家。
解放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靳愛玲:殘疾人“愛心港灣”誌願者服務隊是解放區誌願者協會233支隊伍中的一支。他們中大部分人員腿部殘疾,靠著雙拐才能行走,卻還要走上街頭為群眾服務,因為他們心態陽光、心理平衡,這也是多年來政府關心、社會關愛的結果。他們身殘誌堅,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通過誌願者活動回報社會。同時,他們也通過為群眾服務使自身價值得到體現,受到了社會尊重。戴上小紅帽、穿上紅馬甲後,他們不再有自卑感,他們感到的是自豪。他們成為街頭一道亮麗的道德風景線。他們不斷服務別人,從而快樂自己。我們建議他們一年開展12次活動,但是他們的活動次數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作為殘疾人,他們的行為感動了廣大居民和誌願者。許多群眾在接受他們服務的同時,也受到了教育,對社會、鄰裏、家庭的抱怨少了,心態也平衡了,並紛紛加入誌願者隊伍,在轄區形成了愛心大傳遞、社會大和諧的局麵。
中共焦作市委黨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副教授楊家卿:讀了“愛心港灣”誌願者服務隊的故事,我不禁被這樣一群身殘誌堅、自強不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特殊群體的奉獻精神所震撼。他們知恩圖報、奉獻社會的做法對我們整個社會都是一種召喚、一種鼓舞、一種警醒、一種促進。
我市這幾年典型不斷,“愛心港灣”的精神實際上也是謝延信大孝至愛精神的一個續篇。這種奉獻精神是當前引領社會風尚、推動科學發展的動力之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榮辱觀、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主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他們在接受社會幫助後,回過身來傾情回報社會,而且一做就是20年,隊伍由小發展到大,由120人發展到3萬多人,這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不常見的。黨校要組織理論工作者對他們的事跡進行研究,對他們的精神加以推廣,甚至可以把這些典型事例學習研究後,使之走進課堂,讓這種精神在我市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以此來推動我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河南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範如永:從大孝至愛的謝延信到誌願服務的“三月風”和“愛心港灣”等一係列的愛心和感恩行動,正是社會主義大愛精神的崇高表現。弘揚這種大愛精神,喚起人們的愛心和責任意識,使之與我們正在進行的製度、環境、行為文化建設相協調、相一致,對於重塑人們美好的精神家園,為焦作市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引領和推動焦作市和諧社會的發展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從大孝至愛的謝延信到誌願服務的“愛心港灣”,都體現出了焦作不僅在經濟上取得了發展,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建設上也實現了發展,正在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這一結果主要源於人民群眾實踐得好,政府引導得好,輿論宣傳得好,環境建設得好,製度保障得好,這些都為我們的先進文化建設提供了基礎。但是從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將其上升到學術層麵、理念層麵、思想層麵是我們今後要著重思考的問題。焦作市先進文化建設的核心理念是什麼,它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旅遊城市的構建、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什麼關係等,都需要我們思考。我們不僅要成為經濟強市、旅遊強市,還要成為文化強市。要成為文化強市,就要在總結這些先進文化元素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焦作是教育大市的優勢,加強研究和探討,提出和諧文化的思想和理念,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焦作和諧社會構建中發揮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為推動和諧焦作發展作貢獻。
焦作市社科聯副主席苗國富:從殘疾人“愛心港灣”誌願者服務隊的隊員身上,至少有3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意誌堅強、心靈火熱、品德高尚。
愛心,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構建和諧社會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這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必要條件。愛心有一個內在的互動性的傳遞規律,即感受真情—愛心—感恩—回報社會。愛心在感受真情中產生,道德在傳遞愛心中升華。因此,我們必須一方麵加強思想教育,強化人的良知和良心;另一方麵要堅持不懈地在全社會弘揚愛心,營造傳遞愛心、奉獻愛心的濃厚社會輿論氛圍。
河南日報駐焦作記者站站長、主任記者朱殿勇:“愛心港灣”誌願者服務隊是一個團結互助、樂觀向上、無私奉獻的社會群體。作為一種獨立於政府力量之外的非營利性群體組織,它讓我們驚喜地看到,一種維護和諧的新生力量正在不斷成長。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麵臨著從“單位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需要尋求新的歸屬和尋求心靈的歸宿,於是不少群體以經曆相同、價值相通、地域關係等抱團,催生了越來越多的非政府社會組織,讓更多的“社會人”重新找到了單位歸屬感。“愛心港灣”的不少誌願者之所以樂意參與“愛心港灣”隊伍,自覺自願地為社會提供義務服務,原因之一是“在這裏,大家都找到了歸屬感”,這是他們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動力源泉。他們一方麵能相互扶持、相互溫暖,更好地實現了自我價值和自我保護;另一方麵他們以群團的形式出現,充分感知了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以各自力所能及的奉獻,提供了社會需要的多樣化服務, 從而達到了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的有機統一。
當前,構建和諧社會已成為我們黨的執政要求和國家的發展目標。那麼,誰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除了政府的推動外,“愛心港灣”這類非政府社會組織的活動以及他們提供的義務服務、奉獻的赤誠愛心,正好對政府、社區工作起到了有力和有益補充。可以看到,他們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社會組織尤其是非政府社會組織這股“體製外力量”正凸顯著重要的社會效應,成為維護和創造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黨和政府應該充分關注這一力量,在製度建設、環境營造等方麵加以引導和規範。
焦作日報社副總編輯、高級編輯王愛軍:《焦作日報》在長期關注、多次報道殘疾人“愛心港灣”誌願者服務隊事跡的基礎上,這次重磅推出長篇通訊《人間最盼是真情》,引起強烈反響,這說明時代呼喚感恩精神。
感恩,是在促進社會進步活動中對友善意識和友善行為的感激之情和舉動,同時也指受恩者對施恩者的感激意識和行為。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飲水思源”的古訓家喻戶曉,“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思想老少皆知。“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一個經常懷著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蕩,胸懷寬闊,會自覺自願地給人以幫助,助人為樂。感恩是溫暖的陽光,照到哪裏哪裏亮。
“愛心港灣”正是這樣。他們身殘誌堅,心懷大愛,人人有顆知足的心,有種自強不息的陽光品格,並用這種品格點燃所有人包括我們健全人和諧與愛的夢想,用行動證明自己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模範建設者。弘揚感恩精神,有利於增強人們的社會責任感,有利於促進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及消除浮躁心態。
下一步,《焦作日報》將采取多種形式深化報道,深入挖掘“愛心港灣”感恩精神的深刻內涵,協同有關媒體將這一典型推向全省、全國。
焦作廣播電視社會新聞中心主任趙文宣:解放區“愛心港灣”服務隊是榮獲“2007年度感動焦作十大人物特別獎”的唯一集體。這個殘疾人團體拖著殘疾的身體,活動在焦作的社區、街頭,無論酷暑、嚴寒,風雨無阻地義務為社會服務,深深地感動著每一個健全人的心。
焦作電視台《零距離》欄目關注並拍攝這個先進集體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我們常常在思索:本是困難人群的他們反而樂此不疲地為社會服務、奉獻,動力源自何方?在采訪中,一個誌願者的心理曆程為我們解開了這個謎。他說:過去,因為自己是殘疾人,別人總用異樣的眼光看自己,因此內心很自卑,曾哭過、恨過,甚至想到一死了之,那時的心態概括起來是——“我殘疾,我痛苦”。而自從參加了“愛心港灣”服務隊,我不僅朋友多了,笑聲多了,而且在為別人的奉獻中找回了自己的尊嚴,看到了自己的責任,我現在的心態概括起來是——“我奉獻,我快樂”。
不可否認的是,“愛心港灣”服務隊無形中已經為更多的殘疾人打造出了一個相互了解、相互溝通的平台,讓心靈曾經孤獨的殘疾人找到了朋友,找到了心靈可以依托的港灣。他們不再自怨自艾,不再仰天長歎,不再隻是被別人施舍、同情的對象,他們也可以把自己的一分力量奉獻出來,贏得別人的讚揚,這種被社會承認的“成就感”是任何施舍和同情所不能替代的。在這個平台上,愛心在凝聚著,愛心在傳遞著;在這個平台上,笑聲在蕩漾著,幸福在縈繞著。
今天的社會越來越崇尚個人權利,今天的社會越來越呼喚社會責任,“愛心港灣”服務隊這個平台已經把這兩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和諧社會需要這樣的平台,發展的焦作更需要這樣的優秀典型來提升文明的水平。祝願焦作能有更多的“國”字號先進典型湧現出來。
焦作礦工報社總編輯鄭廷龍:“愛心港灣”誌願者服務隊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生活的一種辯證:主體與客體,愛與被愛,被關愛與主動施愛,主流群體與非主流群體,這些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大力提倡社會主義榮辱觀、形成共同的價值判斷、進行社會道德重塑的大背景下,進行著互動與轉換。
“愛心港灣”服務隊是社會成員之間的一種和諧,是逐漸升溫的社會文明素質的一次展示,是個體與組織在社會共同訴求旗幟下的一種集聚,是社會生態文明的良性流動,是社會成員責任感與感恩思想流淌出來的生動溪流。
社會是一個相互支撐的大家庭,所有人都有平等的社會生活權利,但同時又因為種種原因存在著差距。差距不是阻擋社會成員互相關愛的理由,社會成員之間理應相容與互助,隻要有能力的多奉獻一點熱量,能力弱的盡其所能,我們這個社會就不會冷漠自私,就會生機盎然、充滿希望。希望這支服務隊與青年誌願者服務隊伍結合起來,實現共同目標前提下的互助、協助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最優化。
解放區焦北街道花園街社區主任李竇:“愛心港灣”服務隊帶動了整個社區誌願者活動的開展。目前社區共有569名誌願者,根據個人身份和服務特長分別組成了黨員、青年、法律等7支社區誌願者服務隊伍,並定期開展活動。“愛心港灣”誌願者服務隊在花園街社區開展活動後,對社區誌願者的觸動很大。老黨員誌願者肖師傅說:“人家殘疾人都知道感恩回報社會,作為一名黨員誌願者,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巾幗誌願者陳瑞花為了避免青少年課餘時間走進不利於他們身心健康的場所,設立了“四點半工程”,為孩子們輔導功課。
“愛心港灣”活動推動了整個社區工作的開展。每次“愛心港灣”服務隊到社區開展活動,直接受益群眾都有數百人,社區中得到殘疾人服務的群眾無不為“愛心港灣”誌願者的奉獻精神所感動,受益群眾帶動家庭獻愛心,形成了一個感動、奉獻的大和諧局麵,在提升居民文明素質的同時,也推進了整個社區工作的開展。
本報記者 劉 婧 整理
總值班: |
統 籌: |
責 編: |
審 核: |
編 輯: |
校 對: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