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體育頻道 > 推薦頭條 > 正文

體育頻道

讓太極拳更美更潮更時尚
更新時間:2023-7-11 15:43:22    來源:焦作日報



  太極故裏焦作,太極拳也能打出唯美、新潮和時尚。

  太極拳版《梁祝》,將太極拳與舞蹈融合,男女搭配表演,剛柔相濟,唯美動人;《太極毛筆》將太極和書法相融,抑揚頓挫,瀟灑飄逸;《中華太極球》將太極球與太極拂塵相結合,快慢相間,動靜分明……

  7月6日,河南理工大學體育館,在推廣太極拳的重要平台——2023年“Z世代”中國功夫(太極拳)國際化推廣“請進來”活動訓練營啟動儀式上,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太極拳)學院太極拳表演隊別具一格的太極拳表演吸引了現場觀眾。其中,60餘名來自俄羅斯、埃及、伊朗、摩洛哥等國不同膚色的留學生,被耳目一新的太極拳展演深深吸引,紛紛拿起手機拍攝,發出陣陣喝彩。“太極拳傳遞出的中華文化讓我癡迷!”來自烏克蘭的留學生阿琳娜在大二時就學習過太極拳,此次活動讓她開了眼界,對太極拳有了新的認識。

  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

  近年來,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太極拳)學院,作為國內首家以太極文化發展為研究特色、以服務國家文化傳播和地方綜合建設為主旨的高校太極文化專業科研平台和教學機構,依托河南理工大學百年發展積澱和“太極聖地”的獨特太極資源,在太極文化傳承創新研究上持續發力。

  融合經典傳統文化元素的太極拳表演,是該學院老師楊豔創編的《易》有太極係列節目的一部分,是該學院太極拳表演出新出彩的新探索,是太極文化傳承創新研究的新成果。其成功的背後,有著一係列的艱辛付出。

  ——導師帶動是關鍵。該學院太極拳表演隊總教練、《易》有太極係列節目創編人楊豔,為原河南省太極拳隊的主力運動員,太極拳全國冠軍,國家太極拳健將級運動員,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蟬聯冠軍。2007年曾在國家段位大賽獲得冠軍,被譽為“武狀元”。同時,楊豔還是韓國留學博士,對體育哲學深有研究,出訪過多個國家和地區授拳,既有深厚的太極拳理論和實戰功底,又有廣闊的國際視野。這是她創編優秀節目的底蘊。

  ——求新精神是動力。“武術和舞蹈是相通的。近年來,舞蹈與武術融合打造的很火的舞劇《詠春》就是例證。名曲《梁祝》深入人心,引人共鳴,我將太極拳與《梁祝》音樂搭配,將武術與舞蹈融合,帶給人們全新的感受。”楊豔說,太極拳的拳理為陰陽結合,陰代表陰柔、陽代表陽剛,分別指代《梁祝》中的男女,用太極的動作招式,剛柔並進,陰陽結合,快慢相間,動靜有序,闡釋《梁祝》這一愛情題材,展示出很多時尚太極元素,是太極拳的一個新走向。

  其實,《梁祝》隻是《易》有太極係列節目的一個篇章。太極球、太極毛筆、太極扇、太極拂塵……楊豔將中國經典文化元素融入太極拳中,創作出《易》有太極係列節目。其中,《太極毛筆》將太極拳與書法結合,運筆變成運氣,肢體與筆鋒的抑揚頓挫契合,展現傳統文化魅力。

  ——專業團隊是保障。該學院太極拳表演隊的人員構成,在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基礎上,由研究生、大一到大三太極拳專業的學生組建而成。其中,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的太極拳傳人弟子與嫡傳人,在該學院深入研究太極拳。這是一支功底紮實、朝氣蓬勃、時尚前衛的專業隊伍。

  在排練中,為了讓音樂與太極招式有機結合,大家認真領悟楊豔傳授的理念,反複練習。比如節奏慢時,以太極拳中靜、慢的動作為主。如果音樂高亢、節湊較快,則將太極器械融入其中,如太極扇、太極劍,把節奏流動起來。

  ——刻苦排練是基礎。對於該學院太極拳表演隊來說,台上的3分鍾表演,需要台下20多天的刻苦排練。由於平時課程緊、學習任務重,隊員們抓住課餘時間進行排列,突擊集訓,中午不休息練到深夜是家常便飯。

  未來,作為河南理工大學太極拳傳播教學的一個窗口,以打造太極拳國際化IP為載體,幫助海內外青年領略中原厚重文化的根與魂,增強對中華文明的理解與認同,是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太極拳)學院的奮鬥目標,也是楊豔的不懈追求。

(記者 李曉軍)

文章編輯:王雪靜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讓太極拳更美更潮更時尚
    2023-7-11 15:43:22    來源:焦作日報



      太極故裏焦作,太極拳也能打出唯美、新潮和時尚。

      太極拳版《梁祝》,將太極拳與舞蹈融合,男女搭配表演,剛柔相濟,唯美動人;《太極毛筆》將太極和書法相融,抑揚頓挫,瀟灑飄逸;《中華太極球》將太極球與太極拂塵相結合,快慢相間,動靜分明……

      7月6日,河南理工大學體育館,在推廣太極拳的重要平台——2023年“Z世代”中國功夫(太極拳)國際化推廣“請進來”活動訓練營啟動儀式上,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太極拳)學院太極拳表演隊別具一格的太極拳表演吸引了現場觀眾。其中,60餘名來自俄羅斯、埃及、伊朗、摩洛哥等國不同膚色的留學生,被耳目一新的太極拳展演深深吸引,紛紛拿起手機拍攝,發出陣陣喝彩。“太極拳傳遞出的中華文化讓我癡迷!”來自烏克蘭的留學生阿琳娜在大二時就學習過太極拳,此次活動讓她開了眼界,對太極拳有了新的認識。

      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

      近年來,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太極拳)學院,作為國內首家以太極文化發展為研究特色、以服務國家文化傳播和地方綜合建設為主旨的高校太極文化專業科研平台和教學機構,依托河南理工大學百年發展積澱和“太極聖地”的獨特太極資源,在太極文化傳承創新研究上持續發力。

      融合經典傳統文化元素的太極拳表演,是該學院老師楊豔創編的《易》有太極係列節目的一部分,是該學院太極拳表演出新出彩的新探索,是太極文化傳承創新研究的新成果。其成功的背後,有著一係列的艱辛付出。

      ——導師帶動是關鍵。該學院太極拳表演隊總教練、《易》有太極係列節目創編人楊豔,為原河南省太極拳隊的主力運動員,太極拳全國冠軍,國家太極拳健將級運動員,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蟬聯冠軍。2007年曾在國家段位大賽獲得冠軍,被譽為“武狀元”。同時,楊豔還是韓國留學博士,對體育哲學深有研究,出訪過多個國家和地區授拳,既有深厚的太極拳理論和實戰功底,又有廣闊的國際視野。這是她創編優秀節目的底蘊。

      ——求新精神是動力。“武術和舞蹈是相通的。近年來,舞蹈與武術融合打造的很火的舞劇《詠春》就是例證。名曲《梁祝》深入人心,引人共鳴,我將太極拳與《梁祝》音樂搭配,將武術與舞蹈融合,帶給人們全新的感受。”楊豔說,太極拳的拳理為陰陽結合,陰代表陰柔、陽代表陽剛,分別指代《梁祝》中的男女,用太極的動作招式,剛柔並進,陰陽結合,快慢相間,動靜有序,闡釋《梁祝》這一愛情題材,展示出很多時尚太極元素,是太極拳的一個新走向。

      其實,《梁祝》隻是《易》有太極係列節目的一個篇章。太極球、太極毛筆、太極扇、太極拂塵……楊豔將中國經典文化元素融入太極拳中,創作出《易》有太極係列節目。其中,《太極毛筆》將太極拳與書法結合,運筆變成運氣,肢體與筆鋒的抑揚頓挫契合,展現傳統文化魅力。

      ——專業團隊是保障。該學院太極拳表演隊的人員構成,在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基礎上,由研究生、大一到大三太極拳專業的學生組建而成。其中,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的太極拳傳人弟子與嫡傳人,在該學院深入研究太極拳。這是一支功底紮實、朝氣蓬勃、時尚前衛的專業隊伍。

      在排練中,為了讓音樂與太極招式有機結合,大家認真領悟楊豔傳授的理念,反複練習。比如節奏慢時,以太極拳中靜、慢的動作為主。如果音樂高亢、節湊較快,則將太極器械融入其中,如太極扇、太極劍,把節奏流動起來。

      ——刻苦排練是基礎。對於該學院太極拳表演隊來說,台上的3分鍾表演,需要台下20多天的刻苦排練。由於平時課程緊、學習任務重,隊員們抓住課餘時間進行排列,突擊集訓,中午不休息練到深夜是家常便飯。

      未來,作為河南理工大學太極拳傳播教學的一個窗口,以打造太極拳國際化IP為載體,幫助海內外青年領略中原厚重文化的根與魂,增強對中華文明的理解與認同,是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太極拳)學院的奮鬥目標,也是楊豔的不懈追求。

    (記者 李曉軍)

    文章編輯:王雪靜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