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建設中的景賢書院。
曆史文化名人,從未遠去。連日來,我市中站不少幹部群眾熱議元代理學家、中站區李封村人許衡“不食無主之梨”的故事,從中汲取正能量。
如今,在焦作市新材料職業技術學院,許衡曾創辦的景賢書院正在積極複建,今年9月份將完工。
可能預見的是,竣工後,這裏將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磁場”。
●“梨雖無主,我心有主”故事廣泛流傳
《求是》雜誌2023年第13期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努力成長為對黨和人民忠誠可靠、堪當時代重任的棟梁之才》。文章中提及《元史》中記載的理學家許衡的一個故事:某個炎炎夏日,許衡外出,看見行人紛紛到路邊的一棵梨樹下摘梨解渴,他卻不去摘。有人問他,如今兵荒馬亂的,這棵梨樹已經沒有主人了,你為什麼不去摘梨吃呢?許衡回答說:“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隨後,“不食無主之梨”的故事在許衡家鄉再次引發熱議。7月2日,來自中站區文廣旅局的相關負責人、部分許衡後裔代表、西大井1919文旅園區的相關負責人等30餘人齊聚許文正(許衡追贈諡號)公祠,熱議許衡家風家訓。
許衡後裔許迎春告訴記者,許衡家風家訓的文化特點就是潔身自好。許衡一生飽受顛沛流離、親人失散之苦,宦海沉浮之難。然而,不論身處何時何地,他始終潔身自好,“不食無主之梨”就是很好的證明。
其實,還有一則關於許衡的故事與“不食無主之梨”有異曲同工之處。據載,許衡移家蘇門(山名,太行山支脈,今河南輝縣一帶,為元代理學興起之地)時,日子十分窮苦,整日裏食不果腹。粟熟了,才有點吃的;粟不熟,就吃糠咽菜。但此時,許衡仍十分平靜地教書,過路之人聽到琅琅書聲,無不感歎。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接濟比他更窮苦的人。別人贈送給他的東西,若不合乎禮儀,他堅決不取。後來,他的知遇恩師姚樞被召入京師,臨走時要把自己多年居住的“雪齋”贈送給許衡,許衡拒不接受,隻答應替他看管。“雪齋”裏有棵果樹,果實熟爛掉在地上,但因許衡家教嚴格,家裏的孩子過來過去,連看都不看。
許迎春告訴記者,“吾心獨無主乎”的“主”是許衡的主見,是許衡堅守的價值標準和道德信念。這兩則故事體現的正是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修身的“慎獨”思想,一個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
●複原景賢書院受關注
和許衡有關的不止是“梨雖無主,我心有主”的故事,還有景賢書院。
“景賢書院的建設得到了博愛縣政府和群眾的大力支持。”7月底,記者在焦作市新材料職業技術學院采訪時該校相關負責人介紹。
景賢書院古色古香,天井、騎馬牆都呈現出徽派、閩派建築風格,學院裏麵的老物件、一片片青翠欲滴的竹林,又很有焦作本土特色。
建校初期,一位80歲的老黨員專門找到該校相關負責人提出建議:“小時候總聽老人們說,在博愛的曆史上曾經有座景賢書院,現在已經荒蕪了。這所學校是博愛縣的第一所大學,建議我們重建景賢書院。”校領導非常認可老人的提議,於是在學校複原景賢書院,也算是接過了傳承曆史文化的接力棒。
2021年,龍佰教育集團在焦作新材料職業學院內複修景賢書院,投資2000餘萬元,占地近5000平方米。以徽派、閩派、贛派六座雕梁畫棟、精美絕倫的古建築群為主體建築風格進行複建。
企業需要文化,學院需要文化。景賢書院的複修成為立德需要的載體和手段。
景賢書院對學生來說是一個自我學習、閱讀的場所;對老師來說是一個學術研討的場所。特別重要的是一個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書院內設接待廳、國學講堂、許衡文化展廳、藏書、休閑閱覽、師生創新團隊工作廳、職業教育主題展廳、琴棋書麵茶藝廳等。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內修外技、珠聯璧合,古樸典雅的書院和現代化的校舍將古代職業教育與現代職業教育融為一體。
●讓清廉文化熠熠生輝
景賢書院複建的消息在焦作日報微信公眾號報道後,引起網友熱議。
網友“莓莓”說,老建築會說話,相信在這樣具有中國審美趣味的書院裏讀書、學習,一定會起到立德樹人的作用。
網友“欣欣然”說,聽說這裏將以中國職業教育的曆史發展為主線建立職業教育博物館,包含古代職業教育展、近現代職業教育展、當代職業教育展和大國工匠等內容,這真是很獨特啊。作為曾經的職校畢業生,很想更深入了解大國工匠精神、職校發展曆史。
網友“我心飛翔”說,企業需要文化,學院也需要人文精神。景賢書院為職校注入人文精神,相信焦作新材料職業學院會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已任,大力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成為技能人才生命中的鮮亮底色。
我們深信,不管是“梨雖無主,我心有主”的故事,還是景賢書院的故事,都會在曆史文化長河中熠熠生輝。
(記者 趙改玲 王瑋萱 攝影報道)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建設中的景賢書院。
曆史文化名人,從未遠去。連日來,我市中站不少幹部群眾熱議元代理學家、中站區李封村人許衡“不食無主之梨”的故事,從中汲取正能量。
如今,在焦作市新材料職業技術學院,許衡曾創辦的景賢書院正在積極複建,今年9月份將完工。
可能預見的是,竣工後,這裏將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磁場”。
●“梨雖無主,我心有主”故事廣泛流傳
《求是》雜誌2023年第13期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努力成長為對黨和人民忠誠可靠、堪當時代重任的棟梁之才》。文章中提及《元史》中記載的理學家許衡的一個故事:某個炎炎夏日,許衡外出,看見行人紛紛到路邊的一棵梨樹下摘梨解渴,他卻不去摘。有人問他,如今兵荒馬亂的,這棵梨樹已經沒有主人了,你為什麼不去摘梨吃呢?許衡回答說:“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隨後,“不食無主之梨”的故事在許衡家鄉再次引發熱議。7月2日,來自中站區文廣旅局的相關負責人、部分許衡後裔代表、西大井1919文旅園區的相關負責人等30餘人齊聚許文正(許衡追贈諡號)公祠,熱議許衡家風家訓。
許衡後裔許迎春告訴記者,許衡家風家訓的文化特點就是潔身自好。許衡一生飽受顛沛流離、親人失散之苦,宦海沉浮之難。然而,不論身處何時何地,他始終潔身自好,“不食無主之梨”就是很好的證明。
其實,還有一則關於許衡的故事與“不食無主之梨”有異曲同工之處。據載,許衡移家蘇門(山名,太行山支脈,今河南輝縣一帶,為元代理學興起之地)時,日子十分窮苦,整日裏食不果腹。粟熟了,才有點吃的;粟不熟,就吃糠咽菜。但此時,許衡仍十分平靜地教書,過路之人聽到琅琅書聲,無不感歎。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接濟比他更窮苦的人。別人贈送給他的東西,若不合乎禮儀,他堅決不取。後來,他的知遇恩師姚樞被召入京師,臨走時要把自己多年居住的“雪齋”贈送給許衡,許衡拒不接受,隻答應替他看管。“雪齋”裏有棵果樹,果實熟爛掉在地上,但因許衡家教嚴格,家裏的孩子過來過去,連看都不看。
許迎春告訴記者,“吾心獨無主乎”的“主”是許衡的主見,是許衡堅守的價值標準和道德信念。這兩則故事體現的正是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修身的“慎獨”思想,一個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
●複原景賢書院受關注
和許衡有關的不止是“梨雖無主,我心有主”的故事,還有景賢書院。
“景賢書院的建設得到了博愛縣政府和群眾的大力支持。”7月底,記者在焦作市新材料職業技術學院采訪時該校相關負責人介紹。
景賢書院古色古香,天井、騎馬牆都呈現出徽派、閩派建築風格,學院裏麵的老物件、一片片青翠欲滴的竹林,又很有焦作本土特色。
建校初期,一位80歲的老黨員專門找到該校相關負責人提出建議:“小時候總聽老人們說,在博愛的曆史上曾經有座景賢書院,現在已經荒蕪了。這所學校是博愛縣的第一所大學,建議我們重建景賢書院。”校領導非常認可老人的提議,於是在學校複原景賢書院,也算是接過了傳承曆史文化的接力棒。
2021年,龍佰教育集團在焦作新材料職業學院內複修景賢書院,投資2000餘萬元,占地近5000平方米。以徽派、閩派、贛派六座雕梁畫棟、精美絕倫的古建築群為主體建築風格進行複建。
企業需要文化,學院需要文化。景賢書院的複修成為立德需要的載體和手段。
景賢書院對學生來說是一個自我學習、閱讀的場所;對老師來說是一個學術研討的場所。特別重要的是一個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書院內設接待廳、國學講堂、許衡文化展廳、藏書、休閑閱覽、師生創新團隊工作廳、職業教育主題展廳、琴棋書麵茶藝廳等。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內修外技、珠聯璧合,古樸典雅的書院和現代化的校舍將古代職業教育與現代職業教育融為一體。
●讓清廉文化熠熠生輝
景賢書院複建的消息在焦作日報微信公眾號報道後,引起網友熱議。
網友“莓莓”說,老建築會說話,相信在這樣具有中國審美趣味的書院裏讀書、學習,一定會起到立德樹人的作用。
網友“欣欣然”說,聽說這裏將以中國職業教育的曆史發展為主線建立職業教育博物館,包含古代職業教育展、近現代職業教育展、當代職業教育展和大國工匠等內容,這真是很獨特啊。作為曾經的職校畢業生,很想更深入了解大國工匠精神、職校發展曆史。
網友“我心飛翔”說,企業需要文化,學院也需要人文精神。景賢書院為職校注入人文精神,相信焦作新材料職業學院會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已任,大力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成為技能人才生命中的鮮亮底色。
我們深信,不管是“梨雖無主,我心有主”的故事,還是景賢書院的故事,都會在曆史文化長河中熠熠生輝。
(記者 趙改玲 王瑋萱 攝影報道)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