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馬元章在展示“黨的創新理論宣講”市級銀發宣講團成員聘書。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多人。有的人,有的事,不僅讓你終身難忘,還讓你終身受益。今年76歲的馬元章回憶自己陪新華社原社長穆青采訪的經曆時,內心無比感慨,他覺得近距離接觸近代最著名的記者,是他的幸運,而穆青的話也為他打開了文學的大門,讓他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在那個充滿激情的年代,剛剛參軍入伍的馬元章寫了一首小詩,而這首詩也為他和穆青的見麵埋下了伏筆。
事情還得從1964年說起。
一首小詩點燃激情歲月
1964年是馬元章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國家號召學生入伍,正在讀高一的馬元章響應號召報名參軍,通過層層考核,他和學校的另外3名同學光榮入伍。
馬元章出生於1947年,入伍時17歲。從學生轉變為戰士,馬元章對軍營生活充滿好奇。因為那一年有很多新兵都是從學校參軍入伍的,新兵團領導為了活躍氣氛,就鼓勵新兵辦板報,以豐富大家的文化生活。馬元章創作了一首小詩來形容當時的心情:穿上新軍裝,心中喜洋洋。懷揣紅寶書,緊握手中槍。
這首名叫《喜洋洋》的詩被書寫在板報“學習欄園地”的正中位置,武漢軍區《戰鬥報》記者到新兵團采訪時看到了這首詩,就將這首詩刊登在了報紙上。
“我當時17歲,因為這首詩一舉成名,戰友都稱呼我是‘詩人馬元章’。”馬元章說。那個時候,他僅僅會背誦一些唐詩宋詞,根本不懂詩詞創作。17歲就意外“出名”,讓馬元章感覺壓力很大,為不辜負大家的期望,他開始拚命看書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
新兵團訓練結束後,馬元章被分到武漢軍區。白天訓練,晚上讀書,馬元章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下來,還試著寫一些文章宣傳報道部隊生活。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馬元章的努力被部隊領導看在眼裏,1970年,穆青到武漢市采訪330工程(葛洲壩)建設,武漢軍區負責接待。當時的馬元章被部隊派到武漢大學學習寫作,穆青到達武漢軍區後,部隊領導就讓馬元章協助穆青聯絡采訪事宜,並做好後勤服務工作。
“穆青寫的《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全國有名,我看了很多遍。能夠在穆青身邊服務,心裏甭提多激動了。”馬元章說。武漢大學的同學得知穆青在武漢的消息後,就托馬元章給穆青捎話,想邀請穆青到武漢大學給同學們講課。穆青的采訪任務很重,馬元章覺得不好意思打擾他,但同學們的一再邀請,讓他心中有了試一試的想法。
最後,馬元章鼓起勇氣向部隊領導彙報了此事,得到領導批準後,他向穆青說明了情況。穆青很爽快地答應,並抽出一個上午的時間到武漢大學文學班給同學們講課。
課堂上,有同學提問“如何寫好一篇文章”?穆青回答:“把一個人說清楚、寫清楚,把一件事情說清楚、寫清楚,就是好文章。我寫焦裕祿時,就是這樣要求自己的。”
穆青的這句話,馬元章至今難忘,他說:“穆青老師的講解,讓人醍醐灌頂。我再寫作時,就不再刻意使用華美的辭藻,而是用眼睛去觀察,用心去感受,用樸實的話語去講清楚一個人或一件事。”
堅持閱讀60年,寫出400萬字
學習需要持之以恒,隻有堅持才能寫出好的文章。馬元章給自己定了個規矩:每天看書,每天寫筆記。
馬元章在部隊工作、生活時,不管白天訓練多累,晚上休息時必須看書。他隨身帶著筆和紙,看到有用的話就寫下來,回到宿舍再謄抄到筆記本上。
1972年,馬元章因表現出色被派到廣州第一軍醫大學學習。1974年,馬元章即將從軍醫大學畢業時,被部隊緊急召回。緊接著,又被派到武漢大學學習政治。第二次到武漢大學學習時,馬元章有幸參與了《唐詩選注》前期搜集資料的工作,他在武漢大學圖書館看到了許多古代詩詞的孤本。
收集資料的這段時間,對馬元章來說也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他負責抄寫的內容都是一式兩份,一份交給老師,一份自己保留。在謄抄珍貴資料的時候,馬元章深深愛上了古典詩詞。有一年,馬元章到西安出差,他利用休息時間到西安碑林參觀,為了能夠學習碑文上的詞句,就將碑文內容抄寫下來。
馬元章天天抄寫碑文,碑林管理員很好奇,詢問後得知馬元章喜愛古典文學,就將其帶到未對外開放的展館參觀。馬元章用了一周的時間,把自己認為好的文章都抄了下來。這次西安之行,他收獲頗豐。若幹年後,馬元章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了20多篇頗有分量的文學論文。
在馬元章家裏,記者看到十幾本裝訂成冊的“書”。每本“書”厚4厘米,種類分別是:中國原始社會、古代、近代、現代醫學史;從原始社會到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哲學思想史;格律詩集、散文詩集、古體詩集、小說、散文詩集;政治、文學、曆史、詩詞、醫學論文集。
這些“書”是用A4紙打印而成的,雖然沒有出版,卻是馬元章一輩子的心血。他說:“這400萬字傾注了我畢生精力,也是我堅持學習60年的見證。”
退休幹部要繼續發光發熱
馬元章1969年在部隊入黨,1982年從武漢軍區調任至767野戰醫院(現聯勤保障部隊第988醫院)任教導員和政治委員。1986年轉業到地方,馬元章又先後在焦作市中醫院、焦作市衛生局等單位工作。
馬元章是一名老兵,也是一名擁有56年黨齡的老黨員,無論是在部隊還是轉業到地方,他始終堅定信念,做黨的好戰士。他說:“國家培養一名幹部很不容易,我是黨培養出來的幹部,有著切身體會。如今退休了,但我要將自己學到的本領回報給社會。”
從2007年退休至今,馬元章一直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並在我市老年大學擔任老師,主要講唐詩宋詞、散文寫作等。他鼓勵老年人要多看書,將自己的生活寫成詩。在馬元章的鼓勵下,王作興、趙元清、周月雲等老同誌不僅學會了寫詩,還出了詩集。
老有所樂可以愉悅老年人的心情,提高大家的生活質量。2009年,馬元章成為《焦作日報》老年記者,受他的影響,一批老年記者也愛上了詩詞創作。
馬元章在部隊時帶過兵,轉業到地方後做學術研究,工作經曆豐富;他思想堅定,持續學習,道德文化素養極高;他是市委老幹部局白發理論宣講團成員,還是市關工委成員。
馬元章走進學校、企事業單位,用生動的語言宣講黨的路線方針,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他說:“沒有黨,就沒有現在的幸福生活,弘揚偉大的建黨精神,是我永遠的責任。”
(記者 朱穎江 攝影報道)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馬元章在展示“黨的創新理論宣講”市級銀發宣講團成員聘書。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多人。有的人,有的事,不僅讓你終身難忘,還讓你終身受益。今年76歲的馬元章回憶自己陪新華社原社長穆青采訪的經曆時,內心無比感慨,他覺得近距離接觸近代最著名的記者,是他的幸運,而穆青的話也為他打開了文學的大門,讓他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在那個充滿激情的年代,剛剛參軍入伍的馬元章寫了一首小詩,而這首詩也為他和穆青的見麵埋下了伏筆。
事情還得從1964年說起。
一首小詩點燃激情歲月
1964年是馬元章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國家號召學生入伍,正在讀高一的馬元章響應號召報名參軍,通過層層考核,他和學校的另外3名同學光榮入伍。
馬元章出生於1947年,入伍時17歲。從學生轉變為戰士,馬元章對軍營生活充滿好奇。因為那一年有很多新兵都是從學校參軍入伍的,新兵團領導為了活躍氣氛,就鼓勵新兵辦板報,以豐富大家的文化生活。馬元章創作了一首小詩來形容當時的心情:穿上新軍裝,心中喜洋洋。懷揣紅寶書,緊握手中槍。
這首名叫《喜洋洋》的詩被書寫在板報“學習欄園地”的正中位置,武漢軍區《戰鬥報》記者到新兵團采訪時看到了這首詩,就將這首詩刊登在了報紙上。
“我當時17歲,因為這首詩一舉成名,戰友都稱呼我是‘詩人馬元章’。”馬元章說。那個時候,他僅僅會背誦一些唐詩宋詞,根本不懂詩詞創作。17歲就意外“出名”,讓馬元章感覺壓力很大,為不辜負大家的期望,他開始拚命看書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
新兵團訓練結束後,馬元章被分到武漢軍區。白天訓練,晚上讀書,馬元章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下來,還試著寫一些文章宣傳報道部隊生活。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馬元章的努力被部隊領導看在眼裏,1970年,穆青到武漢市采訪330工程(葛洲壩)建設,武漢軍區負責接待。當時的馬元章被部隊派到武漢大學學習寫作,穆青到達武漢軍區後,部隊領導就讓馬元章協助穆青聯絡采訪事宜,並做好後勤服務工作。
“穆青寫的《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全國有名,我看了很多遍。能夠在穆青身邊服務,心裏甭提多激動了。”馬元章說。武漢大學的同學得知穆青在武漢的消息後,就托馬元章給穆青捎話,想邀請穆青到武漢大學給同學們講課。穆青的采訪任務很重,馬元章覺得不好意思打擾他,但同學們的一再邀請,讓他心中有了試一試的想法。
最後,馬元章鼓起勇氣向部隊領導彙報了此事,得到領導批準後,他向穆青說明了情況。穆青很爽快地答應,並抽出一個上午的時間到武漢大學文學班給同學們講課。
課堂上,有同學提問“如何寫好一篇文章”?穆青回答:“把一個人說清楚、寫清楚,把一件事情說清楚、寫清楚,就是好文章。我寫焦裕祿時,就是這樣要求自己的。”
穆青的這句話,馬元章至今難忘,他說:“穆青老師的講解,讓人醍醐灌頂。我再寫作時,就不再刻意使用華美的辭藻,而是用眼睛去觀察,用心去感受,用樸實的話語去講清楚一個人或一件事。”
堅持閱讀60年,寫出400萬字
學習需要持之以恒,隻有堅持才能寫出好的文章。馬元章給自己定了個規矩:每天看書,每天寫筆記。
馬元章在部隊工作、生活時,不管白天訓練多累,晚上休息時必須看書。他隨身帶著筆和紙,看到有用的話就寫下來,回到宿舍再謄抄到筆記本上。
1972年,馬元章因表現出色被派到廣州第一軍醫大學學習。1974年,馬元章即將從軍醫大學畢業時,被部隊緊急召回。緊接著,又被派到武漢大學學習政治。第二次到武漢大學學習時,馬元章有幸參與了《唐詩選注》前期搜集資料的工作,他在武漢大學圖書館看到了許多古代詩詞的孤本。
收集資料的這段時間,對馬元章來說也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他負責抄寫的內容都是一式兩份,一份交給老師,一份自己保留。在謄抄珍貴資料的時候,馬元章深深愛上了古典詩詞。有一年,馬元章到西安出差,他利用休息時間到西安碑林參觀,為了能夠學習碑文上的詞句,就將碑文內容抄寫下來。
馬元章天天抄寫碑文,碑林管理員很好奇,詢問後得知馬元章喜愛古典文學,就將其帶到未對外開放的展館參觀。馬元章用了一周的時間,把自己認為好的文章都抄了下來。這次西安之行,他收獲頗豐。若幹年後,馬元章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了20多篇頗有分量的文學論文。
在馬元章家裏,記者看到十幾本裝訂成冊的“書”。每本“書”厚4厘米,種類分別是:中國原始社會、古代、近代、現代醫學史;從原始社會到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哲學思想史;格律詩集、散文詩集、古體詩集、小說、散文詩集;政治、文學、曆史、詩詞、醫學論文集。
這些“書”是用A4紙打印而成的,雖然沒有出版,卻是馬元章一輩子的心血。他說:“這400萬字傾注了我畢生精力,也是我堅持學習60年的見證。”
退休幹部要繼續發光發熱
馬元章1969年在部隊入黨,1982年從武漢軍區調任至767野戰醫院(現聯勤保障部隊第988醫院)任教導員和政治委員。1986年轉業到地方,馬元章又先後在焦作市中醫院、焦作市衛生局等單位工作。
馬元章是一名老兵,也是一名擁有56年黨齡的老黨員,無論是在部隊還是轉業到地方,他始終堅定信念,做黨的好戰士。他說:“國家培養一名幹部很不容易,我是黨培養出來的幹部,有著切身體會。如今退休了,但我要將自己學到的本領回報給社會。”
從2007年退休至今,馬元章一直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並在我市老年大學擔任老師,主要講唐詩宋詞、散文寫作等。他鼓勵老年人要多看書,將自己的生活寫成詩。在馬元章的鼓勵下,王作興、趙元清、周月雲等老同誌不僅學會了寫詩,還出了詩集。
老有所樂可以愉悅老年人的心情,提高大家的生活質量。2009年,馬元章成為《焦作日報》老年記者,受他的影響,一批老年記者也愛上了詩詞創作。
馬元章在部隊時帶過兵,轉業到地方後做學術研究,工作經曆豐富;他思想堅定,持續學習,道德文化素養極高;他是市委老幹部局白發理論宣講團成員,還是市關工委成員。
馬元章走進學校、企事業單位,用生動的語言宣講黨的路線方針,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他說:“沒有黨,就沒有現在的幸福生活,弘揚偉大的建黨精神,是我永遠的責任。”
(記者 朱穎江 攝影報道)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