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李末已。 王勝利 攝
他是一位普通農民,懷川大地上的鍾聲、菜園、野花、勞作、收獲……給他的創作帶來無限靈感。他是一位藝術工匠,油畫、國畫、人物、水粉、水彩讓他在藝術領域馳騁。他就是河南省“民間藝術家”、山陽區書畫家協會副主席李末已。
複製名畫見精神
一位外地朋友打來電話,讓筆者打聽焦作畫家李末已複製《清明上河圖》的情況。因與李末已老師是老相識,故直接趕到他在山陽區新城街道恩村一街的家裏探個究竟。雖然對繪畫一竅不通,但筆者也急於了解這幅“巨作”的複製過程。
李末已老師得知來意,便小心翼翼將複製好的《清明上河圖》徐徐展開,讓筆者欣賞。
“複製《清明上河圖》是我一生的夢想。我臨摹的《清明上河圖》與原版大小一致,長528.7厘米、寬24.8厘米,作品以絹本設置,長卷形式,采用了散點透視構圖法進行複製。”李末已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其線條變化、筆墨處理、色彩運用均處理得十分嚴謹,體現出中國文化中的‘中和’美學思想,融彙了中國傳統的書法、繪畫和建築技巧,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珍寶。”
李末已說:“複製《清明上河圖》難度不僅體現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它還體現在豐富的內容表達上,畫中共包括814個人、牲畜60多匹、船隻28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20多輛、轎8頂、樹木170多棵。”
李末已在複製《清明上河圖》時,不僅注重表現手法與原作相似,而且還在畫的尺寸、人物口型、船上釘數、房上瓦數、樹上枝數、水麵波紋和旋渦7個細節方麵下足了功夫,與原作毫無二致。
“複製一幅《清明上河圖》,我把自己在屋子裏關了一年。”李末已回憶起複製的艱辛,感慨萬千,“首先選用的毛筆要與張擇端當時所用毛筆性質一樣,第二用墨成分也要一樣,第三對當時繪畫的顏料要熟悉,第四思想要高度集中。”
為此,李末已堅持每天都畫,不敢耽誤一天,他說:“如果停一天不畫,再畫就會與前天的畫產生明顯的色差。”所以,他耗費整整一年時間,才複製成這幅《清明上河圖》。
正如山陽區文聯副主席聶海洲所言:“《書譜》雲,‘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李末已老師臨摹《清明上河圖》內容豐富生動,臨作精美,非數日功夫所成。”誠哉斯言!
火柴盒上把夢尋
李末已出生於1946年11月,因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幺,父母給取名“末已”。因世代為農的緣故,李末已幼年家境十分貧寒。“我小時候體弱多病,加上經常吃不飽,所以長成了現在瘦小的體格。”他調侃道。
“火柴盒是我藝術上的啟蒙老師。”李末已還沒有讀小學時,就被火柴盒上麵的漂亮圖案所吸引,頓時愛不釋手,於是開始四處尋找人們丟棄的火柴盒。
上小學一年級時,李末已有了鉛筆和作業本後,便有了將火柴盒上麵的圖案畫下來的衝動。然而,火材盒上看似簡單的圖案,卻藏著大乾坤。
“火柴盒上的畫叫貼畫,也叫火花,最初僅作為商標用於流通。後來火柴盒上的貼畫突破了這一概念,將曆史文化、風土人情等諸多元素呈現在方寸之間。它也體現了當時人們在印刷藝術、字體排版和平麵設計上的水準。”隨著年齡漸長,李末已對火柴盒上的藝術有了進一步認識。
上學期間,李末已除了刻苦學習課堂上的知識外,還托人借來《牛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書籍認真閱讀,有些章節他至今都能背下來。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李末已的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因為閱讀而不斷提高。
小學五年級的一天,老師布置一篇作文,題目是《春天》。他看到題目後,首先進行了構思,接著從描寫各種景物寫起,寫到變綠的樹葉,寫到飛翔的小鳥,寫到田野上油菜花和不知名的野花開了,寫到村旁河溝裏的水草、小魚,又寫了天上的藍天、白雲……竟然寫了1萬餘字。“作文突破了萬字,我也挑戰了自己。”他說。
1960年,李末已先去市第十一中學讀初中,第二年又轉學市第五中學。他每周帶著幹糧,沿著焦枝線從恩村步行八九公裏去上學,晚上住在當時的朱村礦附近一個廢棄的磚窯裏。一次,他在磚窯裏連畫了三天三夜,由於太累的緣故,打瞌睡時竟把油燈碰翻了。“那時我多麼盼望能在電燈下畫畫啊!”從他的話語裏,筆者感受到他對藝術的渴求。
苦學年畫惠鄉鄰
李末已渴望畫畫,但一無教材,二無老師。於是,他想到街上的畫像館拜師學藝。帶上一天的幹糧,他來到我市畫像館集中地——原新華街大舞台附近。有時在門外、有時隔著櫥窗,觀看畫像館的畫像師傅為客人畫像。
“年輕人進來看吧!”時間久了,他自然引起店主的注意。李末已記憶最深的是一個叫楊文政的畫像師,他說:“楊文政是一位殘疾人,畫像、雕刻手藝非常全麵,他看出我有學藝的意思,便打招呼讓我進店觀摩。”李末已對此非常感激。
他不僅在這些店裏看到了素描,還看到了油畫,晚上回家後就按照白天看到的進行練習,這些懵懵懂懂的臨摹經驗,為他日後畫人物像奠定了基礎。
1962年,李末已回到了村裏,當時他16歲。村裏負責人看他有文化,讓他擔任會計。雖然工作很清閑,但他堅持每天5時起床看書、畫畫;晚上吃過晚飯後,繼續看書、畫畫。他說:“晚上12點之前沒有睡過覺,這樣的習慣保持至今。”
鄉親們都知道李末已會畫畫,逢年過節大家都要請他畫幅年畫。李末已說:“年畫是中國繪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是中國民間藝術之一,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年畫。”後來隨著名氣越傳越遠,村裏人誰家辦喜事,都要向他求幅年畫,用來營造喜慶的氣氛。
“年畫可謂畫種大全,它集油畫、國畫、水彩畫等為大成,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李末已繼續介紹,“年畫的代表人物金梅生,上海川沙人,其作品題材廣泛,色彩明快亮麗,人物造型俊美。”凡是金老先生發行的年畫印刷品,他都想辦法買來,學著畫。
行雲流水繞素箋,行筆走墨書流年。通過4年時間練習,李末已掌握了年畫人物造型、色彩等藝術技法,也給鄰裏鄉親帶來了歡樂。
鑽研壁畫出精品
1966年,我市原郊區(現山陽區)文化館在全區挑選畫家,來創作毛主席的壁畫像,李末已作為農民畫家有幸入選。
當時,人們對毛主席壁畫像的要求極為嚴格,首先必須保證畫得像。“我首先買來了毛主席像的印刷品,仔細觀察其神態、比例。”李末已說。
“畫好毛主席壁畫像,要比在紙上或黑板上畫毛主席像的難度大得多。一是因為牆體麵積大,在牆上畫好幾筆後,近距離看不清,需要從高處下來,跑到20多米外觀察;二是因為油墨的特殊性,天越熱幹得越快,所以熱天正是畫像的好時機,但是人出汗多,隻能靠喝淡鹽水補充體能。“李末已說。
畫好一幅毛主席壁畫像,李末已需要忙活半個月左右。“人身之氣在於臉,臉上之氣在於眼。”李末已在創作壁畫像過程中,逐漸摸索出這樣的藝術要領。
李末已畫壁畫像出名後,市文化館便聘請他為縣裏和一些企業繪製毛主席壁畫像。一次他為原修武縣李萬公社靈泉陂村畫毛主席像時,由於像高4米,他隻好將3張方桌摞了起來,旁邊搭梯子上下,前後花了一個月時間才順利完工。
1969年,李末已應邀為中站區一家企業在畫布上繪製《毛主席去安源》油畫像。畫像要求1.5米高,他從未畫過這麼大尺寸的油畫。李末已先認真將劉春華創作的油畫作品《毛主席去安源》的印刷品反複臨摹20多遍,然後按比例放大,最後在白帆布上成功臨摹出《毛主席去安源》,此事在我市引起不小的轟動。
到了1975年,他先後為20餘個村繪製了毛主席壁畫像。在繪製壁畫像的過程中,鄉親們有的端茶,有的遞毛巾……雖然時間已過去近半個世紀,那些鄉親們至今還能把他認出來。
1975年,李末已代表我省參加在廣西南寧舉辦的全國文化藝術研究會,會後他創作了水墨畫《桂林山水》,榮獲當年焦作市美展一等獎。1986年他創作的《菜園的黎明》獲“河南省書畫藝術一等獎”。2015年他被河南省文化廳授予“民間藝術家”稱號。
“驚為真品出故宮,微察秋毫分不清。火眼金睛難辨認,李老功夫曜丹青。”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王良海賦詩誇讚李末已。這次成功複製出《清明上河圖》,再次讓大家見識了他深厚的繪畫功底。
□布財勇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李末已。 王勝利 攝
他是一位普通農民,懷川大地上的鍾聲、菜園、野花、勞作、收獲……給他的創作帶來無限靈感。他是一位藝術工匠,油畫、國畫、人物、水粉、水彩讓他在藝術領域馳騁。他就是河南省“民間藝術家”、山陽區書畫家協會副主席李末已。
複製名畫見精神
一位外地朋友打來電話,讓筆者打聽焦作畫家李末已複製《清明上河圖》的情況。因與李末已老師是老相識,故直接趕到他在山陽區新城街道恩村一街的家裏探個究竟。雖然對繪畫一竅不通,但筆者也急於了解這幅“巨作”的複製過程。
李末已老師得知來意,便小心翼翼將複製好的《清明上河圖》徐徐展開,讓筆者欣賞。
“複製《清明上河圖》是我一生的夢想。我臨摹的《清明上河圖》與原版大小一致,長528.7厘米、寬24.8厘米,作品以絹本設置,長卷形式,采用了散點透視構圖法進行複製。”李末已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其線條變化、筆墨處理、色彩運用均處理得十分嚴謹,體現出中國文化中的‘中和’美學思想,融彙了中國傳統的書法、繪畫和建築技巧,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珍寶。”
李末已說:“複製《清明上河圖》難度不僅體現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它還體現在豐富的內容表達上,畫中共包括814個人、牲畜60多匹、船隻28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20多輛、轎8頂、樹木170多棵。”
李末已在複製《清明上河圖》時,不僅注重表現手法與原作相似,而且還在畫的尺寸、人物口型、船上釘數、房上瓦數、樹上枝數、水麵波紋和旋渦7個細節方麵下足了功夫,與原作毫無二致。
“複製一幅《清明上河圖》,我把自己在屋子裏關了一年。”李末已回憶起複製的艱辛,感慨萬千,“首先選用的毛筆要與張擇端當時所用毛筆性質一樣,第二用墨成分也要一樣,第三對當時繪畫的顏料要熟悉,第四思想要高度集中。”
為此,李末已堅持每天都畫,不敢耽誤一天,他說:“如果停一天不畫,再畫就會與前天的畫產生明顯的色差。”所以,他耗費整整一年時間,才複製成這幅《清明上河圖》。
正如山陽區文聯副主席聶海洲所言:“《書譜》雲,‘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李末已老師臨摹《清明上河圖》內容豐富生動,臨作精美,非數日功夫所成。”誠哉斯言!
火柴盒上把夢尋
李末已出生於1946年11月,因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幺,父母給取名“末已”。因世代為農的緣故,李末已幼年家境十分貧寒。“我小時候體弱多病,加上經常吃不飽,所以長成了現在瘦小的體格。”他調侃道。
“火柴盒是我藝術上的啟蒙老師。”李末已還沒有讀小學時,就被火柴盒上麵的漂亮圖案所吸引,頓時愛不釋手,於是開始四處尋找人們丟棄的火柴盒。
上小學一年級時,李末已有了鉛筆和作業本後,便有了將火柴盒上麵的圖案畫下來的衝動。然而,火材盒上看似簡單的圖案,卻藏著大乾坤。
“火柴盒上的畫叫貼畫,也叫火花,最初僅作為商標用於流通。後來火柴盒上的貼畫突破了這一概念,將曆史文化、風土人情等諸多元素呈現在方寸之間。它也體現了當時人們在印刷藝術、字體排版和平麵設計上的水準。”隨著年齡漸長,李末已對火柴盒上的藝術有了進一步認識。
上學期間,李末已除了刻苦學習課堂上的知識外,還托人借來《牛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書籍認真閱讀,有些章節他至今都能背下來。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李末已的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因為閱讀而不斷提高。
小學五年級的一天,老師布置一篇作文,題目是《春天》。他看到題目後,首先進行了構思,接著從描寫各種景物寫起,寫到變綠的樹葉,寫到飛翔的小鳥,寫到田野上油菜花和不知名的野花開了,寫到村旁河溝裏的水草、小魚,又寫了天上的藍天、白雲……竟然寫了1萬餘字。“作文突破了萬字,我也挑戰了自己。”他說。
1960年,李末已先去市第十一中學讀初中,第二年又轉學市第五中學。他每周帶著幹糧,沿著焦枝線從恩村步行八九公裏去上學,晚上住在當時的朱村礦附近一個廢棄的磚窯裏。一次,他在磚窯裏連畫了三天三夜,由於太累的緣故,打瞌睡時竟把油燈碰翻了。“那時我多麼盼望能在電燈下畫畫啊!”從他的話語裏,筆者感受到他對藝術的渴求。
苦學年畫惠鄉鄰
李末已渴望畫畫,但一無教材,二無老師。於是,他想到街上的畫像館拜師學藝。帶上一天的幹糧,他來到我市畫像館集中地——原新華街大舞台附近。有時在門外、有時隔著櫥窗,觀看畫像館的畫像師傅為客人畫像。
“年輕人進來看吧!”時間久了,他自然引起店主的注意。李末已記憶最深的是一個叫楊文政的畫像師,他說:“楊文政是一位殘疾人,畫像、雕刻手藝非常全麵,他看出我有學藝的意思,便打招呼讓我進店觀摩。”李末已對此非常感激。
他不僅在這些店裏看到了素描,還看到了油畫,晚上回家後就按照白天看到的進行練習,這些懵懵懂懂的臨摹經驗,為他日後畫人物像奠定了基礎。
1962年,李末已回到了村裏,當時他16歲。村裏負責人看他有文化,讓他擔任會計。雖然工作很清閑,但他堅持每天5時起床看書、畫畫;晚上吃過晚飯後,繼續看書、畫畫。他說:“晚上12點之前沒有睡過覺,這樣的習慣保持至今。”
鄉親們都知道李末已會畫畫,逢年過節大家都要請他畫幅年畫。李末已說:“年畫是中國繪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是中國民間藝術之一,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年畫。”後來隨著名氣越傳越遠,村裏人誰家辦喜事,都要向他求幅年畫,用來營造喜慶的氣氛。
“年畫可謂畫種大全,它集油畫、國畫、水彩畫等為大成,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李末已繼續介紹,“年畫的代表人物金梅生,上海川沙人,其作品題材廣泛,色彩明快亮麗,人物造型俊美。”凡是金老先生發行的年畫印刷品,他都想辦法買來,學著畫。
行雲流水繞素箋,行筆走墨書流年。通過4年時間練習,李末已掌握了年畫人物造型、色彩等藝術技法,也給鄰裏鄉親帶來了歡樂。
鑽研壁畫出精品
1966年,我市原郊區(現山陽區)文化館在全區挑選畫家,來創作毛主席的壁畫像,李末已作為農民畫家有幸入選。
當時,人們對毛主席壁畫像的要求極為嚴格,首先必須保證畫得像。“我首先買來了毛主席像的印刷品,仔細觀察其神態、比例。”李末已說。
“畫好毛主席壁畫像,要比在紙上或黑板上畫毛主席像的難度大得多。一是因為牆體麵積大,在牆上畫好幾筆後,近距離看不清,需要從高處下來,跑到20多米外觀察;二是因為油墨的特殊性,天越熱幹得越快,所以熱天正是畫像的好時機,但是人出汗多,隻能靠喝淡鹽水補充體能。“李末已說。
畫好一幅毛主席壁畫像,李末已需要忙活半個月左右。“人身之氣在於臉,臉上之氣在於眼。”李末已在創作壁畫像過程中,逐漸摸索出這樣的藝術要領。
李末已畫壁畫像出名後,市文化館便聘請他為縣裏和一些企業繪製毛主席壁畫像。一次他為原修武縣李萬公社靈泉陂村畫毛主席像時,由於像高4米,他隻好將3張方桌摞了起來,旁邊搭梯子上下,前後花了一個月時間才順利完工。
1969年,李末已應邀為中站區一家企業在畫布上繪製《毛主席去安源》油畫像。畫像要求1.5米高,他從未畫過這麼大尺寸的油畫。李末已先認真將劉春華創作的油畫作品《毛主席去安源》的印刷品反複臨摹20多遍,然後按比例放大,最後在白帆布上成功臨摹出《毛主席去安源》,此事在我市引起不小的轟動。
到了1975年,他先後為20餘個村繪製了毛主席壁畫像。在繪製壁畫像的過程中,鄉親們有的端茶,有的遞毛巾……雖然時間已過去近半個世紀,那些鄉親們至今還能把他認出來。
1975年,李末已代表我省參加在廣西南寧舉辦的全國文化藝術研究會,會後他創作了水墨畫《桂林山水》,榮獲當年焦作市美展一等獎。1986年他創作的《菜園的黎明》獲“河南省書畫藝術一等獎”。2015年他被河南省文化廳授予“民間藝術家”稱號。
“驚為真品出故宮,微察秋毫分不清。火眼金睛難辨認,李老功夫曜丹青。”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王良海賦詩誇讚李末已。這次成功複製出《清明上河圖》,再次讓大家見識了他深厚的繪畫功底。
□布財勇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