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 一次寒潮降溫過程是較短時間尺度的天氣事件,隻有統計整個冬季的氣溫平均值是否顯著高於或低於曆史同期,才能確定是暖冬還是寒冬。
□ 後冬(2024年1月至2月),除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北部、西藏大部、青海南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外,我國大部氣溫接近常年,但冷暖起伏明顯,或再次經曆氣溫“過山車”。
今年12月份,全國經曆了前期持續偏暖、後期急劇降溫的“過山車”式氣溫起伏。在接連兩輪大範圍雨雪天氣影響下,12月12日,中國氣象局時隔10年再次發布冰凍預警;12月16日,發布今冬首個低溫黃色預警。隨後,我國大部地區氣溫屢創新低。不是說今年是最暖年嗎,為什麼這麼冷?
氣象監測數據顯示,12月1日至13日,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但從14日開始,大範圍寒潮天氣過程開始自西向東影響我國,有95個國家氣象站點過程最大降溫達到或超過20℃,10個國家氣象站日降溫幅度突破曆史極值。過程最大降溫幅度超過8℃的麵積約596.7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國土麵積的62.2%。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徐珺介紹,雖然強寒潮過程目前已結束,但我國大部仍被強大的冷高壓主體控製,冷的基調仍將繼續,氣溫持續偏低。
今年秋季被判定為1961年以來“最暖秋季”,我國北方氣溫異常偏高,多地冬天集體“遲到”。10月下旬,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就綜合分析研判,預計今年冬季(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11月初,全國683個氣象觀測站最高氣溫突破當地11月曆史極值。
當時,許多人都覺得,今年冬天肯定是個暖冬。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介紹,談及某年、某個季節或某個月份偏暖,不是通過單次天氣事件來確定的,而是通過對比整段時間的氣溫平均值是否顯著高於或低於曆史同期來確定。“一次寒潮降溫過程是較短時間尺度的天氣事件,而暖冬或寒冬的時間尺度是季節,時間尺度較長。隻有統計整個冬季的氣溫平均值是否顯著高於或低於曆史同期,才能確定是暖冬還是寒冬。”周兵說。
據國家氣候中心的最新監測,自2023年5月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厄爾尼諾狀態以來,5月份至10月份關鍵區海溫指數呈現快速增暖持續趨勢,已經連續5個月超過0.5℃,可以判定一次中等強度厄爾尼諾事件已經形成,強度為中等,類型為東部型,並將持續到明年春季。
厄爾尼諾會讓暖冬概率增大,為什麼這麼冷?周兵表示,厄爾尼諾的確是影響我國冬季偏暖的原因之一。對我國而言,厄爾尼諾的發生常常導致南方降水偏多,北方偏暖。但階段性冷空氣活動仍較為頻繁,也就是說冷暖起伏比較明顯。
數據顯示,1951年至2000年發生過14次厄爾尼諾事件,有13次我國冬季是暖冬。最近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出現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那年冬季我國平均氣溫是-2.3℃,較常年同期偏高1.1℃,是自1961年以來曆史同期第五高。
厄爾尼諾不等同於暖冬,寒潮也並未“打臉”厄爾尼諾。科學研究表明,溫室氣體增加、東亞冬季風減弱、火山和太陽活動等都是可能導致暖冬的原因。“我國氣候類型複雜多樣,影響因素也較多,即使在暖冬,也會有階段性的寒冷,寒潮來襲和大雪紛飛的場景都會出現。”周兵說。
接下來還會冷嗎?國家氣候中心預計,後冬(2024年1月至2月),東亞冬季風強度總體偏弱,除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北部、西藏大部、青海南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外,我國大部氣溫接近常年,但冷暖起伏明顯,或再次經曆氣溫“過山車”。
氣象專家提醒,氣溫預測往往隻能給出偏暖或偏冷的趨勢。對公眾而言,無論是暖冬還是寒冬,都需及時關注氣象預報預警信息,適時添衣保暖,做好防護措施。(記者 郭靜原)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一次寒潮降溫過程是較短時間尺度的天氣事件,隻有統計整個冬季的氣溫平均值是否顯著高於或低於曆史同期,才能確定是暖冬還是寒冬。
□ 後冬(2024年1月至2月),除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北部、西藏大部、青海南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外,我國大部氣溫接近常年,但冷暖起伏明顯,或再次經曆氣溫“過山車”。
今年12月份,全國經曆了前期持續偏暖、後期急劇降溫的“過山車”式氣溫起伏。在接連兩輪大範圍雨雪天氣影響下,12月12日,中國氣象局時隔10年再次發布冰凍預警;12月16日,發布今冬首個低溫黃色預警。隨後,我國大部地區氣溫屢創新低。不是說今年是最暖年嗎,為什麼這麼冷?
氣象監測數據顯示,12月1日至13日,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但從14日開始,大範圍寒潮天氣過程開始自西向東影響我國,有95個國家氣象站點過程最大降溫達到或超過20℃,10個國家氣象站日降溫幅度突破曆史極值。過程最大降溫幅度超過8℃的麵積約596.7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國土麵積的62.2%。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徐珺介紹,雖然強寒潮過程目前已結束,但我國大部仍被強大的冷高壓主體控製,冷的基調仍將繼續,氣溫持續偏低。
今年秋季被判定為1961年以來“最暖秋季”,我國北方氣溫異常偏高,多地冬天集體“遲到”。10月下旬,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就綜合分析研判,預計今年冬季(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11月初,全國683個氣象觀測站最高氣溫突破當地11月曆史極值。
當時,許多人都覺得,今年冬天肯定是個暖冬。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介紹,談及某年、某個季節或某個月份偏暖,不是通過單次天氣事件來確定的,而是通過對比整段時間的氣溫平均值是否顯著高於或低於曆史同期來確定。“一次寒潮降溫過程是較短時間尺度的天氣事件,而暖冬或寒冬的時間尺度是季節,時間尺度較長。隻有統計整個冬季的氣溫平均值是否顯著高於或低於曆史同期,才能確定是暖冬還是寒冬。”周兵說。
據國家氣候中心的最新監測,自2023年5月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厄爾尼諾狀態以來,5月份至10月份關鍵區海溫指數呈現快速增暖持續趨勢,已經連續5個月超過0.5℃,可以判定一次中等強度厄爾尼諾事件已經形成,強度為中等,類型為東部型,並將持續到明年春季。
厄爾尼諾會讓暖冬概率增大,為什麼這麼冷?周兵表示,厄爾尼諾的確是影響我國冬季偏暖的原因之一。對我國而言,厄爾尼諾的發生常常導致南方降水偏多,北方偏暖。但階段性冷空氣活動仍較為頻繁,也就是說冷暖起伏比較明顯。
數據顯示,1951年至2000年發生過14次厄爾尼諾事件,有13次我國冬季是暖冬。最近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出現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那年冬季我國平均氣溫是-2.3℃,較常年同期偏高1.1℃,是自1961年以來曆史同期第五高。
厄爾尼諾不等同於暖冬,寒潮也並未“打臉”厄爾尼諾。科學研究表明,溫室氣體增加、東亞冬季風減弱、火山和太陽活動等都是可能導致暖冬的原因。“我國氣候類型複雜多樣,影響因素也較多,即使在暖冬,也會有階段性的寒冷,寒潮來襲和大雪紛飛的場景都會出現。”周兵說。
接下來還會冷嗎?國家氣候中心預計,後冬(2024年1月至2月),東亞冬季風強度總體偏弱,除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北部、西藏大部、青海南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外,我國大部氣溫接近常年,但冷暖起伏明顯,或再次經曆氣溫“過山車”。
氣象專家提醒,氣溫預測往往隻能給出偏暖或偏冷的趨勢。對公眾而言,無論是暖冬還是寒冬,都需及時關注氣象預報預警信息,適時添衣保暖,做好防護措施。(記者 郭靜原)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