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社會新聞 > 社會新聞 > 正文

社會新聞

一名老兵的幸運和責任
更新時間:2023-5-5 15:28:05    來源:焦作晚報



  馬元章在展示“黨的創新理論宣講”市級銀發宣講團成員聘書。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多人。有的人,有的事,不僅讓你終身難忘,還讓你終身受益。今年76歲的馬元章回憶自己陪新華社原社長穆青采訪的經曆時,內心無比感慨,他覺得近距離接觸近代最著名的記者,是他的幸運,而穆青的話也為他打開了文學的大門,讓他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在那個充滿激情的年代,剛剛參軍入伍的馬元章寫了一首小詩,而這首詩也為他和穆青的見麵埋下了伏筆。

  事情還得從1964年說起。

  一首小詩點燃激情歲月

  1964年是馬元章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國家號召學生入伍,正在讀高一的馬元章響應號召報名參軍,通過層層考核,他和學校的另外3名同學光榮入伍。

  馬元章出生於1947年,入伍時17歲。從學生轉變為戰士,馬元章對軍營生活充滿好奇。因為那一年有很多新兵都是從學校參軍入伍的,新兵團領導為了活躍氣氛,就鼓勵新兵辦板報,以豐富大家的文化生活。馬元章創作了一首小詩來形容當時的心情:穿上新軍裝,心中喜洋洋。懷揣紅寶書,緊握手中槍。

  這首名叫《喜洋洋》的詩被書寫在板報“學習欄園地”的正中位置,武漢軍區《戰鬥報》記者到新兵團采訪時看到了這首詩,就將這首詩刊登在了報紙上。

  “我當時17歲,因為這首詩一舉成名,戰友都稱呼我是‘詩人馬元章’。”馬元章說。那個時候,他僅僅會背誦一些唐詩宋詞,根本不懂詩詞創作。17歲就意外“出名”,讓馬元章感覺壓力很大,為不辜負大家的期望,他開始拚命看書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

  新兵團訓練結束後,馬元章被分到武漢軍區。白天訓練,晚上讀書,馬元章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下來,還試著寫一些文章宣傳報道部隊生活。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馬元章的努力被部隊領導看在眼裏,1970年,穆青到武漢市采訪330工程(葛洲壩)建設,武漢軍區負責接待。當時的馬元章被部隊派到武漢大學學習寫作,穆青到達武漢軍區後,部隊領導就讓馬元章協助穆青聯絡采訪事宜,並做好後勤服務工作。

  “穆青寫的《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全國有名,我看了很多遍。能夠在穆青身邊服務,心裏甭提多激動了。”馬元章說。武漢大學的同學得知穆青在武漢的消息後,就托馬元章給穆青捎話,想邀請穆青到武漢大學給同學們講課。穆青的采訪任務很重,馬元章覺得不好意思打擾他,但同學們的一再邀請,讓他心中有了試一試的想法。

  最後,馬元章鼓起勇氣向部隊領導彙報了此事,得到領導批準後,他向穆青說明了情況。穆青很爽快地答應,並抽出一個上午的時間到武漢大學文學班給同學們講課。

  課堂上,有同學提問“如何寫好一篇文章”?穆青回答:“把一個人說清楚、寫清楚,把一件事情說清楚、寫清楚,就是好文章。我寫焦裕祿時,就是這樣要求自己的。”

  穆青的這句話,馬元章至今難忘,他說:“穆青老師的講解,讓人醍醐灌頂。我再寫作時,就不再刻意使用華美的辭藻,而是用眼睛去觀察,用心去感受,用樸實的話語去講清楚一個人或一件事。”

  堅持閱讀60年,寫出400萬字

  學習需要持之以恒,隻有堅持才能寫出好的文章。馬元章給自己定了個規矩:每天看書,每天寫筆記。

  馬元章在部隊工作、生活時,不管白天訓練多累,晚上休息時必須看書。他隨身帶著筆和紙,看到有用的話就寫下來,回到宿舍再謄抄到筆記本上。

  1972年,馬元章因表現出色被派到廣州第一軍醫大學學習。1974年,馬元章即將從軍醫大學畢業時,被部隊緊急召回。緊接著,又被派到武漢大學學習政治。第二次到武漢大學學習時,馬元章有幸參與了《唐詩選注》前期搜集資料的工作,他在武漢大學圖書館看到了許多古代詩詞的孤本。

  收集資料的這段時間,對馬元章來說也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他負責抄寫的內容都是一式兩份,一份交給老師,一份自己保留。在謄抄珍貴資料的時候,馬元章深深愛上了古典詩詞。有一年,馬元章到西安出差,他利用休息時間到西安碑林參觀,為了能夠學習碑文上的詞句,就將碑文內容抄寫下來。

  馬元章天天抄寫碑文,碑林管理員很好奇,詢問後得知馬元章喜愛古典文學,就將其帶到未對外開放的展館參觀。馬元章用了一周的時間,把自己認為好的文章都抄了下來。這次西安之行,他收獲頗豐。若幹年後,馬元章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了20多篇頗有分量的文學論文。

  在馬元章家裏,記者看到十幾本裝訂成冊的“書”。每本“書”厚4厘米,種類分別是:中國原始社會、古代、近代、現代醫學史;從原始社會到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哲學思想史;格律詩集、散文詩集、古體詩集、小說、散文詩集;政治、文學、曆史、詩詞、醫學論文集。

  這些“書”是用A4紙打印而成的,雖然沒有出版,卻是馬元章一輩子的心血。他說:“這400萬字傾注了我畢生精力,也是我堅持學習60年的見證。”

  退休幹部要繼續發光發熱

  馬元章1969年在部隊入黨,1982年從武漢軍區調任至767野戰醫院(現聯勤保障部隊第988醫院)任教導員和政治委員。1986年轉業到地方,馬元章又先後在焦作市中醫院、焦作市衛生局等單位工作。

  馬元章是一名老兵,也是一名擁有56年黨齡的老黨員,無論是在部隊還是轉業到地方,他始終堅定信念,做黨的好戰士。他說:“國家培養一名幹部很不容易,我是黨培養出來的幹部,有著切身體會。如今退休了,但我要將自己學到的本領回報給社會。”

  從2007年退休至今,馬元章一直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並在我市老年大學擔任老師,主要講唐詩宋詞、散文寫作等。他鼓勵老年人要多看書,將自己的生活寫成詩。在馬元章的鼓勵下,王作興、趙元清、周月雲等老同誌不僅學會了寫詩,還出了詩集。

  老有所樂可以愉悅老年人的心情,提高大家的生活質量。2009年,馬元章成為《焦作日報》老年記者,受他的影響,一批老年記者也愛上了詩詞創作。

  馬元章在部隊時帶過兵,轉業到地方後做學術研究,工作經曆豐富;他思想堅定,持續學習,道德文化素養極高;他是市委老幹部局白發理論宣講團成員,還是市關工委成員。

  馬元章走進學校、企事業單位,用生動的語言宣講黨的路線方針,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他說:“沒有黨,就沒有現在的幸福生活,弘揚偉大的建黨精神,是我永遠的責任。”

(記者 朱穎江 攝影報道)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一名老兵的幸運和責任
    2023-5-5 15:28:05    來源:焦作晚報



      馬元章在展示“黨的創新理論宣講”市級銀發宣講團成員聘書。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多人。有的人,有的事,不僅讓你終身難忘,還讓你終身受益。今年76歲的馬元章回憶自己陪新華社原社長穆青采訪的經曆時,內心無比感慨,他覺得近距離接觸近代最著名的記者,是他的幸運,而穆青的話也為他打開了文學的大門,讓他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在那個充滿激情的年代,剛剛參軍入伍的馬元章寫了一首小詩,而這首詩也為他和穆青的見麵埋下了伏筆。

      事情還得從1964年說起。

      一首小詩點燃激情歲月

      1964年是馬元章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國家號召學生入伍,正在讀高一的馬元章響應號召報名參軍,通過層層考核,他和學校的另外3名同學光榮入伍。

      馬元章出生於1947年,入伍時17歲。從學生轉變為戰士,馬元章對軍營生活充滿好奇。因為那一年有很多新兵都是從學校參軍入伍的,新兵團領導為了活躍氣氛,就鼓勵新兵辦板報,以豐富大家的文化生活。馬元章創作了一首小詩來形容當時的心情:穿上新軍裝,心中喜洋洋。懷揣紅寶書,緊握手中槍。

      這首名叫《喜洋洋》的詩被書寫在板報“學習欄園地”的正中位置,武漢軍區《戰鬥報》記者到新兵團采訪時看到了這首詩,就將這首詩刊登在了報紙上。

      “我當時17歲,因為這首詩一舉成名,戰友都稱呼我是‘詩人馬元章’。”馬元章說。那個時候,他僅僅會背誦一些唐詩宋詞,根本不懂詩詞創作。17歲就意外“出名”,讓馬元章感覺壓力很大,為不辜負大家的期望,他開始拚命看書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

      新兵團訓練結束後,馬元章被分到武漢軍區。白天訓練,晚上讀書,馬元章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下來,還試著寫一些文章宣傳報道部隊生活。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馬元章的努力被部隊領導看在眼裏,1970年,穆青到武漢市采訪330工程(葛洲壩)建設,武漢軍區負責接待。當時的馬元章被部隊派到武漢大學學習寫作,穆青到達武漢軍區後,部隊領導就讓馬元章協助穆青聯絡采訪事宜,並做好後勤服務工作。

      “穆青寫的《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全國有名,我看了很多遍。能夠在穆青身邊服務,心裏甭提多激動了。”馬元章說。武漢大學的同學得知穆青在武漢的消息後,就托馬元章給穆青捎話,想邀請穆青到武漢大學給同學們講課。穆青的采訪任務很重,馬元章覺得不好意思打擾他,但同學們的一再邀請,讓他心中有了試一試的想法。

      最後,馬元章鼓起勇氣向部隊領導彙報了此事,得到領導批準後,他向穆青說明了情況。穆青很爽快地答應,並抽出一個上午的時間到武漢大學文學班給同學們講課。

      課堂上,有同學提問“如何寫好一篇文章”?穆青回答:“把一個人說清楚、寫清楚,把一件事情說清楚、寫清楚,就是好文章。我寫焦裕祿時,就是這樣要求自己的。”

      穆青的這句話,馬元章至今難忘,他說:“穆青老師的講解,讓人醍醐灌頂。我再寫作時,就不再刻意使用華美的辭藻,而是用眼睛去觀察,用心去感受,用樸實的話語去講清楚一個人或一件事。”

      堅持閱讀60年,寫出400萬字

      學習需要持之以恒,隻有堅持才能寫出好的文章。馬元章給自己定了個規矩:每天看書,每天寫筆記。

      馬元章在部隊工作、生活時,不管白天訓練多累,晚上休息時必須看書。他隨身帶著筆和紙,看到有用的話就寫下來,回到宿舍再謄抄到筆記本上。

      1972年,馬元章因表現出色被派到廣州第一軍醫大學學習。1974年,馬元章即將從軍醫大學畢業時,被部隊緊急召回。緊接著,又被派到武漢大學學習政治。第二次到武漢大學學習時,馬元章有幸參與了《唐詩選注》前期搜集資料的工作,他在武漢大學圖書館看到了許多古代詩詞的孤本。

      收集資料的這段時間,對馬元章來說也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他負責抄寫的內容都是一式兩份,一份交給老師,一份自己保留。在謄抄珍貴資料的時候,馬元章深深愛上了古典詩詞。有一年,馬元章到西安出差,他利用休息時間到西安碑林參觀,為了能夠學習碑文上的詞句,就將碑文內容抄寫下來。

      馬元章天天抄寫碑文,碑林管理員很好奇,詢問後得知馬元章喜愛古典文學,就將其帶到未對外開放的展館參觀。馬元章用了一周的時間,把自己認為好的文章都抄了下來。這次西安之行,他收獲頗豐。若幹年後,馬元章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了20多篇頗有分量的文學論文。

      在馬元章家裏,記者看到十幾本裝訂成冊的“書”。每本“書”厚4厘米,種類分別是:中國原始社會、古代、近代、現代醫學史;從原始社會到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哲學思想史;格律詩集、散文詩集、古體詩集、小說、散文詩集;政治、文學、曆史、詩詞、醫學論文集。

      這些“書”是用A4紙打印而成的,雖然沒有出版,卻是馬元章一輩子的心血。他說:“這400萬字傾注了我畢生精力,也是我堅持學習60年的見證。”

      退休幹部要繼續發光發熱

      馬元章1969年在部隊入黨,1982年從武漢軍區調任至767野戰醫院(現聯勤保障部隊第988醫院)任教導員和政治委員。1986年轉業到地方,馬元章又先後在焦作市中醫院、焦作市衛生局等單位工作。

      馬元章是一名老兵,也是一名擁有56年黨齡的老黨員,無論是在部隊還是轉業到地方,他始終堅定信念,做黨的好戰士。他說:“國家培養一名幹部很不容易,我是黨培養出來的幹部,有著切身體會。如今退休了,但我要將自己學到的本領回報給社會。”

      從2007年退休至今,馬元章一直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並在我市老年大學擔任老師,主要講唐詩宋詞、散文寫作等。他鼓勵老年人要多看書,將自己的生活寫成詩。在馬元章的鼓勵下,王作興、趙元清、周月雲等老同誌不僅學會了寫詩,還出了詩集。

      老有所樂可以愉悅老年人的心情,提高大家的生活質量。2009年,馬元章成為《焦作日報》老年記者,受他的影響,一批老年記者也愛上了詩詞創作。

      馬元章在部隊時帶過兵,轉業到地方後做學術研究,工作經曆豐富;他思想堅定,持續學習,道德文化素養極高;他是市委老幹部局白發理論宣講團成員,還是市關工委成員。

      馬元章走進學校、企事業單位,用生動的語言宣講黨的路線方針,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他說:“沒有黨,就沒有現在的幸福生活,弘揚偉大的建黨精神,是我永遠的責任。”

    (記者 朱穎江 攝影報道)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